001CYDkszy7alGglB2g78&690.jpg

       刘绍本教授是河北师大文学院教授,但文史不分家。他生前对历史的厚爱,更源于他对第二故乡的挚爱,刘绍本南开大学毕业就来到石家庄,大半生都生活在这燕南赵北的古老土地上。

     “漠南春色到滹沱,边柳青青塞马多。万里江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唐李 益诗),这首《临滹沱见蕃使列名》,曾让晚年的他顿生感悟。

约前240年——前137年,恒山郡真定(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人。秦汉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南越国创建者。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派兵50万,以赵陀为副将,征战岭南地区。平定百越之地后,曾任南海郡龙川县令。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代行南海郡尉。

       秦亡汉兴,赵陀兼并诸郡,统一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时,接受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汉文帝于吕后去世即位,重修赵陵(墓址位于新华区赵陵铺村东),并遣使说服,复归于汉。

赵陀治理岭南期间,推行“和辑百越”,引进中原地区先进文化,为当地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传奇一生,百岁而终。《史记·南越尉陀传》有文字记载。

       刘绍本曾去赵陵铺考察。如今,赵氏陵墓的黄泥封土,已经成为赵陀文化夺目的重要展示平台,高耸地盘立在那里;侧畔簇拥苍劲的树丛,层见迭出,成了曾经重重烟云的真切见证。

       两千多年前,从这里的东垣古城后改称真定,走出了姓赵名陀的伟汉子,为秦汉驻守岭南八十一年,开拓并保存了中华版图完整。终得汉文帝下颁诏书,将赵陵精加修葺,并且设置守邑,建成可供瞻仰祭礼的陵园。教授感叹:甚幸,真乃燕赵大地石家庄父老乡亲的幸甚之事!

       历史一路走来,到了近古明代,这座赵氏陵墓依然受到关注。嘉靖戊戌进士俞宪在所著《赵陵铺》中,追问着:“年年芳草王孙路,走马何人问赵陵?”杨睿更将其“烟树苍茫锁赵陵”列为“获鹿八景”之一。刘绍本感慨,陵墓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不断地扩展,成为童叟知晓的动人局面。赵陵所在的“铺”字,本来是个地理量词,驰道上十里为一铺,而今传播愈加久远,何止“路人皆知”?

       老教授回忆道:记得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市里提倡“城肥下乡”活动,我所在的河北师大处于当时市区的东南方,而要去的收肥地点却在西北方,即肖家营的村北。运到那里,推拉着大小车辆的师生已是浑身流汗,很感劳累了。可不知谁竟呼喊:“看哪,赵陵铺就在那儿!”大家边擦汗边张眼望去,当时并没有围墙隔挡,能够直接望见陵墓的顶端。

        据说陵寝附近,占地五千余亩,已经访问不到赵家人了。陵地的开阔,并没有扯散人心,人们对这位毛泽东称赞“南下干部第一人”崇敬之心情,仍不减分毫。

跨进新时代,教授得知以市民何信芳、孙通君等为领头人的石家庄赵陀文化研究会宣告成立,并且活动十分涌跃,他们并非是专家学者,而是从童年在此地长大,长期做基层干部和乡村医生,退休后又回村继续研究赵陀文化,并且广泛联系有志之士和爱好者,齐奏共鸣。要想了解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就要联系赵陵和赵陀文化,他们毫无一已私利,奋身投入繁忙工作。从此老教授给予这些草根学者以更多关注和支持。

       老教授指出,赵佗文化研究,要从契入点文献整理、史料辨析入手,同时继续田野调查,民俗考察以及方言追踪等基础功课下力,以便求得对赵陀文化的整体性把握和规律性认识。这样,才能对一方地域的杰出人士、风土人情、文化脉络、人文意识,有了愈加深入的钻研与求证。

       在喜见《赵陀文化研究》出版后,老教授兴奋地评价,应该说,这卷《赵陀文化研究》,便是前段文字成果的再次突破与深化,不仅填补了过去一些视角空白,而且对已经开发出来的史料,其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又有所个性评价、重加研讨。

老教授秉笔直书:传奇一生告慰乡亲父老——喜见《赵佗文化研究》结集问世。

       老教授指出: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思想气魄,撑托起这些赵陀文化研究者的无悔激情与一往无前呢?从此卷的诸多篇章中可视出端倪。一是热爱家乡,家国情怀难以舍释;二是助力强市,融入内里促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三是珍重久远,秉承优秀传统滋养血脉。

       教授言之,当年赵陀出生在北方这块热土的时候,还是一片沙荒之地,贫村弱户,无所记载。直到北战南征,百越安顿,方见史籍上赵陵铺确有留名。借用一句现成的唐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赵陀的两朝征伐恰可套用成为“秦时名将汉时王”了,他亲见汉代王朝的雄才大略和统一国家的仁德胸怀,于是甘愿俯首称臣,究其原因“就是不敢背叛祖国,不能悖逆祖宗”。他始终以一位藩王治理南越,施教化、懂礼仪、传耕作、兴渔业,把当地推进到文明时代。

      老教授大声疾呼:这一切,不必猜忌,都跟他童稚少年时期在故乡的经历,有着极大关系。而现今的家乡民众,因有赵陀这位“故乡人”而备感尊崇,一些陵区的村民竟视其为“神”祭拜,能够挥动笔墨的各路“秀才”为文唱诗,在遗址保护纪念园里,尽抒家国情怀。

      这卷研究文字汇集的印行,便是明证。称其为大笔共同著就爱国爱家的教本,实不为过。赵陀以家园为怀的先驱者样板,穿越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这恐怕对于《赵陀文化研究》的旨趣,要算首义这点了。

       老教授为草根学者的著述大声疾呼:紧接着,便是书卷的面世,对于所在地域的发展所起的助力作用。伴随这座最早解放城市的新生以及汇辖地的扩大,石家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承载力逐年提升,由解放时不足十万人口的小城,所谓“袖珍城市”,变成了拥有数百万人口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而数辈子厮守在这里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志愿者”,从内心迸发出强声,即在守正创新上要实现新作为,给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援。包括各种门类的专业与业余的有识之士,要清醒地知晓,当今已进入到“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难得机遇期,推进先进理论应坚定地往深里走、往新里走、往实里走。这中间,当然要充分利用好石家庄的本地资源,纵横开展深入研究,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力争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和学术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达出像“赵陀文化研究”这样的中国好声音。告诉人们,民族一统局面形成的可贵,促进文明精进多种施策的必然,激励全市人民持续攻坚,砥砺前行。

       老教授高屋建瓴指出:只有文化充盈,城市才能魅力十足。石家庄,这部雕刻着岁月痕迹的城市之书,因为文化基因的延续传承而光彩照人,因文化体系的鼎力支援而熠熠生辉。文化,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灵魂和神韵,处处为人们提供着丰厚的文化滋养。它不能速生,需要日积月累。它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努力,要一直在持之以恒推进中。“深耕者”从全城“送文化”到基层“种文化”,制造“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精神产品。

       再由助力城市建设扩而言之,说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与弘杨。像赵陀文化这样的基因,深沉重厚,值得探求。下力寻根,充分吸吮这片土地积累的精神养分,始终胸怀热爱之情,必将优良德性,融入血脉和铸入灵魂,这是勇于担当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随着全国弘扬传统文化的升温,燕赵之地和旅游部门不断组织多种纪念活动,岭南民间亲戚大军不时地前来交流串访,显示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赵陀文化,在当今继续发扬光大,其内涵越来越丰硕,已经获得并激发了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更要赋予时代气息新的内涵,弘扬和创造便于老百姓投入与观赏的新民俗,找到文化精神传承的新手段,使得亿万创造历史动力的人民大众,愈加亲近传统,记住传统中那些亲切的文化要素。“在文物线条里触摸历史,在时空穿越中与古人对话”。

       像《赵陀文化研究》这样的著述,更需要研究者们具有历史、文化和人类学等跨学科的底蕴,其中心理学的专业视角与方法也不可或缺。扎根中国本土文化,将其智慧和经验转化为研究卷册,是用中国人的文化为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正名,让来自西方的学者人士和各界朋友,了解东方文化和经验下的复杂情感,而非模糊失真的论断。

      这件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具备特殊优长的家乡研究者们,将中国民间文化与信仰认真钻研,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他们深知研究永远“在路上”,许多课题依然处于启始阶段,比如对赵陀文化的史实研究(生死年月、陵寝何处等)、事迹追踪、后人归属、当今价值等,都应继续给予关注,不断取得完善的成果。

悠悠秦汉史,巍巍赵陵铺。家乡明月朗,永照初征路。

       今天老教授人已去,声不息,言犹在耳。赵陀文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而深刻反映新中国70多年人民的奋斗实践,面对着世界百年巨大变局,讲清楚历史性成就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优势,亦是功莫大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