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县境内的谷阳古城在两河之间,南临澥河,北靠浍河。据文献记载,现在的澥河就是古代的“谷水”,现在的浍河就是古代的“涣水”。

        说谷阳城北靠“涣水”没有异议,现在的谷阳古城遗址就在浍河南岸,浍河南岸的河堤与古城的北墙几乎连成一体,古今变化不大。而浍河北岸的古镇即现在的固镇县城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由驿站逐步发展而来的。

       现在有人对谷阳古城因“谷水”而得名好像有些疑问。认为现在的澥河主河道离谷阳古城至少五六里远,为什么不以“涣水”命名而舍近求远地选“谷水”命名呢?其实不难理解,一是历史上的河流基本是没有堤坝的,“谷水”也是如此,一但遇到洪水,河道如脱缰野马肆意泛滥,河床延伸到谷阳城边是完全可能的,按照“水北为阳”的原则,将城池命名为“谷阳”是很自然的了;二是由于洪水冲击,河流改道的情况会随时发生;三是古人对地理的命名是很讲究韵律和内涵的,历史上“涣水”又曾称“濊水”和“绘水”,如果取这三个水来命名 ,按照“水南为阴”的原则,显然是不雅致的。

      “谷”的繁体字“榖”,其意有二,一是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为“榖”,二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为“榖”。“榖水”进入固镇县境内的瓦疃集水流急湍,穿过何集以下漫漶无边。这“榖”字的意思正与地理特征吻合,也与当地盛产榖物的特征吻合。那么为什么谷阳古城出土的楚文印章是“毂阳”而不是“榖阳”呢?这与古字的通假有关,本来“毂”与“不”组词的“不榖”是王、侯自称的谦词,也称“不毂”,这样“榖”与“毂”就可通用了。当然这与“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的本意大相径庭。笔者认为取“榖”字还是很确切的。

      “谷水”为什么变成澥河了呢?其实“谷水”在历史上也有“解水”、“蟹水”之称。“解”“澥”同音,亦可通假,“蟹水”可理解为产蟹之水域。按照这种含义命名也是一种惯例。再说“澥”的基本释义是游动的糊状物,洪水退后稀泥遍野,呈现的正是这种状况 。所以人们约定成俗地将“谷水”称澥河也是顺理成章的。

      “谷水”发源于濉溪县自沙乡潘庄西,流经宿县南、怀远县北入固镇县瓦疃直奔何集90公里。然而历史上的“谷水”并不限于这条“谷水”,据《山海经》和《水经注》记载,发源于三门峡市渑池县注入“洛水”的“谷水”名气可就大得多了,这条“谷水”不仅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源头之一,而且还对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等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的诗句“谷水潺潺,木落翩翩”所咏的应该就是这条“谷水”。古人在为河流命名时“挂靠”名气大的,沾沾灵秀之光也是常有的,从地理上看,两条“谷水”虽隔千里,但其水的流向是一脉相承的。

       固镇县地处黄河、淮河泛滥的交汇地域,旧中国灾害频仍,十年就有九年淹,洪水肆虐之时,澥浍两河相犯,连成一片,波浪滔天,一个个村庄被淹没,人们忍受着饥饿、疾病、恐慌、绝望,在死亡线上挣扎。于是这里大多数村庄的命名都与洪水有关,东西几十里地有“一溜十八湖”之说,如赵湖、刘湖、魏湖、任湖、田湖、叶湖等,还有与大水有关的村名如单海、陈海、单湾、严湾、徐湾等,还有与防洪有关的名称如杨圩、安圩、郭圩、中郢、陆郢、东岭等,不仅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也留下了哪吒闹海、伯牙访贤、粉红江和桃花埂的凄婉传说。可以想象,在波涛涌起中看谷阳,谷阳城就像一座孤岛,站在谷阳城头远望白茫茫的水天一色,是多么的凄凉和悲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带领人民不断地兴修水利,通过新汴河开挖,“三一沟网化”治理,怀洪新河工程运行,上游分流,下游疏浚,黄淮流域水患得到根治,而今澥浍两岸肥田沃土一望无际,林茂粮丰生机盎然。现在无论是什么季节来到谷阳古城远眺,不是绿色的海洋,就是金色的波浪,尽收眼底。被埋藏了两千多年的谷阳古城也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了古城遗址公园,将城关镇更名为谷阳镇,谷阳古城以靓丽的面貌屹立在浍河南岸,熠熠生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