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成为历代战略家们研究和借鉴的典范。

  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这次战役的孙刘联军前敌总指挥是东吴年轻的将帅大都督周瑜。是他力排众议,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是他审时度势,巧用天时,扬长避短,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周瑜的才气、谋略,令三军敬佩,也让读者赞叹不已。

  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我们先从战役的起因说起。曹操挥师南下,荆州牧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烧新野、弃樊城、败当阳、走夏口。整个荆襄九郡已尽在曹操掌握之中,又星夜兼程直扑江陵。消息传到东吴,孙权召集众谋士议事。鲁肃曰:“刘表新亡,刘备新败,肃请奉命往江夏吊孝,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则大事可定矣。”鲁肃的意思是主动接近刘备,探听口风,顺便游说刘备,以达成联合抗曹之目的。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遣其赴江夏吊孝。

  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这段描述表明,是东吴主动去联络刘备的。曾经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范本是这样描述赤壁之战起因的:“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这段文字取自《资治通鉴》,这里说的正相反,是诸葛亮感到事态紧急,您派我去向孙权求救吧!

  《三国演义》写到,诸葛亮认为,曹操势大,难以抵御,建议刘备“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援应”。刘备本有此心,但是恐怕东吴不能相容。而诸葛亮料到东吴一定会来人探听虚实,表示:“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到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诸葛亮的这段话,道出了联合东吴抗曹的真正用意。也就是说,这场战役无论是哪一方败北,对刘备来说都是有益处的。

  正如诸葛亮料定的那样,东吴果然派鲁肃前来吊孝。诸葛亮从刘琦口中得知,东吴与刘表有宿仇,并无人情往来。诸葛亮笑道:“鲁肃之来,非为吊孝,乃来探听军情也。”鲁肃入城吊丧,礼毕,被邀入后堂饮酒。鲁肃问起曹军虚实,刘备按照事先与诸葛亮的约定,推说不知,只能问诸葛。便请出诸葛亮答对鲁肃的提问。交谈中,鲁肃说:“为今之计,莫若遣心腹往结东吴,以共图大事。”诸葛亮说,孙刘自来没有什么关系,“恐虚费说词”,而且也没有心腹可派。鲁肃言道,你的兄长诸葛瑾现在东吴供职,早就想与你相见。“肃不才,愿与公同见孙将军,共议大事。”鲁肃被诸葛亮绕了进去,正中诸葛之下怀。刘备还故意说,“孔明是吾之师,顷刻不可相离”。而已经上了当的鲁肃却“坚请孔明同去”,刘备佯作不许,一下子牵住了鲁肃的鼻子。

  鲁肃带诸葛亮回至柴桑,安顿诸葛后去见孙权。孙权让鲁肃看过曹操送达的檄文,鲁肃看后问孙权怎么办。孙权表示,还没有准主意。以张昭为首的一班文臣主张降曹,孙权拿不定主意,起身回内室,鲁肃紧随其后。孙权知道鲁肃一定有与众不同的话要说,“乃执肃手”而问之。孙权是主公,鲁肃为臣民,主公能拉着臣民的手问话,可见这个为君者是多么的礼贤下士,这君臣关系是多么的融洽。鲁肃说:“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还阐明了不能降曹的理由。并且说已将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引来,可向他探听曹操的虚实。次日,诸葛亮进见孙权,先与东吴的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相见,便发生了这段很有名的“舌战群儒”的故事。所以,京剧《借东风》前半部的唱词中就有这样的词句:“曹孟德占天时兵多将广,领人马下江南兵扎在长江;孙仲谋无决策难以抵挡,东吴的臣武将要战文官要降;那鲁子敬到江夏把虚实探望,搬请我诸葛亮同心破曹共做商量……”这几句唱词把这一段故事归纳得非常贴切,而且朗朗上口。

  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后,面见孙权,众文武亦分列两旁。孙权向诸葛问询曹操虚实,诸葛亮逐一作答,说曹操有马步水军百万余众,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现在曹操来势汹汹,定为吞并东吴而来。孙权问计于诸葛:“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诸葛亮先给孙权出了一个降曹的主意,孙权问刘备为什么不降曹,诸葛亮说我主刘备乃“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人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勃然变色,佛衣而起,退入后堂。鲁肃埋怨诸葛亮不该说曹操兵多将广,更不该拿刘备的“王室之胄”不能屈就来激怒孙权,你这不是太藐视我主了吗?诸葛亮仰面笑道:“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鲁肃入内,告知孙权说:“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孙权转怒为喜而复出,再请诸葛叙话。请孔明进入后堂,置酒相待。

  诸葛亮分析曹操之势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惫”;最近追赶我军,一日夜行军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况且,他们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荆襄之地虽然投降了曹操,只是迫于形势而已,并非出自于内心的自愿。如果您能与我家主公同心协力,一定能够打败曹军。曹军战败,必然北归,则荆吴之势就会强盛起来,鼎足之势就形成了。“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诸葛亮的分析和鼓劲,更加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和信心。于是,让鲁肃传谕文武官员。张昭闻讯后,急忙入见孙权,说我们中了诸葛之计。“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鲁肃入见孙权劝谏说,张昭等人的见解纯属妇人之见,不要听他们的。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问之,孙权以实言相告。国太提醒孙权,你长兄孙策临终前曾有“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这个时候何不问问周瑜呢?

  原来周瑜在鄱阳湖训练水师,闻曹军南下,便星夜回到柴桑商议军机大事。鲁肃来见周瑜,述说前情。周瑜叫鲁肃速请孔明来见。张昭等一班文臣来见周瑜,力主投降。稍后,又有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武将来见周瑜,主张抗曹。又有诸葛瑾、吕范和吕蒙、甘宁等文臣武将前后来见周瑜,陈述各自的主张。一时间,东吴的众文武分成两派,一派主降,一派主战,相互争论不休。周瑜只是冷笑,并不开口。到了晚上,鲁肃引诸葛来见周瑜。鲁肃问周瑜对待曹操的南下有何高见,周瑜说以目前的形势看,只能降曹。鲁肃便与周瑜争辩起来,诸葛亮在旁只是发笑。周瑜问其故,诸葛亮明里说鲁肃“不识时务”,又以“献上二乔”之计,还背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巧妙的激怒了周瑜。周瑜中计,果然大怒。诸葛亮心里明白,却偏偏故意说:“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周瑜说明二乔之身世后,诸葛亮佯作惶恐,连连赔礼。周瑜表示:“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我一臂之力,同破曹贼。”次日,周瑜入见孙权。众文武又展开辩论,或主降,或主战。周瑜慷慨陈词,历陈曹操之劣势,并表示:“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孙权拔出佩剑,砍掉面前桌案一角:“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予周瑜,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至此,孙刘联合抗曹的基调已经确定,大战在即之前的总动员令已经发出,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将一件件的得到落实。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的干练作风,鲁肃憨厚的性格,孙权的领袖风范,一一跃然纸上。

  虽然思想统一了,抗曹的决心下定了,但是许多具体的、细微的事情需要谨慎处之。周瑜被授权的当晚,请诸葛亮议事,想听一听诸葛亮关于破曹的良策。诸葛亮从一个“舵手”的角度提醒周瑜:“孙将军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也。”“他心怯曹兵之多,怀寡不敌众之意。将军能以军数开解,使其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诸葛亮不愧是个战略家,对孙权此时的心境一猜就透。周瑜连夜面见孙权,果然探知孙权确有“寡不敌众”的疑虑。聪明的周公瑾对诸葛亮的话心领神会,对孙权说,您看了曹操的檄文,就轻信他有百万之众,所以思想才有很大压力。周瑜经过分析,认为:“今以实际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惧也。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孙权拍着周瑜的后背说,你的分析令我完全没有了顾虑,你可以放心的进兵了。周瑜出来,心中暗想,这诸葛亮比我技高一筹,早晚是江东的祸患,不如杀之。连夜找来鲁肃商量,被鲁肃以借口阻止。从此,周瑜总是设计让诸葛亮钻入圈套,要名正言顺的杀掉诸葛亮。可是,每一次诸葛亮都凭借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周瑜终未得逞,直到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次日,周瑜点兵进军,至三江口下寨。之后,周瑜让诸葛瑾去说服诸葛亮“弃刘备而事东吴”。兄弟相见后,诸葛瑾问二弟:“弟知伯夷、叔齐乎?”以孔明之才学,焉有不知之理。诸葛瑾明知故问,定有深意。于是诸葛亮想到,这定是周郎之故,来游说自己。便对兄长说道:“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不识兄意以为如何?”诸葛瑾无言以对,起身离去,回报周瑜。周瑜闻报,“转恨孔明,存心欲谋杀之”。

  接下来,周瑜在计议军情时,请诸葛亮去断绝曹军的粮道。鲁肃问周瑜叫诸葛去劫粮是何用意,周瑜答道,是为了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鲁肃闻之,去见诸葛亮,想知道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佯作不知,说周瑜只会水战,这陆路的军事行动只好让我们去办理了。鲁肃回报周瑜,周瑜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鲁肃又将周瑜的决定告知诸葛亮,诸葛亮笑道:“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耳。”鲁肃将孔明之言告诉周瑜,周瑜说:“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此后,刘备久无军师之音讯,便派糜竺前往东吴以犒军为名探听诸葛亮的音讯。周瑜借此邀请刘备过江,计划在酒席宴上杀掉刘备。诸葛亮闻听主公过江,吃惊非小。暗中探视,发现关羽立于刘备身后,放心离去。周瑜摄于关羽的威名,未敢加害刘备。刘备、关羽来至江边,早有诸葛亮等候在此。诸葛亮说,如果今日不是云长跟随,主公定遭周郎毒手。刘备让诸葛亮一同回去,诸葛亮说:“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今主公但收拾船只军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令子龙驾小舟来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刘备问其意。诸葛亮告诉刘备:“但看东南风起,亮必还矣。”诸葛亮明知身居虎口,还能泰然处之,可见其胆识过人。他自信心之强,皆来自于智慧,他料事如神,不愧智慧的化身。

  此后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盗书,周瑜借曹操之手,斩杀了曹军的两位都督蔡瑁、张允。鲁肃领命去见诸葛亮,探听诸葛是否知晓周瑜借刀杀人之事。诸葛亮说,应当向周都督贺喜。“这条计只好弄蒋干。曹操虽一时被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蔡、张二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诸葛亮嘱咐鲁肃,不要说我事先知道此事,恐怕周瑜心存嫉妒,又来害我。鲁肃向周瑜告以实情,周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总想找借口或假他人之手,杀掉诸葛亮。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次日,周瑜请诸葛亮议事,问道,水路交兵应以什么兵器为先?诸葛亮答道,以弓箭为先。周瑜说:“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诸葛亮早已成竹在胸,周瑜叫他十日内完成,他自己说三日即可,还签订了军令状。鲁肃听命于周瑜,去诸葛亮处探视动静。诸葛亮说,我不让你将实情告知都督,你偏偏告诉他,不想今日又弄出事来。只有你才能救我。鲁肃问诸葛如何救得。诸葛亮嘱咐鲁肃如此这般,这般如此。鲁肃依照诸葛亮的要求,置办了应用之物,配备了需用之军士。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鲁肃问道:“公召我来何意?”答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这就是大家知晓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算就当日五更会降大雾,他借助着大雾,料定敌军不敢轻易出战的心理,将扎有草人儿的二十只船逼近曹营水寨,擂鼓呐喊。曹操闻报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还调动旱寨六千弓弩军,火速到江边助射。诸葛亮的妙计,没费东吴半分之力,已获十万雕翎。不要说鲁肃拜服,就是读者看到此处,也会赞叹:诸葛亮真乃神人也!

  接下来,周瑜问计于诸葛亮:“思得一计,不知可否。先生幸为我一决之。”诸葛亮建议各写字于手心,“看同也不同”。两人各自写了,互相观看,皆为“火”字。周瑜嘱咐孔明切勿露泄。

  曹操一时对孙刘联军没什么办法,便派蔡瑁之弟蔡中、蔡和以为兄长报仇为名,到江南大营诈降。周瑜将二人分派到甘宁部下,并嘱咐甘宁“吾今欲将计就计,教他通报消息。汝可殷勤相待,就里提防”。鲁肃入见周瑜,说蔡氏兄弟乃是诈降,不可收用,被周瑜叱退。鲁肃将其告知诸葛亮,诸葛亮笑曰:“大江隔远,细作极难往来。操使蔡中、蔡和诈降,刺探我军中事,公瑾将计就计,正要他通报消息。”鲁肃方才省悟。

  老将黄盖与周瑜定下“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黄盖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扶归本寨,昏绝几次”,瞒过了众将,都认为周都督太过分了。鲁肃去见诸葛亮曰:“今日公瑾怒责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颜苦谏;先生是客,何故袖手旁观,不发一语?”诸葛亮揭破谜底。鲁肃去见周瑜,未敢以实言相告,说诸葛亮“也埋怨都督忒情薄”。周瑜笑道:“今番须瞒过他也。”鲁肃问其故,周瑜告诉他这是自己与黄盖定下的苦肉计。鲁肃越发的敬佩诸葛亮,却不敢明言。这之后,黄盖使阚泽下书,诈降曹操。庞统巧授连环计,使曹军战船首尾铁环连锁,上铺阔板,马步军如履平地。故事发展到这个时候,对于孙刘联军来说,对曹军发动以致命的攻击,就万事俱备了。

  两军小股部队交锋,东吴小胜。周瑜登山顶观战,曹军中央黄旗旗杆被风吹折,黄旗飘落水中。周瑜大笑曰:“此不祥之兆也!”正欣喜间,忽然狂风大作,刮得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诸将急救起时,却早不省人事。”大战在即,前敌总指挥突然重病,大家一事慌了手脚,没了准主意,只得一面申报孙权,一面求医调治。心中忧闷的鲁肃来见诸葛亮,诸葛亮笑曰:“公瑾之病,亮亦能医。”诸葛亮见周瑜讲说了一些医理和药理知识,并给周瑜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了大惊,暗想: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笑道:“先生已知我病源,将用何药治之?”诸葛亮说,我会呼风唤雨之术,可以借来三天三夜东南大风,相助都督用兵。还说明了起风息风的具体时间。

  周瑜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在南屏山筑起“七星坛”。诸葛亮“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戒斋,身披道衣,跣足散发”,登坛作法,一日三次。“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旛(幡)转动”。周瑜出帐一看,果然刮起东南大风。周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急忙委派徐盛、丁奉二将,赶去南屏山,将诸葛亮斩首,带回他的首级请功。周瑜每次暗算诸葛亮,都功亏一篑,根本原因就是技不如人。你周瑜明明知道“诸葛亮乃神人也”,这点小小的计俩焉能瞒过“神人”?你一个凡夫俗子,竟敢逆天而行,岂有不败不亡之理!

  诸葛亮早以料定,“借”来东风后,周瑜必然加害于他。于是,风起时,即走下坛奔江边而去。赵云按照诸葛亮与刘备事先的约定,早已驾船等候在指定地点。待徐盛、丁奉追来时,诸葛已登船离去。徐、丁二将紧追不舍,被赵云一箭射断篷锁。只得回报都督。周瑜大惊:“此人如此多谋,使我晓夜不安矣!”

  诸葛亮回到夏口,调拨军马,准备截杀曹军败军之兵将。周瑜火烧赤壁,曹操惨败。曹军弃舟登岸,仓皇逃窜,受到东吴几路截杀,只好望彝陵而去。曹操又遭受了诸葛亮预先设下伏兵的接连袭击,最后只剩下二十七骑,在华容道被关羽因念旧情放虎归山。

  罗贯中描写的整个赤壁之战战役非常精彩,尤其是诸葛亮的作用体现得十分恰当、得体。在渲染诸葛亮的作用时,罗贯中用足了笔墨,塑造了一个神乎其神而又令人可信、可敬的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首先,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正确的分析天下大势,努力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这是取得赤壁之战最终大获全胜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孙刘联合,就没有赤壁一战,就没有赤壁之战的胜利。其次,赤壁之战采用火攻的战术是决定这次战役胜利的关键。联军方面在军兵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只有借助大自然的威力,才能给曹军以致命的打击。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建议采取火攻战术,与周瑜形成了共识,使周瑜更坚信其战术尤为可行,而且一直为采取火攻作了多方面的努力。第三,在这场大战中,如果没有东风,一切计划、计谋、行动都是徒劳的。诸葛亮通晓天文,算就了东南风起风和息风的时间,只是把这个自然现象告知了周瑜,为周瑜适时调兵遣将、实施火攻掌握了准确的战机。“借东风”的神话不过是刻画人物的需要而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