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集美大学,因为陈嘉庚而让我倍添相思,那是对于陈嘉庚的最好怀念。集美大学不是我的,我也不曾做过集大的学生。但是集大带着我作为一个学子的情怀,得着我的深深仰望。当我行走在集大校园里的时候,那一刻我觉得集大就是我的,我就是集大的一员,我为集大而骄傲。

  到厦门,第一让我想到的是厦门大学,走在厦大校园里,让我更思念起集大来,似乎这里更倾注着嘉庚先生对于教育的热爱。

  犹记第一次到厦门的情景,有太多想要去的地方。鼓浪屿是必不可少的,厦大也是我要去的,当大嶝岛的隆隆炮声犹在耳畔,我已踏着嘉庚的足迹行走在学村与鳌园里。行色匆匆,集大不曾相见。厦门后来又有来过,依旧与集大擦肩而过。此次再到厦门,想到错过的集大,去看看吧,不希望一别又是经年。

  集大位于集美区,相对于厦门来说集美是在岛外。一条厦门大桥将两岛相连,总让我想起一幅画面。一个人肩挑两只箩筐,行走于风雨飘摇中。那厦门与集美,便分别是这两只箩筐了。

  我对于集美的概念这里就是一个大学区,包罗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阶段。常常会去畅想,如果我是一个集美人,如果我够优秀,我一定要从集美的幼儿园读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而来,这将会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人生。

  到集美大学是在一个盛夏酷暑的午后,从我入住的酒店到集大约有十多公里的路程。好在对面就是后江埭站,950路公交车一直坐到集美区政府站,集美大学就在站台的身后。

  公交车一路跨街纳海,将我送到学村,眼前又浮现起第一次到集美的情景。那时从大嶝岛出,匆匆赶往集美是阳光西去的午后,留给我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在这里包了一辆黄包车,一路陪我去了嘉庚故居嘉庚纪念馆,嘉庚鳌园,把对于集美大学的向往留存在一个遥遥未知的梦里。后来常常会去回忆,我总是想起黄昏下的一抹残阳,映照着泊在港湾里的一叶扁舟。

  从南门入,正在喧嚷的万达对过。小心翼翼地走过值班室,很担心被一声喝阻,第一次到厦大便是如此。不过与厦大的戒备森严相比,这里的两个保安正在闲谈,根本无视我的存在,心方释然。

  校园很安静,与万达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校园内几无游人,不似厦大的喧嚷。安静的小道,风送凉爽,卷起落叶哗哗作响。

  校园很空旷,集大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空旷。好在遍植绿植,这空旷中便满是美丽。两排高大的椰子树相对而立,站立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左手侧是一栋教学楼,右手侧是一条河流。清浅的河水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着椰树修长的身姿。鸟飞枝头,鱼游浅底,我在抬头与俯视间流连。

  来到嘉庚图书馆,西门两侧分立着两尊雕塑,那是两个男人的身影。一个“纸屑男人”托举着蓝天,一个俑人在高唱着东方红。站立在这两尊雕塑前,似乎有着某些臆想,似乎什么也都不明白,馆前一片寂静。

  从图书馆的西门向北,可见一栋飞檐高挑的庑殿式建筑,这就是中山纪念楼了,是为了纪念中山先生对于学村的保护。1920年初,军阀混战,严重危及集美学校的安全。应校方要求,1923年10月,孙中山大元帅府批准在案,承认集美学校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电令闽粤省长及统兵长官“特别保护”。“集美学村”的名字从此确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中山楼继续北行,来到“光前体育馆”。在这里不能不提到李光前,他是陈嘉庚的大女婿,1920年和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李光前和陈嘉庚既是亲戚,又都有“橡胶大王”之誉。李光前1893年出生于福建南安芙蓉。青年时往新加坡经商,1923年被选为新加坡华商银行董事长。1928年8月30日自组南益橡胶公司,1934年任华侨银行董事主席。

  在陈嘉庚的影响下,李光前对侨乡教育、医疗事业、公益事业贡献巨大。单在1951年即汇赠厦门大学600万港元,兴建建南大礼堂、图书馆、生物馆、化学馆、物理馆、厦大医院、体育场、游泳池和宿舍大楼十栋。这座体育馆,便是为纪念光前先生而命名。

  来到东门,与身后阔大的大门相比,陈嘉庚的雕像显得是如此弱小,单薄的身躯,拄杖而立,斜阳遍洒,落在他坚毅前行的背影。

  当最后一缕阳光没入大海,耳畔犹有海风拂面的凉爽。街头的路灯次第亮起,不得不与集大说再见了。虽然我眼中的集大并没有厦大那么炫目,但是它让我感到更亲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