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表演队是展示飞行技术和飞机性能,进行飞行表演的航空兵分队。在礼仪迎宾、重大政治活动、重要节日、航空航天展览会、军事演习、基地开放或受邀访问等场合进行飞行表演。

       21世纪初,世界各国共有60余支飞行表演队。比较著名的有:美“雷鸟”,英国的“红箭”,法国的“巡逻兵”,俄罗斯的“俄罗斯勇士”,意大利的“三色箭”,加拿大的“雪鸟”,日本自卫队的“蓝色冲击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飞行表演队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组建于1962年2月,原称空军护航表演大队,1987年8月改称现名。主要有单机超低空倒飞、双机小速度着陆、4机编队起飞和6机向下开花等表演项目。八一飞行表演队是世界四大第三代超音速飞行表演队之一,主要任务是对外迎宾和礼仪特技飞行表演。( 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飞行表演)

1695947940428596.jpg

一、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成立的起因是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问中国。

      1961年秋,印尼总统苏加诺访问中国。访问前夕,他向中国政府提出一个要求:在他的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要按照国际惯例派八架战斗机护航。当时,中国还没有专门执行护航任务的部队。周恩来总理认为这符合国际礼遇,欣然答应,并立即指示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专办。空军首次为国外元首护航成功后,周总理又嘱咐空军应成立护航表演飞行队。

 空军立即着手组建筹备工作,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护航表演大队于1962年1月25日正式成立。新成立的护航表演大队,担负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礼仪迎宾和国内重要活动的飞行表演任务。周总理亲临表演队观看飞行表演后,高兴地说:“一次成功的表演,胜过打下一架飞机。”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称赞飞行表演为“国家大礼”。后经总参谋部批准,从1987年8月1日,该队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

八一飞行表演队除在国内礼仪迎宾、国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航空航天展览会、军事演习、基地开放或受邀访问等场合进行飞行表演外,参加国际航空博览会,向世界展现中国空军的风采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2013年8月27日,应俄罗斯空军和莫斯科航展组委会的邀请,中国空军代表团和八一飞行表演队出席了第十一届莫斯科航展开幕式,并观看了俄罗斯本土飞行表演队的表演。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组建51年,首次飞出国门在国际著名航展上展示中国军队的风采,是中国空军历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在航展期间,俄罗斯的“雨燕”、“勇士”、“雄鹰”和“金雕”等飞行表演队进行一系列飞行表演。按照航展组委会的要求和安排,八一飞行表演队在公众开放日连续3天进行“空中芭蕾”表演。

       一架架歼-10表演机或直插蓝天,或“漫步”空中,或跳起“空中芭蕾”,惊险刺激,精彩绝伦。八一飞行表演队的6架歼10飞机展示了21个高难度动作,令在拉缅斯科耶机场现场观看的俄罗斯航空界人士纷纷竖起大拇指。

       2015年3月17日,八一飞行表演队参加马来西亚兰卡威国际海空展。首次出现中国歼击机女飞行员的身影,余旭、陶佳莉、盛懿绯、何晓莉4名歼击机女飞行员驾驶歼10表演机进行了特技飞行表演。

2015年11月26日、27日,在中泰空军“鹰击—2015”联合训练闭幕式上,八一飞行表演队成功表演了19个高难度飞行动作。这是八一飞行表演队首次在中外空军联合训练中进行飞行表演。

      2017年11月12日,在阿联酋迪拜,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在第15届迪拜国际航空展上进行飞行表演。迪拜国际航空展是首次邀请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参加飞行表演。本次航展吸引了全球1200余家参展商,有超过7万观众前来参观,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精彩表演成为此次航展的一道亮光。

      参加完迪拜航展后,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飞赴巴基斯坦,并于11月20日进行飞行表演。

      2019年3月23日,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空中亮相巴基斯坦国庆日阅兵场。当地时间11时17分,八一飞行表演队"红白蓝"三色涂装的6架歼—10表演机以“人字形”编队飞抵伊斯兰堡阅兵场上空,18分钟的特技表演欢呼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首次参加外国国庆日庆祝活动。

       如今,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出国展现中国空军的风采已经步入常态化。

1695948763110208.jpeg

(老一代飞行员)

自1962年组建以来,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4次参加首都阅兵、8次参加中国航展,进行13次全国巡回飞行表演,先后为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代表团进行了600余场飞行表演。从执行护航任务到实现单机、双机发展到六机、八机、九机编队复杂特技表演,成功率为100%。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填补了中国飞行表演领域多项空白,曾荣立集体二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两次,并涌现出170名功臣、模范。

       八一飞行表演队先后飞过苏式米格—15比斯、歼—5、歼—6、歼—教5、歼—7EB、歼—7GB、歼—10七种表演机型。从无烟、白烟到彩烟,从本场飞行、巡回表演到飞出国门,见证了中国空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奋斗历程,书写了中国军人为国争光的时代华章。


二、八一飞行表演大队的主要表演项目

      "八一"飞行表演队经过60多年的长空锤炼,练就了许多空中绝技,令人叹为观止。

       ——折叠魔鬼队形。

       歼7GB六机楔形向下开花碧空如洗。六架银鹰,时而箭队、时而楔队、时而斤斗、时而俯冲,技术娴熟,配合默契。在国际航空界,六机密集队形被称为"魔鬼编队",因其惊险之处,无异于自叩魔鬼之门。

       飞六机队型时,飞机前后左右仅仅相隔3米,高度差仅为半米至一米,速度是每秒200米。此时,飞行员必须全凭肉眼目测,双手操纵。这意味着,飞行员精力必须全部集中在自己的速度和位置上,将上千个飞行数据熟记于心,运用自如。这还意味着,长机如果有0.05秒的动作失误,僚机就会与之相撞;如果飞行员油门稍动一下,驾驶杆稍稍抖一下,就可能进入前机的尾流,甚至机群相撞,顷刻间发生长空悲剧。

1695949157129603.jpeg

        ——折叠唯我独尊。飞单机特技风险极大,以每小时500公里速度的加力起飞盘旋,其盘旋半径仅为450米。这时候,飞行员要承受7个g以上,这是一个人体极限,稍有闪失,就会出现大脑出血、黑视,调整不好,人还会失去知觉。

       还有九天揽月,飞行员在50米低空,以每小时900公里的速度,掠地而过,紧接着,再以90度仰角一跃而起,直冲云霄。单机倒飞,飞行员头顶着座舱盖,身体悬空,在10秒钟内全凭感觉操纵。为练这一动作,表演队曾牺牲过两名飞行员,可表演队没有退缩,高度由200米降到100米,最后降到50米。

       ——折叠空中横滚。在单机特技表演中,八一飞行表演队飞行员还有一个绝活,就是在8秒钟的时间内横滚1080度。这意味飞机的角速度将达到每秒135度,飞行员每翻转一圈就要承受5.5个大气压。滚转中,人从地面看去,飞机似乎一直在往下掉,好像要与大地接吻。此时,飞行员既要控制好飞机滚转半径,又要在飞机改出的瞬间,克服滚转惯性,将飞机与天地线拉成水平,可见难度之大。

       ——折叠倒挂金钟。

       歼7GB双机交叉分开对头爬升,聚集,六机编队以90度仰角一跃而起,直冲云霄。突然间,又分解成六个部分,在天空里向六个不同的方向飘去。充塞天地的轰鸣声中,烟带飘飞,宛如倒挂金钟。在3000米的顶点高度,飞机的速度是每小时400公里,拉起时,其高度仅为200米,速度为每小时850公里。此时,稍有闪失,将机毁人亡。

        ——折叠狭路相逢。两架飞机,一左一右,在800到1000米的高度上,同一瞬间相交于观礼台前,仿佛两机即将相撞,让人胆战心惊。时机的拿捏是这个动作的关键所在。因为,以每小时500-550公里的速度相会于一个指定地点,如果排除偶然性的话,其成功率不足万分之一。因此,双机对飞靠的是飞行员绝活。

       此外,八一飞行表演队还有双机对冲、四机绕轴、五机开花、六机同时横滚、八机钻石编队等一系列的高难度飞行特技绝活,令人叹为观止。


三、八一飞行表演大队的表演用机

       八一飞行表演队自1962年1月25日成立以来,装备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空中飞行表演用机经过了6次大换装,先后经历了歼—5、歼—6、歼教—5、歼7、歼—10五种战机。这些装备承担了中国大部分飞行表演和空中仪仗任务。

       八一飞行表演队歼—5时代:1962至1974年。1956年7月13日,第一架全部采用自制零件的国产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飞机厂完成总装,经过半个多月试飞,质量和性能完全符合技术标准。沈阳飞机厂召开祝捷大会时,聂荣臻元帅专程赶来为飞机剪彩。(中国第一代国产歼击机——歼—5)

   1695948181121543.jpg   这种喷气式歼击机被命名为56式歼击机,后改称为歼—5,当年9月8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宣布试制成功,批准投入批量生产。歼5是仿照苏联米格—17设计生产的,是当时世界比较先进的高亚音速歼击机,装有1门37毫米和2门23毫米航炮,最大时速1145公里,最大航程1850公里,实用升限16600米,战斗起飞重量5909公斤。

       当年十月一日国庆节,4架歼—5飞机参加了国庆阅兵典礼。从1956年至1959年,我国共生产歼—5飞机767架,大量装备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由此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喷气时代,成为当时世界少数几个掌握喷气飞机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

       人民解放军航空兵驾驶歼—5飞机多次击落入侵大陆的敌机,仅1958年空军就用歼5击落敌机9架。

       后来在歼5的基础上,成都飞机厂研制成功了歼—5甲和歼教—5飞机,分别于1964年11月和1966年试飞成功。歼—5飞机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为截击夜间入侵敌机提供了保证。歼教5飞机满足了我军培养喷气式歼击机飞行员的需要。

        八一表演队组建之初,使用中国沈飞公司制造的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歼—5。在歼—5时代的八一飞行表演队艰苦创业,白手起家,90余名各部队抽调的官兵,没有任何资料,没有任何经验,飞行表演的一片空白,老一辈飞行员抱着就是自己撞下去,摔下去也要闯出一条路的信念,驾驭飞机艰难探索,把编队距离从距离30米到20米、10米、5米、3米、1.5米逐渐接近,每缩短一段距离就是向危险靠近一步。经过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千百次的反复摸索,终于摸到了飞机尾流和涡流的影响范围,得出上千个数据,为确定护航、表演队形作出了贡献。在歼—5时代,八一飞行表演队主要执行8机护航任务,共完成了56次迎宾任务,表演水平达到单机、双机、三机、四机和六机。

       八一飞行表演队歼—6时代:1974至1980年。1959年9月30日,中国制造的首架歼—6歼击机飞上蓝天。1964年至1971年,空军航空兵驾驶歼—6歼击机先后击落敌机14架,其中包括美制高空侦察机RF—101无人驾驶飞机,成为我国生产的功勋卓著的战机。 (战功最多的国产歼—6歼击机)

1695948196245582.jpg

歼—6歼击机问世到成熟有一段曲折的过程。1958年3月,沈阳飞机厂根据苏联提供的图纸,开始试制米格—19型战斗机,同年12月27日,中国制造的米格—19试飞成功,翌年4月投入批量生产。此后,沈阳飞机厂在米格—19的基础上进行改型试制,制造出歼—6歼击机。但“大跃进”年代,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了质量,乃至成批生产的歼—6质量不过关。1961年,歼—6的试制重新开始。1963年歼6歼击机质量过关,开始定型生产。

       新的歼—6歼击机全部使用国产优质零件装配而成,它是中国仿制成功并投入大量生产的第一种超音速飞机。歼—6最大平飞时速1452公里,实用升限17500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主要战机,并且战绩突出,直到70年代末才停止订货。

       歼—6先后有4种改进型飞机:歼侦—6,1966年开始改装,1971年装备部队;歼教—6,1973年12月投入批量生产,1976年装备部队;歼—6Ⅱ,1968年8月试飞,尚未设计定型就盲目生产,返厂数量较大,批量生产没有成功;歼—6甲,1977年由贵州飞机厂设计定型后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这是一种全天候型飞机,装有全天候雷达和空空导弹,属于比较先进的战斗机。(国产歼—6甲歼击机)

1695948234276608.jpg

 歼—6时代完成表演任务54次。精彩看点是4机编队。歼—6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同时也属于第二代喷气式歼击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歼—6成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主角,飞行表演用机也把它作为首选。八一飞行表演队用它的歼-6型歼击机,迈出了超音速特技飞行表演的第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但由于这种类型的飞机用于表演有着本身无法克服的一些缺陷,所以这一时期飞行表演水平没有明显改观。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这种表演机属于超音速。这段时期应算表演队的过渡期,故事不多。

      八一飞行表演队歼教—5型教练机时代:1980年至1995年。歼教—5型飞机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在歼5甲的基础上改型设计的全天候喷气教练机。研制工作始于1964年初,第一架原型机于1966年4月出厂并进行了静力载荷实验。第二架原型机于1966年5月进行了首次试飞。歼教—5型飞机机载武器:装一门23-1航空机炮,备弹40发,比歼—5甲减少了两门机炮和260发炮弹。翼下外挂梁上可挂两枚250千克的炸弹。

      1966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定型投产,到1983年底共生产974架,服役期间主要供飞行教学使用。除装备空军、海军之外,还援助或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歼教5曾经作为我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表演用机。

      80年代初,八一飞行表演队第二次改换装备,使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生产的全天候喷气式教练机歼教—5。

       歼教—5时代的八一飞行表演队,进入了自组建以来最辉煌的时期。二十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强国纷纷组建飞行表演队,但各国都被安全问题所困扰,通常飞到四机、六机,就到了极限。而八十年代初的八一飞行表演队驾驶歼教—5型教练机,实现了令世人惊叹的九机飞行表演,还创造了当时绝无仅有的九机上、下分组开花、水平开花等高难动作,使中国的飞行表演技术迈进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1981年9月16日,八一飞行表演队第一次进行9机表演。5000米高空,只见4架表演机朝东南西北方向各自升高,剩余5架则从5个不同的方向向下俯冲。拉烟电门开启,蔚蓝天幕顿时画出一条条绚丽的彩带,宛若9条彩龙在空中飞舞。这标志着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飞行表演技术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那个辉煌的时代,表演队共完成了表演任务97次,表演水平达到了单机、双机、四机、六机和九机。

      歼教5时间:1980~1995

       八一飞行表演队歼-7时代:1995年至2009年。1966年1月17日,中国生产的歼—7战斗机首次升空,最大飞行速度可达超音速的2.05倍,实用升限19000米,1966年11月装备空军部队。这是我国跳出单纯仿制的框框,把仿制与部分自行设计相结合所产生的一个新机种。( 国产歼—7歼击机)

     1695948290127524.jpg  后来,成都飞机厂在歼—7的基础上,相继试制了歼7Ⅰ、歼7Ⅱ、歼7Ⅲ、歼7A、歼7B、歼7M、歼教7等,其中比较成功的有歼7Ⅱ、歼7M、歼7Ⅲ、歼教7四种机型。

       ——歼—7Ⅱ,最大平飞时速2180公里,使用升限19200米,最大航程148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1小时43分,装有2枚霹雳2号空空导弹、2门航炮和38枚火箭弹等武器,1979年设计定型并成批生产,1980年4月装备部队。

       ——歼—7M从国外引进7项电子火控设备,改装防鸟撞玻璃,飞机具有平视显示、高精度的快速射击和对地攻击能力、通讯电台先进等多种优点。

       ——歼—7Ⅲ,1981年开始研制,1984年4月26日试飞成功,该机是高速全天候歼击机,配备了全天候雷达,加挂了先进的空中格斗导弹,改进了电子、火控系统和弹射救生装置等,战术技术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可用于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截击和空战,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它标志着中国歼击机研制跨入了新阶段。

       ——歼教—7,1985年6月试飞成功。该机能完成歼7系列战斗机全部训练科目,还可承担歼8战斗机的大部分训练科目,为培养新型高速歼击机飞行员创造了条件。

       歼—7系列战斗机的先后问世,标志着中国歼击机研制生产进入了新时代。1966年至1971年,空军使用歼7击落6架美制无人驾驶飞机和300多个国民党高空侦察、心战气球。

      从1995年开始,表演队先后改换高级歼击教练机歼教—7,高空高速歼击机歼—7的表演型号歼—7EB和歼—7GB。

       八一飞行表演队歼教—7主要用于新员带飞,促进表演能力形成。装备歼-7系列歼击机的表演型号飞机以来,新一代表演队飞行员面对机种跨度大,不掌握飞机性能等严峻的考验,在没有任何表演数据的情况下,从零开始,一步一步趟路子,初步掌握了歼-7表演规律。1997年下半年改装任务完成时,表演队用它的歼-7EB型飞机,探索出了16个表演动作的表演方案,飞出六机楔队斤斗等五套世界级高难动作,实现了表演水平的历史性飞跃。

      歼—7EB时代:1995至2005年。歼—7EB时代完成表演任务107次。换装歼—7EB型表演机,使八一飞行表演队走进新纪元。表演队经过上千次探索,先后攻克了4机同时起飞、单机低空水平多次快滚、4机菱形向上开花、6机楔形俯冲斤斗等世界级高难动作。1997年10月,八一飞行表演队在经过两年多的沉寂后再次亮相,精彩的动作震惊世界。

       到2003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歼—7EB型表演机以蓝白相间的图案出现在人们眼前,告别了沿用多年的红白相间外观图案。随后,表演队研究出双机对飞、4机快滚等新动作。再后来,八一飞行表演队又成功试飞论证了宝塔队、蓝宝石队、镖形队、双机对头、顺风队等11套表演动作,使表演方案中的动作从16个增加到了21个。

        歼—7GB时代:2006至2009年。2009年八一飞行表演队驾驶歼—7GB参加国庆60周年大阅兵,由于歼—7EB型表演机已经飞到最高年限,因此换装歼7GB。此次换装的新型表演机和歼7EB型机在外观上有些细微的差别,座舱后面的天线变成了圆碟型顶盘,就像预警机那样,使得飞机的通讯性能得到增强。新型表演机和歼7EB型机最大的区别还是在机载设备方面,座舱内的一些开关设计更符合表演操作,增加了监视系统,还加装了编队灯等,这些改变都更利于操作,更加人性化。

       在国庆阅兵中,表演队的8架歼-7GB飞机将作为空中受阅领队机梯队的护卫机,伴随预警机飞过天安门,并在蓝天上拉出8道绚丽的彩烟。国庆阅兵是歼7GB在表演队中的最后一次亮相。

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10时代:2009至今。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轻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采用鸭式布局的的第四代战斗机,中国空军赋予其编号为歼—10,对外称J—10或称—10。

1695948348648359.jpg

      八一飞行表演队双架的歼—10空中表演

       1994年,01号原型机开始建造,1998年3月23日首飞,歼—10后三角翼;前鸭翼;单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发动机进气口位于机头下;机身后部下方安装小型双垂直尾翼。

      1999年12月歼—10开进行飞行测试。2002年6月首架装备俄制发动机的歼—10小批量生产型号首飞。2003年歼—10生产型正式交付。2004年,中国空军开始换装歼—10战机。八一飞行表演队的表演机歼-10,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综合作战效能达到国际同类战斗机先进水平。

       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后,八一飞行表演队将整体换装由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最新一代歼—10战斗机。八一飞行表演队驾驶中国自主研制最新型的、最能体现我空军实力的、与大国地位相称的表演机,歼—10是最好的选择。

       2009年11月,在空军成立60周年庆典中,八一飞行表演队歼—10编队首次公开亮相,与歼—7GB编队同台表演,取得了“歼—7精彩”、“歼—10震撼”的效果。这次亮相,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用三代军机飞行表演的国家。

       2010年初,八一飞行表演队歼—7GB飞机退出表演队。在严锋师长的带领下,经过近半年的地面苦练,空中精飞,目前,表演队形成了歼—10六机表演能力,以“利剑”为主旋律元素的蓝白相间歼-10表演机于2010年11月在珠海第八届国际航空航展博览会上公开亮相,取得了六战六捷的佳绩,受到军委、总部和空军首长的高度肯定,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赞叹。

      如今,歼—10还在继续创造着新的辉煌。

   

 四、发生在八一飞行表演大队里的故事

       八一飞行表演大队成立几十年来涌现出许多献身蓝天,为国争光的动人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金孔雀”嫁给战机的故事

1695948411139336.png

       2016年11月12日,空军67岁生日的第二天,一个噩耗传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金孔雀”女飞行员余旭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人民空军!67岁生日快乐!”这是余旭11月11日在朋友圈更新的最后一条信息。从此,余旭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

       中国空军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中国空军首位三代战机——歼10女飞行员、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首批女飞行员,余旭的三个第一令人惋惜、令人敬佩、令人怀念。

      余旭,1986年11月12日,出生于四川崇州,空军上尉,二级飞行员,曾任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中队长。

       2005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成为第八批女飞行学员,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也是中国第一位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2007年12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每个人的青春乐章中,总会留下动人的旋律和音符。女军人、女飞行学员,是我在自己生命乐章中留下的一笔,我期待在飞翔之路上能多添几笔,把每一笔都当作书签,收藏在我生命中的每一页。”这是余旭生前写下的人生感悟。她的生命乐章虽然不长,却活得震撼人心。

       2009年4月2日,空军第三飞行学院隆重举行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学员毕业典礼,余旭和另外15名女飞行学员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和军事学学士学位,同时获得空军三级飞行员等级证章和证书。毕业后任北京军区空军空某部飞行员。也是在毕业5天之后,受命参与组建教-8梯队,她担任教—8梯队三中队右二僚机,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以娴熟的技术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的庄严检阅。

       2012年7月29日9时56分,中国空军女飞行员余旭跨入歼—10战机座舱,直飞苍穹。这是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驾驭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战机首次完成单飞。之后完成三代战机飞天的还有陶佳莉、李敏、何晓莉、盛懿绯4名姑娘。目前我国能驾驶三代作战机的女飞行员还是仅有余旭她们4人。

      2014年珠海航展,6架红、蓝、白三色涂装的歼—10表演机分别以单机、双机、三机编队依次拔地而起,直入云霄。6机超密集三角队形迎着朝阳,如一支利箭从天空划过。转瞬之间,两架战机脱离编队,以极限坡度回转,从跑道两侧高速对头交叉,就在即将相撞的一刹那,战机突然上升横滚分开,引起现场观众一片惊呼。余旭就是驾驶战机的一员。

1695948488649650.jpg

       2015年3月17日,马来西亚兰卡威国际海事与航空展,余旭等四名中国歼击机女飞行员,驾驶歼-10战机,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是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首次进行海外飞行表演,向世界展现中国军人和中国女性的风采。

    2015年11月初的第十一届中国珠海航展上,余旭驾驶战鹰的飒爽英姿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个与观众亲切合影、交谈的邻家女孩也让中国空军圈粉无数。在航展开幕当天,余旭驾驶2号机升空参加飞行表演,“我是最先起飞的一架,在空中23分钟,表演了全部动作。第一次在那么多观众面前表演,我感到既新奇,又激动。”这是余旭生前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也是她面对镜头最后一次自信地说:“我会驾驶双座型号的歼—10,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大家。”生命的乐章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但曾经创造的悦耳旋律依然回荡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八一飞行表演队中,余旭的代号是“金孔雀”,是全中国仅有的几名具备表演机飞行资格的女飞行员之一,先后飞过4种机型,两次荣立三等功。

     8年的飞行生涯余旭似乎顺风顺水,但光环背后,是“金孔雀”长久地坚持和付出。特技飞行表演被世界公认为是“在刀尖上跳舞”,对女飞行员来说,主要对下肢力量以及耐力进行培训,但相比于男飞行员来说,难度是不降的。

     对于女性来说就更不容易,战斗机的速度大、机动性大、负荷变化大,这样对飞行员的身体要求更严格,需要更大的耐受力。对飞行员的选拔标准不会因为是女性而有不同,因此,八一表演队女飞行员需要比一般的女性飞行员更加的勇敢、果断、敏捷、反应快,而且对于女性来说,心理、体能方面也是极大的挑战。

    训练时,偶尔会赶上生理周期,余旭和姐妹们通常吃止疼片忍着身体不适参加,飞特技因为动作幅度大、飞行时间长、精神高度紧张,她和其她姐妹还曾出现头疼的情况。但这些,余旭鲜少对外提及。“鲜花和掌声是需要实力的,而不是只是给你这么一个称号。”她曾在接受采访时留下这样一句话。

    公开报道显示,截至2012年,世界上共有16个国家的军队拥有女飞行员。其中,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国已培养出战斗机女飞行员。2005年,为追赶世界空军发展步伐,经中央军委批准,空军首次招收歼击机女飞行学员。

     但即使在国际上,也罕有女飞行员参与高强度的特技飞行,中国航空专家王亚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女飞行员参与特技飞行,是走了一条其他国家还没有成功走过的道路,从训练方法到科学数据积累都没有国外的成熟经验可以参考。

     余旭和她的姐妹们,正是从这条没有路的道路上,艰难而行的“”路人”。

        选择了军装,就选择了与死亡共舞。余旭说:“我们的信仰就是在天上,如果下了飞机,我们就是普通人,只有在飞机上才能体现你的价值。希望这个价值能够体现得更好,让我们飞得更远。”    

       余旭对于飞行的感觉就是“无悔、快乐”。她在日记写道:“我觉得做飞行员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从事飞行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没有后悔过。尤其是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很远,那种心境不一样,我什么都不用想,就是飞行。有时候也会羡慕身边同龄人,但那只是瞬间的一种感觉。因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职业不一样,可能我们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对于选择飞行事业,我还没有感到后悔。”

     “不管每次训练多么辛苦,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退缩过,从来没有。”回忆起飞行训练的点点滴滴,余旭曾这样说。在正式成为中国第八批女飞行学员的第一个月里,余旭就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跑步是每天都要训练的项目,一跑就是3000米,“我很难受,因为从来没有跑过那么远。”冬天,每次训练完哈口气,围脖就会结冰,“我根本受不了那种冷,腿跑得不听使唤,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自称“天上女汉子,地下女孩子”的余旭在八一飞行表演队里,有着“金孔雀”的美誉,因为她有个特长——跳孔雀舞,她首次跳孔雀舞是2005年,在空军航空大学的中秋晚会上,余旭一改平日里的外向,以一支柔美的孔雀舞惊艳全场,许多同期战友都印象深刻。从那以后,“金孔雀”的外号伴随着余旭的大学生涯。毕业后,艺术特长使她走上更大的舞台。(余旭载誉归来)

1695948537493144.jpg

 2009年,余旭在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演小品《红透半边天》。

       2010年的央视春晚小品《我心飞翔》中,余旭等16名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以飒爽英姿、铿锵誓言,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新一代空军官兵的蓝天情怀。“我们都没想到,亮相春晚就1分钟,会引起全国那么多人对我们的关注!”当时,回到成都休假的余旭谈及这次上春晚,高兴地说:“真的,我为我们空军感到骄傲,我为四川四个女飞行员感到骄傲。”余旭说,16位女飞行员从全国25万报名者中挑选出来,誉为“空中宝贝”,“我和陶佳莉、钟芹、何晓莉等四川女孩,都是1986年生的,我们4个人都属虎,一起参军,一起上学,一起参加阅兵,这次一起上春晚。自从入伍后,我们亲如姐妹,互相学习,表现都很好。”

        2010年2月28日上午10时至11时,余旭及其战友张晓佳、周帅三名歼击机女飞行员在人民网演播室,接受独家专访并现场回答网友提问,这也是中国空军歼击机女飞行员第一次与网民、军迷在线直接交流。

        2010年元宵佳节再次亮相,和韩红一起奉上了一曲《我爱祖国的蓝天》。

        余旭牺牲后,她的老师、战友和亲属纷纷回忆他们心中的“金孔雀”。

     余旭在崇州崇庆中学高中班主任兰碧群看来,“爱美”和“有主见”,是余旭身上两个挥之不去的标签。兰碧群是余旭的高中班主任,她说,在班里,余旭的成绩属于中等略偏上,并不算特别突出,但是身材高挑、性格开朗的她,与同学之间相处得很好。余旭爱美,曾经一度想要学跳舞,但因为花费太高作罢。

       兰碧群说,飞行员招考通知出来的时候,余旭向她征求过意见。我知道她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我也知道她喜欢这个,所以鼓励她去尝试一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余旭参加了2005年的招飞考试,她从当年20万女性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25个入围者之一,并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余旭毕业后,在各种场合,我都会把她拿出来讲,她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入伍后,余旭逢年过节时,会给我发短信祝贺。有一年,她在辽宁训练,给我打电话,说这十天穿烂的跑鞋,比过去十年都多。兰碧群回忆,尽管训练艰苦,但即便是跟老师打电话,余旭也没有流露出疲倦,反而显得非常兴奋。

    与余旭同时被选上女飞行员吕品介绍说,在选拔过程中,身体的心理的测试就有116个大项、1000余个小项:身高不足160厘米的“出列”,体形不匀称的“稍息”,牙齿稍有磨损的“淘汰”……经过一关关的残酷测试,余旭成为中国第一批战斗机女飞行员。

     余旭曾经回忆其中一项关于抗眩晕能力的测试:当时她们坐在上下左右高速大角度旋转的转椅上,几分钟下来,个个脸色煞白,天旋地转,有的甚至呕吐不止。但这项测试的要求是,在2秒钟内准确地辨认自己上椅子时所在的位置。

     入伍后,残酷的训练才刚刚开始。余旭生前曾回忆当年:“有的时候会感觉我都已经承受不了了,但心里还是咬着牙。……风嗖嗖吹着,脸冻得通红,腿和脚尤其是腿基本上跑得是不听使唤,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因为我感觉既然来了,我是带着家里人的期望,证明一下自己可以的那种心情,就这样一直坚持跑。不管是每次训练多么辛苦,我觉得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退缩过。从来没有。”四年的残酷训练,入学时的35名女学员,只有16名顺利毕业。

    余旭烈士生前与空政文工团原政委杜文彪有过一段对话,他记忆犹新:你在部队当飞行员,待遇与民航飞行员相差甚远。你想一直这么飞下去么?要不,飞一段时间就转业去民航当飞行员?余旭坚定地告诉他:“我坚守歼击机飞行员是在干事业,这是一个崇高的事业,这是无上光荣与自豪的事业。我喜欢蓝天,我喜欢飞歼击机的感觉,那种感觉很自由、很酷。再说,国家花了大力气培养我,我要一直飞下去。”

       余旭的家庭条件不好,但她自小就自强、自立、懂事、吃苦、孝顺。“懂事、吃苦、孝顺”,这是余旭外公胡明康心中的印象。胡明康老人说,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余旭自小很独立也很懂得做事。上学时离家2公里多的地方,很多附近的娃娃上学要坐三轮,但是她每次都走路去。余旭从小就勤快,参军后偶尔回家一趟,前来看望两位老人时她还会抢着帮外婆做家务。

      考虑到外公外婆年事已高,平时洗衣做饭不方便,余旭还用自己的积蓄给两个老人买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今年正月她还给我买了茶叶。”茶叶还没喝完,外孙女就没了。胡明康悲伤地说。

    余旭的父亲是入赘到余旭外婆家的,常年在外打零工,赚钱养家,今年已经54岁,母亲做家政,打散工,今年52岁。其外公胡明康、外婆周建英,今年都是73岁,相濡以沫50载,他们一手带大了余旭。余旭是这一家人的“天”,现在“天”塌了,四位老人瞬间失去了精神支柱,痛不欲生。

       在大学期间,余旭曾向外婆提过,飞行训练特别辛苦,有的女孩儿撑不下去,晚上会偷偷哭,但她一定能够撑住。在大学毕业那天,余旭给外婆打了电话,说马上要一起照毕业留影了,“孙女儿说,自己终于坚持了下来。”第一次,余旭在电话里哭了。

    “曾经你浅浅的笑轻盈的美,今后你深深的爱自由的飞!”朱长义是余旭在空军24师的战友,他以诗来追忆余旭。他记得,余旭曾在部队办过一张内部报纸,而且是主编,还曾和他约过稿。朱长义说,余旭作为第八批女飞行员之一,后来又成为歼击机飞行员,本来就自带光环和荣誉。但是在部队,她一直宠辱不惊,能够驾驭荣誉,能够驾驭飞机,驾驭生活,她是把飞行作为事业首选,也作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2017年3月26日清明节前夕,《解放军报》刊发了余旭母亲追忆女儿的文章《几曾萧雨入梦来》。 

     “旭儿,妈妈昨晚又梦到你了,还是小时候的样子,站在街边上,我冲过去抱你,你却一下就消失了。

     “我醒来,眼泪打湿了枕巾。你爸爸说,下雨了,清明节要到了。

1695948611181551.jpg

     “你走的时候是冬天,现在油菜花都结籽了。没有你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得特别长。我总想在梦里抱抱你,和你说说话,问你为什么这么狠心离开我们,可是我咋个都梦不到你。旭儿,你从小就匪,这次真的跑得太远了呀。

     “那些报道上都说你是英雄,我们是伟大的父母。可旭儿,我从没想过这辈子会和伟大两个字连在一起。我们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你能平平安安的,成个家,养个娃,帮你把他带大。你晓不晓得每次看你飞行,我和你爸爸的心都是悬着的,什么激动啊、骄傲啊,都是你平安落地后才会有的感觉。那年劝说你停飞,你哭着说不愿意,我就晓得,我这个女儿,是要嫁给飞机了。”

     嫁给战机的余旭,最终献身蓝天。2016年11月12日,八一表演队2架歼10进行飞行训练。2架飞机在练习“双机滚转”项目时相撞,其中1架歼10双座型表演机坠毁在河北省玉田县陈家铺镇大杨浦村西南。前舱飞行员成功跳伞,后舱的女飞行员余旭弹射时撞上僚机副翼,不幸以身殉职。

余旭牺牲后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安葬在她家乡的崇州市烈士陵园。2017年1月9日,余旭入选《中国妇女报》“2016年度十大女性人物”。2017年11月3日,余旭名字被镌刻在航空博物馆的英烈墙上,成为空军第6名献身长空的女飞行员。

          ——金质奖章荣获者的故事

        2005年1月13日上午,八一飞行表演队的一架歼—7正在进行低空特技表演。突然,飞机轰鸣声消失,飞行员一看仪表,飞机竟然空中停车,整机断电,飞机正急速砸向地面。

      1月13日,表演队进行新年后第一次科目训练。这次训练由副队长陆兵,带飞中队长雷体华驾驶双座歼—7教练机进行低空特技表演训练。

1695948628803833.jpg

      13点30分,前舱雷体华在后舱副队长陆兵指导下,做了2个300米低空大坡度盘旋。在一个低空横滚后,战机爬升到3200米高度,随后高空呈弧形向大地刺去。整个飞行动作非常顺利,战机到500米高度后,雷体华拉起飞机爬升,突然,他感觉驾驶杆好像失灵一般,没有了任何推力。

       陆兵回忆:“在我们做飞机向上跃升的时候,突然感觉这个飞机像给人拉了一把似的,一下子飞机就感觉没有劲了,人往前一冲。”

       雷体华回忆:“然后他(陆兵)告诉我你前面两个红灯亮了,你检查一下。我一看是两个红灯,一个是发电机断电信号灯,一个是发动机启动信号灯。”

       陆兵以为是雷体华收油门太粗,正要问他,却发现无线电噪音变大!雷体华迅速减少战机仰角,将飞机改平以保持飞行姿态!

       陆兵仔细一听,发现飞机的轰鸣声已消失不见,心想不妙!迅速让雷体华查看仪表!他随即扫了一眼仪表,也吓出一身冷汗:飞机断电警示灯亮起,发动机转速指针已经归零!歼—7是单发战机,发动机停车意味着彻底失去动力!此时战机高度只有1500米,留给两人处置的时间非常短!

       没有丝毫犹豫,陆兵果断接手故障飞机,并迅速向塔台报告了险情!战机同时出现空中停车和断电的情况极为罕见,空军飞行事故史料都极少记录。这种险情对有着2000多小时飞行、多次遭遇空中险情的陆兵也是第一次遇到。

       陆兵十分清楚,此时战机高度太低,距离机场20多公里,滑翔迫降没有可能,唯一的选择就只有跳伞!陆兵向地面指挥员报告:“飞机高度和速度已维持不住,准备跳伞!”

      此时战机像个铁砣,急速砸向地面,1400米、1300米、1100米……各种指示灯、警告灯亮起,该指示的没有指示,不该指示的一直乱闪!雷体华挺直身板,双手扶在中央弹射拉环上,等候陆兵的跳伞命令!

       地面塔台指挥员冯义迅速作出判断分析,果断发出命令:“立即跳伞!”

       当时的空中对话做了这样的记录:

  (空中):我们准备跳伞了!

  (地面):跳伞吧!

  (地面):473跳伞啦!

  雷体华回忆:这时候我首先第一个动作就是放下风镜,全身的肌肉紧张,双手扶在中央弹射拉环上,随时准备跳伞。因为我们是前后舱,必须等到后舱有命令给你,你才可以去拉这个中央弹射拉环。

  陆兵回忆:既然已经下决心跳伞了,然后我就扫了一眼我这个飞机下头,当时下面有民房老百姓的居民区。

  地面塔台指挥官冯义:当时口令下达出以后,心还是砰砰在跳。

  陆兵回忆:当我们滑向选定的预定(跳伞)区域后,高度也就1100(米),突然感觉发动机的声音,推力也增大了,当时心里很惊喜,这个发动机怎么又起来了。

  冯义发现飞行员还没有跳伞,急促地询问情况:

  (地面):飞机情况怎么样?

  (空中):推力脉动,一会儿停,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

  (地面):什么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

  (空中):(发动机)转速一会儿上来,一会儿下来!

  (地面):飞机能保持么?

       此时,陆兵小心翼翼地操纵着时而有动力,时而无动力战机,寻找着合适迫降和跳伞地点,此时他每一个轻微地不合理操作都会让飞机失控。

       地面指挥员冯义还不断呼叫战机,却发现已失去联络!基地师长王伟迅速驾驶一架歼—7,前往陆兵和雷体华所在空域,但并未发现空中有降落伞,也没有发现地面有爆炸的火光。

       战机的动力又没有了,陆兵俩人在寻找合适的跳伞位置时,突然又听见了发动机的轰鸣声,再一看仪表,转速表指针上升,发动机竟自行启动了!两人大喜过望,陆兵连忙调整飞机姿态向上爬升,掉转机头向基地方向飞行!此时无线电也已恢复,陆兵连忙向地面报告“发动机还有动力”!

       可他刚报告完、战机爬升到1800米、1900米时,突然,发动机竟再一次停车,与地面塔台的无线电联系随之中断!陆兵刚放松的弦又绷紧起来!随后这架战机的发动机打起了“摆子”,一会停车一会又启动,转速也是忽高忽低毫无规则。

       就这样,尽管飞机动力时有时无,陆兵仍不放弃保全飞机的最后努力。他心里定的跳伞高度是800米,每次飞机掉到1000、1100米,又再次起来!陆兵争取每一次发动机转速上升的机会爬升高度,逐渐靠近机场。

       与指挥塔台的通讯又恢复了。

      指挥塔台通话记录:

    这边正前方正前方

  (地面):看到了看到了

  高度稍高,

  调整速度!

  好的!

  带点再带点!

  好的!

  保持好方向!

  放伞!

      13点42分,陆兵终于把战机开回了机场上空,此时高度1500米。可战机与正常着陆方向相反,下降高度也比平时高了400米。如果直接降落,极有可能冲出跑道!陆兵决定驾机做一个180度大转弯正常着陆。

      13点43分,陆兵命令前舱雷体华放下起落架,虽然听到砰砰两声起落架放下的声音,可仪表上左起落架灯仍然亮着!考虑到由于断电仪表显示已经混乱,猜测起落架应该放下了!但两人心里也不是十分有把握,为了以防万一,陆兵命令雷体华随时做好跳伞准备!

      13时45分,战机平稳擦地着陆在跑道滑行,一切都很正常。就在这时,发动机居然转速又突然上升,慢速滑行的战机像一匹脱缰野马飞奔起来!陆兵立即向雷体华大喊:“关车!快关车!”雷体华果断关闭发动机,战机终于在距机场跑道尽头458米处跌跌撞撞地停了下来!跑道尽头的战友们一片欢呼!

  事后查明,飞机故障是由于电缆短路造成。这在空军历史上罕见的空中特级险情。 陆兵和战友雷体华不仅挽救了飞机,更重要的是为消除该飞机隐患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表彰两人的壮举,空军为特级飞行员陆兵记一等功一次,为雷体华记二等功一次,并授予陆兵“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奖章”!

          ——珠海上空“四朵金花”的故事

    2014年11月11日至16日,在万众瞩目的珠海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4名女飞行员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她们空中绚丽多姿,地面英姿靓丽的形象成为第十届珠海航展的靓丽风景线。

       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上校在9月16日在第十届中国航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曾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庆典上飞越天安门的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将在第十届中国航展上驾驶国产歼-10飞机舞动蓝天,回报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申进科介绍,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走开了表演队员与作战部队飞行员轮换的路子,目前有5名歼击机女飞行员和4名男飞行员新加入表演队行列,在飞行表演训练中进一步锤炼战斗意志、挑战飞行极限、提高飞行技能。这也是国外飞行表演队的通行做法。

 申进科说,在八一飞行表演队换装歼-10战机之初,空军就提出“表演队既是精英飞行骨干人才展示技艺的平台,又是战斗力提高的倍增器”这一目标,打破队员终身制。

       八一飞行表演队既是“仪仗队”也是“战斗队”。平时进行表演训练的同时,还组织夜航和对抗空战等作战课目的训练,保持和提高飞行员的战斗技术。歼-10表演机飞行员在飞表演课目的同时,还常年保持战斗课目训练,随时可以执行作战任务。

       新加入八一飞行表演队的5名女飞行员,是我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已飞过4种机型,飞行时间都在750小时以上。她们是2005年空军首次招收的歼击机女飞行学员,于2009年4月以全优成绩完成学业后,正式编入作战部队,曾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庆典上飞越天安门。已经具备独立驾驭三代战机翱翔蓝天能力的女飞行员,将驾驭歼-10表演机陆续执行飞行表演任务。(八一表演队的女飞行员)

1695948724314132.jpeg

最终参加第十届珠海第十届航展是4名女飞行员,当时能飞三代战斗机的女飞行员就剩她们四个。别看她们很瘦小,她们的身体素质比有些男飞行员还好,承受超越自身7倍的压力,她们驾驭战斗机俯冲、转弯、翻滚,证明中国女军人也能飞第三代战斗机——歼—10了。

       这4名女飞行员分别是二级飞行员余旭、陶佳莉、何晓莉、盛懿绯。参加首日飞行表演的即是余旭与陶佳莉。她们今年年初进入八一表演队只有短短8个月,驾驶歼-10,她们的平均飞行时间仅有70至80个小时。

      11日上午10时,航展首飞日,珠海上空,6架红、蓝、白三色涂装的八一飞行表演队歼-10战机在低气象条件起飞,依次按照双机、三机、单机的顺序穿云破雾直刺蓝天。

       八一飞行表演队分别上演6机三角队、起落架斜盘旋、单机小速度通场、半筋斗蛇形翻转、超低空通场、四机舰队斜筋斗等多套表演动作,气势酣畅淋漓,令观众大呼过瘾。

       当战机落地,飞行员摘掉头盔、取下墨镜,观众惊奇地发现,女飞行员陶佳莉和余旭挽着头发,微笑着向大家挥手。原来空战的惊险表演竟有两位是女性。谁持彩链当空舞?当代空中花木兰!现场掌声雷动。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特技飞行因极富冒险性,特别是歼-10战机,机动性强、操作难度大,此前一直没有女性的舞台。为了能与男飞行员一起劲舞齐飞,她们严格进行专业抗载荷训练和操纵动作练习,接受心理、身体、技术等最为严苛的考验。

  据悉,我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共16人,5人被选拔到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成为特技飞行的新生力量,其中4名女飞行员亮相第十届珠海航展,因出色表现被喻为雷霆玫瑰。

在2022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暨长春航空展记者见面会上,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副大队长何晓莉说,作为一名飞行员,不仅是表演员,更是战斗员,我们时刻准备战斗,时刻为保卫祖国蓝天贡献自己的力量,2014年参加珠海第十届中国航展的何晓莉已成长为八一飞行表演队副大队长。

       八一飞行表演队女飞行员已经撑起了一片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