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四季一热三凉,秋却又别具韵味。秋日里,乍寒仍暖,气候正爽。
早闻羌塘草原是藏北“无人区”,倒也不假,因为连接可可西里至唐古拉山脉的广大北部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确渺无人烟。
然而这片草原南部海拔4500米的“盆湖地带”,却坐落着一个叫做尼玛的行政区划县。虽然相对比较低,依然离太阳很近,日照时间比较长,人称“太阳部落”。
都说“微凉好个秋”,“太阳部落”的初秋安暖怡人。虽然白昼温差也比较大,但只要是旭日晴天,便还是一个巨大的“太阳宝座”。纯朴的臧族同胞在这里惬意自得,笑靥如花,以世间独有的灿烂书写着人类适应、征服自然并与之和谐共生的一番奇异!
秋日下,绵延的羌塘碧绿无垠,格桑花开,雪莲绽放。西藏和平解放72年了,雪山起舞,草原欢唱,藏胞们乐此不疲,系列庆典活动持续不断。
辽远的旷野上,彩旗飘舞,经幡荡漾,鼓乐咚咚,歌声阵阵。朝圣的人群、欢叫的马帮、络绎不绝的歌舞表演队伍,使一向沉寂的山峦苏醒了,让静谧的草原沸腾了,迎来了一派盛世景象,也接纳了我们几位远道而来的金珠玛米。
问道尼玛
启程尼玛,是军地双拥活动的一番盛情安排。
最初时分,内心不时暗自好笑,因为脑海里反复游动着“尼玛”这个很有意思的词眼。在当今网络语言中,“尼玛”是有失斯文、对人大不敬的一种表达。然而在藏语意中,“尼玛”却是“太阳”的意思,圣洁无比。
藏族同胞心目中,太阳至高,光芒万丈,是无量天尊之神。由此,尼玛县境内草原上群居的藏家村落,也被誉称为吉祥的“太阳部落”。
面对“尼玛”这个词眼天壤之别的趣味寓意,我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绝妙。而对于“太阳部落”,更是一种急切的向往。
越野车由拉萨出发,颠簸行驶在当雄、那曲至安多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两侧远近错落的山坡和无边的草原,仿若铺向天际的绿毯,唯独不见一棵树木。我问民政厅随行的藏族朋友平措:“这么肥沃的土地,怎么没有树木呢?”平措笑答:“不奇怪哦,这里的海拔已经持续达到5000米左右,严重缺氧呗。”是啊,植物也是要吸氧的,这个环境连草都长不高,怎么能长成树木呢?”
望着路边那些浅浅的绿草,我若有所思,不由心生深深敬意。生命啊,才是名符其实的强者,于不屈中彰显着坚韧伟大。
所谓树大招风,这里一年中的寒冷周期很长,炎夏与初秋之外,多是暴雪寒风,人类不能饱食氧气,那缺氧的树木必也难于活命。据说在风雪交加的日子,连藏胞的石屋和帐篷都常常被大风掀掉顶子,牛羊也常常被卷走丢失,种上棵小树即被连根拔起没有了踪影,能够扎根此处安身立命最多的,只有浅浅的小草和最不起眼的格桑花。
这里的游牧民族属藏家安多一支。他们与小草同频共振,与命运之说戮力抗争,一起适应着自然,维系着大地的生态平衡,应对着生存极限的挑战,更是延续着世界屋脊文明的亘古悠远。如此也才有了羚羊班鹿、牦牛野驴、苍鹰野鹤、藏獒群狼等一众“高原精灵”的撼世相伴繁衍。
他们素日缺氧而栖,却淡然而生生不息。我们在气温适中、空气含氧量较高的这个季节来到这里,是幸事,也是享受。
西藏尼玛县地处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距离西南方向的拉萨500多公里。凌晨由拉萨出发到达县城,我们的越野车走走停停、磕磕绊绊,用了整整9个小时。这片地域原属旧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那仓部落,民主改革后虽然土地归公草场归民了,诸多百姓仍习惯于散居荒原,游牧为生。1983年,才正式设县建立了党政机关。小县城之小,真的名副其实,却又是惯于游牧者的归属感和精神依托,外来人一眼可以穿透城区的两端。
其实,关于尼玛县的前尘旧事,尤其是县名的准确来历,当地许多人都好像比较模糊。我想,应该与它地广人稀的地理特质有关。它的北部是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浙江省那么大的“无人区”,海拔普遍在4500——5500米之间,终年空气稀薄,干旱少雨,风雪较多,夏秋日照相对充足。因为奇高,感觉离天空非常近,所以有人称这块地方是“太阳的家门口”。政府虽然也在倡导逐步发展扩大农业,但牧业经济条件毕竟得天独厚。牧民们在这里生存为上,移动的毡房为家,伴着牛羊马匹栖息,有时候数月不归,历史文化概念相对淡漠也是自然的。
大概因为高原的太阳神一点儿也不吝啬阳光,反而格外眷顾这片遥远的土地,所以,“尼玛、尼玛……”的音韵在这里声声入耳,“尼玛——太阳”的语言词汇使用率才会在这里奇高。“太阳部落”这个称谓,也就师出有名了。
这是一个坐拥神山圣湖的地方。北有昆仑山、可可西里丘山,南有冈底斯山。著名的当惹雍错、昂孜错、布若错、依布茶卡等高原封闭型湖泊星罗棋布,与雪山绿野蓝天融为一体,展示出的是藏北高原天地苍穹的一派另类风姿。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的日子里,祈愿丰收的望果节夹带其中,“太阳部落”昔日的宁静被欢乐祥和取代,传统的喜庆活动像赶集一样此起彼伏。
欢乐圈舞
望果节是流行于藏地别具一格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望”者,庄稼也,“果”则是转圈的意思,也就是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边唱边跳,故而形成了早期遍布草原的圈舞艺术雏形
此等人文风俗独具特色,传递着藏族同胞渴望丰收幸福的心境,也是长天大野对于人性的自然砺造。望果节不确定具体日期,一般选择收获日前举行,历时一到三天。节日里,人们成群结队在田间游玩,同时抬着青稞和麦穗在地头转圈,求神诵经,祈福拜谒,然后进行丰盛的野餐。大家喝酒吃肉,品着新麦青稞面粉制成的糌粑窝头,酒足饭饱后围着支锅石桩继续又唱又跳,没完没了。随着舞蹈动作的日趋规范成熟,于是又有了“锅庄舞”的盛名,名气大到跻身“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首”。
此行双拥活动,就从参加锅庄圈舞开始。
与县双拥办领导握手问安、敬献哈达、互致贺词之后,我们依样学样,一碗青稞酒用食指撩动,敬天敬地敬自己,这是惯常的程序。我不胜酒力,无法一饮而尽,却也可以在藏胞空灵无比的祝酒歌声里陶醉,并照着他们的样子三拜九叩,虔诚地将美酒敬献给大地苍生,只留给自己一口。
藏族能歌善舞天下共知,各处舞蹈特色各异。尼玛县最有特点的舞蹈,当属牧民们最爱跳的“锅庄圈舞”。与他们手拉手踩着乐点加入圈中,动起来,蹦起来,你才真的明白什么叫做忘我。
圈舞的最大特点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交融,率性随意。舞蹈跳起来,规模可大可小,人数可多可少,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只要聚会就可以即兴尽情而歌,随地奔放而跳。
草原是空旷的,天地大舞台,认尔欢歌起。舞蹈时,只见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内容以爱情为主,波及生活日常,却多无乐器伴奏。
平措牵着我的手边舞边介绍: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还会变换成“龙摆尾”的图案。
呵呵,长见识了。锅庄圈舞真是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歌舞,叫“羊毛锅庄”;反映喜悦庆典的歌舞,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模拟兔子跳跃动作的称“兔子锅庄”;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嬉戏动作的叫“醉酒锅庄”……我们是来参加喜庆联欢的,自然是在“吉庆锅庄”队伍里如影随行。
偶有藏族舞友兴起,将兔子或醉汉的怪异动作穿插其中,表演活灵活现,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跳圈舞讲究姿态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宣泄。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藏地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彪悍豪爽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
置身其中你还会发现,无论从宽袍大袖的装饰上、大幅度动作的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看,圈舞都有着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正应了那句公益广告词:“君不见,草原锅庄强身健,显而易见!”
一曲歌罢舞停,忽有所悟:看似简单的圈舞,其实变化无穷。假如你从来未曾学过,却又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因而望情加入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多么笨拙蹩脚。我和随行的两位战友就属此类,跳得手忙脚乱,却又欲罢不舍。怎奈环境氛围感染,生发的快乐和表现欲是强烈的。
司机小邵是四级士官,频频被调皮可爱的卓嘎姑娘带着节奏,倒也渐渐舞出了娴熟新颖。卓嘎微红着脸颊调侃说:“这就好比你们第一回品尝藏餐,酥油奶香吊起了胃口,食欲就一发而收不住了。”
我是个肢体动作的“笨鸭子”。纵使不太熟练,但音乐节奏感还不算太差。伴随着男男女女天籁般的歌声,与他们牵手一起舞动,步履由慢到快,绕圈而动,且歌且舞,分班唱和,倒也很快进入了角色。
一位名叫才让扎西的年轻小伙,歌声特别清澈明朗,他是男队领唱,嗓音由低沉到高昂起伏律动,歌词内容涉及草原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跟着他和着、舞着,内心俨然与雪山绿野一起醉了。
累了,我中途走出圈外席地而坐,凝神欣赏那份如醉的团体表演,所思别有情趣。洁净如洗的蓝天白云之下,那些歌舞群体一会儿形成一个圈,一会儿又分成两个队,边舞边对歌。这边歌声未落,那边歌声又起,你歌我舞循环往复,韵味十足荡人魂魄。
午阳正暖,参加人员也在不断增多,说是许多游牧过客也徐徐加入,一些开始只看不跳的人员也都任意融汇到了舞圈,又有一些跳累了的人随时退出来嬉笑不止……草原天地大舞台,大圈之中套小圈,歌儿一支又一支,舞儿没头也没尾。平措说,这样的舞没有时间限制,可以连跳几天几夜,直到尽兴为止……
那天一起出行的路上,刚刚认识了拉萨公安局的女警朋友米玛,她是位康巴女子。当时想,她身着警服的样子一定很威武,此刻却穿上了藏家女孩的节日盛装,时而同大家手拉手引吭高歌,时而又松开手忘情地起舞……呵呵,绿野仙踪,日前警营霸王花,目下草原舞仙子,绝美啊!
赛马盛会
跑马射箭,是流行于尼玛县的又一种盛大活动,也自然是这次联谊的“高潮戏”。
由于游牧是这里人们的主要生存方式,随处扎帐安家,人群必然高度分散,一年一度举行的赛马大会便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对我们来说,有幸借光和平日大庆一饱眼福,当然是千载难逢了。
转场到赛马大会。辽阔的旷野绿地上,一群群强悍骁勇的青年男女,上身或穿黄段马褂,或着红、绿、蓝锦缎的紧身服装,下身穿着镶金彩条剑裤,腰挎箭袋,背负硬弓,骑着用哈达、羽花和铜铃打扮起来的骏马,意气风发地进行跑马射箭比赛。
尼玛境内方圆几百里以及毗邻地区千里之外的人们,都被吸引而至。赛场周围二三十里的草场上,布满了安营扎寨的帐篷,有的人甚至连全家大人小孩全都带来了。
我选择一处山坡,立身高处望去,但见彩旗招展,烽烟连绵,人语马嘶,仿若传说中古时征战的阵营。
县政府领导和体育局机关临时搬到现场办公,具体组织比赛的各项工作。那情景,让人分不清衙门内外的人员有什么区别,都是一身藏袍,一脸的酱红色,连那些为数很少的内地援藏干部,面颊上也透着西藏人特有的“高原红”。不知不觉间,我的骨子里对西藏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人多了几分欣赏、几分敬重,心中暗暗企盼着,我们的党风政风以及军民关系都如这样该有多好。
比赛开幕式很是壮观。前面红旗开路,后面人马方阵,各乡村骑手服饰各有特色,整齐划一。每块方阵走过临时搭建的主席台时,都雄纠纠气昂昂,骑手训练有素地在马上行注目礼,而且发出整齐有力的自励口号“秀角!秀角!(加油!加油!)”台下围观的群众则很有节奏地唱着“嘎苏徐!嘎苏徐!”的号子。我知道,那是藏语号子声“欢迎!欢迎!”
选手入场之后,接着便是精彩的马术表演。有快马折腰、策马射箭、飞驰拔旗、挥刀斩木、争抢地面哈达等等。表演项目高潮迭起,雷鸣般的掌声与叫好声回荡于雪山草原之间……
那天参加跑马比赛的是150匹高头大马和150位各乡村推选出来的优秀骑手。有一位叫杂热阿的黑脸汉子列队其中,十分威武。他是半小时前经平措介绍我知道的,据说是个实力派赛手。我远远看见他手牵一匹白马,身着红色节庆彩衣,脚穿黑色长靴,头顶黑色毛呢制礼帽,站在队伍的最前排。杂热阿57岁了,却仍显得格外阳刚。赛前交谈时他说,他住在特别偏僻的牧业区,已经好几年没有参赛了,今年是农奴翻身当家作主的72大庆之年,藏族同胞也讲究“喜感大顺”,政府重视,自己心里高兴,也想图个吉兆,所以就又牵马执鞭重上赛场了。
“叭——”,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惯于骑马射箭狩猎的选手们骤如万箭齐发,一时间羌塘草原万马奔腾。
我知道,草原上的大人小孩个个擅长马术,而参赛选手则是百里挑一,这位杂热阿,无疑是佼佼者。只见他在马背上躬身前扑,于马蹄“哒哒”声中忽而侧翻,忽而后倾,滚滚烟尘中俨然一缕红色流线在飞速前突……没有悬念,他拿了这个批次的第一名。
赛马大会一般要进行3至5天。参赛人马都事先经过了验证,马匹身上都烙上了印记,不准中途更换。明天进入马上射箭比赛,有比远近胜负的跑马平射,也有比高低的对空射箭,还有猎枪打靶。赛事之后,通常要进行一到两天的郊游欢宴和逛林卡活动,也十分热闹。可惜我们还有要事在身,平措还要带我们赶去参加一下他堂妹的婚礼,无法在此久留。再见了赛马场!祝福你杂热阿!明天的你,必也会马到成功!
离开赛马大会的路上,脑海中依然人欢马叫。我在心中自我解惑:“太阳部落”的男女老少们为何人人都身怀如此绝技呢?想必是因为藏北草原山大沟深,多有飞禽走兽出没作孽、危害人畜庄稼,人类飞马狩猎斗智斗勇该是生存使然吧。
浪漫婚庆
平措见我呆目沉思,拍了拍我手臂说:“别瞎想了,我家菩姆(妹子)还等着你这位贵客前去捧场道贺呢!”
绝对抬爱了。藏家婚庆礼仪自有其独特的民族风味,然而典礼时限要比汉族略微宽松。汉族通常在正午之前,藏胞则选在最为尊贵的客人到来之时。
地广人稀的尼玛县是典型的牧区,恋人成婚的过程也更自由、更为有趣。能在这里参加一次正宗的藏式婚庆,绝对是一件让人开眼的事情。
这里青年男女的相识相恋,多是在赛马会、圈舞对歌之类的公众大型活动中结缘。堂妹旺姆与强巴的姻缘就是如此。他们在两年前的赛马节邂逅相识,随后相知相爱,现在又借新年度赛马大会的吉兆,走向了婚姻殿堂。
我们到达时,已是午后一点半,新娘家的大门早已经装扮一新,来宾贺喜、献歌献礼、诵经谢佛、迎亲祈福抢彩头等前奏活动刚刚结束。
听说金珠玛米来了,一碗碗长长的喜面冒着热气上桌,红黄绿白四色佐料点缀碗中。平措介绍说:“这是承载新郎新娘心愿的‘高原吉祥四宝’,红色的藏红花象征幸福,黄色的鸡蛋羹代表富贵,绿色的芹菜丝预示勤劳,白色的萝卜片祈愿纯洁,归结起来就是“四季来财”。至于碗肚里大量的面条和牦牛肉丁嘛,那是实实在在过日子的味道。藏面精品,不过如此。”
呵呵,不愧藏家才子!平措言语里那份自信得意又隐不住的幽默,让我进一步刮目相看了。
正值饥饿时,浓香好诱惑。然而别急!先给两位新人献上洁白的哈达,给二老送上糌粑、酥油、青稞酒和吉祥的祝福语,而后才是一番“吸溜吸溜”的痛快淋漓。
旺姆和强巴虽是自由恋爱,却在礼仪形式上也必须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为强巴家都是男孩,兄弟较多,而旺姆是独生女孩,所以他俩的婚姻形式是男到女家。
与汉族相像,草原藏家青年婚礼的规模也是取决于双方家境的。平措说,这叫“豪门狮对虎,富家财对财,平民背对背”。哈!有点和我们汉人传统的“门当户对”理念差不多。旺姆和强巴都出身于寻常牧人之家,所以他俩的婚礼既朴素而又不失浪漫热闹。
婚礼在即,强巴拉住我的手说,他很喜欢旺姆。清晨伴随着刚刚升起的太阳,他在父母家祭拜了故土神灵,目视父亲将一尊铜佛、一本经书、一个灵塔放入他的背囊。然后亲手拿起彩箭和一只羊腿,骑上事先已装扮考究并已经怀孕的马匹,在手持九宫八卦图的男性领队陪伴下,高唱着娶亲专用大歌“谐青”来到了这里。沿途受领了三次新娘家人敬上的青稞酒,还多次下马向背水、背柴禾的过路人敬献哈达,以图祥瑞。
平措补充解释:携带铜佛、灵塔和经书,意味着有神灵护佑,彩箭象征新郎的勤劳神勇,羊腿寓意富贵财旺丰衣足食,牵一匹怀孕的马,则是表达了一种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美好愿景。沿途向背水和背柴禾的路人献哈达,是在祈愿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不要交恶结怨,今生来世都能够顺风顺水,如意吉祥。
哦!我明白了,这一切,都透着一份厚厚的心灵寄托,那就是生命为善的至高信仰。
听着强巴和平措的娓娓诉说,我脑海里忽然闪过沿途看见的那些蠕动着身体趴在地上磕长头的藏胞童叟,对于藏族百姓的淳朴执着和友善虔诚,心底里生发从未有过的阵阵感动。我领悟了人类的信仰精神,以及所蕴含的巨大支撑力量。
典礼仪式开始。门口五彩的锦缎上铺满了银器、玉饰、人参果和青稞麦粒,彰显新婚纳福。迎亲的家人手捧象征五谷丰登的“切玛”,那是插着香烛的长方形木制杂粮器皿,还有青稞美酒两壶,候在两侧。
随着送亲人员将强巴簇拥到旺姆和两位老人面前,一阵节奏感极强的藏家鼓乐舞蹈登场了,这是驱邪迎喜的程序。舞者头戴面具,手拿刀棍,踏乐起舞,鼓技舞韵震聋发聩,一派肃杀威严。
表演结束,新郎在司仪指令下重复着上马、下马、进门、上楼、入厅等程序,在一次又一次的唱颂歌、献哈达之后,方才落座于新娘旁边。
参加婚礼的迎亲和送亲人员依次入室,继续唱歌祝贺。证婚人高声朗读一式两份婚约书,并把两家的家印当庭盖在书上,然后分别恭敬地交到两家老人手里。
最后,司仪陪两位新人拜天地拜父母,一一给客人敬喜酒献哈达,接着将他们送入洞房。
我,是继天地父母之后被示敬的第一位客人,有点受宠若惊。但心里明白,他们敬的未必是我这个平淡无奇的肉体凡胎,而是护佑他们生活安宁的金珠玛米,72年前,是共产党解放军帮助他们翻身解放,推翻了奴隶制,他们才成了草原的主人。
随后的吃喝唱舞活动,要延续一至三天,主人款待酒茶,新人回避周旋,客人你去他来,大家互致祝福,使用最多的词汇是那句耳熟能详的“扎西德勒!”
羌塘秋日,寒凉通常要比内地来的早些,然而尼玛草原之秋韵,让我记住了它另类的火热。
“太阳部落”之行,雪山、荒原、高海拔、无人区,这些以往听起来近乎与原始划着等号的元素,此刻变得鲜活生动了许多。“恐惧”这个词眼,成了脑海里大大的问号。
就要趁着晚霞告别回营了,我想把这里的秋天一起带走,带到记忆的深处。因为它是秋凉中不多见的一份热烈律动,是生命中如春的活力。带着它,它就重叠进了我生命的秋天、就是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