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五楼大会堂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23时42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官兵迈着整齐雄壮的步伐,持枪列队进入会场。

  7月1日零时整,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来到了:随着英国仪仗兵将“米字旗”缓缓降下,中国仪仗队的3名护旗兵正步来到旗杆下,表情庄严、步伐雄壮、动作潇洒,在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将中国国旗徐徐升起。

  香港在沸腾,中国在欢呼,世界在关注。历史永远铭记了这一刻:中国洗雪了百年耻辱!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在这庄严的时刻,又一次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辉煌!

  然而,这样的辉煌在三军仪仗大队的光荣历史中,仅占一瞬光辉。三军仪仗大队1953年3月组建以来,万无一失地完成了2000余次司礼任务,受到了世界各国领袖人物的盛赞。1992年3月,中央军委授予仪仗大队“军旅标兵”的荣誉称号,这是我军礼仪部队受到的最高奖赏。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大队参加香港回归升旗仪式)1.jpeg

  翻开这支英雄部队的历史,你会感到“军旅标兵”,他们当之无愧,受之无愧。


     一、尼克松总统说:“中国仪仗队是我见到的最出色的一个!”

1972年2月21日,世界外交史上堪称里程碑的一幕出现在中国首都机场。

  11点27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平稳地落在首都机场的跑道上。

  舱门打开了,中美外交的大门也从此打开了。尼克松总统和夫人,走下了舷梯。面对迎面而来的周恩来,尼克松早早地把手伸了过去,两双巨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周恩来风趣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接着,令总统终生难忘的场面出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了《星条旗歌》和《义勇军进行曲》。

  乐曲刚止,身材高大的仪仗队执行队长用宏亮的声音报告:“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检阅!”

  周恩来陪同尼克松检阅仪仗队,371名士兵个个身材高大健壮,衣着笔挺,精神抖擞。

2.jpeg(周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检阅仪仗队)

“士兵的眼睛在说话。”眼睛是无声的语言。371双目光炯炯有神,射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士兵的表情在说话。”周恩来和尼克松在队列前踏着节奏鲜明的步伐走过时,每个士兵都神态昂扬地微微转动着头,目光中透射出一股恰到好处的庄严和微笑,不卑不亢,使人觉得那么肃穆、威严、友好,令人兴奋。总统打量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每一张面孔都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充满刚毅、无畏。那泰然自若的表情,发人深思,令人难忘。

  “士兵的动作在说话。”随着执行队长的口令,三军的持枪礼节整齐划一,同壮国威,使人惊叹不已。稍有礼仪知识的人都知道,持枪口令下达容易,但371人的动作却很难一致。因为下达口令的执行队长身处排头位置,在长达一百米的队伍里,队员听到口令的时间却有先有后,尤其是排在后面的空军,动作整整比陆军慢了一个节拍。于是,千百次的苦练中,他们摸索出听到口令后,陆军过2秒钟做动作,海军过1秒钟做动作,空军马上做动作,时间的调整弥补了因声音在空间传播产生的误差。

  这眼神、这表情、这动作,深深地印在了这位总统的脑海中。

  也许此刻的尼克松正在把中国仪仗队与世界各国仪仗队做比较,这位总统有资格做这种比较,因为他访问过许许多多的国家,享受的都是最高规格的仪仗礼节。

  也许此刻的尼克松正在把中国仪仗队与美国仪仗队做比较。美国仪仗队成立于200年前,它的主要任务是参加美国总统迎来送往的仪式,接受外国首脑的检阅。美国目前的仪仗队是由历史上曾有过战功的陆军第1师第1团第1营担任,全营有1150人,分编为6个连。全部人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条件是五官端正,身高1.90米,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很强的纪律性。无疑美国仪仗队在世界上是大名鼎鼎的。

    (仪仗大队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3.jpg

  后来,尼克松总统的评价,显然可以看出,他做过这样的比较。尼克松感慨地说:“中国仪仗队,是我见到的最出色的一个!”

后来,这位美国总统在《尼克松回忆录》一书中,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仪仗队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个。他们个子高大,健壮,穿得笔挺,当我沿着长长的队列走去的时候,每个士兵在我经过时慢慢地转动着他的头,在密集的行列中产生一种几乎使人认为行动受催眠影响的感觉。”

 

二、前苏联主席说:“要陪好这些解放军的精英!”

1957年4月15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我国。周总理专门陪同伏罗希洛夫到桂林和西湖旅游,并由仪仗营二连担负警卫任务。接到命令后,连长孟兆月带领一个武装排和一个便衣排,率先进入伏罗希洛夫的专列。

  第二天,伏罗希洛夫来到漓江,立刻被秀丽的风光吸引住了,同时他还欣赏到另一种景观——为他担任路标和执勤的仪仗兵。这些仪仗兵个个仪表堂堂,精神焕发,军容严整。每到一处风景地,伏罗希洛夫总要向仪仗兵招手,示意他们一起合影留念。按照警卫规定不允许他们随便地靠近首长。于是,周恩来总理时常在旁边打圆场:“跟主席拍一张嘛,你们军容很威武,是解放军的代表嘛。”战士们听了总理的话,也就大方地站到了伏罗希洛夫的身边。

  后来,伏罗希洛夫主席在北京展览馆邀请中央领导人吃西餐,专门派人邀请负责警卫的仪仗队员一同就餐。

  伏罗希洛夫主席在向每张熟悉的面孔举杯敬酒时,招手叫来苏联的同志陪同在仪仗队员的桌上。伏罗希洛夫特意交待:“要陪好这些解放军的精英!”

  节日的首都机场,秋高气爽,万里晴空。

  1959年9月30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率领苏联党政代表团参加我国建国十周年的庆祝典礼。

  赫鲁晓夫迈开沉稳的步伐,走出机舱。毛泽东主席已经迎候在仪仗队前。当时的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已不像前几年那样亲密了,但毛泽东还是握住了赫鲁晓夫的手,不停地上下抖动着:“赫鲁晓夫同志,欢迎,欢迎你!”

 4.jpg(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陪同访华苏联领导人检阅仪仗队)

  赫鲁晓夫立刻被仪仗队威武的军姿、刀切一样的步伐和潇洒的礼宾动作所吸引。礼仪完了,赫鲁晓夫的目光仍停留在仪仗兵身上。突然,仪仗队的服装吸引了他的目光。天蓝色的大礼服,黄色的翻毛皮鞋,别致的军装引起了赫鲁晓夫的兴趣。他向毛主席探问:“这些仪仗兵穿的是什么料子的衣服?”

  毛主席也不清楚这种布料究竟叫什么名字,索性回答:“他们穿的是与将军服装一样的布料,样式也差不多。”

  赫鲁晓夫更惊诧了:“仪仗队士兵怎能和堂堂的将军共着一衣?”

  毛主席幽默地说:“因为这支部队的素质与将军差不多。”

  赫鲁晓夫终于明白了毛主席的话,禁不住开怀大笑起来。


三、英国女王说:“中国仪仗队举世无双!”

  在世界仪仗队的行列中,英国仪仗队独树一帜。

  英国的仪仗队由皇家卫队中的王宫仪仗骑兵团担任。皇家卫队头戴熊皮帽子,身着红色制服,制服上绣有皇冠和和苏格兰、英格兰国花的图案,下身配上鲜艳的红色短裤和长筒袜,宛如古代将官一般雄健。每逢重要仪式,王宫骑兵粉墨登场,气派非凡。

然而,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目睹了中国仪仗队后,却坚定地说:“中国仪仗队举世无双!”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中国访问,出色的检阅仪式,中国仪仗队给女王留下了极佳的印象。后来,女王乘船到上海访问,女王专用的“不列颠”号游艇停泊在上海港。

  走出游艇时,女王的眼睛为之一亮:游艇的浮水码头上,肃立着一位年轻的士兵。只见他手持钢枪,威武大方,双目熠熠闪光,平视着遥远的海面。士兵身着漂亮的礼服,身高足有185厘米。当女王走近的时候,士兵向她恭敬地举枪敬礼,动作干练敏捷。

  英王为何对这名仪仗士兵发生兴趣呢?

  原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广场的欢迎仪式上,她第一次目睹了举世闻名的中国仪仗队。从红地毯上经过的时间太短促了,当一个个英武动人的仪仗兵进入女王的视线时,女王才真正体会到中国军人特有的魅力:他们的眼睛清澈有神,身材挺拔威武,着装严谨庄重,步伐雄健整齐……一切都无可挑剔。

  也就是在那一刻,女王希望能有一位这样的士兵作为她访华期间的礼宾卫士。

  当她在上海港码头见到这名仪仗兵时,已感到她的要求得到了中方的满足。

  这位年轻的士兵就是解绿江。作为1984年入伍的老兵,作为班长和动作规范的训练尖子,他奉命执行这次礼宾的任务。

(英国女王访问中国)5.jpeg

  可是这次任务并不简单。女王乘坐的是一艘游艇,在这条长达多米,宽六七十米的游艇上,装载着女王全部的生活设施。女王除了上岸参观、出席宴会以外,大部分活动就安排在这艘游艇上。这艘游艇因为面积宽大,两个艇翼大部分又可以随着风浪的骤变而自动打开,本身是平稳的。然而礼宾哨解绿江站立的位置却是陆地与游艇连接的一块浮水平台,只有游艇到了岸边时才打开,因此面积很窄小。这块平台随着风浪的涌动而不停地左右摇晃。开始,这种晃动悠哉悠哉,似乎还有点荡秋千的滋味。时间长了,这种无休止的晃动便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晃荡得解绿江五脏六腑如翻江倒海。

  解绿江有点支持不住了,但中国士兵的责任不允许他退缩。他清楚地知道,此时此刻,他在与英国皇家仪仗队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角逐”。

  这次旅行,女王带来了自己的皇家仪仗队,共200多名。他们负责艇上的升旗、降旗和迎送中国领导人等仪仗活动。200多名英国皇家军人与一名中国仪仗兵,分别代表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民族,船舷相隔,界限分明,自然形成了无形的对比,无形的竞争,赛精神、赛气质、赛风度。

  风越来越大,浪越来越凶。游艇上,英国皇家仪仗队已经有许多士兵呕吐不止。而解绿江却象风浪中的桅杆,顽强屹立。皇家仪仗队折服了,他们纷纷伸出姆指。

  当伊丽莎白二世再次经过浮水平台时,是晚上七点整。那时候,李先念主席已经来到上海,他要在这艘游艇上为女王举行告别宴会。女王惊奇地发现,这位哨兵仍然一丝不苟地挺立着,姿势没变,表情没变,脚跟的位置也没变。当李先念主席与女王双双通过时,解绿江再一次举枪敬礼。女王感动了,她知道,这位战士已经站了整整6个小时!她边走边向李先念主席夸赞说:“中国仪仗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堪称举世无双。”

  此后每次路经平台,女王的脚步总是情不自禁地很慢很轻。她总要脱下手套,深情地向解绿江挥手致意。女王赞赏的目光,是对中国军人威严的精神气质和英俊潇洒的仪表风度的肯定。

  女王对解绿江的称赞,不完全是出于外交礼仪。因为这位战士为她在上海的访问增添了几分辉煌。

  那是女王抵沪的第二天。

  英国女王的到来,英国皇家豪华游艇的停靠,使上海港一时成了游人云集的场所。但是,当人们在这里驻足观望时,仪仗哨兵解绿江竟成了一大“景观”。那么多的游人,那么多双眼睛,把哨位层层围住,他们像欣赏一座精美的雕像:太绝了!解绿江的整个躯体似乎是静止的,如钢浇铁铸,似泰山耸立,“钉子”一样纹丝不动地镶嵌在浮动的码头上。一分钟,十分钟,一点钟,两点……几个小时过去了,始终是一个姿势,一样的神情。游人被折服了,英国皇家仪仗队的队员也被折服了。岸上不断有人关切地要求他休息一会,活动活动身体。而来自英国皇家仪仗队的官兵们更是感动,他们纷纷走出游艇,三五成群,以解绿江为背景,留下了一个个珍贵的镜头。40多位中外记者拍下了他的英姿,也拍下了这特别的场面。闪光灯一闪一闪,照出的已不仅仅是解绿江的个人风采了。

  大家的视线全被这位哨兵所吸引。在那一刻:伊丽莎白二世甚至有些惊异,这个普通士兵所造成的影响,竟如此之大!

上海之行结束后,女王访问的下一站是羊城广州。英国武官找到陪同的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高兴地对他说:“你们的哨兵很像个样子,女王非常高兴,不知道广州的礼宾哨是怎么安排的?”吴部长告诉他说:“广州的哨兵仍然是这位战士。”武官满意地点点头,说道:“那太好了!”

  几天后,女王到达广州。这里气温高达30多度,解绿江仍然担任礼宾哨。一站又是4个小时,他手脚都肿了,可目光还是那样炯炯有神,黑红的脸上挂满了汗珠,阳光下就像一座黑铁塔。女王从他身旁上艇时,脸上笑得像一朵花。

  后来,在人民大会堂为女王举行的国宴上,女王破例邀请了中国仪仗兵代表,并高兴地与中国仪仗兵碰杯答谢。


四、日本天皇向仪仗兵鞠躬致敬!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迎宾时的规格,通常都由外交部根据来宾的级别及对方与我国关系的程度来决定。重要国家的元首来访,仪仗队人数为240人,以下为155人,再低一点的为120或80人。最高规格为360人,但只在具有特殊国际影响的情况下才采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华,用的就是最高规格。后来,日本天皇来华访问规格也是最高档的。

  1992年10月23日下午16点,前来访华的明仁天皇不仅受到了隆重的欢迎,而且有幸目睹了中国三军仪仗队颇为壮观的一幕。

  天有不测风云,那天天公不作美。

  明仁天皇和国家主席杨尚昆刚刚来到天安门广场。顷刻间,一股狂风骤然而至,象奔腾的马群在广场上怒吼着,行人们弯腰折背,前俯后仰。

  明仁天皇眯眼望去,仪仗方阵,军旗猎猎,精神抖擞,岿然不动。

  杨尚昆主席和明仁天皇顶着狂风,好不容易走上了检阅台。

  考验的时刻来到了。人们都很清楚,在狂风的呼叫中,执行官的口令很难听得清楚,动作很难协调一致。口令下达后,一旦有人提枪慢了,整个队伍将乱作一团。

  然而,险情并没有发生。入场、提枪、向右转、向前看齐,几个动作整齐划一,天衣无缝。明仁天皇的眼前走过一支昂首阔步的队伍。尘土被一双双铁脚掀起,在狂风中肆意地翻腾,极象战场上弥漫的硝烟。中国仪仗队特有的魅力使天皇惊叹不已。

11.png(进行持刀礼节的仪仗队执行队长)

  按照预定的礼仪程序,明仁天皇走下了检阅台。军旗像一匹奔腾的红马,咆哮着,跳跃着。随着风向的改变,军旗手贾巍斌身体轻飘飘的。他在寻找最佳支撑点,寻找最自然的感觉,来避免随军旗晃动。

  就在明仁天皇走下检阅台,向军旗走来时,险情还是发生了!

  又一股强风摧林般扑面而来,军旗在旗手贾巍斌、护旗手和春、蕴建路的脸上摔打之后,并没有离开,而是一环一环地牢牢地缠在一起;另一端,则将蕴建路的冲锋枪一层一层地缠住。三点一线,军旗稳稳当当地覆盖在旗手贾巍斌的脸上。已经听到了天皇明仁和国家主席杨尚昆的脚步声。

“天皇来了!”他听到身边护旗手的提醒声。这种庄严的场合下,任何人也不可以将扭缠的旗穗摘下。当明仁天皇在这面军旗下鞠躬行礼时,贾巍斌正被军旗的绸缎布面紧裹着,什么也看不见。在外宾面前,他的眼神不仅没能体现出华夏儿女的热情好客,甚至连明仁的面孔也没有看到。此刻,贾巍斌更注意的是自己的呼吸,这种憋闷的环境久了,他担心会晕倒。因此,他在调整着自己的呼吸频率。

  尽管明仁天皇检阅的路线是顺风,但他的步伐仍然很慢很慢。这样,他可以认真地端详每一个仪仗队员,这些标致的小伙子并没有为这场狂风的到来而发生任何变化。他们的衣着是那么严整,绶带所在位置整齐划一,战士们梳理着同样的发型,胡须刮得干干净净,马靴尽管蒙上了一层尘土,仍然光可照人。

(日本田中角荣访华)6.jpeg

  明仁天皇的个头不高,他要看清每一张面孔,都需要将头抬到45度的仰视角度。他从这一双双有神的眼睛中大概领悟到了什么,脸上挂着微笑,由始至终。

  分列式开始了。天皇将目光敏捷地移向了被军旗裹缠的军旗手们,已经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脱身了。旗手贾巍斌命令:缩短间距!按照仪仗规定,两个仪仗队员之间的距离是15公分,而此刻,两名护旗手紧紧地靠着贾巍斌,他们的左右双臂挤着旗手。在狂风中,贾巍斌像走在茫茫黑夜中,飘飘悠悠,但他的每一步,都准确无误地落下来,他们靠自己的素质和机敏,与天斗、与风斗、与黑暗斗,一分不差地到达了预定的位置。

  明仁天皇被他们奇迹般的创造折服了,禁不住鼓起掌来。尔后,他又在位于海军方队正中间位置的红地毯上,转过身,深深地鞠躬致谢。

  五、八宝山的师傅说:“真棒,共和国的殡葬兵!”

  1990年10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放了仪仗大队为徐向前元帅送行的情景:8名仪表堂堂的仪仗兵,身着崭新礼服,臂带黑纱,神情庄重,合着哀乐的缓缓节奏,迈着标准一致的小正步,一个动作,同一时间,将徐帅灵柩放在肩上,送往灵车。八宝山的殡葬师傅,看着这悲壮的殡葬礼节,情不自禁地说:“真棒,共和国的殡葬兵!”

7.jpg(仪仗队为领导人送灵柩)

  仪仗部队承担殡葬任务,在世界司空见惯。

  俄罗斯仪仗队除了承担迎送外国贵宾和各国政府代表团的任务外,还参加代表团的无名烈士墓献花圈的仪式和纪念碑、纪念像的剪彩活动。此外,还担任红场列宁墓的护卫任务。在列宁墓入口两旁值勤的人员,由仪仗队派出,被称为“第一号哨所”。守护卫兵一小时一换,每岗3人。交换岗仪式在每小时的正点进行,极为正规、严肃,给世界游客留下了难忘的烙印。

  美国“老卫兵”殡葬排,在世界仪仗部队的行列中,也堪称一绝。“老卫兵”是美军现役中服役历史最长的部队,它先于美国宪法的诞生。作为美军的第一个团,它组建于1784年。“老卫兵”的番号是美国第3步兵团。

  1948年,第3步兵团成为美军的正式仪仗部队,负责护卫总统,迎送来访的外国贵宾,为逝世的军界要人举行葬礼,参加游行和重大的庆典活动等。

  在第3步兵团中,较有特点的是殡葬排、护陵排。每次出殡,殡葬车都是由6匹马拉着。这些马要么全部是白色,要么全部是黑色,分成3对。驭手身着蓝色军服骑在左侧的马上,车队指挥官单人一骑,走在车队的前面。在灵柩车的后面是一匹没有驭手的马,由士兵牵引着。马背上披裹着饰物,马鞍上挂着一把入鞘的马刀,马镫上倒挂着两只马靴,象征着倒下的战士再也不可能骑马驰骋疆场。

  护陵排的任务区是阿灵顿国家公墓。墓地有大约22.5万个美国军人的坟墓。在这里,每年要安葬大约4000名死者,举行2000次仪式。

  我国将仪仗部队用于葬礼,起步较晚。为徐向前元帅送行时,我军仪仗队的殡葬礼节尚处在探索阶段。

  当时,八宝山殡仪馆的师傅为仪仗大队送灵设计的是小碎步,喊着号子,显得有些不太庄重。参考国外资料,一般采用的是大步,但不够平稳。最后,这些方案都被推翻了。

  小正步——外国首脑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时,仪仗兵抬花圈的步伐。

  “对!就用小正步抬!”在议论中,不知谁想出这么个主意。

  模拟演练开始了。20人担负礼宾哨,8人负责抬灵柩。为了练得更逼真,他们自制了一个模拟的木柩,压在了3块重500斤的水泥方砖上,在方砖上放着一盆水。在水泥方砖下面压着一副床板。在哀乐声中,8名战士抬着这副沉重的木板,正步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走时同时起,落时同时落。无论是抬起,还是落下,无论是上台阶,还是下台阶,盆里的水不能溢出一点来。

  就这样,一连几天不停地练,战士们肩头和臂膀都磨得红肿,可没有一个吭声,训练照常进行,直到练得非常圆满为止。

  向徐帅遗体告别那天,他们成功而出色地完成了为徐帅抬灵柩的光荣任务。

  1992年5月26日,仪仗大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后一名元帅——聂荣臻送行时,他们的殡葬礼节已经走向成熟了。

  聂荣臻元帅走完了长达70载的革命征程,安详地仰卧在长青松树和花草丛中。解放军8名仪仗队战士持枪肃立在遗体两侧,就像8座雕塑一样一动不动。目光中闪现着深沉的悲痛。

  起灵了。8名个头均等的仪仗兵,表情严肃、庄重,迈着小正步,每步20公分,丝毫不差。他们合着哀乐的缓缓节奏,抬起安放聂帅遗体的灵柩送往灵车。在他们的身后,是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党政军领导人。

  哀乐低缓,战士们的步伐沉重、缓慢、庄严。灵柩像飘浮在平静的水面上,载着戎马一生的聂帅静静地远行。

  聂帅的葬礼之后,中国仪仗大队的殡葬礼节更加炉火纯青。特别是那种独一无二的小正步送灵,一直沿用到今天。后来,许多国家的仪仗队殡葬礼仪,也效法了中国仪仗大队的做法。


六、毛泽东认为建立仪仗队已经迫在眉睫

我军早在延安时期就有临时组建的迎外受阅部队。南泥湾八路军359旅虽然不是我军第一支仪仗部队,但却是我军第一支迎外受阅部队,迎外时间是1944年7月,迎接的外宾是美军观察组。

1944年7月7月22日和8月7日,美军观察组18人分两批前往延安考察,八路军359旅为欢迎美军观察组举行了阅兵式。

       1946年2月,“三人军事协调小组”成员、美国五星级上将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将以总统杜鲁门特使的身份率军调小组来延安巡察。为此,周恩来从重庆致电请示延安,为展示延安八路军的精神面貌,是否需要成立一支精神抖擞的仪仗队。

    成立仪仗队进行迎外受阅对我军来说是开天辟地,我军军史记载在中央苏区的瑞金我军曾经举行过三次大阅兵,但从未有过仪仗队迎外阅兵。

    1931年11月7日,为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瑞金城北6公里的叶坪村,举行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阅兵仪式。此后,1933年8月1日和1934年8月1日,还举行过两次阅兵。红军长征使阅兵终止。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陪同美国马歇尔将军访问延安检阅仪仗队)8.jpg

我军历史上虽然举行过大阅兵,但为何没有过仪仗阅兵,因为井冈山时期由于国民党发封锁,中央苏区十分封闭,没有对外交往,也不需要礼仪部队。

而延安时期,我党对外交往日益增多,马歇尔作为美国总统特使来访,显然需要庄重的外交礼节。

收到周恩来的电报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商量后,决定临时组建一支仪仗队,迎接马歇尔将军。为此,毛泽东给驻扎在南泥湾的教导一旅下命令,迅速组建一支500人的仪仗队,迎接“三人军事协调小组成员、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马歇尔来延安巡察。

最终组建仪仗队的任务交给了教导第一旅第一团。当时一团正在陕北甘泉县清泉沟驻地组织学习和冬训,接到命令后,一团立即开始组成一个仪仗队(营),他们从全团挑选了500名年轻、精干、仪表端正的官兵,编为3个连,组成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由团长罗少伟担任仪仗队队长、政委魏志明担任仪仗队教导员,他俩亲自带队开赴延安进行训练,并接受检阅。

9.jpg(延安时期的八路军临时组建的仪仗队)

 1946年2月5日,仪仗队从甘泉出发,经过一天的急行军,于当晚到达延安,住进了延安简易机场旁的一排窑洞里。

在朱德总司令的细心指导下,官兵们训练热情高涨,顶着严寒练得汗流浃背,有时甚至披星戴月,通宵达旦地训练,有的动作一练就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达到标准。

1946年3月4日,仪仗队终于迎来了马歇尔将军访问延安这个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上午10时左右,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首长来到延安机场。

  顿时,机场变成了沸腾的海洋。毛泽东和随同的中央领导信步走到草坪上,他们边走边向群众点头、挥手致意。仪仗队的官兵们整齐列队站立在队伍的最前面,成为机场上一道军威雄壮的风景线。

  大约过了1个多小时,巨大的飞机轰鸣声由远而近,一架银灰色的飞机徐徐降落。

飞机舱门打开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在国民党将领张治中等人的陪同下走下舷梯。毛泽东、朱德等迎上去,与来宾一一握手、互致问候。

接着,仪仗队领队罗少伟跑步上前向朱总司令报告:“仪仗队准备完毕,请首长检阅!”在朱总司令的引导下,中央首长陪同马歇尔等人向仪仗队走来。仪仗队的官兵们手持“三八枪”,军姿挺拔,目光如炬,傲然面对检阅的美国将军,从他们那整齐的队形、抖擞的精神中透射出一股强大而不可战胜的力量。

  当走到队伍中间时,周恩来指着一位士兵紧握的日式“三八枪”向马歇尔将军介绍说,这些武器都是我们从日本侵略者那里缴获的。马歇尔将军点了点头。此情此景令受阅官兵更加自豪、激动,直到目送马歇尔一行乘车远去,大家仍一动不动地钉在原地。

  受阅任务完成后,根据上级命令,仪仗队将返回原部队继续进行教导旅的训练和生产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3年3月以前,中国没有专门的仪仗部队,但临时仪仗队和迎接外宾的礼仪活动却有过2次。

  第一次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有25个国家承认我国,其中17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互派大使。为了担负外国大使呈递国书时的仪仗任务。中央警卫团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将警卫营1连改为仪仗连,呈送国书任务完成后,这个连队又担负了原来的任务。

  第二次是1952年9月,蒙古总理泽登巴尔来我国访问。中国政府和人民会以怎样的方式欢迎他呢?世界在瞩目。

  但是,当时中国的仪仗队还没有组建。

  怎么办?中央军委考虑再三,决定用担负过呈递国书司礼任务的1连代替。可是这个连一直训练举枪敬礼,从来没有经过分列式的专业训练。经过两天的“临阵磨枪”,仍觉得“拿不出手”。火烧眉毛之际,接受命令的公安部队只好向沈阳军区参加校阅部队的第七步校紧急求援。这支部队曾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阅兵式,有较好的基础,要求他们派员帮助执行这一仪仗任务。

  任务得到沈阳步校的支持,100多人的队伍迅速赶到北京。在苏联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几天的强化训练,这支仪仗队已初具规模。苏联顾问找到执行队长刘玉明,指导他如何向来访的领导人报告:“蒙古人民共和国主席泽登巴尔阁下,为了欢迎您的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列队完毕,请您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刘玉明。”

  9月28日,蒙古总理率领的政府代表团抵达北京南苑机场,这支临时组建的仪仗队接受了周恩来总理和蒙古总理泽登巴尔的检阅。

  尽管表演没有出现纰漏,但离专业水平相差较大。执行完这次仪仗任务后,他们又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中国仍然没有仪仗队。

  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毛泽东主席深切感到,建立一支专业仪仗队已迫在眉睫。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迅速地开始了组建仪仗队的工作。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1953年6月29日,公安部队首长李天焕、邓少东、吴烈、熊伯涛、罗文坊共同签署命令:将警卫师一团三营第九、十两个连改编为师直仪仗营第三、四连,在全团范围内挑选仪仗队员。组成了由王立堂(在延安时给毛泽东门前站岗的“红小鬼”)任营长,翟白元任政治教导员,韩俊章任副营长,刘玉明任副教导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营。下属四个连队,每个连队编制178人,每人一杆苏式762步枪。

  自此,代表我军形象、国家的尊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在首都北京诞生了。

(上世纪70年代的仪仗兵)10.jpg

  开始迎接主席、元首、总统等国家最高领导人,仪仗队一直沿用陆军仪仗队。到1956年,开始改为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由151人组成,队长一名、旗手一名、副旗手二名,队员147名。第一次改用三军仪仗队迎接的是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同年9月30日苏加诺总统应毛主席邀请来我国访问。毛泽东在检阅台上,看着自己亲手培育的这支部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随着国门的敞开,这支新型的国家仪仗队,活跃在迎宾送客的礼仪舞台上,与共和国一起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王牌”仪仗队。

 

七、各国称绝的中国仪仗礼节

  1992年国庆节前夕,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自10月1日起,换着新式礼宾服。同时,执行队长和分队长佩用仪仗指挥刀。

  10月4日下午,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曼德拉访问中国,当欢迎仪式开始后,展现在他面前的三军仪仗队焕然一新:雪亮的军刀、庄严的军旗、多彩的礼服、标准的军姿。这是中国三军仪仗队10月1日实行司礼改革后,首次接待外宾。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司礼改革是1991年开始酝酿的。当时,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指出,仪仗队的服装要改革,要有鲜明、庄重、美观、大方、新颖的特点,与我们国家和军队的形象相适应。之后,有关部门开始论证,1992年,军委正式作出了三军仪仗队司礼改革的决定。仅用5个月的时间,这项改革就付诸实施。

  礼仪——集民族之情。“礼仪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执行队长和分队长佩带手枪改为佩带军刀实施动作。”在军事科学院负责研究军事改革的南显忠上校,向我做了介绍。

  南显忠拿出一把崭新的军刀做了现场表演:拔刀、立刀、托刀、撇刀……动作潇洒、威武雄壮。他介绍说,佩带军刀已成为世界各国仪仗队的惯例,但中国三军仪仗队原来并没有佩带军刀,礼仪动作显得单调。于是,佩带军刀实施礼仪成为这次司礼改革的重点。

11.png(仪仗兵军刀礼节)

  究竟佩带什么样的军刀?又如何体现军刀礼节呢?研究组反复讨论,根据军委、总部领导指示,决定集中突出民族特点,具有中国军队的特色。于是,一套由龙、凤组成的军刀设计图案被采纳了。军刀的护手由凤凰组成,刀鞘上是龙的图案。

  军刀的礼节是个难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军队的《队列条令》没有关于军刀礼节的规定。他们便观看了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仪仗队佩用军刀的资料片,参考了中国军队当年骑兵部队的礼节,还专程到北京武术研究院请教有关专家,蔡云龙院长介绍了八卦刀、苗刀、飞刀、镖刀、崩刀等九种中国民族的常用刀和五十多种用刀礼节,为研究组改进军刀礼节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根据中国历史上武术用刀和骑兵用刀中的有关礼节,研究设计出拔刀、撇刀、立刀、托刀、举刀、刀入鞘六种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持刀礼节。

  为执行队长和分队长佩带指挥刀的任务下达后,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黄昭麟工程师的带领下四处奔波。他们先到中国军事博物馆找来了法国、日本、美国、瑞典、意大利等国的仪仗指挥刀资料,并根据我国国情、军情和民族特点等,设计出了指挥刀图案。  

被誉为“天下第一刀”的仪仗指挥刀,是用原钢经过千锤百炼和高温电镀而成,坚韧、银亮、永不褪色。“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十个方方正正金光闪亮的字,纵刻于刀的正身。军刀采用直线型,长100厘米,刀宽2.5厘米,刀身全重1.65斤。军刀的护手上一个金光闪闪的凤凰,扇动翅膀,翘起尾巴,似欲飞向万里长空。军刀的手柄是用原木制作的,采用棕色牛皮和金丝包扎。鞘上刻有一条绚丽夺目的巨龙,象征着共和国在改革开放中腾飞的欣荣景象。

  从刀的整体看,有绵亘起伏的山,有源远流长的水,有一尘不染的白云,有腾空万里的巨龙,有峻拔巍严的万里长城。指挥刀从仪仗队手中举起时,就会让人感到一种威慑和尊严——这是任何力量都打不烂摧不垮的!

(仪仗队执行队长)12.jpg

  礼服——取各国之长。为了改进中国军队的礼服,总参外事部门提供了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瑞士、泰国等十多个国家仪仗队的礼服模式。研究组参考这些样式,设计了中国三军仪仗队的新礼服。总后军需服装研究所副所长、新式礼服研制负责人李志良介绍了这次新式礼服的变化:

三军官兵一律佩挂金黄色绶带。过去只有执行队长佩有绶带,而且是佩带在右胸前,这次为操枪方便,全部改为左胸前。佩挂绶带,使礼服锦上添花,也符合国际司礼惯例。

  裤线全部加宽。陆、海、空礼服裤线加宽后,线条分明,更加醒目。裤线共三条,中间为军种色,即陆军为红色、空军为蓝色、海军为黑色(冬季为白色)。此外,衣领外口、袖口均嵌有军种色牙线和装饰带。

  美观、庄重、鲜明、大方。新式礼服既保持了我军服装的基本特点,又区别于普通常服。陆军夏、冬服均为棕绿色;海军夏服为漂白色,冬服为藏青色;空军夏服为天蓝色,冬服为宝蓝色。除海军士兵仍着水兵服外,其余为小翻领上衣和马裤。

  此外,三军仪仗队官兵全部由高筒皮靴取代了皮鞋,扎白色腰带,右臂缀盾形臂章。执行队长和分队长扎武装带。

  最后,李志良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三军仪仗队先后5次换装。第1次是建国初期,佩带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的礼服;第2次是1955年,挂军衔的礼服;第3次是1965年,佩戴红领章、帽徽的礼服;第4次是1985年,我军准备重新授衔过渡时期的礼服;第5次是1992年10月1日的换装。这次换装,是中国军队有史以来最漂亮的礼服。

  军旗——展军种特色。我军建军以来,只有一种红旗上标有黄色五角星和八一的军旗。这次改革增添了陆、海、空三军种军旗,是中国军队军旗史的重大变革。

13.jpg(仪仗队军旗手和护旗兵)

  总参有关部门告诉我,开始,军旗设计有多种方案,军委和总部领导先后审查了13次,筛选出两种:一种是陆军军旗下半部为草绿色;海军军旗下半部为蓝白条相间;空军军旗下半部为天蓝色。另一种是在以上军种军旗上加上3种装饰图案,陆军旗加松树;海军旗加铁锚;空军旗加鹰翅。后来经过反复比较,确定了第一种方案。

  新诞生的陆、海、空军种军旗,既保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基本式样,又有了新的含义。草绿色的陆军军旗,象征绿色大地,表示陆军为保卫祖国领土安全而英勇战斗,所向无敌;蓝白条相间的海军军旗,象征大海与海浪,表示海军为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天蓝色的空军军旗,象征着辽阔的蓝天,表示空军为保卫祖国领空神圣不可侵犯而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这次对军旗矛头也做了改进。过去是金属矛头,重一公斤,现在改为塑料矛头,仅有200多克重,减轻了旗手的负担。

  改进后的军旗用途有了区别:原有的三军军旗主要用于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来访时所举行的迎宾仪式;新产生的单军种军旗主要用于军种司令、参谋长来访时所举行的欢迎仪式。同时,三军仪仗队军旗组由原来的陆军组成改为陆海空三军组成。

  1992年国庆节前夕,中央军委命令,三军仪仗队使用陆、海、空军种军旗,这标志着对军种军旗研制的充分肯定。

  历时5个多月的三军仪仗队司礼改革在9月25日结出了硕果。 在这一天,总部领导和外交部官员观看了仪仗队司礼改革的精彩表演,交口称赞。当时的迟浩田总参谋长连呼:“非常满意,非常敬佩,非常高兴。”

八、老百姓眼中“仪仗队百里挑一,百炼成钢!”

  在中国老百姓眼中:“仪仗队百里挑一,百炼成钢。”他们是军中骄子,民族精英,国家瑰宝。

  从仪仗队员的选拔可以看出这支部队官兵的独到之处。

  身高:180厘米以上;

  体重:160斤左右;

  身体健康,无疾病史;无传染病;无纹身或疮疤;无X腿……

  五官端正,脖子粗细长短均匀;额头大小宽窄均匀;颧骨高低均匀……

  目光如炬,以双眼皮为主;大而有神;无任何眼疾……

  仪表堂堂,走路风度翩翩;举止彬彬有礼;站如青松挺立;坐如古钟静卧……

  ……

  将这一切完美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便是众人眼中的男子美了。

    (刺刀保持一条线)14.jpeg

  而以上这些条件,只是对仪仗兵身高、体型等方面要求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仪仗兵的前提是:政治可靠、作风正派……

  正是这苛刻的条件,才注定了仪仗兵的不凡。在组建的最初几年中,仪仗营一直不直接带兵,而是从各单位已经训练出的新兵中挑选。60年代开始直接带兵后,国防部给予特别关照:在各省市可以优先挑选仪仗兵。

中国目前有12亿人口,适龄青年按四亿算的话,每年征集的200名新兵可谓是千万中选一了。据多年担任带新兵任务的三中队中队长刘永杰讲,有一对又胞胎,哥俩长得一样精干,身体条件和政治素质都非常过硬。但仪仗队在这个县只有一个名额,刘永杰便将两个小伙子叫到一块反复对比。根据以往经验,这种情况选择一个双眼皮即可。可是面前的这两位小伙子都是双眼皮!最终,刘永杰将眼睛稍大的弟弟带入了仪仗队。

据“仪仗兵的故乡”——山东省烟台地区某县征兵办公室介绍:因为这里的水土较好,仪仗兵每隔三五年都要挑选一次。尽管如此,每次选择的数额也只有两三名,占这个县人口的30万分之一。因此,送上一个仪仗兵,比送上名牌大学生还要难上几十倍。

  在外宾眼中,一切都无可挑剔:坐如钟,站如松,疾如电,快如风;横成列,纵成行。每个动作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托出一般。

  然而,这过硬的军姿,仪仗队官兵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军姿是军人最基本的姿态。于是,军姿就成了军人们必修的课目。仪仗队对队员们军姿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

  优美的站姿是动态美的起点和基础。40多年来,仪仗队形成了自己的训练项目,他们要求每一位仪仗兵站姿挺拔、自然、神采奕奕;两脚立稳、有力;提臀收腹,挺胸梗颈;两臂自然垂下,上下成为一条线,充分地展示人体美。

  人在观察、评价一个人的气质时,往往是“由表入里”,透过对方的目光、神情,才能洞察到内在的气质。常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神情是感情的外露”,仪仗兵不仅要气质良好,还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外貌英俊,举止端庄,性格果敢,身体魁梧,行动雄健……这些要求,对仪仗兵来说,不经受一番刻苦的磨练,是难以达到的。

15.jpeg(女仪仗兵持枪训练)

  操场上,仪仗兵们一字排开,骨干们出列纠正体形、军姿。为了练出过硬的作风,每个仪仗兵都在手指紧贴裤缝线的地方夹一小石子,只有手指始终紧贴裤缝线,石子才不至于掉下来。

  练脸部表情。在身体各部位中,最富于表情的莫过于面部。在外交礼坛上,面部表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尼克松来京,正是仪仗兵“不卑不亢”的眼神,传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态度;胡志明来华,正是仪仗兵“和颜悦色”的微笑,表达了中国对他的欢迎和爱戴。另外,仪仗队对眼神也有独特的要求:30秒钟不 眨眼,不流眼泪。班长拿着计时表逐一过关。

  练腰板。仪仗兵们背后一律插上木制的“十字架”,前后左右都被限制住。钟表在缓缓地走,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汗水浸湿了军衣,流淌在翻毛皮鞋里,又从皮鞋里溢出来,浸湿了水泥地板……

  练头正,颈直。在领子上别上大头针。

  练挺胸、挺膝。睡觉一律仰卧,不枕枕头。

  一个合格的仪仗队员首先要练好走步功。每步75厘米,脚掌离地面25厘米,每分钟走出116步,差半步也不行。走出的队列,必须是横看、纵看、斜看都是一条线。

    (仪仗兵训练汗流浃背)16.jpg

  为了达到“踢腿生风,落地砸坑”的标准,无论是炎热的酷暑盛夏,还是寒冷的三九严冬,他们都要在水泥板操场上一步一步地练,一厘米一厘米地抠,就是在寒风呼啸的冬天,他们的内衣也会被汗水湿透。

  细心人曾计算过一个仪仗兵每天所走的正步,3年时间加起来,就是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啊!

  有人还计算过仪仗兵洒下的汗水,他们用一套干军装放进脸盆里浸湿,然后拧成和仪仗兵被汗水湿透的衣服一样的程度,再求出水所减少的份量,如此一算吓了一跳,每个仪仗兵每天洒下的汗加起来,两年就是一吨重啊!

  还有人数仪仗兵磨损的皮鞋,1人1年就穿破7双啊!因为常年穿皮鞋训练,80%的人脚上长鸡眼。

  副大队长董凯礼教唱了一支歌,它的名字叫“十子歌”:

  身子上挺顶帽子

  踢腿慢绑沙袋子

  练军姿贴墙根子

  脚腕无力踢石子

  量步幅用尺子

  纠正军姿照镜子

  练习摆臂拉绳子

  脚尖上翘压脚跟子

  腰不当家别棍子

  头型不正别针子

  在仪仗队,无人不知道这首《十子歌》,也无人不按它的要求去做。

17.jpg(空军女仪仗兵)

  穿行在这支仪仗队列里,你会看到那一个个如雕的脊梁,眼前会幻化出横亘着我们祖国的脊梁:长城!

  汗水、泪水、血水,换来的是祖国的荣誉,民族的尊严,我军的风姿。


九、三军仪仗女仪仗队员横空出世

    “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2014年5月12日下午15点30点,土库曼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来访,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欢迎仪式上,在雄壮的国歌声中151名最大阵容的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伍中飒爽英姿的13名女兵正式亮相,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成为我军历史上的首批仪仗女兵。

三军仪仗队增加仪仗女队员是中央领导针对新形势下扩大对外交往,更好地展示我国民族文化和现代发展成就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全面彰显国威军威,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际交往,也是实现中国梦、践行强军梦的重大体现。

仪仗女队员的选拔标准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的程序,2014年2月在北京军区范围内22个旅团级单位首批选拔了30名仪仗女兵。她们分别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90%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平均身高1.72米,多数具有体育、文艺等特长。这些仪仗女队员根据外交部和总参外办的安排来执行外交任务。今后按计划2014年秋季将继续征集女队员100名,以后每年征集50名。

      (三军仪仗大队首批女仪仗队员)18.jpg

在欢迎仪式现场,挽着秀美发髻、身着合体礼服的13名仪仗女队员威仪自信地分布在军旗组和陆军、海军、空军军种之中,与男仪仗兵一起伴随着军乐,礼仪动作干净利落,展示出中国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性格和风姿,参加欢迎仪式的中外宾朋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三军仪仗队政委刘海明介绍说,仪仗兵是政治条件兵,政治上必须绝对忠诚可靠。他们在选拔上始终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进行了严格的政治考核。入队后,更加注重政治素质的培塑,女兵们听党指挥、为国争光的政治信念无比坚定。

从部队选拔的首批30名仪仗女兵入队后,三军仪仗队坚持基础为先、专业同步,利用一个月完成了以正步为重点的基础科目练习,利用两个月进行了专业训练。考虑到男女队员的体能、生理、心理差异,通过分步细训、精讲细练,提高训练效益;注重人文关怀、劳逸结合、思想激励,使大家始终保持了愉悦心情、昂扬士气。

19.jpg(训练场上的女仪仗兵)

   经过3个月的强化训练,这些仪仗女队员达到执行仪仗司礼任务的要求,被安排执行迎接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外交礼节任务。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访华仪式上,上场的13名女兵,1人被编在空军护旗手位置,其他12人分三组被编在陆海空军种方队的最后一列。她们身着统一配发的07式礼宾服,手持礼宾枪接受检阅。

从地方征召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女兵,选拔标准几位严格,除政治条件外,身高1.73米至1.80米,至少1.73米。征兵办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身高达到1.73米即可,但一般都会挑选1.74米或者1.75米的。南京市中医院骨科专家解释称,人的身体上有二三十个椎间盘,经过久坐或长时间的行走、站立,椎间盘中的水分含量会降低。这样,每个椎间盘缩小一点,加起来身高会“缩水”1到2厘米。这对于16岁至40岁的人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坐火车从江苏到北京,这样久坐之后,躺卧下来休息两个小时,就基本可以恢复到正常身高水平。

身着裙装礼宾服,系着金色腰带,头戴卷檐帽,脚蹬高跟马靴这就是女仪仗兵的形象。据江苏省征兵办工作人员介绍,首批从地方征召的三军仪仗队女兵只在全国9省份选拔。考虑到南方女子身材娇小,此次选拔主要放在北方地区。江苏是南方地区唯一获得仪仗女兵选拔资格的省份。

20.jpg(女仪仗兵发型必须统一)

       入选三军仪仗队女兵方队,除了要满足普通女兵的征兵要求外,还有更高的要求。例如,身高要在1.73米以上、相貌要端正等,大专以上学历虽然没提,但被公认为起步学历。

由于需要挂枪接受检阅,仪仗女兵不光要形象气质佳,还要具备“女汉子”的素质,即要在力量上、耐力上经得住考验。此外,女兵的征召标准中,对于文身也有新规定,即不得文唇。

高挑的身姿、俊秀的面容,在山东省军区礼堂,几名女新兵格外惹眼。初入军营,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她们,她们正是我国首批从新兵中挑选的三军仪仗队女队员候选人。如无意外,这8位女兵将成为山东省第一批三军仪仗队女兵。

8人之中的杜晓燕从2014年8月底得知自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女队员候选人,心里的兴奋一直没有消退。如今,与其她7名候选女兵一起,她们仍在等待着最终结果。

  “目前进入最终候选的是8人。”山东省军区一位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报名的女孩子超过12000人,经过网上筛选、初检、复检等挑选出了这8个人,而在全国也不过选60人。

  “光体检就进行了三遍。”成为三军仪仗队的女兵候选人,黄倩倩既意外又高兴,在8个人中,身高173厘米的她是最矮的,最高的崔艳莉身高达178厘米。

  “初检测身高、跳远、仰卧起坐等,身体上不要说是有疤痕或文身,就连文唇都不行,耳朵打孔不能超过俩。”杜晓燕说,虽然今年征兵不再检查文身,但应征女仪仗兵,却要更严格一些。

  “前几天家访,还有两个军医随行,又查了一遍体,臂展的比例也量了。”过五关斩六将,最终站在省军区礼堂里的8名女孩长相端庄,体态匀称。虽未经过军事训练,但身着军装,她们已然把自己当军人了。

     (陆海空三军女仪仗兵)21.jpg

  与普通女兵不同,这8名新兵不止个子高,还都是大学生。其中,两人是今年刚考上大学的新生,一人今年大学毕业,其余5人都是在校大学生。年龄上,最大的22岁,最小的仅18岁。

 排头是队伍中的“框架兵”,要求对正和步幅准确无误。程诚作为仪仗方队中最后一个排面的排头,肩负着更大的责任。然而除了责任,程诚心中更多的是期待。六年前的国庆阅兵,程诚作为女兵方队的一员在阅兵二十天前,因身高超标没能走过天安门,这也成为了她的遗憾。她说,这次能再有机会参加阅兵,感到荣幸,也圆了她的梦,女兵们都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程诚介绍说:“我们有一个女兵,刚进村的时候脚上磨了一个泡,但是她自己没敢说,因为她怕说了之后医生不让她上训练场,然后就一直隐瞒着病情后来这个泡越来越厉害,已经溃疡了。后来被战友发现了就给送回宿舍了,回去之后一会儿又回来了。她说中队长,我把我的鞋子剪了一个洞,我看她的马靴被剪了一个特别大的洞,这个洞刚好可以把这个泡露在外面。就这样坚持了训练。所以这些女孩让我很感动,也为之骄傲。”

站立2小时不动,正步行进200米、齐步行进1000米动作不变形。女兵用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达到训练标准。正式阅兵的日子越来越近,程诚表示,她和战友们都已经准备好了。

程诚最后自豪地说:“我们现在的训练已经完全可以参加阅兵了。”

她们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她们横看一堵墙、侧看一条线、纵看一个人;她们容貌端庄,身材纤细;她们脚掌落地沉稳有力;她们口号清晰响亮、气势恢宏。她们是“中国第一女团”,是中国最有气势的“颜值担当”。

三军仪仗队建队62年来首次招收女兵,标准自是非常严格,除了身高必须达到1.73米以上,对学历和身体的协调性也有相应的要求。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2014年2月10日,赵颖和其他25名女兵一起开始了自己的新征程。从入队的第一天起,几百双马靴一齐砸向地面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声音,就成为了她最爱的军旅乐章。

刚入队时,她们采取阶梯式训练方式,26名女兵被分为三个班,哪一名训练成绩突出,就可以被挑出来接受后面的训练。作为首批仪仗女兵中年纪最大、兵龄最长的战士,她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每天,她们要进行8小时常规训练,晚上加训1小时,训练时还要着5厘米高跟马靴,托近4公斤重的钢枪。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她们练就了每分钟116步,每步75厘米,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的标准。

2018年6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人民在现场发现,与此前相比,国事访问欢迎仪式女仪仗兵队形发生了新变化,让人眼前一亮。三军仪仗队中首次增加女兵方阵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

此前仪仗队由13名女兵与男兵混合编队,组成陆、海、空军三个方阵。此次改革大幅增加女兵人数,将陆、海、空军55名女兵单独编成方阵,排在三个男兵方阵之后。目前,仪仗队总人数由此前最大规模时的151人增加到224人。

在仪仗女兵心中,仪仗重于生命,事业高于青春,而她们自己也因为自己是一名仪仗兵而自豪。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光荣的三军仪仗队已经胜利地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70个春秋,岁月峥嵘;70年奋斗,功勋卓著。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大队已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无论番号如何变化,为国争光,担负国家司礼任务的职责始终未变。

“献身仪仗、为国争光”,这就是三军仪仗大队的团队精神。

“国威、军威看仪仗”,这就是党和人民对三军仪仗大队的评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