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比较熟悉这段关羽(字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这段故事,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重情重义、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当年,下邳一战,桃园弟兄失散。关羽保护二位嫂嫂等众家小,被曹军包围在一座土山上。与关羽有旧交的曹将张辽上山陈破利害,规劝关羽投降。关羽考虑再三,答应投降,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用皇叔的俸禄供养两位夫人;三、一旦知晓皇叔下落,便去寻之。这段故事叫作“屯土山关公约三事”。这三个条件,为后来发生的故事设下了伏笔。没有这三个条件,关羽不会投降,也没有后来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降后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三日一小晏,五日一大宴,送美女,送金银。这些恩惠都不能动摇关羽的心志,他让美女服侍嫂嫂,财物亦交与嫂嫂收藏。曹操赠送给关羽一件红袍,关羽穿在了里面,外面仍以旧袍罩之。问其故,关羽说:“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为了笼络人心,曹操又将吕布的坐骑赤兔马赠予关羽。关羽大喜,再三拜谢。曹操感到奇怪,问关羽为什么以前得到金银、美女从不感激,而今却“贱人而贵畜”呢?关羽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曹操愕然悔之。张辽去见关羽,试探其心思,回报曹操。曹操叹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关羽的这些所作所为,也更加增添了曹操对关羽敬重的情分。

  袁绍与曹操两军对垒之时,袁绍麾下的河北名将颜良、文丑无人匹敌,致使曹军连吃败仗,损兵折将。谋士程昱建议曹操调来关羽迎战颜良,激起袁绍仇恨关羽而杀了在河北栖身的刘备。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恩情,决定出战立功,为将来辞曹寻兄打下基础。关羽临战后,斩杀了颜良。经曹操表奏朝廷,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袁绍又派文丑临敌,再被关羽斩杀。关羽连斩袁绍麾下两员大将,立下了赫赫战功,报答了曹操的恩情。也就是说,关羽已具备了将来辞曹寻兄的本钱。

  袁绍知道是刘备的二弟杀了颜良、文丑,便怒气冲冲要杀刘备。刘备辩解说,曹操故意先让关羽杀二将,是为了激怒你,再借你的手来杀我。我马上写信让关羽到河北来投靠你,如何?袁绍转怒而喜:“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便不再主张诛杀刘备。关羽收到大哥的来信,高兴万分,便向曹公辞行。曹操借故不见。于是,关羽留下曹公所赠财物、美女,将汉寿亭侯大印悬于堂上,留下致曹操书信,护着二位嫂嫂去河北寻找刘备。

  曹操闻讯,想起“屯土山约三事”时,曾答应过关羽的条件,出于守信和对关羽的敬重,便率人追赶下去,为关羽送行。关羽知道曹操非常奸诈,没有下马,只在马上用刀尖把曹操赠给自己的一件锦袍挑了过来。曹军诸多武将认为关羽太过傲慢无礼,几次欲攻杀关羽,均被曹操制止。曹操对关羽的爱惜、厚待、容忍,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后来,赤壁大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是关羽感念前情,释放了曹操。当时,曹操一行只有二十七人。这是后话。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人们经常提起的“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一行二十多人来至东岭关,守将孔秀说不见丞相“文凭”,不能放行。关羽怕耽误行程,与孔秀交战。只一合,孔秀便尸横马下。

  洛阳太守韩福闻报,与牙将孟坦商议对策。“关羽勇猛,颜良、文丑俱为所杀。今不可力敌,只须设计擒之。”二人出关,依计而行。孟坦与关羽交战,不到三合,拨马便回,引诱关羽来追,指望韩福施放暗箭。关羽马快,早已赶上,一刀将其挥为两段。韩福躲在门旗后,尽力射出一箭,正中云长左臂。关羽以牙拔箭,不顾血流不止,飞马直奔韩福。韩福疾走不迭,被关羽斩于马下。

  汜水关守将卞喜自知不是关羽对手,在关前镇国寺内埋伏刀斧手二百余人,约定在宴请关羽时以摔杯为号,刺杀关羽。寺内僧人普净与关羽同乡,将卞喜之阴谋暗告关羽。关羽怒斩卞喜。

  荥阳太守王植与韩福是亲家,欲杀关羽报仇。将关羽一行接入馆驿安歇后,王植命从事胡班引军一千围困馆驿,至三更时分放火,不问谁人,尽皆烧死。胡班将王植密计告知关羽,并打开城门,放关羽一行速速离去。王植赶来,被关羽拦腰砍为两段。

  关羽一行来到滑州黄河渡口,守将秦琪不放关羽渡河,被关羽斩杀。

  这五关六将,唯有孔秀和秦琪不知量力,自以为是,然交锋只一合,便被关羽斩杀。他们也不事先想一想,曹军大将均不敌颜良、文丑,而颜良、文丑又被关羽杀之;你自比颜良、文丑怎样,又自比曹军诸位大将如何,关羽岂是浪得虚名之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高傲自大,不能正确的分析形势,在“知己知彼”这个问题上严重“失算”,是他们自取灭亡的根本原因。韩福、孟坦用计不成,自取其祸。卞喜用计,为关羽同乡所泄露;王植企图以火焚之,但从事胡班却被关羽的“青灯夜读”所折服,发出了“真天人也”的慨叹,进而放走关羽。两军对垒,当以计谋获胜为先,如若孤注一掷地“强攻硬拼”,损失惨重,太不划算。韩福、孟坦、卞喜、王植吸取了孔秀的教训,正确的分析了双方在武功方面的实力,作出了“不可力敌、只能智取”的决定,这在双方武功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他们的计谋虽然都很周密,但是终究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直截了当的回答:是罗贯中不让他们得逞!换一句话说,怎么能让奸人奸计得逞呢?那不是没有公理了吗?《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基本观点是“拥刘反曹”的,从事件的描写和叙述,到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为“拥刘反曹”这个基本观点服务的。所以,《三国演义》把刘备一方看作是正义的一方,而曹操被认为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代表了非正义的一方。正义战胜非正义是必然的,非正义一方任何阴谋诡计都不会得逞的,即使得逞了,也只不过是一时一事而已,终究还会是失败的。

  这五关六将,有一个阻拦、截杀关羽一行的共同的理由:若不阻拦而放行之,定会受到曹丞相的责怪或惩处。其实,他们错了。关羽辞曹,曹操避而不见,关羽只好留书离去。曹操舍不得关羽走,但又不能不让走,因为他要兑现诺言。所以他率众追赶关羽,为其送行。五关六将应当思考的问题是,曹丞相为什么不以武力阻拦呢?以当时曹操麾下猛将如云来说,解决一个孤掌难鸣的关羽是不成问题的。曹丞相不阻拦,说明有放行之意,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曹丞相也没有下达“没有文凭,不准放行”的指令呀!我们凭什么非要文凭、苦苦相逼,不是自取其祸吗?

  过五关斩六将之后,还发生了夏侯惇追赶关羽厮杀、张辽传达曹丞相放行命令、张飞在古城误会关羽、斩蔡阳兄弟释疑、关羽收周仓以及认义子等故事情节,一直到桃园弟兄相会才算结束了这段“千里走单骑”。这段故事的叙述和描写,充分的表现了关羽光明磊落、威猛神勇和忠诚守信的性格,树立起了一个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