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坪村 位于于都县罗江乡南部,东北有猫头寨,西南有龙潭山,中部地势较平缓,溪水东流,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
村西部的草坪嶂海拔 800 米,与流源嶂、筀竹杏、马头山等连成一气,重重迭迭,单是竹林面积就达500余亩。草坪嶂山势险峻、山高林密,解放前曾有虎狼出没。
太坪村距乡政府10公里,辖 19 个村民小组,通罗江至塅水公路。在较宽的坪上开了一只圩场,称太坪圩,没有圩期了而称太坪。周氏开居较早,于明末从会昌迁此首先建江沙丘,后有杨、徐、陈、黄、张、舒等氏入居,尤以张、舒为主。
塘湾张氏文兴堂全景
张氏文兴堂坐落于太坪村塘湾组。塘湾位于太坪村南面靠公路塘边山湾里一带,这里有上新屋、塘湾、下新屋三个村民小组,居住的住户全部为张氏,据说张氏从江西临川迁移至福建建宁,再迁至于都小溪船坑大禾坑,再迁至这里,至今已有12代了。
据塘湾张氏文兴堂理事会的张光伟说,塘湾张氏文兴堂属于县不可移动名录。塘湾张氏文兴堂呈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通长40米,进深18.5米,占地880平米。一进二厅。门口有院、院墙,院东北设门楼1座,门楼对面设照壁(四柱三楼,顶楼起翘,顶峰正中设“山”字形砖构)。祠堂悬山顶,上厅悬“文兴堂”木匾。下厅设八角三层藻井。地面已抹水泥砂浆。该祠占地宽广,栋宇轩昂,对研究祠堂建筑和张氏宗法制度有一定文物价值。祠堂左面有古银杏树一棵,树龄约有180余年。
张光伟说,据族谱记载,塘湾张氏文兴堂兴建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近300年了。后在清末,因发生意外失火,祠堂全部被毁,后重新兴建而成。
文兴堂大厅全景
在塘湾张氏文兴堂的正南方向的山麓,有一座山环水抱撞钟伐鼓的龙隐寺,以山有龙跃水边龟行而得名。始建于明末,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嘉庆丙辰年,寺僧魏聪时置庙产,举百子灯会,有僧侣百名。曾数度被毁,数度兴建。据龙隐寺的石碑上记载,清康熙年间,该寺庙重修时,上刻所有给寺庙建设捐款的施主名单,其中就有塘湾张氏文兴堂主人的名字。
在斑驳的张氏老祠堂前,触摸那一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在文兴堂左侧的横屋前厅房间,就是女红军张小妹的住房,长征出发时,她把家里唯一一条被子背在了身上。
女红军张小妹的住房
根据张氏祖谱记载,张小妹1918年2月16日出生于太坪村塘湾里组。因为家庭贫困,从小与父亲张荣抒相依为命。
1934年10月,为实施战略转移的红三军团途经太坪村时,在塘湾里文兴堂驻扎修整,其中有一支医疗队住在张小妹家旁的张氏祠堂。看见红军帮村民家挑水、劈柴、做饭、打扫卫生,16岁的张小妹被深深地打动了。回到家,她跟父亲说自己也要当红军。
“你都当红军了,我留在家里没什么意思,一起去吧,也有个照应。”张荣抒毫不迟疑与张小妹一起跟着红军离开了家。临走,他们把家里唯一一条被子背在了身上。
长征途中,张小妹和另外两个女红军,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徐解秀家中借宿了一晚。看到徐解秀一家生活艰难,连条被子都没有,临走时,张小妹将被子剪成两半,自己带走一半,另外一半则留在了徐解秀家中。那时候,徐解秀一直盼望三位红军女战士回来。每年深秋,她都要到与三位红军女战士分别的山脚下,久久等待。她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今年9月上旬,于都县旅游协会组织开展为期4天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此次采风路线为突破四道封锁线,出发时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东门渡口取贡水,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出发仪式,当得知县旅游协会要重走长征路的消息,塘湾张家人要求旅游协会罗运来会长继续带条被子送到湖南去,送到汝城去,送到徐解秀家里去,“半条被子”的情谊不能断......
塘湾张氏文兴堂院子
张光伟说,塘湾张氏文兴堂东北边的照壁原有破损,他们理事会通过筹集资金,投入建设资金6.67余万元,已于2020年按原样重建好了。文兴堂由于长期无人在此居住,年久失修,墙体大部分是土砖,多数已风化,已有多处破烂不堪,所以,张氏文兴堂后裔经过反复商议,提出对文兴堂进行修缮的申请,并制定了《塘湾张氏文兴堂修缮方案》。
如今,塘湾张氏文兴堂和左面那棵古银杏树,俨然成为了太坪村“活”的一部历史书。
参观完塘湾张氏文兴堂,与张氏后裔族亲相聚一堂,我内心深受震撼和敬意,衷心希望张氏族人共同努力,众志成城,为家乡建设再创辉煌,早日完成修缮祖堂之大业。
完稿于2023年9月22日于都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