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0月,我曾以《欲借长风乘势起 敢凭豪气弄潮来》在本站发过一篇与作者朋友话投稿的评论。之所以老话重提,是因为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有些文友投稿时一些欠妥的习惯仍未改进,愿本文能引起文友们的关注。

       经典作品,字字进心,句句叩魂。投稿的经验在于:优选平台,瞄准栏目,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无论你是名家大腕,还是新手上路,每一位作者在投稿问题上,都应掌握一定的技巧,了解相应的知识,讲究必要的方法。投稿和创作一样,都要用心对待。只要我们源源不断地写、认认真真地对待每篇作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调整创作方法和投稿策略,才能让我们的文章逢投必过,一路通畅。


       投稿方式在变

        文学发展从无到有,历经口耳相传、说书讲史、印刷成书、报刊转载、电台连播、网络传播等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作家总是根据介质和传播渠道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写作与投稿。

曾记得,上世纪80年代,给媒体投递稿件时,不用贴邮票,不用付邮资。那时投稿,只需在信封的右上角,剪出一个三角口,就可以放心地将稿件寄出了。之后,等待一周,或半月,最多不会超过三个月,便会收到编辑部的回复。

       回复的内容,基本有三种情况:其一,稿件拟被对方采用,拟发本刊某期。这个结果,对于作者来说,心花怒放,喜不自禁;第二种,编辑部提出修改补充意见。要求补充相关细节材料,作者将稿件修改后,再寄给编辑部。这种情形,总是很令作者兴奋不已;第三种是编辑退稿。但对方退稿时,也会委婉的鼓励作者,如构思不错,或语言不错等等。最终的结果是,建议我们另投他刊。接到那样的退稿信件,总是让人心里有些失望。但对方毕竟回信了,那时的作者对编辑部总是心存几分敬畏。

       从剪信封右上角的信函投稿,到互联网信息时代电子化投稿,鼠标一点,稿件即可秒达媒体信箱,表明了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已经惠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曾经漫长的投稿之路,变得简简单单,且轻轻松松。不仅让作者更为便捷地寻觅到了有效路径,也让编辑选稿的视野更加开阔。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投稿的方式也随之更新换代,因此,我们应主动适应新变化。


       研磨平台风格

       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时下的行话叫调性。

       每个杂志,每家报纸副刊都有自己的定位、风格和要求是不同的。发稿之前,最好多看几期报刊,看看他们的风格,都发哪些稿件,有哪些适合你稿件的栏目,对稿件有什么要求,字数是否有一定范围,有个刊物,为了保证稿件阅读的完整性,。这些因素都要考虑。有的副刊只发散文、随笔、杂文,诗歌,你却给他寄去小说,他就自然会拒稿,有的是文摘性的选刊,你寄去原创稿件等于白寄。

       譬如你把新闻作品投给《收获》,它是以刊发小说为主的刊物,你投的再多新闻稿子,基本上不会有任何收获;而将摄影或书画作品投给《十月》杂志,你投十年也是白掿;有的栏目原本只限千字左右,你如果投去一个数万字的中篇或长篇,结果只能是石沉大海。

       网络媒体千姿百态,但每家网站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主打栏目。以前,给传统媒体投稿,我们要反复阅读所投媒体的作品,防止马后炮和“撞车”现象。现在投稿仍然需要细阅所投平台的文章。否则,你投发的稿件从标题到内容很可能是别人已经写过的东西,如果是这样,你的文笔再好,发表出来的文本给人的感觉仍是平平淡淡,发现不了他人作品的长处,便难以找到自己文章的短板。因此说,无论给哪家媒体投稿,我们都要认真阅读他们作品,只有了如指掌,才能胸有成竹。


       精心润色作品

       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如何,反映出来的是作者的综合素养:

       标题是否抢眼;

       行文是否规范;

       表达是否精准;

       排版是否美观;

       逻辑是否严谨;

       结构是否合理;

       文字是否准确;

       题图是否匹配;

       意境是否深邃;

       情节是否动人……

      作为作者,大家或许有相同的感受,越是成熟的作家,对待自己的作品越是严谨,甚至逐字逐句地抠。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但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却是态度问题。如果自己的作品自己都不认真对待,有什么理由让别人对它情有独钟呢?精心润色我们的每篇稿件,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编辑和读者的尊重。

       写作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要怕改稿。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不要怕麻烦,而是要有一遍遍去把它打磨精致的决心。

       当你修改的时候,你要先去修改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也就是你的主题和观点。你要看一下你的整篇文章是否围绕着你想要表达的主题去写的,你的几个观点是否能够紧紧围绕着文章的主题,而观点中用的事例又是否能够把这几个观点支撑起来。

      章节的布局,段落的调整,词语的更替,这样的修改文章的主题会更加突出,接着便是打磨细节。你要删除那些多余的字句,调整那些不恰当的词语或者句子,还要找出错别字,甚至是错误的标点符号。结稿后,隔几天再看原文,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隔几个月再看,或许会发现自己当初的肤浅。

       心之所向,便是梦乡;不懈努力,便是远方。创作最理想的收获,就是写得相似生活。当我们把文章修改到增添一字“柳暗花明”,删除一字“如释重负”,这时你会发现你的作品已经抵达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细节决定成败,一篇文章主旨再好,如果没有好的细节去辅助,那也无法上稿。

如此往复,一篇优秀的过稿文章才会呈现在大众面前。不要拒绝这些繁琐的步骤,因为,你有多精心,就有多幸运。


       务必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好高骛远,适得其反。写作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这里说的力气指的是心力。一要走得出去,见世面;二要静得下来,细构思;三要坐得住板凳,敲键盘。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要写那些发自内心想写,且有不吐不快的文字,这样才能写得顺畅,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要展现的内心世界。若要写得心应手,就要在题材的选择上术业有专攻。不要看到人家写的小说、散文、诗歌好,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写别人擅长的。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培育出适合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种子,并让它茁壮成长。

      “知道啥就说啥,千万别说外行话。街坊邻里听见了,不笑掉舌头也笑掉牙。”这是拴宝给银环说的。换句话讲,如果去写自己不懂的行业或不明白的领域,硬着头皮写大题目,一是写不深,二是写不透,三是写不精。无论叙事,还是评论,不仅自己觉得吃力,也会让人感到我们是在班门弄斧了。

       尤其是在涉国家主权及政治敏感性话题时,不可“妄议”大政方针。否则,你的作品中很可能给平台与编辑挖了“坑”,埋了“雷”,如果踩过你的“雷”,陷过你的“坑”,再看到你的作品时,就只能视而不见,敬而远之了。


       配图相得益彰

       题图的意义在于让作品与图片彼此解读,相互映衬,互为依托,互为照应,不能为了配图而配图。

配图的目的,是为文章增色,提升文章的质感,衬托文章的气质,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文章配图应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宜画龙点睛,不可画蛇添足的,更不能喧宾夺主的。一篇文章有一幅图片足够了,多了易“滥”。

        如果图片过于密集,使文字显得苍白无力,让读者感觉你的图片多此一举。文学作品突出的是文字的艺术,而不是欣赏画报,看它的摄影技巧。

       习惯而言,散文类作品配置山水田园、梅兰竹菊、一花一草即可;纪实类作品配发一幅人物特写,再多就是多余;游记类作品,精选景区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照片,符合大家的阅读心理;漫画图片,则是杂文的绝配。

        知己莫如己,我们投发稿件时,当为自己的文章配上称心如意的图片,举手之劳,不应推辞。编辑只对自己心仪的作品肯下工夫,我们不能指望编辑对每一篇文章都给它“穿衣戴帽”。如果你写的是人物纪实,没有配发人物照片,编辑对此爱莫能助,一声叹惜,无能为力。


       回应读者关切

       传统媒体一般设有通联部,主要职责就是沟通、协调、处理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具体事务。而且媒体还有一个内部《通讯》,内部刊物的通讯以刊发写作心得,读者点评,范文赏析等稿件为主,作者与读者之间基本是彼此陌生的,因此,作者难以获取读者对作品的真实评价。

       新媒体缩短了发稿周期,拉近了编者、读者和作者的距离。文章一旦过稿,无论相隔千山万水,还是近在咫尺,彼此都能在第一时间赏阅文本。好作品总会让人心动,点评点击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认可与鼓励,如果有批评或不同意见,也是善意的指点和帮助。对此,我们应有感激之情、感动之心和感谢之意。

       所有的文学创作,最终都要以文本的形式传递到读者眼前,供读者阅读鉴赏。没有读者的参与,文学作品的价值无法实现,文学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浏览了站内信息发现:独上月楼,天海蓝蓝,青梅煮酒,弦歌悠扬,空中白雪,魏利生,王忠田,张林初,张立民,天路过客,南庄隐士,碧古轩主人,笨马九方皋,丁立高,学文,白鸽子,木槿,春泉等老师对文友们的留评,基本每条都有回复,及时接应了大家的关心与支持,让点评者感觉特别温馨而亲切。

       世界那么大,有人关注你,骄傲;作品那么多,有人点评你,自豪;岁月那么长,有人鼓励你,珍惜。如果我们不能逐一回复他人的点评,但长年累月不回帖,便会冷落了别人的热情。


        网站投稿问题

        银河悦读面世以来,会员作者越来越多,作品数量越来越多,作品质量越来越高,平台影响力越来越广,网站越做越好,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网站投稿来看,有些写手在投稿时,经常会有些失误,给网站和编辑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文本字号不规范;

         作品没有压题图;

         段落划分一笼统;

         标题冗长不精悍;

        重复投稿添麻烦;

        敏感话题惹争议;

        不分栏目盲目投;

        立意肤浅随意写;

        个人琐事充情节;

        自我炒作凑成篇……

       上述问题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作者身上,也不可能集中某于一篇文章之中。如果你的作品有类似问题,他的作品也有同样现象,那么可以试想,平台收到的稿件质量势必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如果“严”字当头,从“我”做起,种种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尚须有效互动

        只有作者与读者良性互动,才能让读者主动参与、积极反思,让作家主动调整、完善自我。文学也才能既教育读者也促进作家,真正完成提升精神素养的重任。

        编辑审稿时,看重的是文章的质量、文章的风格和文章的字数。质量问题不难理解,是指作品的内涵;风格是指作品应与平台的风格基本融洽;字数是指文章的长短应恰到好处。

       纸质媒体时期的编辑是主动编辑,网络媒体时期的编辑是被动编辑。所谓主动编辑,就是稿源充足,编辑可以从几百篇来稿中精挑细选十篇八篇,这样精选的稿件刊发后质量是无可厚非的。被动编辑就是稿件数量有限,编辑编稿没有挑选的余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编稿篇数,因而,有的文章引人入胜,有的文章无人问津。

       无论是主动编辑还是被动编辑,编辑一般只记两种人:一是稿件质量特别好的作者;二是稿件质量比较差的作者。好稿子大家都喜欢编,因为编发时轻松自如;质量低次的稿子编辑也想绕道而行,因为编辑不成形的文章时,可以说是受尽了折磨。对于编辑印象中的第一种人,编辑部有时会给出选题主动约稿,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进行互动。就网站目前情况看,各分站及编者、作者和读者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专栏将来也可以由编辑分工负责,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约稿也就有了针对性,互动的氛围也会越来越浓。

       编辑、作者和读者,其实都是双重身份的转换。编稿的时候,他是编辑,投稿的时候,他也是作者,浏览的时候,他也是读者。尊重从来不是单行线,要尊重他人的付出,珍惜他人的劳动:能过稿的,尽力成全;相互拆台,彼此无奈;互为搭台,共舞精彩。

        虽挥汗如雨,却乐此不彼。写作贵在坚持,投稿巧在精准。我们时常羡慕别人的幸运,但你不知道那是别人酝酿了很久才发出的光芒。这世上没有什么天生的幸运,不过是以往努力的积攒。当努力到一定的程度,幸运自然会与你不期而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