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身赴延寿,践行“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梦”60周年,60年前的今天,开启了我在延寿抛洒汗水、奉献青春之旅。

  1963年8月13日,我从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即哈尔滨师范大学前身)毕业,满怀着“把文化带到农村”、“为发展农村教育献身”的理想抱负,踏着雷锋的足迹,自愿到当年“本县学友”不愿回的延寿县,被分配到延寿中学。从此,开启了令我至今难舍难忘、幸福美好的教育生涯。

  我初到延寿中学(后简称延中)时,校园座落在县城西郊西关菜社的大片菜地和零散菜农户的包围中。教室与学生宿舍都是砖墙瓦盖平房,分立在沙土大操场的南北两端。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刘发达,副校长果鸿路。全体教职员工不足60位。共有18个班(高4、初14),学生千人左右。

  当年,与我同时分到延中的新教师共14人(大本11、中专3)除1人做财务外,其他均分到各教研组任教。我和王鑫林(吉大地理系)分到史地组,组长赵跃堂。教师独身宿舍在县城南郊三栋青砖平房,分割有1人间和三、四人间。师生同灶。主食以高粱米豆饭、玉米碴子粥为主,副食多是土豆炖白菜。

  我一踏入延中大门,接触到校领导、新老教师和可爱的学生们,我就爱上了延中,并坚定了做名合格的教师,为发展延寿教育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任务分工上,校领导分派我做初三57班班主任、教授初三和初一两个学年10个班中国古代史课。并兼做校团委组织委员和教师团支部副支书。新分来的14名新教师,唯我担任班主任,还兼有团的工作。且初三的五个班主任(半年后,61班班任病逝,并成四个班),除我是“生荒子”子外,其他四位均是资历深、教龄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起初,我感到担子重、压力大,难以承受。后来,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有压力才有动力。只有在艰难困苦中磨练摔打,才能早日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我暗下决心,今后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都不能动摇和懈气,要敢于挑重担,迎难而上。

  当年,打开工作局面的做法有四:

  一是知难而进。我采取了“慢鸟先飞”和“全天候倾注”的招数,以慢求进。从我63年8月踏入延中,到64年11月调县文教科,约14个月(去寒暑假)在校期间,我几乎天天早6点到学校(冬季晚些),晚8时回宿舍,整天生活在校园里,活跃在学生中。周日亦然。在别人品茶聊天、搓麻玩牌、对饮欢娱的时候,我还在为教育教学忙碌着。与学生谈心、走访家长、向贤者求教及备课作教案等。工作虽然苦累,却让我收获许多知识,增进教育教学本领。两位校领导在与我谈话时,都称赞我是“思想安定、忠于教育、勇挑重担、以校为家”的好(青年)教师。1693528926219074.png

  二是虚心求教。我自知自己虽有大学文凭,但教育教学经验欠缺,还是”白帽子“。下决心向有经验的新老教师、能者贤辈们学习求教,不 耻下问。历史组组长赵跃堂,虽然文凭不高,但历史知识丰富,口才好,讲课艺术,深得学生们的赞赏。我多次去观摩他的讲课,每次都受益匪浅。我同寝室的三位年轻教师,有教语文的、有教政治和地理的。他们各有所长,我们常交流教学心得,他们都给我许多启发和教益。另外,为教学和工作需要,我也多次向社会名流贤达人士等求师问教。我记得,在讲古代医学家张仲景课备教案前,我向学生家长、著名中医张景岩先生求教有关“望、闻、问、切”等知识,把那堂课讲的很生动、精彩。此外,我在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交流中,也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和启盼,这都是我做好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无价之宝”。

  三是探索新路。做为一名教育新兵,向教育前辈学习、当小学生是必须的,但也不能墨守成规。我在如下四个方面做了初探和尝试:

  ①营造学习氛围。我请徐占元老师(语文科任)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四位党和国家领导为雷锋同志的题词,用正楷书写,制成四幅条幅,贴挂在教室两侧洁白的墙壁上;我又协助班委会在教室后牆办起“学习园地”,并亲自撰文介绍马、列、毛等伟人及古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此举,在延中首开先河,反响震动很大,也深受学生欢迎和热赞。之后,有的班也跟着学了。

  ②强化思想教育。教育者的光荣职责,不光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重要的是为党和国家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当年,我除教好书本知识外,还以雷锋为光辉榜样,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了“学习雷锋,做社会主义新人”教育;“为革命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教育……。我清晰地记得,学生临毕业升学前的几个月,别的班任都背地里起早贪黑给本班学生“开小灶”,辅导数理化时刻,我则给本班学生讲:升学、就业和回乡务农都是革命建设的需要,同样光荣伟大的道理。给学生读雷锋日记、介绍董加耕、邢燕子回乡务农的故事。那年,我担班任的57班学生,很争气,中考成绩好于其他兄弟班,就业和回乡的个个表现也很出色。

  ③坚持走访家长。我一直坚信“家庭、社会和学校并重”的教育原则,主动联系家长,共同做好教育学生工作。个别有困难或有问题的学生家,去过多次。那一年多,我先后走访过十余家(次),还在学校接待过多位家长。通过与家长勾通交流,对做好学生管理教育,收效很大,事半功倍。

  ④建新师生关系。我不赞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规旧俗,师生(徒)应是”兄弟”、是“朋友”。我到延中,一直保持与学生“同学习、共娱乐”的“亦师亦友”关系。竭力与生为善,互敬互助,不摆师“架”,帮生所需。在学生自习课、课间操时、篮球埸上、新年晚会……都有我的身影。多少班内外的学生跑来找我谈心、答疑;多少校领导和老师的孩子找我“告状、诉苦”,还时时浮现于心间,仿佛就在昨天。1693528976753787.png

  1968一1970年底,我被县革委“下放”在柳河公社(现延河镇)时,多位学生来看我;85年冬,我下基层调研,小车断油。在冰天雪地的旷野路上,多人拦车求助油时,多少卡车、大客风驰而过。就在我们“无助”失望时,一位20年前的“淘”学生,主动停车慷慨送油,解我燃眉之急。同车人赞我“面子”大时,我心中当教师的光荣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是爱校如家。我热爱教育亊业,又是自愿到延寿践行教师梦的,所以,我特别热爱延中,视校如家。条件再艰苦,爱校之心始终如一。我不是体育科班出身,本人身体素质也不佳。但只要关呼学校集体荣誉的事,我随叫随到,不打折扣。我是学校教师篮球队的第一后补队员,多次参加县直机关篮球赛事,每次都为学校争得第一或第二名佳绩;64年五一节,还随队到加信中学参加全县中小学教师篮球友谊赛,夺取了冠军。

  1964年7月,延寿县第x届田径运动大会在延中召开。爱校之心激励我,一边协助学校组织动员学生报名参赛,一边带头报项(八百和三千)和与学生早晚练跑备赛。常常晨起与学生们一起,从学校出发,沿公里向西跑至兴安或横山再返回……那年,临近县运动会开幕前夕,学校有急任务派我出差。返回时,县运动会已是最后一天,我报的项目都已赛过。剩下最后五千和万米两大项目,可自由参赛。校领导征求我意见,为了给学校争荣誉,我毅然答应。上午跑五千米,下午跑一万米。对学校的无限热爱和为学校争光的荣誉感,激励我坚持跑完,并均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

  1964年9月开学后,学校派我做初二69班班主任,并改教政治课和兼职教师团支部书记。正当我欲振臂大展宏图时,当年11月4日,被调到县政府文教科新设立的政治研究室做政治研究员。1965年7月,又被县委宣传部调去做县委专职通讯干事。不情愿地离开教育行业,终生喜爱、并欲为之奋斗终生的“教师梦”彻底破灭了。到宣传部之初,我写了《我酷爱教育事业》短文,2012年3月写了《踏着雷锋的足迹 走上工作岗位》文章,表述我热爱教育,愿为党的教育事业献终生的理想抱负,彰显一名热血青年“感党恩,谢国酬”的拳拳之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