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在民间世俗里,“七月半”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过七月半”,是我家乡里下河兴化一年中最重要的习俗,其仪轨之庄严神圣,仅次于春节。

  家乡祭祀祖先的仪轨,一年中有三次,分别在清明、农历七月十五以及冬至(小冬)。这三次祭祀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祭祀时间有差异。民谚说“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等不到小日中”,意思就是:每年的清明节,祭祀时间是在早上,农历七月十五是在中午,冬至(小冬)是在傍晚。所以家乡旧说,农历七月十五前的中午时分,各家的祖宗都会出门,路上群鬼熙攘,小孩们最好不要出门,尤其不要去玩水。

  过七月半的核心是围绕祭祀祖先展开的,是个祀鬼的节日。所以,仪式过程中的严肃虔敬最为重要。

  那时,家里的年长者,把过七月半祭祖看成一年很隆重的事情,挑起一家香火的传承。在七月半前很久,父母就开始造“钱”,用锡箔纸叠纸钱和元宝。将叠好的纸钱和元宝晒一晒太阳,据说太阳底下叠的纸钱和元宝阳气足,利子孙,易兑付。叠好的纸钱和元宝还需要放入红纸袋子,袋子数量的确定一般往上上溯三代,以示“慎忠忆远”,每代至少两个袋子。讲究的人家还在纸袋上写有:上奉某某、故某某收用、孝某某祀等字样。

  记得小时候,农历七月十五那天早晨,父母会起来的比往常更早,赶早去街上买鱼肉、豆腐、卜页、坨粉(蚕豆淀粉制成的粉块)等供品。前一天晚上,母亲还要摊茄饼。所谓茄饼,就是用时令蔬菜做馅,用米粉或面粉包裹,做出的月牙形饼。农历六七月间,正是茄子收成的季节。过去家中食用油匮乏,用米粉、面粉做的饼需要油,生茄子不吃油,用茄子一蘸,在锅底一抹,权当放了油。茄饼不仅是美味的民间食物(我至今仍喜欢),更是过七月半祭祀不可或缺的食品。至于为什么,我不清楚,我的父母也只知道祭祀必得有茄饼而不知其所以然。祭祀仪轨的传承,大多都是这般见样学样传下来的。

  过七月半祭祖,八仙桌上须摆上七样菜:鱼、肉、坨粉、豆腐、百叶、青菜、摊茄饼(或米饭)等供品。

  鱼,按旧俗须用家乡产的一种野生的鱼,鲫鱼(俗称刀子鱼),是过去家乡河里最多的一种野生鱼,一般不过四五两重,与鲢鱼是远亲,但不值钱,却是祭祖必需。不过这些年家乡工业跃进,河流污染,野生鲫鱼虽有,但很少有人去捕钓了。于是,稍微讲究些的人家,改用了鳊鱼,这在旧时也是可以的,不讲究的甚至用起了草鱼如鲢鱼——按旧俗,是不能用草鱼来献礼的。肉也要用肋条下的那块,现在都比较随意。至于坨粉、豆腐、百叶、青菜等供品,只要有关炅央祭祖,都是桌上少不得的菜肴,属百搭菜。

  除了这些菜肴,八仙桌北、东、西三方都要摆上洗净的碗筷、酒盅、调羹,这是给祖宗准备的。摆多少副,按与祭祀者关系密切的祖宗数量定。中国是个祖先崇拜国家,家谱上所载租宗大多、全摆是摆不下的,所以,祭祀的主要是与祭祀者有关联的祖宗,他们代表了所有的祖宗们。更远的祖宗,则有后面的祖宗去孝敬伺候,保证祖宗代代受享。我家一直是摆放13双筷子、9个供酒杯。

  按旧俗,坐北朝南面对门为大,故八仙桌北侧由受享祖宗中最老或地位最高的祖宗所据,两侧则是其他祖宗。剩下的南侧,桌上则要点上蜡烛和香。蜡烛要红的,香也是引祖先回来的那三炷。桌旁不放长凳,地上放一蒲团,是准备供后世子孙跪拜磕头用的。

  摆放好后,祭祀仪式开始,屋里院里待着的家人亲朋全得让开路,把从祭祀的屋子到大门口的路让开,同时噤声静默,这时甚至连家里的狗似也通灵,知道安静地趴着。父亲手持点燃的三炷香,打开大门,走到房前,朝南天举香而拜,口中默祷,大概是“‘各位祖宗’家里都准备好了,你们回来吧”之意。虔诚随着一缕熏香飘上天空,父亲转身回屋,让祖宗依次通过院子,到祭祀的屋子里的八仙桌上按部就班坐好。之后,父亲则把院子大门关好,再把祭祀的屋子的大门关好。

  七月半这天,巷里左邻右舍的窜门人一见某家大上午的关上了大门,大概都知道主家在祭祖,不会不懂事来敲门。就是有天大的急事,也得等主家祭祀完毕,否则惊扰主家祖宗,一来大不敬,二来不吉利。

  祖宗坐好之后,父亲首先跪拜,磕三个头。然后母亲带着孩子们顺次一一进去磕头跪拜。此时,连调皮的孩子也变得非常虔敬肃穆。通常磕头要磕三次,共九个头。如果有游子远行不在家,家里人照例是要代为磕头跪拜,求祖宗保佑平安。自调外地工作后,往年我过七月半不在家,都是家人代磕头,代为行孝的。祭祀过程中,跪拜者磕头时是可以求祖宗保佑,或平安,或收成,或考学,都可以。

  跪拜结束后,打开屋门,父亲拿出早已叠好的黄纸叠的纸钱和元宝,开始烧化,一边烧一边告诉祖宗,这里有多少多少钱,你们慢慢用。当然烧得越多越好,传说祖宗在阴间地府都是要钱派用场的,纸钱烧得多,也是虔敬的表现。纸钱烧化完毕,母亲去打开大门,恭送祖宗们依次出门远行。礼毕。屋子和院子里重新开始活跃起来。

  去年夏天回家看望父母,正赶上农历七月将临,母亲说你多年未在家过过七月半了,今年正好赶上,也给祖宗磕个头吧。于是,前一天晚上,母亲摊了茄饼,起大早买了鱼肉、豆腐、卜页、坨粉等供品,准备了全部的祭祀用品。

  按照旧礼和父母的要求,我和妻子、女儿分别向祖宗磕了两次头,每次三个。也有几年没磕过头了,但磕头时我心里很平静,也很有庄严神圣之感。仿佛自己熟悉的祖父母,以及只是听说没有见过的曾祖父母等,就在眼前坐着并看着我,他们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在想,七月十五的旧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中元节”的现实意义。

  仪式之后,中午与父母一起吃饭,聊及过七月半习俗,都说住进了小区楼房,虽然有老人的人家过七月半依然虔敬,却没了场地搞仪式,只能意思意思。好在,那些小区新楼里像我年龄的人,都还记得过七月半祭祖的仪轨要求,还会尽量去做一些。但等到我们这一代的后人呢?他们会不会还像我们似的向祖宗磕头示敬?我不知道。大家也不知道,但都不乐观。

  或许,几十年后,等我们这一代承上启下的人老去了、过七月半也就像其他所有中国古老旧俗一样,随风而逝了、只留在一些文字记录中,供后人追想、偶尔心潮起伏一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