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是北美西海岸的大都会之一,名气很大。温哥华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也是华人比例最高的城市。1997年之前曾有大批香港人移民加拿大,其中一大半都来到了温哥华,以至于当时有人调侃:干脆把温哥华改成香哥华算了。

  温哥华机场是北美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机场确实不小。我们来时可能是因为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吧,诺大的机场有点冷清。我们在北京登机前就要求提供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报告,还要双语的,有点麻烦。

  车开出机场,进入城区,我发现道路两边的店铺都是中文招牌。女婿说,这里是列治文,不是温哥华市区,列治文是大温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整个大温地区有不少华人比例高的城市,其中列治文最高,列治文人口一半以上是华人,所以店铺招牌都是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生活在这里中文畅通无阻,所有店铺、超市、餐馆……服务人员都会中文,微信、支付宝也畅通无阻。邮局、银行,包括政府机关也都提供中文服务。

  哦,温哥华机场不在温哥华而在旁边的列治文。这种情况倒是常见,就像西安机场在咸阳、杭州机场在萧山一样。温哥华市区旁边有这样一个满大街中文招牌的城市有点超出意料,这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咱坐了十多个小时的飞机只是来到了香港郊区。

  温哥华是一个三面靠山一面向海的地方。其实温哥华面向的海是个海峡,具体讲温哥华向西隔乔治亚海峡面对温哥华岛上的纳奈姆,从纳奈姆再向西翻过中央山脉到达温哥华岛西岸的托菲诺才能直面太平洋。

  海峡的海比大洋的海要平静得多,所以托菲诺是冲浪爱好者的天堂而温哥华不是。温哥华不仅是北美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也是北美2920f68e9e7ef9f86c1ec7b93d15e45.png地区的重要海运港口。平静的海面上巨型货轮来来往往,一番大码头景象跃然海上。

  隔着海湾或海峡看城市是温哥华旅游的一个特点。在斯坦利公园里眺望温哥华市区的高楼大厦、西温山林里以雪山为背景的神秘豪宅、北温码头上的巨型港口设备,与著名的狮门大桥合影。山、海、大都会,这样的浑然一体别有情趣。

  北温、西温并不是温哥华市的北区和西区,它们和列治文、本拿比、素里……一样是大温地区的城市之一。西温这次没去,听说那是一个寻找挫败感的地方。北温不繁华,街道有点中国北方老工业区小城镇的萧瑟感。原来,这条路与海峡之间是废弃的造船厂,难怪萧瑟。北温人将造船厂改造成了休闲和购物场所。站在船厂码头上回望温哥华,身边的海鸥、脚下的海水、头顶上的云、对岸的成片高楼、更远处缥缈的山,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北温人也将码头称为观景点。

  温哥华市中心的煤气镇老街古韵盎然,那座一百七十年前的蒸汽钟是世界上所有蒸汽钟的祖宗,据说也是现今存世的唯一一座蒸汽钟,它成为温哥华downtown旅游的打卡地标理所应当。老街两边的古董店、纪念品店﹑画廊、餐室……无不古色古香。

  老伴和女儿逛商店,我坐在商店门口公交车站的凳子上。温哥华市的公交车是无轨电车,这种有两根长长辫子的公交车我年轻时南京也有。街头艺人在街角处吹奏着他们的乐器,各种肤色、体型的男女老少从身边走过。大都会市中心又是另一种风景。

  国内的说法有道理,在街上遇到互不相识的人打招呼是因为人太少。在温哥华市中心这种人来人往的地方没人跟你打招呼。

  一位男子走过来对我说话,从他的衣着看,我猜他是向我要钱,我身上没零钱,便做出没听懂他话的手势,实际上也确实没听懂。他继续转悠,转到不远处一位坐在花坛边的老者面前,老者拿出硬币给他。我没猜错,那人就是个乞讨者,只是外观上没有中国城市中的乞讨者那么惨(似乎中国城市里现在很少见乞讨者了)。那人看上去比我年轻,也没见有啥残疾,为啥这样生活呢?女婿说这种无家可归者英文叫homeless,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在维多利亚街上见到过这样的homeless,他们早上在某幢楼房的大门前收拾“床铺”,从那楼房门前挂着的省旗看,那里应该是省政府的某个机关,显然,这些homeless 昨天晚上就睡在这里。

  温哥华岛虽说气候宜人,但毕竟其纬度比中国的佳木斯还高,冬天睡在室外应该是不宜人的。女婿说政府对这些人是有收容所的,室外不宜居的时候他们会去收容所,天暖和了他们又跑出来,大概收容所里受拘束吧。

  呵,这可真是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1.png  几个背着书包的中学生走过来,站在车站上说话。公交车来了,几个学生都没上车,公交车启动了,几个学生拿出喷瓶冲上前去,对着车身一通喷,公交车带着车身上的彩色涂料扬长而去,几个女孩子也嘻嘻哈哈地走了。原来她们来车站不是为了乘车,就是为了来做这恶作剧的。

  BC省是大麻合法的,我在朗福德和维多利亚都闻到过大麻的味道,那种味道给人一种腐朽的感觉,不好闻但比香烟味更有穿透力,老远就能闻到。晚饭后出来散步,走到公寓区往往都会闻到那种味道。我想,虽然合法但人们看来还是不愿明目张胆地做这事。独立屋里吸食大麻人们路过立马就知道你家里有人干这事,不太光彩。公寓就容易蒙混,一幢楼里飘出那种味道来不易分清是哪个窗户里飘出来的。

  后来发现,是我自己想多了。一次在温哥华市旁边的本拿比(大温区治所在地)的一个商业区,老伴和女儿在一家专卖店里购物,我在门外看景,那种味道飘了过来,原来是两个年轻人在路边吸食大麻。虽然那里相对僻静,但也是商业区。一颗大麻烟,两个年轻人你一口我一口轮流吸,边吸边聊,旁若无人。

  我这次能把吸了四十多年的香烟戒掉就是因为在加拿大吸烟有被歧视的感觉。女儿家里不让吸,公共场所有屋顶的地方都不让吸,有些地方没有屋顶也不让吸。虽然在外面偶尔也能看见吸烟的人,但比在南京看到的少得多。而且吸烟总有种被人看不起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好。

  看来,在加拿大BC省吸食大麻并不比吸烟更受歧视。

  我们在素里住过三天民宿,但那次的主题是400公里外的基隆拿,虽然因为天降大雨而未能进入全加最著名的葡萄酒庄参观,但基隆拿还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毕竟基隆拿远离大温,再往东走一二百公里就翻过落基山出省了,与本文而言算跑题了,下次有机会再去,再写。

  素里是大温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据说素里的人口即将超过温哥华市而成为大温地区最大的城市,这和素里的人口构成有关。列治文以华人为主,素里则是个印度人比重很高的城市。印度本土人口在2023年4月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海外移民上也在赶超中国。确实是这样,温哥华、维多利亚、朗福德都能经常见到印度人,女儿住的社区里也有几家印度人。有些超市里的工作人员我看就是以印度人为主的。

  另一个有趣的小镇叫白石,这个小镇三面被素里包围,一面与美国接壤,我们上次去的4S店离美加边境就很近。据说边境上的居民快递收发点在美国境内,取个快递都得出国,开车去美国加油是家常便饭。

  加拿大和美国的边境线很长,其中一大半是以北纬49度线分界的。这样以经纬线分界一定会将很多自然地理和社会地理元素分得七零八落。比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很可能一段在加拿大,下一段在美国,再下一段又回到加拿大……如果一个村庄在边境线上被分到两个国家也有可能,听说世界上就有一块球场分属两个国家的情况。我没去过加美边境,对这样的情况只是想像没有体验,不写。

  前文提到温哥华岛上的纳奈姆正好在北纬49度线上(据说是地球上唯一在北纬49度线上的城市),如果严格按美加边界协议,纳奈姆应该一分为二分属两个国家,温哥华岛也被一分为二,BC省的省会维多利亚和首府地区也归了美国。实际上没有这样。为何美国人将温哥华岛完整地留给了加拿大?民间有些有趣的说法,不知真假。每次坐轮渡往返于维多利亚和温哥华之间都要经过一段美国领海,在温哥华岛南端有些地方会收到美国的移动网络信号,这些都是真的。

  温哥华是个大都市,在城市内涵上比维多利亚更比朗福德丰富且厚重得多。因为交通不便,我们没来温哥华几次,所以对温哥华只有点滴印象。downtown 的繁华和古韵;homeless 和恶作剧的中学生;列治文的满目中文店招和华人超市里的各种中式食材;斯坦利公园的四面皆景;九十年前的狮门大桥;北温码头上的回首远眺……

  还有很多该去地方没去,比如同学强力推荐的“人类学博物馆”、号称北美最美校园的UBC……

  下次还有机会再去。即使去过的地方下次再去也会有不一样体验和感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