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女儿在英国留过学,他们夫妇曾去英国女儿那里住过几个月,朋友回来后说:不舒服,开车在路上总觉得要和对面的来车撞上。

  加拿大没有这样的问题,在这里开车应该是舒服的。我特意在出发前为自己的驾照办了个国际认可的翻译件。可上岛后女儿却不让我开车,说是怕我出事故。我心想,一个只有二万公里驾驶里程的新手竟然怀疑一个有三十万公里驾驶里程的老司机的驾驶技术,这上哪说理去。女儿说不是技术问题,是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问题。

  其实,加拿大的交通规则并没啥难以理解之处,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我看就是“stop”标志牌。加拿大的平交道口,无论是车辆稀少的山间小路还是小区家门口只有十几米长的内部道路,只要没有信号灯就必有“stop”标志牌,三岔路口也有。大部分是其中一条路的两个口上有,也有的是两条相交路的四个口上都有。总之,见到这个“stop”标志牌就得停车,要彻底停住,观察两边确保安全后才能通过,无论另一条路上有没有来往车辆。不这样做就可以被处罚。0ad05da03a93d9a21db4c41d08dbb5e.png

  加拿大道路上的电子警察肯定没有中国普及,我认为“stop”标志牌有个好处,如果两辆车在交汇路口相撞,一定是有标志牌那条路上的车的责任,不用调看录像,便于责任判定,挺好。

  至于驾驶习惯,我看就是对规则的遵守程度。相对而言,加拿大的驾驶员更加遵守交通规则。比如前面说的“stop”标志牌。我还没见过在这个牌子前不停车的,即使两边都没有车辆来往也没有人看见他。礼让行人也是,在斑马线上过马路是绝对被礼让的,司机老远就会减速停车等你过去,你完全过去了再启动车辆通过。在社区里散步,走在路边并没有要过马路,同向有车子过来也会放慢速度,确认你不过马路再加速过去。

  有些同向的交汇道口没有信号灯也没有“stop”牌,这样道口交替通过的规则咱中国也有,但很多中国驾驶员会在这样的道口抢行。前段时间上海高架桥上那出一辆车差点将另一辆车挤下桥去的惊险一幕就是从在这种交汇道口抢行开始的。加拿大驾驶员在这样的道口基本都按交替通过的规则执行,看上去就是相互礼让,挺好的。

357874d8053c8884dcdca168eaeedc6.png  加拿大应该有学生优先的规则,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间都有专人站在学校附近的斑马线边执勤,每有家长接送孩子或者孩子独自过马路,执勤者便会举着个“stop”的牌子护送过去,来往车辆见到这个牌子就得停车。车道较多的宽马路两边还不止一个执勤者。学校附近有上学日定时限速30公里的标志牌,基本都被司机们遵守。校车是自带“stop”牌的,停在路边的校车如果弹出了“stop”牌,来往车辆都得停车,待车上的孩子下车后过了马路,校车上的“stop”牌收起后才能通行。

  加拿大人少但车不少。在中国,我这年龄的驾驶员算年龄大的。在加拿大,我这年龄的驾驶员不能说年轻但绝对不算年龄大的。在路上经常能看到七八十岁的老头甚至老太太独自驾驶着汽车。我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是:加拿大私家车普及早,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可能六十年前家里就是有车的,他们真是开了一辈子车的老司机。中国私家车普及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现在六十岁的人很可能考到驾照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现在七八十岁的人除非年轻时做过职业司机,不然会开车的很少。

  虽是开了一辈子车的老司机,但人到了七八十岁会反应迟缓的,老年人开车的灵敏性不能跟年轻人比。与这样的“老司机”并肩驾驶,以交规为基础的礼让是必需的,与他们抢道显然不合适,嫌他们速度慢要超他们的车也应该留有更多余地。

  加拿大车多,停车场也大,各个公共场所前都有很大的停车场。第一次跟女儿去超市,那家超市生意好,巨大的停车场几乎停满。女儿开着车在停车场里转,我指着靠近超市大门口的方向说,那里有车位。女儿说那是残疾人的专用车位。进超市前我注意看了一下,那几个空着的车位上果然画着轮椅图案,旁边还有画着大人领着小孩图案的空车位,女儿说那叫家庭车位,专供带小孩子来超市的家庭停车的。这种车位都靠近超市进出口更方便。普通车位基本停满了,非残疾人也没带小孩来的车主并不会占用这些特殊的空车位。这也是规则意识。

  在加拿大的超市里经常能看到七八十岁的老年顾客,他们步履蹒跚相互搀扶着在超市里购物,购完物推着满满当当的购物车来到自己的车旁,将物品慢慢搬上车,然后自己驾车回家。在路上挡在前面速度稍慢的车辆里可能就是这样的驾驶员,你怎么能跟他们抢道呢?你要超他们的车是不是应该更加小心呢。

  那种步履蹒跚相互搀扶着的老夫妇还是令人羡慕的,毕竟他们相互支撑着。有些也成对,但其中一个已经要坐轮椅了。超市里还有电动购物车,供腿脚不便的顾客坐在上面逛。那种一个人步履蹒跚或者乘着轮椅购物车的景象不是更有凄凉感吗。每见此景我会不禁想,他们的儿女呢?这么大年纪又行动不便还得自己驾车出来购物,而这样的购物活动对当地人来说通常都得每周二次以上。

  我想,这里面或许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

  女儿有个朋友连续生了俩孩子,老大一岁半老二又出生了,一下子让小夫妻俩有点手忙脚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番从中国飞过来帮忙照料。女儿朋友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外公外婆是2022年11月上岛的,2023年5月和我们同一班飞机回国。朋友的隔壁邻居是一对白人老夫妇,是那种半年住去墨西哥半年住回加拿大的有钱有闲之人。白人老太太从墨西哥回来后问女儿朋友:你父母怎么还没走?

  在我的观念中,西方人一般不会家长里短地八卦别人的私生活。那个白人老太太这样问似乎有点不寻常。可见,父母在子女家连续住半年在她看来也是极不寻常的事。所以她实在忍不住要问。

  在中国人看来,别说子女有两个这么小的孩子需要照顾,就是子女没孩子,父母在子女家住着帮忙烧烧饭做点家务也是很正常的,住多久也不会有人会觉得奇怪。而在那个白人老太太看来就是奇怪的。那对白人老夫妇也有儿子和孙子(可能住在另外的城市),他们也会想念孙子而去看望,儿子偶尔也会带着孙子过来看望他们,但无论是他们去还是孩子来,通常最多住一个星期。没有这样一住就是半年的。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即使父母和子女也不宜相互干扰。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照顾他们用法律形式加以规范,而且非常细致。子女一旦成年就应该有各自的生活。这样的文化是被法律化的,这在中国人看来似乎不近情理,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朋友的邻居我没见到,但我想他们的身体还不错,不然不能每年在北美大陆南北两头这么折腾。但他们的年龄也一定不小了(加拿大的退休年龄是65岁),不然没这么多闲功夫。再过10年以后呢,他们也会步履蹒跚相互搀扶着去超市里购物,然后自己开车回家,然后再自己给自己做饭吃。如果他们的孩子住在多伦多,回来一次就跟去墨西哥差不多了。

  加拿大是个高福利国家,我理解所谓高福利除了教育和医疗主要就应体现在孩子和老人的待遇上。对生活在这样“各自生活”文化中的老年人的扶助和救济怎样体现他们的高福利呢?我还没有体验,有机会再观察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