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地处江西南部、赣州东部,据《清同治.雩都县志》载: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又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雩都县因“雩水而名”, 雩水,为贡江古名,也称于都河。
于都河,是一条充满红色记忆的河流,它见证了当年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苏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集结于都河北岸,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石尾和靖石渔翁埠等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启了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中红五军团这支英勇无畏的殿后部队,主要是从罗坳鲤鱼、石尾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踏上漫漫长征路。
红五军团前身是国民党26路军改编而来。1931年12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由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率领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名官兵举行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在赣州战役、漳州战役、水口战役中,红五军团的大刀,威风凛凛,杀敌胆寒;在乐宜战役、金资战役、反“围剿”战役中,红五军团的将士英勇杀敌,拼死战斗,“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第五次反“围剿”,红五军团原在兴国县北部作战。1934年10月7日接替红一军团防务,留在兴国县城以北阻击敌人。10月11日—13日,红五军团在兴国县艾溪、石富一线阻击国民党军周浑元纵队攻击,坚持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
(图为兴国县五龙圩店铺)
10月13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规定军委和各部队对外代号,红五军团为“长安”,13 师为“永安”,34 师为“吉安”。14时,朱德致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一、5军团主力应控制在兴国以西及其西南,在不利情形下应控制在兴城以南及东南地区,余按今早9时半命令执行。二、立即进行兴国城市区及其以北的坚壁清野工作,并加紧发动群众的游击战争,准备兴国撤退时的迁移工作,并与党政人员协同处理,事先需秘密通知党的负责者。”
10月14日,敌军占领了兴国县城。红五军团完成兴国县城的最后保卫战后,转移到兴国县潋江河以东集结休整,进行战略转移前的准备工作,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参谋长刘伯承等在洪门少姑尹氏宗祠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宣布将阵地移交给地方部队,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向于都集结,进行战略转移。
(图为于都县仓前村)
10月16日19时,红军总司令朱德致电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红军独立第3团将于明(17日)到达兴国以南地域接替红5军团抗击周浑元纵队任务,红5军团则应于17日晚转移至社富地域;如独第3团17日不能按时到达,则红5军团的行动推一天,改于18日晚南移到社富地域;另已令红军独立第 13团从17日起由均村地域改移茶元岗地域,向兴国之敌右侧翼积极游击;红5军团应与独立第 3、独立第 13 两团取得联络,规定他们的行动部署。”同日,军委电令红军独立第3团从于都县赶赴兴国。
10月17日,红五军团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将兴国城南的防务交给独立第3团和独立13团,随即撤出战斗,晚上,红五军团转移到杰村、社富、溪源地域。军团机关从洪门,13师从埠头曲利(今玉门),34师从埠头垓上分别出发。红五军团开始长征序列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参谋长刘伯承,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下辖第13师、第34师。第13师下辖第37团、第38团、第39团;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罗化民;第34师下辖第100团、第101团、第102团,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红五军团第13师、34师经兴国埠头——杰村——社富——于都仓前——步前的行军路线,前往于都集结,全程约130里,其中从兴国县杰村至社富有10余里,从社富至五龙圩有15里,从五龙圩至于都仓前有10余里,从仓前至步前有20余里。沿途多为崇山峻岭,山路陡峭。(图为于都仓前坳背)

17日晚,34师经兴国埠头、杰村、社富,来到五龙宿营。13师经兴国社富圩、桂江、黄冈、五龙,18日上午到于都仓前宿营,军团指挥机关紧随13师行动。
13师走山路从兴国五龙至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这段线路分成三路。
第一路为主要经过地。这段原属于都至兴国的主干路,虽为山路,但道路较宽,从兴国五龙圩至于都茶亭坳,再经过隘岭下至社官前(驿站),经过牛嘴湾、跌烂水瀑布至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
另二路属于山路,道路较为狭窄。从兴国五龙圩经村头、大坑至于都坳背。仓前坳背组位于于都、赣县、兴国三县交界之地,这里山高林密路窄,有些地方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这第二路也为主要经过地。从坳背组至恩子石组,恩子石组经过隘口至大门排组,大门排组走山路至山塘尾组,山塘尾组至塘坑孜组,塘坑孜组走山路至上龙尾组,上龙尾组走石阶路至上王子龙组,上王子龙组走石阶路至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第三路是从坳背组至罗古嶂组,罗古嶂组至湖南排组,湖南排组至上高垅,上高垅沿途有山涧,其间还经过四条瀑布、古碉堡、红军炊事岩洞等景物,至山塘尾组,从山塘尾组走山路至下王子龙组,下王子龙组走石阶路至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
以上这三条线路,都到达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当天,13师在这里发动群众,进行休整、军训,补充粮款,接收了当地参军的新兵,还进行了广泛的拥军爱民活动。18日傍晚,13师由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出发,经半坑子组、安下窝、丰子脑、井子头(驿站)、崎岭脑、里泗村雷公角组,再走石阶路至里泗村杨梅坳组,从里泗村杨梅坳走石阶路经上孟,18日深夜到达罗坳镇步前圩。
18日,34师行军线路由兴国五龙定家庄经村头、大坑至于都坳背。从坳背组至罗古嶂组,罗古嶂组经过古嶂岽,古嶂岽如一块巨大屏障,海拔848米,这里可以一眼望见于都、赣县、兴国三县。至湖南排组,由湖南排组走山路至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走山路至大桥村观音山、石圾,从石圾走山路,先头部队于18日晚21时到达罗坳镇步前圩宿营地,最后梯队亦于24时完全到达。(图为罗坳步前陈屋红五军团军团部旧址)
10月18日晚,红五军团到达于都县步前一带集结,并稍作休整补充,担任整个野战军后卫任务,全军团2个师原有10868人,接收了于都补充第五团兵员1300人,合计12168人。
10月19日下午,派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陈云在罗坳步前村陈屋出席了13师营长以上干部会议,与到会的干部讲了当前形势、任务和目前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会议开至下午 15 时。会后,陈云率各团首长去位于罗坳村的于都河石尾渡口考察徒涉场,之后返回军团部。34师驻扎在鲤鱼渡口旁边的鲤鱼村,34师师长陈树湘在村里的熊氏祠堂召开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对渡江转移进行动员。
10月19-20日傍晚,总后卫红五军团13师在县城至石尾渡口间、34师在县城至鲤鱼渡口间河段夜渡于都河,于都人民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涌上桥头、涌向渡口,一杯杯茶水、一顶顶斗笠、一双双草鞋,也送不尽对红军的无限情义,红军战士凝望苏区根据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别送行的战友和乡亲们。19日黄昏时,陈云率13师从石尾渡口开始渡河,先以一小部徒涉,后改为全部用船渡河。34师从鲤鱼渡口渡河,这里原先没有渡口,罗坳镇鲤鱼村是渡口北岸,对面南岸是贡江镇河田村和罗江乡白田村交界;鲤鱼渡口水流平缓,江面较窄,部队请来4个懂水性的渔民游过江面,将绳子拉过江,架设浮桥。村民纷纷将家里的门板、杂木、竹篾等材料贡献出来,浮桥很快架好。(图为于都罗坳鲤鱼渡口)
20日傍晚,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率34师从罗坳鲤鱼渡口渡过于都河,带队伍过来送红军过河的刘伯坚告诉董振堂,军委留他在苏区坚持斗争。13师在石尾渡口继续渡河,至当晚23时许,红五军团全部渡过于都河。
13师从石尾渡口渡河后,经罗江乡上溪村(小溪口、大坑),至高滩村、洋坑村、苏坑村,经罗家渡、太坪村(塘湾里、茶公坝),小溪乡流源村、田心村、高石村,至祁绿山镇金沙村(刁擞、野坑坳)、畚岭村、嵊背村、水坞村,至安远县塘坑乡塘村。34师从鲤鱼渡口渡河后,经实地调查,应往贡江镇河田村寨下组庙角,经马齐、密坑村,过新陂乡庙背村、移陂村,到达小溪、祁禄山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