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如,1927年4月出生,1940年4月应征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当过班长、排长。在战场上,他牢记领导的话,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退役后平静平凡地默默工作,成为我们尊敬的榜样。

  走进盱城金源南路东侧的胡金如老人的家,发现他的简朴的房间墙面上贴着毛主席画像。他说,当初就是靠着相信党、相信毛主席、相信革命胜利这个信仰,才能一路坚持下来,活着迎来今天的太平年代。说到之所以在13岁的时候就去当兵,老人说:“当时弟兄四个,家里又穷,没有粮食吃,我就想着到外面当兵,能给家里减少点负担。当兵以后,革命思想才一步步树立起来,才知道为人民解放,为革命献身的道理。”

  就这样,年仅13岁的胡金如上了战场。开始由于年纪小,上级安排他做一名勤务兵,为部队首长做一些杂务。后来稍大一些,才开始到前线打仗。胡金如说:“那个时候我们的武器差,跟敌人硬碰硬肯定是要吃亏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游击,利用我们熟悉的地理环境优势和敌人打。不过敌人有时也很聪明,我们很难埋伏。但我们会出其不意,偶尔也会在晚上8、9点钟突然迂回到他们的驻扎地,扔上几颗炸弹,炸得他们不敢出来,每次还能炸死几个敌人。”

t016ac2cedaff03e039.jpg

  抗日战争结束后,胡金如又参加了北撤,接着参加了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解放福建等大的战役,让他记忆最深的是渡江战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在淮海战役结束后,胡金如他们就为渡江战役做准备,在长江沿线布下神兵天将,准备好船只和枪弹,整装待命。随着上级领导下达强行渡江的命令,胡金如他们在1949年4月20日晚登上渡江的船只,成千上万只木船万箭齐发、气势如虹,一时间枪炮齐鸣,震耳欲葺,很快双方炮火映红了天空,战士鲜血染红了长江水,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和血腥味。

  胡金如他们的船只像离弦之箭,直向江南岸进发,敌人的一发炮弹在船侧爆炸,船夫因炮火炸伤晕倒在了船上,船只失去掌舵,一下子在江水中打起转来。胡金如顶着炮火冲到船夫的旁边,把他扶起,叫醒了他,两人一起扶起舵把,调整船只航向,船只又迅速向南岸驶去。在船只快到岸边的时候,敌人的炮火子弹也更加密集了,很多船都被炮火炸坏,有的被巨浪掀翻,胡金如所在的船也被巨浪掀翻。他因泅水好、体力佳,在水里憋住气,四处寻找落水的战友,和战友们一起泅水划向岸边。在湍急的江水中,他急切地呼叫战友们的名字,有几次他都差点永远沉下水底,可他一直告诉自己:只要有一口气在,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战斗!最终胡金如他们一船的人基本上都顺利登岸。到了岸上,我们的战士排山倒海,人挨着人、人挤着人,像一股洪流猛扫敌人的阵地,迅速突破敌人精心经营的防线,继续向纵深推进,敌人一片混乱,全线溃退。我们解放大军又把敌人的退路切断,这些平时骄横无忌的国民党匪军一个个都跪在地上、举起钢枪,向我们投降。胡金如站到敌人的碉堡上,端着冲锋枪,把一个个俘虏看押的停停当当。

  当谈到武器装备与国民党的差异时,老人说:“国民党当时的装备比我们不知好的少了,他们都是美式的新式武器,我们只有三八大盖和缴获敌人的步枪、冲锋枪。但是打起来,他们是打不臝我们的,我们枪一响就喊冲锋,他们当兵的不是掉头逃跑就是乖乖地举枪投降,敌人当官的根本镇不住他们。”

  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胡金如一个排刚入朝时有17人,就他一个人活着回来了。“见战友们一个个倒在我身边时,比自己牺牲还难过。”说到这里,胡金如的神情有些恍惚,他已经深深地沉浸在当年和战友们一起战斗的回忆中。

a7bf-fynhhay5836777.jpg

  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倾洒热血,奉献青春,无怨无悔。当说到他亲爱的战友时,老人热泪盈眶地说:“我思念他们,我们曾一起出生入死,现在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常在梦中见到他们,我们是战友啊,是一辈子的战友,是生死与共的战友,这个情感,没有打过仗的人是没办法体会的……”他抹着泪水,哽咽地说:“我一个人的时候,就和战友们说话,他们一直陪伴着我,从来没有离去。”胡金如老人这种誓死保卫祖国、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和对革命战友的思念之情,让我们在场的人深受感动。

  在战争的年代,胡金如他们生活的条件很艰苦,一双鞋子穿千里,一套衣服穿四季,在冬季冷得牙齿直打颤,浑身发抖,但往往因为跋山涉水,走很长的路,也就不觉得冷了。由于战争年代粮食紧张,他们大多时候都饥饿难忍,但是一打仗,就全神贯注地和敌人打仗,饿着饿着也就不饿了。在抗战中,胡金如受过伤、吃过苦,在生死一线数次徘徊。他说:“就因为经历了当初艰难岁月,才更觉得如今的岁月好甜好幸福。”

  记者了解到,老人的女儿已经去世了,现在和孙子一家住在一起。孙子媳妇对我们说:“你们不要看爷爷年纪这么大,腿脚也不如从前了,但是他每天吃过晚饭之后都要去小公园锻炼个把小时,从不懈怠。老人说只有这样他晚上才容易入睡。”正是有着这般毅力,老人才能够熬过艰难的战争年代,一直活到现在。90高龄的他身体还是那么硬朗。

  临走时,老人拉着记者的手,欣慰地说:“今天能看见你们真好。”随着岁月的流失,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耳朵听不清了、说话也不清晰了,可是当他提到那段峥嵘岁月时,说的每个字都还是那样铿锵,追忆中有着不舍,也溢满自豪。

  如今我们幸福安康的家园,是活着的老兵用血的付出和死去的战士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我说,老兵不死,也不会凋零,他们的精神是永不凋谢的花朵,红色基因是永远传承的血脉。曾经为我们的国家付出过汗水和鲜血的祖国英雄,他们正在渐渐老去或逝去,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不老不朽,永远耸立在我们的心中,值得我们一代代发扬和传承下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