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者带领大家认识一个特殊的,又是鲜为人知的英雄群体,志愿军里的“双料英雄”,他们既是“开国英雄”,又是抗美援朝英烈,他们的英雄事迹惊天动地,感人肺腑。他们为创建新中国出生入死,本来该享受胜利的果实,但国家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战场,而且这7位开国英雄全部牺牲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沙场,让人感慨,令人惋惜,催人泪下。下面作者开始讲述7位“双料英雄”的故事。

  1950年9月25日,参加“第一届全国工农兵战斗英雄、模范代表大会”的英雄模范,被人们公认为“开国英雄”。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至1953年7月25日朝鲜战争结束,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命名的英雄、烈士,被人们称为志愿军英烈。

  在人民解放军成长壮大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但能成为“开国英雄”和“志愿军英雄”的“双料英雄”却为数不多,他们堪称我军英雄中的明星。

  1950年7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决定》,9月25日大会召开,毛泽东为大会祝词、朱德总司令讲话、刘少奇和周恩来题词、全国各界为大会发贺电、《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战斗英雄致以国家最崇高的荣誉。这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模范代表大会,是新中国第一次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是规模最大、最隆重、规格最高的英雄模范代表会议,当时评选出全国战斗英雄350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被志愿军总部授予英雄称号的志愿军英雄、模范和特等功人员共371名。

  以“开国英雄”中后来成为志愿军英烈的共7人,其中荣获志愿军英雄称号的2人,志愿军特等功臣1人,志愿军烈士4人。

  九死一生荣获“开国英雄”,又出生入死成为“保家卫国英雄”;赴汤归来又蹈火,拼死沙场又舍生取义,这就是“双料英烈”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人生。


  创建新中国被授予英雄称号,抗美援朝战争再次被授予英雄称号的仅有俩人,分别是杨根思和杨连弟

  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共有350人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464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们中后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者,仅有杨根思和杨连弟再次被授予英雄称号。

  杨根思:从“华东一级英雄”到志愿军“特级英雄”。在共和国英雄的史册上,他是一颗耀眼的英雄明星,抗日战争他是英雄,解放战争他是英雄,抗美援朝战争他仍然是英雄。他先后荣获“战斗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特级英雄”称号,他叫杨根思。牺牲后,他生前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杨根思,1922年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在上海资本家的工厂做童工,失业回乡后又给地主家做“牛倌”,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哥哥先后被地主、资本家害死了,仇恨的种子深埋在心中,他发誓要报这血海深仇,打碎吃人的旧世界。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多次荣立战功,是著名的战斗模范和爆破英雄。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1.jpg

  1944年,他初次参战时,参加攻打一个伪军据点,所持武器只是一根长矛。敌人溃逃时,他紧紧盯住一个拿枪的伪军,用长矛与敌人展开肉搏。两人拼了几个回合,杨根思机智地大喊一声:“班长,后面上!”那个伪军吓得一回头,被杨根思一枪刺中。这样,杨根思初次作战就缴到了枪,受到排长表扬。

  1946年在泰安战斗中,杨根思所在的突击班奉命攻占一座高大的教堂。他们冲到教堂前的一排民房下却砸不开门,敌人从房顶不断地往下扔手榴弹。在危急时刻,杨根思冲到离屋檐五六米远的开阔地,迎着敌人子弹,两手左右开弓,向房顶连续甩了18颗手榴弹,炸得敌人鬼哭狼嚎,战友们乘机冲进屋内。这场战斗后,杨根思首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

  1947年在齐村战斗中,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到敌人一座大碉堡前,放好后正要拉弦,猛然听到碉堡里的敌人正吵嚷要投降,而领头军官不同意。杨根思当机立断,抱起炸药包跳入交通壕,飞起一脚踢开碉堡门,如神兵天降,大喝一声:“缴枪不杀,谁敢顽抗,统统报销!”说着就做出要拉弦的姿势。一看这阵势,碉堡内近一个排的敌人都乖乖地爬出来缴了枪。战后评功,杨根思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

  1950年9月,杨根思光荣地出席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成为著名的全国战斗英雄。

  1950年10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后,杨根思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第3连连长,率连队跨过鸭绿江,走上了朝鲜战场。

2.jpg(志愿军总部授予“杨根思连”光荣称号)

  11月25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了,在志愿军的攻击下,美军溃不成军。志愿军第9兵团在朝鲜东线战场担任作战任务,发动对进至长津湖地区的美海军陆战1师、步兵7师的分割围歼战。

  第一次战场交手,杨根思和3连面对的是美军两支“王牌”部队。美军海军陆战第一师,位居美军“王牌”之首,享有“美利坚之剑”的美称,是美国海外侵略战争的“拳头”部队,它组建于1941年2月,但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它参加过一系列的海外战争:墨西哥战争、美西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侵古战争、侵驻海地,并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美国的军史上书写了无数的辉煌,是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最宠爱的部队。美军陆军步兵第七师,1917年12月组建于美国乔治亚州惠勒军营,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打出了“北极熊团”、“矛头”、“水牛”三个“王牌团”,它完成作战任务像古代计时用的“滴漏器”一样准时无误,因此得名“滴漏器师”。

              (“杨根思连”新一代)3.jpg

  战斗打响后,杨根思奉命率3连3排战士攻占并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1031高地东南——小高岭阵地的任务。

  小高岭是美军南逃的唯一通道,也是志愿军必守的要地。出发前,营长对杨根思说:“你们连守住了这个阵地,就打破了敌人的突围计划。要记住,你们3排不许敌人爬上小高岭,坚决把敌人消灭在小高岭阵地之前。”杨根思领受任务后带领3排战士顶着鹅毛大雪和呼叫的寒风,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向美军发起进攻,他们协同6连很快拿下了小高岭,并对固守小高岭作了周密的部署。

  11月29日拂晓,美军集中空、炮火力对小高岭实施了猛烈急袭,炮弹一阵紧似一阵地落到阵地上,敌机空投了大量的凝固汽油弹,小高岭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大部分工事被破坏,一些战士负了伤。杨根思立即组织战士利用弹坑作掩体,准备打击美军的冲击。

  几分钟后,黑压压的美军向小高岭冲上来,杨根思沉着应战,当美军距离只有30米时,他下达射击命令。机枪、步枪、手榴弹向敌人铺天盖地而去,美军丢下一片尸体,溃逃下去。

  美军第一次攻击被击退后,又调来8辆坦克和两个连的兵力,以更加猛烈的炮火轰击小高岭。炮火延伸后,美军又发起第二次冲击。杨根思静等时机,当敌人逼近离阵地时,他首先甩出手榴弹。随着爆炸声,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打得前面的敌人抱头往回跑,后面的敌人仍不断地往上涌,一片混乱。杨根思乘机带领战士跳出工事,冲向敌人,用刺刀、枪托、铁锹同敌人拼杀,射击声、格斗声、喊杀声响成一片。美军很快动摇了,纷纷往山下溃退,进攻又一次被打退。

4.jpg(宣传杨根思的纪录片)

  美军连遭打击,仍不甘心,又以坦克引导步兵发起第三次攻击。杨根思看看隆隆开上来的坦克,身先士卒,抱起炸药包准备冲击敌坦克。他刚跃出,被战士赵有新一把拉住:“连长,我去!”他抢过炸药包,直奔敌坦克。在部队火力掩护下,赵有新迅速接近坦克,敏捷地把炸药塞进坦克履带,一声巨响,领头的坦克在烟雾中不动了,其余坦克掉头就跑。美军第三次冲击又被打退了。

  战场上出现了短暂的平静。杨根思利用战斗间隙,指挥大家抢修工事,补充弹药。没过多久,敌人又冲上来。杨根思率战士利用有利地形,连续打退美军的冲击,最后阵地上只剩下6名战士。

  这时,战士姜子义从营部带回来了营长的纸条,杨根思接过纸条,上面写着:“亲爱的3连同志,你们是红军连队,要坚守小高岭,想信你们一定能守住。”他看完营长的信,杨根思面对战士坚定地说:这个阵地不能丢,只要有我们的勇敢,就没有敌人的顽强。敌人凶,我们要更凶;子弹拼光了拼枪托,拼断枪托再拼洋锹。决不能丢阵地,丢阵地就是丢脸。在美国强盗面前丢脸,是最可耻的。战士们齐呼:“我们能守得住!”随后,他和大家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消灭所有反动派。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人类解放,我们要守住这个阵地。

  美军进攻又开始了。在狂轰滥炸之后,美军黑压压的一片扑向小高岭。面对数倍于己、整连整营的美军,战士们毫不畏惧。杨根思带领战士与敌人顽强拼杀,又一次把敌人打退了。这时阵地上只有杨根思和重机枪排长两个人了,而且子弹打光了。杨根思对机枪排长说:“武器不能落到敌人手里,你赶快带着重机枪撤下去。”

                  (杨根思塑像)5.jpg

  东方浮出红霞,群山铺着白雪。杨根思孤身一人留在了小高岭阵地,他独立在小高岭之巅,他脱下军帽,拍去战尘,端正地戴在头上,极目远眺,绕着小高岭巡视一周,捡起可用的枪枝和一包炸药放在身旁,隐蔽起来,两只眼睛紧盯着山下,监视敌人。

  这时,美军陆战一师又开始向小高岭倾泻炮弹,发起了第9次攻击。在美军蜂拥而上,爬近山顶的危急关头,杨根思毅然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冲向密集的敌群。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杨根思与40多个陆战一师的敌人同归于尽,献出年仅28岁的生命。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志愿军特级英雄、特等功臣仅两人:黄继光、杨根思;他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杨根思墓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抗美援朝陵园内,墓为混凝土结构圆拱形,墓前墓碑上书“烈士杨根思之墓”。英雄的家乡修建了“杨根思烈士事迹陈列馆”,纪念碑上刻着陈毅元帅的题词:“杨根思烈士碑”。

6.jpg(杨根思墓)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朝鲜政府还在长津湖畔修建了一座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杨连弟:从“登高英雄”到志愿军“一级英雄”。杨连弟是我军铁道兵的英雄代表,从解放战争时期的“登高英雄”成长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志愿军“一级英雄”。

  杨连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技术工人的身份入伍,参军时已经30岁,这在解放军中是少有的。

  1919年杨连弟生于天津北运河畔北仓村,他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因家境贫寒,作为家里的长子,杨连弟从童年起,就跟父亲卖菜、卖鱼,给人家帮工种地。

  杨连弟14岁就成了亲,他和妻子阎福珍是娃娃亲。由于两家的关系非常好,两家商量,要是生女孩就是干亲,要是男孩就是亲家。阎福珍生于1918年,杨连弟还没有出生,家里就给他们定了亲。阎福珍的父母去世早,她15岁就嫁到杨家。


  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杨连弟刚结完婚,就给人家站柜台当伙计,15岁到鞋厂当学徒。以后失业,在乡间做苦工。日本侵占天津时,又到城里蹬三轮,当自行车夫,还在被服厂做过临时工。

  1943年,杨连弟被日伪当局抓去当电业工人,爬杆架线。他终日奔波劳碌,饱偿了生活的艰辛。后来在建筑工地当架子工。垒台搭架、登梯爬高成为他独特的本领。三四米长的架杆需2人抬、3人立,而他一个人用两手支撑,能直立着挪到事先挖好的坑内,成为众人羡慕的绝活。

  杨连弟的胆子特别大,别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对于难事,他总是乐呵呵地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1948年底,解放天津战役的外围战斗打响,正在城里干活的杨连弟趁夜爬过护城壕沟跑回北仓,向解放军介绍天津城防情况。村里召集青壮年给部队抬担架,他首先报名加入到支前民工行列,帮助解放军运送弹药。攻城开始后,又与同伴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

                      (铁道兵英雄代表杨连弟)7.jpg

  一次,正抬着担架,一颗炮弹落在他身边,他扑在伤员身上掩护了伤员,和一起抬担架的小伙子都被埋在土里。晚上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身上、脸上,连耳朵眼里都是土,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很轻松地说了经过。妻子一再嘱咐他:“要千万小心点。”他总是回答两个字“没事。”

  杨连弟不但有胆有识,而且心灵手巧。北仓解放后,他家门前的空地成为解放军的停车场,他和战士们混得很熟。一次,一辆部队的车“抛了锚”,两位战士上下忙碌,怎么也发动不着。杨连弟过去说:“我试试。”于是接过扳手干起来,不大一会工夫,汽车就发动起来了。家人问他什么时候学的,他说,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帮过几天忙,就偷学了一点修车的技术。 

  1949年3月初,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出布告招收技术工人,杨连弟在家人的支持下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铁道纵队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三连的随军职工,后来由职工入伍。

  入伍后,杨连弟随队移驻河北滦县。1949年4月,杨连弟所在部队奉命修复石家庄至北戴河铁路桥梁,三连负责七十六号桥。该桥为双轨,其中一根钢梁被毁坏。当时没有大型起重设备,作为师傅的杨连弟带领战士们在平地搭起木垛,以短轨撬起上行线路跌落的钢梁,搭在木垛上,再往上垫枕木加高,然后将顶起的钢梁运至连接的位置,一次成功,受到连队的表扬。随后,又抢修七十一号桥。由于干活过猛,杨连弟从7米高的桥墩上摔下来,碰破了头。经医生救治苏醒后,第二天就带伤上了工地。

  1949年8月,上级命令杨连弟所在的大队三个月内修复八号桥。这座桥横悬在两山之间,地势险要,是陇海线的咽喉,跨洛阳至潼关段观音堂以西的两山之间,是陇海路上最大的险工。桥墩高45米,上指蓝天,下临深壑,为当时全国之最。该桥是在192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专家共同设计的,历时4年建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它几次被炸毁,美国工程使节团曾用了两年时间也未能修好。

  1948年,国民党军队逃窜时,又将八号桥毁坏,用以阻止我军进军大西北。当时这座桥梁炸得只剩下5座高低不平的桥墩矗立在深壑中,断裂的桥梁横躺在山谷里。车站上,解放军急待运往西北前线的粮食、武器弹药及其它军需物资堆积如山,战士们个个心急如焚。

  为了保障我军挺进大西北,铁道兵兵团提出要在3个月内修复。必须尽快修复此桥。而要重新架起桥梁,必须首先登上桥墩,清理废墟,铲平桥墩顶。但是如何登上桥墩却成为难题。当时,在当地流传一个顺口溜,“8号桥入云端,上桥如上天;8号顶,8号顶,摔下来成柿饼。”当时这个桥被炸得就剩下5个孤零零的桥墩,就是一个团去了也没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专家提出,架索道用滑轮吊运人和材料,但一时无法买到设备材料,而且两山都是光秃秃的坚硬岩石,打桩困难;又有人提出,围着桥墩搭脚手架,但需要架杆2万根、铁丝5000公斤,又无法解决这么多材料。大家又提出几个方案,都因条件不足无法实施。

  全团修桥动员大会后,杨连弟整天围着桥墩转,想着怎么能爬上去。深夜,他独自到桥墩下观察,发现桥墩上每隔三米多就有一根长50厘米、宽6厘米的铁夹板,而且夹板上还有圆孔,便大胆提出一个方案:用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然后顺着杆子爬上去,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再搭成单面云梯。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和安全措施的条件下,徒手登攀,成了唯一方案,得到了团首长的批准。杨连弟和另外18名战士被确定为登高勇士。

8.jpg(“登高英雄”杨连弟纪念馆揭幕仪式)

  9月20日上午,登高开始。团政委将一面红旗授予杨连弟,庄严宣告:“同志们,全团都在注视着你们。你们是修复八号桥的先锋,这面红旗你们要想法插到墩顶上!”杨连弟坚定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然后举起带钩的长杆,靠近桥墩,勾住铁夹板上的圆眼,攀着杆子爬了上去。后面的十几位战士紧随在下面绑架云梯。 

  杨连弟攀登的时候,全团鸦雀无声,当时听到的只有风声。当他登到20多米高的时候,铁夹板越来越稀少,由间隔3米变为5米,最长的杆子也勾不到上面的铁夹板。班长刁树贵在下面连喊:“危险,快停下来!”杨连弟只是向班长微笑了一下,深吸一口气,踮起脚尖,踩着仅有6厘米宽的铁夹板,用一只手举杆,另一只手扶着光滑的水泥墩壁,沉着地用杆钩勾住了上面的眼。他喊了一声:“同志们,上啊!”便纵身爬了上去。后面的战友们紧跟着将云梯搭了上来。

  云梯渐渐接近墩顶,团首长和战友们捧着红花,带着锣鼓来到现场,准备庆贺登高的胜利。然而,当杨连弟就要攀到墩顶时,却被突出来的顶檐挡住了。笔直的长杆不能拐弯,无法勾到墩顶的铁夹板,在场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杨连弟发现上面有一根被炸断的钢轨突出在墩檐外,便解下腰间的绳子,甩上去套住钢轨,试拉几下,便用两脚蹬着墩壁向上攀。刚上了几步,就感到双手酸疼,身重千斤。但他咬紧牙,终于抓住钢轨,翻身跃到墩顶。当他掏出怀中的红旗高高举起时,桥下一片欢呼声,观战的老百姓把锣鼓敲得震天响,大家惊奇地说:“真是神兵上天梯啊!”

  后来,全团官兵依靠杨连弟发明的“天梯”实现了登高修桥。

                 (解放战争杨连第登高修建铁路桥)9.jpg

  杨连弟登上桥墩用了4个小时,而整平桥墩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桥高、风劲、地方窄,墩顶上面只有3平方米面积,稍有不慎,就会跌成肉饼。特别是二号墩,顶面约有26方钢筋混凝土,用钢钎、铁锤等传统工具,需要2个月才能清除掉。按照任务要求,则必须在10天内全部铲掉。

  杨连弟和排长研究后,又创造了“轮番爆破,整平墩顶”的修桥方法,决定采取打斜眼、装土药、小剂量连续爆破的方法施工。全连同志轮流登顶打眼,杨连弟只身一人专责爆破。每次放炮时,要到檐下的脚手架上隐蔽,仅靠一块木板做掩护。在3天的时间里,爆破了100多次。他的耳朵被震聋了,头震晕了,也不换班。全团战士一鼓作气,在10月8日完成了全部任务,杨连弟以超人的胆略和绝技,创造了古今罕见的盖

  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后,杨连弟就出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铁道兵1师1团1连副连长。

  入朝前,杨连弟所在部队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从中国边境的集安快速修建一座横跨鸭绿江的铁路便桥。第一夜,杨连弟就偷偷一人将30余根百余斤重的枕木移放到施工地点。第二夜,杨连弟和战友们开始修整路基。严冬季节,地冻三尺。他们奋战了7昼夜,挖掘了5000立方米冻土和岩石,为修建新桥铺平了道路。

  1950年11月6日,杨连弟随部队正式入朝。1951年1月,位于平壤东北部的佛流江大桥被敌机炸毁,铁路运输中断,上级命令线路四连在7日内修复。由于美机不停地轰炸,白天不能干活,只能是夜间在微弱的星光下施工,效率极低,特别是起梁,夜间又干不成。部队上下十分焦虑,四连请杨连弟指导。杨连弟立即带着战士们赶到工地,经过细心观察,发现尽管敌机轰炸频繁,但是每批敌机往返之间,总有一段空隙,利用这个空隙干一会儿,比摸黑干一夜的效率还高。于是,他采取了“猫戏耗子”的方式,开创了铁道兵部队白天抢修的先例。飞机来了就栓个绳子从桥头下来躲着,飞机走了继续施工,竟然在白天将桥修好,使佛流江大桥提前3天修复通车。铁道兵团将杨连弟的经验在全部队中推广。

          (“登高英雄“杨连第)10.jpeg

  2月中旬,朝鲜第四次战役正在激烈进行,上级命令在佛流江左侧另建一座辅助便桥,杨连弟所在连的任务是在桥头挖堑,引出一条铁路支线,每人每天要挖冻土2.5立方米。杨连弟创造了“先掏心,后挖边,在砸盖”的方法,使全连工效提高3倍,10天任务7天完成,连队集体获“战胜困难,抢修先锋”锦旗。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展开,铁路、桥梁大部分被敌机炸毁,前方供应中断。杨连弟所在部队参加龙津桥抢修,由于缺少备用枕木,杨连弟冒着敌机轰炸,顺着一根由桥墩垂下的半截钢轨爬上17米高的下行线桥墩,取下40多根枕木,解决了工程急需,赢得了抢修时间,杨连弟荣立两次小功。

  此时,五次战役已经胜利结束,被赶至三八线附近的“联合国军”为挽回败局,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实施狂轰滥炸,集中炸毁了清川江大桥。

  清川江大桥是钢铁运输线上的重要桥梁之一,运输中断,上级命令一连在80天内修复。杨连弟奉命带1个排抢修清川江大桥,他与战友马德友4次下水勘踏江中地形,一连几夜没睡着觉。这时,恰逢朝鲜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先后搭浮桥12次,均被冲毁。为了修架三号桥墩,全连战士经过两天一夜奋战,刚刚用7000多根枕木搭好的三号桥墩又被一场特大洪水冲垮,连重达30多吨的钢梁也被冲出1000多米。杨连弟又和战友们用“木马”便桥、枕木排浮桥、油桶排浮桥等11种架浮桥的方案进行试验,都未能成功。由于用汽油桶排浮桥太轻,被浪头掀得晃来晃去。

  杨连第他们又把钢轨绑在铁桶上,放入江中做浮桥,这种方法在修桥史上从未有过。试放时,师、团首长都到现场观看。杨连弟带领几名战士冒着倾盆大雨将浮桥放到江心时,突然一排浪头打来,浮桥失去平衡,像门板一样立了起来。杨连弟带领战士跳上浮桥,将浮桥压平,用钢轨交叉插进江底,再和浮桥绑在一起,使它稳固。但是,又一个巨浪压来,将整个浮桥压进水里,只听“哗”的一下,栅栏被冲散,油桶、园木被冲得四分五散,随着浪涛满江乱滚。杨连弟在激流中抓住一只油桶骑上去,想打捞一些被冲散的材料,可是刚伸出手,又一个浪头打来,他连人带桶一起被卷进江里,只剩下一顶军帽在水面上漂浮着。

  大家都知道杨连弟不会水,呼喊着向下游追出100多米,才看见杨连弟手举钳子,在江中时隐时现。大家不顾一切跳进水中抢救,终于把他救上岸。这时,他已被淹得不省人事,但手里还牢牢地握着那把克丝钳子。大家连压带锤地把他弄醒,连长冲他喊道:“这么危险,你怎么还不把钳子扔掉?”杨连弟说:“扔了它还怎么干活啊!”战士都被他的英雄气概深深感动了。

  身体刚有些恢复的杨连弟又腰挂嘎斯灯,爬上残桥,将长杆绑在钣梁上,再指挥战士们绑横杆、斜杆,搭成30多米长的吊桥。经过30个昼夜苦战,最后,杨连弟又创造了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的方法,终于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胜利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小时。杨连弟荣立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他领导的一排荣立集体功。

  1951年9月1日,杨连弟到沈阳出席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入选主席团,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勋章。随后,出席全国铁路劳模代表会议,并当选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再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送给他亲笔签名的照片。

  会后,杨连弟随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华北小组,向祖国人民汇报,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巡回汇报后,杨连弟重返朝鲜战场。 

  1952年3月,杨连弟的部队进驻百岭川桥。该桥位于500米半径的弯道上,东靠峭壁,西临清川江,是满浦线上的枢纽。10 座桥墩中,有5座已被炸坏,钢轨枕木散落各处。3月14日,杨连弟从北京返回朝鲜部队。5月15日上午,连里召开支委会,中间休息时,杨连弟因桥上有一个班正在起梁,就到桥上去看。他发现新修的第三孔钢梁由于过车多、负重大,移动了5厘米,就和战士们抬着压机上桥,准备移正钢梁。就在这时,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当场壮烈牺牲。时年仅33岁。战士们将他安葬在朝鲜清川江畔。

11.jpeg        (宣传英雄杨连第的连环画)

  杨连弟牺牲的消息传开,中朝两国军队和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杨连弟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人民英雄”光荣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弟连”。为了纪念杨连弟,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接受群众建议,命名陇海铁路八号桥为“杨连弟桥”,并在桥头建立纪念碑和烈士塑像。

  在毛泽东主席的要求下,于1953年3 月15日,将杨连弟烈士灵柩从朝鲜清川江畔运回祖国,安葬在沈阳烈士陵园,与志愿军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烈士长眠在一起。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颁发政令,追赠杨连弟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并在熙川郡富士山上修建“战斗英雄杨连弟之墓”。

  1957年5月15日,天津各界集会纪念杨连弟烈士牺牲5周年,朱德元帅亲笔题词“继承革命传统,建设伟大祖国”;“彭德怀元帅题词:“杨连弟烈士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中。”1975年10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签署命令,授予杨连弟“朝鲜国旗勋章”。

  1985年10月17日,金日成主席再次签署命令,授予杨连弟“朝鲜友谊勋章”。1995年,洛阳铁路分局和陕县人民政府重塑杨连弟纪念碑。杨连弟的家乡——天津市北辰区建杨连弟公园、杨连弟纪念碑和杨连弟纪念馆。


  抗美援朝战争共有特等功臣荣立者129人,开国英雄中仅有王凤江是单独的特等功荣立者。

  “双料英雄”中,杨根思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外,也追记了特等功;杨连弟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外,也追记了特等功。但王凤江没有授予英雄称号,仅记了特等功。

  王凤江:从“全国战斗英雄”到志愿军“特等功臣”。150年9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血战武家小庙 英雄王凤江的战斗剪影》,使这位解放战争的战斗英雄在全国闻名遐迩。

  1948年的秋天,武家小庙的战斗打响了。王凤江紧贴在武家小庙的断墙上,他的身边噗哧噗哧穿过雨点般的轻重机枪的子弹。有一梭子弹骤然从王凤江的眼前擦过,他的眉毛几乎给烤枯了。 

  武家小庙是相距义县城百余米的一座四户人家的村落,是通达城里的必经之地。50米方圆内,密密层层的二十几个地堡构成三道防线。地堡之前有梅花桩、电网、地雷、鹿砦、陷脚坑、绊马索、深壕等障碍物,左右两侧的地堡群和城头上敌人的火力,可以将武家小庙交炽成一片无缝的火网。面对着国民党军两个营的兵力,10连奉命夺下武家小庙,王凤江的步枪一班担负着这个战斗最前面的爆破任务。

                                          (战斗英雄王凤江)12.jpeg

  在五个钟头以前,王凤江和战友们把三根爆破筒接在一起,扛在肩上,直向外围工事扑去。这时候,榴弹炮、山炮、迫击炮的各种炮弹的爆炸声,震得耳朵嗡嗡发响,轻重机枪喷吐着刺眼的火光。王凤江和战友们冒着密集的枪弹迫近了外围工事,轰隆一声,敌人的一个重机枪班炸成粉碎,乘着烟雾他紧跟了连长率领的尖刀班,突过了平毁了的工事,迫近了地堡。 

  这是一场激烈无比的血战。王凤江贴着墙前边,已经是接近了敌人第三道地堡的防线。这敌人最后的防线,敌人正疯狂地封锁着我军前进的道路。整个武家小庙的地上,相隔不到一米,重重叠叠地满布了上百个炮弹坑,断墙颓壁为枪弹穿透得像蜂窝一般。10连伤亡惨重,连长在攀上深壕刚接近第一道地堡的时就牺牲了,连里的两个机枪班,只剩下两挺机枪还能射击。 

  突然间,一颗炮弹不偏不倚地落在王凤江紧贴的墙边,墙被打倒,气浪把他掀倒在地上,滚下了交通沟,他头被土埋起来。但他立即爬起来,端起冲锋枪,继续向敌人射击。

  王凤江抬头看看身边自己的战友已经不多,一班只剩他和刘茂才两个人了,其余的全是别班的同志。他喊着说:“大家听我指挥,咱们要死死在一起,好好打呀。”王凤江自然地成了当时的指挥员。

  情况十分危急,副连长受了三次伤,硬被拉下去了。指导员是过了第二层地堡牺牲的。7个排级干部,有6个已经牺牲了,一个受了重伤。虽然是指挥员已经大部伤亡,但每一个战士仍旧顽强地在单独奋战。

  虽然是敌人的反冲锋一刻也没有停止,但大家始终不屈的保持了夺得的阵地。战士们懂得保持已得的武家小庙阵地,便于我军直捣义县城,为我军横扫北宁线的巨大攻势揭开胜利的序幕。王凤江摸摸身边的那枝冲锋枪,只剩下三梭子弹,他的枪就不敢打连发,只等敌人冲近了,才瞄准射击,一枪打一个。

  这时,炊事员老高拾到敌人一箱炮弹送上来,王凤江抓起一看,是六零炮弹,拧掉保险针,顺手摔出去,正好打中正要集结冲锋的敌人。

  枪声片刻不停地响着,夹杂着清脆的枪榴弹的爆炸声,手榴弹从敌人阵地上扔过来,又被10连战士勇敢的接着仍回去。王凤江忽然看见副指导员从右边工事上走过来观察阵地。他满身灰土,枪弹嗖嗖的从他头边擦过,连头也不低。因为他被炮弹震聋了耳朵,什么也听不见了,王凤江发了急,走上前去想把他拉到临时的隐蔽部去。恰巧又一个炮弹落下来,把副指导员半个身体埋在土里,他自己也盖了一身土。

  副指导员猛然爬起来,喊道:“同志们,坚决打呀。”拿着匣子枪就往前冲,同志们硬把他拖进了战壕。待了一会,副指导员的耳朵能听见说话了。王凤江说:“这块阵地交给我,我是党员,就是死在这里,也不能让敌人冲上来。”副指导员这才放心回到原来的阵地。

13.jpg(战斗英雄王凤江等17位烈士陵墓)

  敌人是顽强的,但我们比敌人更顽强。我们占领了地堡的顶上,敌人还三三两两拼命向外冲锋。打出来,打进去,敌我之间常常反复的争夺一个地堡。王凤江和战友们,眼见第三层地堡近在百米以内,但敌人绝望的火力打得武家小庙烟雾腾腾,他们坚持在第二道防线上,寸步难进。时间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战斗继续了六个多钟头,王凤江眼看任务不能完成,又想起连长及牺牲的战友,心里直冒火。他望着身边5班的党员姜得有说:“要死,和连长死在一起。我是党员,我不怕死;是党员,跟我来!”他说着,端起冲锋枪拿起两个手榴弹就向前冲。

  5班的党员姜得有立刻响应他的号召说:“我也不怕死,我跟着你走。”说完和他一块冲上前去。非党群众8班班长邢福山听见了王凤江的号召,激动的说:“我和你们一起并肩前进,我要在这次战斗中争取入党。”所有的战士们全立刻响应了王凤江的战斗的号召,他们拿起武器,不管炽烈的火网,跟着王凤江冲锋。就这样英勇无敌的占领了第三层地堡。 

  当这一场血战结束的时候,10连只剩下了17人,而固守武家小庙的500多敌人,除了50多个跑窜以外,其余则全部就歼。王凤江和第10连的战友们用鲜血夺取了武家小庙的阵地,隔了一天,攻城大军从这个立足点上,顺利的突进了义县城。 

  每一个战斗英雄都有他惊心动魄的事迹,武家小庙的英勇行为只不过是王凤江很多事迹中的一件。这正如武家小庙的战斗在王凤江的功绩中只是记下了三个大功,而现在他已经是以七个大功两个小功的荣誉,流传四野全军。 

  王凤江,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肇州县。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辽热军区第3师第10旅战士、战斗组长,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第14团班长、副排长、排长;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第347团10连排长、副连长。

  解放战争中,他英勇作战,先后荣立大功4次、小功7次。1950年9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当选为全国战斗英雄。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第347团7连副连长。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凤江参加了第一至第三次战役。1951年1月3日,在朝鲜汉城附近釜谷里战斗中,他率突击队攻占敌高地战斗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臣。志愿军第39军党委授予王凤江“保国英雄”光荣称号。王凤江烈士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与我军炮兵创始人朱瑞陵墓比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