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以其作战环境之恶劣,阵地争夺之激烈,敌我双方投入兵力之多,付出的代价之大,闻名于世界。——题记

  上甘岭战役,是我儿时看电影《上甘岭》时知道的,当时只知道参战部队是志愿军十五军。每次看《上甘岭》,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勇顽强所鼓舞,被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精神所感动,也为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而自豪。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我们家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家整理东西时见到的一封信,才使我逐步地真正地更多地更加清晰地知道了上甘岭战役的一些情况。

  我父亲李治当时任12军34师106团1营参谋长。

  

1690783278111994.png

 

1690783307445637.png

  这是一封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南京军区十二军三十四师司令部作战科(当时代号:0054部队一排一班),于一九六0年三月十日给我父亲的来信。因一0六团一营在进入上甘岭537.7阵地的前八天(十一月十七日至二十五日),父亲是始终坚持在最前沿连队坑道组织指挥战斗的营干部,对最前沿情况十分清楚,所以来信中主要是向父亲了解上甘岭战役时坚守537.7二号山的战斗情况,拟编写步兵班防御战例。

  我知道父亲从参军到国内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一直在十二军。他曾多次说到,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他跟随这支光荣的部队,转战了祖国十一个省,解放全中国,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在这支部队中成长起来,很为这支部队自豪,也很想念老部队十二军和他的生死之交的战友,还会经常听到他与母亲对话中提到一些十二军老战友的名字,但我从未听他讲过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故事。

  看到这封信后,我向父亲问起了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情况,随着多次请父亲谈起十二军参加上甘岭战役情况,才对十二军,特别是他所在的一0六团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因为讲述上甘岭战役的文章很多,我不再写战场上的情况,只根据父亲的讲述,整理部分片段。

  在听父亲讲述上甘岭战役中,有这样几个小片段,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述了上甘岭战役的艰苦卓绝,体现了一0六团指战员的英勇顽强,也感受到了他对牺牲战友的怀念。

1690783504867090.jpg

 (《上甘岭》电影)

  父亲讲,一九五六年《上甘岭》电影拍好后,未公映前,导演带着这部影片,到父亲正在就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组织曾经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学员观看,并进行了座谈交流,让他们(十二军和十五军的参战学员)这些亲历者提意见。父亲讲,大家一致的意见就是,认为片子拍的不真实,影片中战场条件、坑道条件太好了,如果有那么好的条件,我们不会牺牲那么多战友。

  比如,坑道。父亲讲他在最初上阵地前八天,待在最前沿连队坑道里指挥作战,那个坑道实际是一个只能容纳一个班的小坑道,但他们挤进了三十多人,别说躺着了,就是坐都没有地方,大家基本上是站着睡觉休息。原一米多高的坑道现在人得爬着行走,窄小的坑道内,人挤着人,战士们屈膝靠在洞壁边上休息。作战物资、烈士遗体和伤员被血染红的衣服、大小便都堆在一起乱七八糟,臭气熏天。坑道内严重缺氧,蜡烛都燃不着,人员常有窒息晕倒的。伤员一时救不下去,又缺少药物及食品、水的供给。

  王克勤排的同志们坚守在2号阵地坑道内,连续八个昼夜没有喝上一滴水,只好把雨布抻开吊在坑道顶端,接墙壁上蒸汽水来湿润嘴唇,一班长见一名战士解小便,就用碗接下来了喝下去。以后大家就照他的样子,有解小便的都要接下来喝掉。他们虽然对影片提了意见,但导演讲,不能那样写,那样表现太血腥了,太残酷了,最后也没有改就公映了。

1690783563928023.jpg

(关于阵地保障)

  父亲讲,初上阵地的八天,由于敌人火力封锁严密,进攻频次高,牺牲的战友多,食品、作战物资都很难送上来,伤员送不下去,有的战友如果及时救治,是不会牺牲的,但因为无法及时把他们送下去,结果牺牲在阵地上。父亲讲有一天一连炊事员送饭到阵地,找不到人,就问他往哪里送,他对炊事员吼道,我怎么知道往哪里送,实际上是一连伤亡人数太多了,已经没有那么多人来吃饭了。

  副教导员陈荣贵同志带领全营勤杂人员往阵地上送水、苹果和白萝卜,他们背着很重的物资和弹药,要在积雪的冰路上走20多里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坡时扒着向上爬,下坡时顺坡往下滑,个个被摔得鼻青脸肿,脚打泡了,肩磨破了,手冻裂了,他们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个掉眼泪。背着的水桶被打穿了,水漏光了,背着的苹果滚到了山沟里,他们急哭了,因为他们知道一滴水,一个苹果就能救阵地上一名战士的生命。

  在1号阵地坑道口,数具烈士的遗体旁,父亲看到负重伤的一连副连长和还是个孩子的卫生员躺在那里。卫生员无力的对他叫着:“首长,救救我吧!”听到战友这发自内心的本能的求救声,父亲心急如焚,难过地落下了眼泪。告诉副教导员设法把他们救下去,可是两人没等到抢救下去就牺牲在了坑道里。

  机枪连的理发员(姓名记不清了),他的任务是随运输组把弹药送到2号阵地后,返回时救伤员下去。运送组在通过炮火封锁线时被打散了,他和另一名战士,在1号与2号阵地之间转了几个圈也找不到坑道口的位置,弄不清敌人在哪个方向。无奈,他俩只好利用石缝隐蔽起来。这时敌猛烈的炮火仍在继续,空中挂着通亮的照明弹。

  父亲正好从1号坑道出来观察敌情,忽然听到有人在说话,伏下身来一听,是我们自己的战士在说:“我们没有完成任务,又没有找到坑道口,现在只有就地隐蔽,如果敌人来了就用我们背着的手雷与他们拼,如果我牺牲了,你能活着回去,就告诉家里,我是在上甘岭光荣牺牲的”。

  父亲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很激动,真是伟大的战士,有这样精神的战士,没有守不住的阵地。当即指给他2号阵地坑道口位置后,他送到了弹药,背起负重伤的一连长阮铭山就下了山,在途中为掩护连长自己背部受了伤也顾不得救治,以至伤口化脓,还坚持完成向阵地运送物资弹药的任务。

  这些战士虽然没有直接在阵地上与敌人拼杀,但他们的付出保证了一0六团在阵地上取得的胜利和英雄团队的辉煌。

1690783656578175.png

(电影插曲《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人民艺术家”获得者、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为电影《上甘岭》演唱的插曲。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郭兰英随中国歌舞剧院下放到父亲任副师长的师农场锻炼。当时上级要求歌舞剧院的人到农场劳动,但师领导却大胆决定让他们住到师部,为师里部队演出。就是这个决定,使我们这些住在营区里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享受到了当时中国最顶级的艺术家的演出,学会了很多革命歌曲。

  因为郭兰英也是山西人,所以和父亲很熟悉,那时几乎每星期都能看到他们的演出,听到郭兰英的演唱,《我的祖国》更是每场演出的保留节目。父亲也很喜欢郭兰英演唱的歌曲。

  但是在父亲去世前的半年多里,我们子女给父亲播放一些他熟悉的歌曲时,当播放到《我的祖国》这首歌时,他就不让播放了。问他为什么,他说,一听到这个歌就想起上甘岭战役,就想起他的战友,心里难受,而且说的时候,眼里还含着泪花。

  这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父亲退下来以后,一次天津电视台的采访。那次采访的正是上甘岭战役,父亲在讲述过程中,几次哽咽停了下来,讲不下去。那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看到父亲这样。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一直是一个严肃的、从没有笑容、永远坚强的形象。在父亲讲述的上甘岭战役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他说,一营坚守在上甘岭阵地期间,有一天武团长、于政委让他到团部去汇报阵地情况并布置任务,他到达团部时,团长、政委正在休息,他为了不打扰首长休息,就在山洞外等待,感觉有点饿了,就想找点吃的,看到洞外有一个用苫布盖着的很高的大垛,本以为是罐头之类的食品,就挑起苫布看,结果看到的大垛里垛放的全部是一0六团在上甘岭战场上牺牲的还未安葬的烈士遗体,因为是冬天,烈士的遗体已经冻硬。

  他还讲到,他们上阵地时,阵地前到处都是遗体,有敌人的,也有我们的烈士。特别是看到有的烈士遗体带着“一长一短”,更感到了战斗的激烈和残酷。我问他,“一长一短”是什么意思,他说只有军部警卫部队才配有一支长枪、一支短枪,所以一看到“一长一短”就知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程度了。近些年的报道中也提到了十五军曾组织军部警卫部队参加了上甘岭前沿战斗。

1690783711875868.png

(父亲的书法,献给上甘岭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

  父亲是因为心肺衰竭去世的,去世前头脑一直很清楚,在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总是默默地坐在那里不说话,问他想什么呢?他说想他打仗的事,并且总是眼含泪花地几次和我讲,战争使我们牺牲了很多好同志,再也不要有战争了,要让后代知道和平来之不易,不要忘记那些战争中牺牲的烈士。

  我在整理这些听父亲讲述的上甘岭战役片段时,时时被我们父辈的英雄行为感动着,为他们的勇敢自豪着。正是他们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勇奋战,为结束朝鲜战争奠定了基础,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人民军队的军威,实际上也为中国几十年的安定打下了基础。

  这次一0六团后代发起的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七十周年活动,非常及时,非常好,是我们纪念父辈,传扬父辈光荣,弘扬革命精神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附:原12军34师司令部了解上甘岭战役情况信件内容如下:

  李智同志:

  近来身体健康,工作忙吧。

  根据上级指示,最近我们部队组织编写战例,为了发扬王克勤连的光荣传统,我们准备把一连三排七班在537.7二号山的战斗情况编写一个步兵班的防御战例,因该班同志除冯希孔外全部伤亡,冯希孔同志又无处寻找,你是一营老首长,在上甘岭头几天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又亲自在前面指挥,对情况了解,所以我们想向你了解一些情况,本应派专人前来,但因目前工作紧张,人员不易抽出,材料又急,所以只好写信给你,麻烦你在百忙中抽出点时间,告诉我们一下几个情况。

  1、该班在战斗前的情况(敌人情况、二号山情况、我们的情况)?

  2、该班在什么时间,如何进入阵地,进入阵地后情况?

  3、敌人向该班进攻情况(兵力、队形等)?该班抗击敌人情况?最后冯希孔一人与敌人战斗情况?

  4、该班歼敌多少人?对战斗起到什么作用。

  以上情况,想老首长定能在百忙中抽出点时间告诉我们,谢谢你的帮助。

  致以

  敬礼

  来信请写0054部队一排一班

  三十四师司令部(印)

  印信: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三十四师司令部印

  3.10

  备注:台头名字系笔误,李智应为李治

  2022.11.15

  

1690690162117838.jpg

  作者简介:李晓申,1959年出生于上海。上山下乡当过知青,从戎参军当过兵,转业国企干过政工,现已退休。


  (本文首发于《白浪情》公众号平台 图文: 李晓申 编排: 朱锦富 武燕平 编辑:严京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