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国人一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法定名字,那就是身份证上的名字,那是父母等长辈起的,起啥名自己可做不了主,长辈起啥就叫啥;另一个名字则是网名,当今的中国人90%以上的都是网民,而网名则是自己起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志向而为自己起名,因而这网名是自己喜欢的。

  今天,我隆重向大家推荐我的一位网友,他的网名叫“滹沱柳”,意思为生长在滹沱河边的一棵柳树。由于这个网名很响亮,很快就被网友们记住了,而他的真名“刘彦平”则鲜有人知。

  滹沱河是流经华北平原的一条大河,它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经流海河注入渤海。滹沱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我们河北中部的人都称之为母亲河。而滹沱河两岸耸立的就是一株株柳树。这是广泛栽植于北方的柳树,学名“旱柳”。它耐干旱,耐贫瘠,耐水,抗风,适应性强,插下一个树枝就能活。它的树干粗大挺拔,木质十分的坚韧,河北一带的百姓一般都用柳树干做案板,用这种案板切菜剁肉馅,任凭千刀万刀剁下去,根本不会掉木渣!特别是这种柳树与大漠胡杨的形状十分接近,在甘肃月牙泉旁生长着两种树,一种是胡杨,另一种就是旱柳。

  因此,人们通过“滹沱柳”这个网名,也就知道,他把自己比作滹沱河边一棵柳树。

  滹沱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石家庄人,说的再具体些,他是土生土长在石家庄的一名纺织工人。1953年,他生于石家庄市解放路边的休门村,1969年,初中毕业后进入当年国内四大棉纺厂之一的石家庄棉纺二厂工作直至2013年退休。七十年来,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工作生活在里。喝着滹沱河的水长大,从没有离开。因而他对于滹沱河畔这个生他养他的城市有一种深沉的爱。他用脚步丈量这个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从一块砖一片瓦中探掘石家庄的历史,用心血和文字赞颂自己的家乡,他以一个石家庄人的独特视角,写出那么多充满激情的歌颂家乡的文字。今天,华夏出版社的编辑收集了他写的100篇散文、50首诗歌编辑成《滹沱柳岸》,呈现给大家,这15万字虽然称不上是鸿篇巨制,但是篇篇精彩,字字珠玑。

  才华来源于勤奋,这在滹沱柳身上得到完美体现,在1966年,年仅13岁的他不幸得了脑膜炎,这在当时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虽经抢救治愈,但还是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参加工作后,他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依靠顽强毅力自学,先是被厂里选拔上了“7·21”大学,后又参加了河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函授学习并获得大专学历。在石家庄国棉二厂,他由普通工人干到车间技术员、工段长,并获得助理工程师的职称。在工作之余,他爱上了文学,开始以诗和散文反映纺织工人的生活,退休后,他积极投身河北博客联盟等组织的社会文化公益活动,成为石家庄市网络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

  文字是有温度的,品读滹沱柳的文字,你会切实地感受到那字里行间的温度。

  他在《流动的诗》里写到:棉在这里是流动的河/拐几个弯就唱出自己的歌/这一梭子纱是姑娘们投进的/致以她饱含敬意的《爱莲说》/这一梭子线是大姐们穿引的/送予她那首含情脉脉的《嫂子》歌/

  他在《脚步》中写到:我走在纺纱的路就像一支棉纱走进了梭膛/我走在织布的路就像一匹骏马走进了战场/我走在浩瀚的棉海就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第一次见到你,那棉花像海/再次见到你,那棉海像姑娘/其实,我最担心见到你会像见到姑娘/见到玉一样的肌肤,云一样的霓裳/见到纱一样的缠绵,丝一样的情长/我担心这样会勾住我的魂/让我这双棉花的脚走不出情网。

  他在《祖国交给我一把梭》里写到:

  祖国交给我一把梭/一把会织布的梭/我用它织呀织呀/织出白云飘蓝天/织出彩霞罩山河/

  片片云霞飞春意/春意普照人民新生活/

  心中有爱,处处皆美景。滹沱柳生于石家庄,长于石家庄,因而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他的散文都是写石家庄这座城市的。他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记录城市变化,赞颂城市发展,发现其中的美,其中有相当的部分竟然是在每天一小时的散步中写出的。

  你看,他沿着石家庄的体育大街走去——“走啊,走啊,忽然眼前一亮,一条宽敞的大河出现在眼前。岸边有垂钓的,水上有游船,捞水草的人站在小船上劳作,鸭子在戏水,绵羊在啃草,空中逗留着风筝,河滩上围坐着聚会的学生,多好的人间美景啊。摄影的人有了新的题材,拍婚照的人有了新的景点。恋人有了新的约会的地点,诗人有了新的灵感。一条河,一座桥,一段路,一幅新区的蓝图。就这样一步步朝我们走来。”(《那条流进省城的河)

  他沿着石家庄的解放路(中山东路)走去——“忘不了夏日的夜晚,在解放路的便道上摆一地桌、几只小凳、少许小盆便能收获一地西瓜籽。卖西瓜的在三轮车上支起纱窗,里面摆好了五分钱一块的,红瓤的、黄瓤的、沙瓤的西瓜,很是招人。解放路虽短,但这里有我的童年,现实在不经意地抹掉什么,但解放路还在我心中抹不掉。走近解放路就走近了乡愁,这儿有看不见的老槐树,这儿有看不见的门板搭,这儿有看不见的大门洞,这儿有看不见的家门口。”(《话说解放路》)

  他走过连接市区与古城正定的子龙大桥,登上古城正定南城门,仿佛看见从这里走出的赵子龙一身英气地从跨上战马奔赴疆场;他穿越东古城村,寻找东垣故城遗址,回望2400年前刘邦率军攻打此地的壮举。他沿着山前大道寻访石邑古城,登上封龙山,从摩崖石刻中探寻古人的遗迹。

  他从太平河的源头一直走到“冀之光”塔下,太平河的游船荡漾在水面上,航模像只雄鹰飞翔在天空;子龙大桥下汇聚着游客们,小商小贩都是附近的人家;皮划艇的训练一人一浆,垂钓者的鱼竿却一人十竿,恨不得钓尽水中的鱼。渔翁把自己往河面里延伸,一顶草帽遮住了夏日的阳光。捞水草的小船把湿漉漉的水草倒在河边,一只黄鼠狼在卵石中露了一下头转眼就不见了。

  他走过石家庄市区的街街巷巷,中山路、新华路、休门街、大经街、北后街······他走过北国商城、乐泰中心和南三条市场,从中发现石家庄的巨大变化。对于石家庄的城市发展,他更是给以了极大的关注。他听说石家庄市制定了拥河发展的战略后夜不能寐。他写到:“滹沱河,你从太行山上飞流直下,带着大山的狂野,劈山开道,跌跌撞撞,走出深山。带着山的清新,山的好奇,山的问候,山的向往,冲出了宽阔,冲出了浩荡,冲出了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我拥滹沱,在这天祥地和;你挽滹沱,圆满万家灯火。拥河,石家庄得天独厚;拥河,拥出了石家庄特色。”

  “ 海河是天津的,看人家打扮得多么亮堂;珠江是广州的,看羊城演绎得多么悠扬。石家庄也有一条像天津那样的海河,也有一条像广州那样的珠江。张开双臂,拥抱我们的海河,伸出双手,抱住家门口的珠江。”

  好的散文必须要有思想、有情感。纵观滹沱柳的文章,除了一两篇外,几乎全部都是写石家庄的。他写这座城市的变迁,写身边的网友、工友、同学。他走过东垣、正定、土门关、古驿道、封龙山、大石桥,与秦始皇、赵武灵王、刘邦、韩信、赵佗、魏征、张骞、元好问对话。他走进北后街寻找石家庄第一个共产党员活动的地方。他扑捉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一篇篇美文从心里如同江河般涌出。

  写乡情是当前散文创作的一个潮流。近几年,出现了不少描写乡情的优秀的散文作品,但是大都是写农村的。例如,樊秀峰的《村上的事》,左志国的《逝去的甜甜根》,如风的《童年记事》等,而专门以写石家庄这座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散文集,这部《滹沱柳岸》确有其独特之处。

  河北博客联盟是一个由网民组成的文化志愿者组织,燕赵文化行,寻访抗战纪念地,共和国奠基之城采风,慰问太行山抗战老兵······每次组织的志愿服务和文化采风活动,都能看到滹沱柳的影子。也许是幼时脑膜炎留下了后遗症,他平時话很少,总是默默地跟在队伍的后面。然而,有谁能想到,他的大脑竟然能够从所见所闻中驰骋天外,从寸草片叶中感悟人生,在秦砖换瓦里挖掘千年的历史,在一滴水中观看太阳的光辉。

  滹沱柳,这个平凡的纺织工人,如同一头牛,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他更像一棵生长在滹沱河边的柳树,几十年如一日挺立岸边,第一个迎接朝阳,无论冰霜雪雨,始终守护着这块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了泪水,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用在滹沱柳身上恰如其分。

  他在一首诗里抒发着自己的情怀——不知为什么,一踏上这块土地,热血就沸腾,心潮就澎湃;不知为什么,一走进这块土地,人们就亲切,四周就熟悉;不知为什么,一融入这块土地,就像到了家乡,就像输了氧气;不知为什么,一喜欢这块土地,就付出了一生,就舍不得离去。再也离不开家乡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己认定是家乡的“土地”了。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就让我善始善终吧。

  这,就是滹沱河边的滹沱柳。他要和小草,小花,蝴蝶,蜜蜂,蜻蜓一起;要和春雷,春雨,春潮一起;享受春天,打造春天,融入于春天,献身于春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