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支豪迈雄壮的歌,曾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仍然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一直珍藏着这首激昂的旋律……随着熟悉的歌声,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重温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

  今年我91岁了,越加回忆起年轻时热血儿女为祖国而战的热情。73年前在朝鲜战场上的一幕幕,像一阵强劲的春风,吹开了我的心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时光的记忆,又把我拉回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公开宣布武装入侵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援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做出了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2月,我参军到了四川军区第八步兵学校护士学校。同年7月,四野赴朝参战前夕,到我们学校挑选5名各方面过硬的女同志,我是其中之一。就这样,我编入了第四野战军补训师三十七团卫生队工作,队长李开南。然后随部队入朝。我们入朝以后,卫生队集体编入铁道兵一师医院,担负起卫生兵的职责,舍生忘死地与男兵一起,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

1690451760587512.jpg

  抗美援朝期间,在朝鲜烽火的战场,铁道兵战士抢修铁路,不能正常吃饭和工作。美国飞机白天轰炸铁路和桥梁,断绝运输,一到傍晚,铁道兵战士就抢修恢复,美国定时炸弹,具有相当的杀伤力,对战士们造成很大的威胁。定时炸弹铁路上很多,有的几分钟爆炸,有的几小时爆炸,有的几天爆炸,战士们伤亡很大……我们铁一师医院负责抢救病人,通常我们部队正在吃饭,突然来了一车炸伤的战士,我们立即放下饭碗,迅速背的背,抬的抬,我就抢着背病人往手术室跑……以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战士们受伤后血肉模糊,我及时换下战士的带血衣服,在零下30多度的寒风中,敲开结冰的河面给伤病员们洗衣服,每一年的冬天,我都给伤病员们洗衣服,双手指的关节全部冻破了……但我热情很高,依然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战场上忘我的、奋不顾身地抢救和护理伤员,受到了组织上的称赞……

  在朝鲜战场上,铁道兵抢修铁路危害最大的莫过于定时炸弹。定时炸弹的巨大杀伤力,给抢修铁路的铁道兵战士带来了防不胜防的重大伤亡。后来,我们铁道兵一师出现了一个英勇的战士,叫李云龙,他冒着生命危险研究定时炸弹的结构规律,掌握了定时炸弹的要点,就把定时炸弹的关键螺丝卸掉了,很多定时炸弹就不起作用了。因此,他成了铁道兵一师的英模,战士们给他起了绰号“卸定时炸弹大王”。铁道兵的口号是:“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照顾伤员,关心战士,我是甘心情愿的。战争中,“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在部队内流行起来。“天花”病人来一个死一个,得了这种病,死亡率99%,即使病好了,也是满脸大麻子。对于烈性传染病的“天花”来说,没人敢接近病人,部队决定把“天花”病人隔离到很远的山沟里。那些得了“天花”病的战士,昏迷不醒,全身密密麻麻的脓包像黄豆大,脸肿得像一个小盆一样庞大。当时有两名贵州兵得了“天花”,处于昏迷状态,组织上派人护理时没人愿意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挺身而出,主动请战,自告奋勇地要求去护理病人。当时,护士长汤德章(男,现在依然很健康)半开玩笑的说:“罗圣清,你是一个女同志,护理天花,一旦传染上,即使好了,也是满脸大麻子。”我没有想那么多,脑海里想的只有病人,为了战友,宁可牺牲我自己。根据组织安排,我带着这两名“天花”病人一起到了偏远山沟的一间民房护理,组织上不放心,专门派了一名持枪战士,在门口站岗,每天给我送饭,为了不让伤员受冻,我每天拾柴禾烧炕,24小时按时给伤员打针、喂药、喂饭、端屎、端尿……用手掰开战士的嘴,硬是把一勺一勺的稀饭喂进昏迷不醒的战士嘴里。伤员的大小便不方便,我忘却了自己是一位正值青春的小姑娘,用罐头盒为战士接大小便,日日夜夜地守护在伤员身边,我困了、饿了、累了就倒在炕边休息一会儿……就这样,我没有怨言和后悔!经过我四十多天的精心照料和护理,这两位战士竟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两个被我救活的战友,都回到了各自的部队。

1690451877549214.jpg

  很多前线战士受伤流血过多,在抢救时,需要及时的输血,我毅然三次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了生命垂危的战士。刚刚输完血,心里非常发慌,我没有休息,继续抢救伤员,由于献血身体虚弱,组织上给献血者发的一脸盆鸡蛋,我一个都没舍得吃,全部端到厨房,都给了那些受伤的战士。我救治战士的事迹被广泛传颂,越来越多的战士们都说:“我们要选罗圣清为英雄”。大家争先恐后的提名选举我为英模……

  在朝鲜战场,我很活跃,被战友们选为俱乐部主任。我们每天早晨军号吹响后,就出早操跑步,操练射击、扔手榴弹,然后就去河边洗脸吃早饭。业余时间,我经常组织大家唱歌跳舞,出墙报,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

  在朝鲜战场,我被组织上选为英模。我的事迹被广泛传扬。

  1952年5月1日,祖国上海慰问团数十人来朝鲜慰问我们铁道兵一师,慰问团有歌舞团部分演员,杂技团部分演员,大约四五十人,铁道兵一师政治部派我为代表,我是铁道兵一师唯一的立功女战士,上台给大家作报告。因为,我在朝鲜抢救病人中立过两次三等功。我有幸和李云龙英模与祖国慰问团合影留念。祖国慰问团接见了我多次,我向战友们输血,被战友们称呼为“小天使”。我的事迹被写进了书里,题目是《洋溢着热爱的人》。1954年12月离朝回国。回国后,组织上多次派我给地方作报告。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只是尽到了一个医务人员应尽的责任。

1690451580120488.jpg

【注:1951年5月1号,在朝鲜熙川罗圣清(中)与祖国慰问团合影留念。(“卸定时炸弹大王”李云龙(左五))】

  我爱人周海泉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外科系。1953年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加入了抗美援朝的队伍中,分配到了铁道兵第一师医院。在战场上,正值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最残酷的时期,志愿军伤亡很大,由于卫生条件极差,许多战友的伤口开始感染,出现脓肿,危及生命。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周海泉非常着急,经分析研究,对这种医学上称为“气性坏疽”的病,只有实行截肢,才能保住性命。于是,周海泉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在马灯和手电下做手术,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几次差点在手术台前昏倒……但周医生咬着牙挺了过来,他深深地知道,尽力挽回一个生命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

  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觉醒,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则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岁月如梭,73年过去了,我们在朝鲜战场挥洒青春热血,依然记忆犹新……至今,我的手指还留有冻疮伤疤,这是我永存的光荣纪念。 

1690451613102127.jpg

  作者简介:罗圣清,女,1932年10月5日出生于成都。四岁上幼稚园,七岁读小学,十四岁读初中。1951年2月,参军到四川军区第八步兵学校护士学校。同年七月赴朝鲜抗美援朝,两次荣立三等功。1958年到了昆明,成昆线峻工,铁一师各行各业的女兵集体转业到昆明铁路局。医务工作者分配到了昆明铁路局中心医院工作。1969年,铁道兵转战襄渝线,随军到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医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