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大学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其母得知,二人大骂世道险恶,人心不古。我总觉得侮辱谩骂不是文章,让女儿闭门思过,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女儿分析、归纳、总结的结果依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劝女儿还是积点儿口德,因为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方面普通大众总是以个人私心认知善恶,对自己有益的就是善,对自己无利的就是恶。一方面善恶之报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世间的因果规律在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无论善与恶,其结果一定会是自作自受。

  放眼整个社会,让人泪眼朦胧心热加快的善事真的不多;让人愤怒谩骂怨恨恼怒的恶事真的不少;而那些风平浪静,平平淡淡的无善无恶之事,又被称作佛系、躺平和内卷。我们如何心平气和地面对善恶呢?我觉得有谈一谈的必要。

  古往今来,我们的老祖宗对善恶是如何认知的?我首先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道德经》云:“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恒也。”老子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对而生的,事物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们说善恶的时候,也必然有相对于恶善的存在,人们眼中所见的善恶未必是真的善恶,即使是,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出自《三字经》。它反映了儒家的性善说。性善说是孟子的人性学说,谓人,生而性善。其实这个“性”指的是天性。有人把善解释成美好。

  荀子不同意孟子的观点,他认为人,生而性恶。其实这个“性”指的是秉性。荀子的弟子法家的韩非也是主张性恶说,只不过他认为老师荀子的教化方式如果不能取得成效,就用严刑峻法规劝别人。

  孟子、荀子、韩非子,本来都是儒家的弟子,一方面是因为个人的经历不同,另一方面所处的时代不同,因而对善恶便有了不同的认知。这充分说明了事物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的。其实我们每个人也一样,会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对所见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

  “ 性无善无恶 ”之说是古代的一种人性论观点,战国时期的告子即主张此说。其实他所说的“性”指的是习性。墨子就曾经有句名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虽然说我们的习性没有善恶,但受善恶环境的影响却很大。

  佛教的人性观点是善恶不二说。其实他所说的“性”指的是佛性。

  佛家的不二理论认为,善恶是一不是二。人的本性非善非恶。本性包容全善也包容了全恶,故称本性为圆满。善恶是我们的分别心。其实,善恶就好像是硬币的两面,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善恶一方面是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受思维的认知。人的本性非善非恶,但绝对不是无善无恶,无善无恶是断灭见。

  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学说重点在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清代的张潮继承王阳明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认为: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善无恶是仙佛。

  现在的著名教授刘丰老师总结了古圣先贤的经验,一语道破玄机,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他说:“兽性、人性、天性、灵性和神性每个人都有,只是比例不同。”这一方面形成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待事物的时候,因为我们的某一“性”不同显现,因而便有了不同的结果,人是矛盾统一的结合体。善恶不是表象的评判,而是内心良知的体现。

  说了半天,什么是真善,什么是真恶呢?真善人不计因果,只为心理和生理愉悦。《道德经》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良的人不去与别人争辩自己多善良;天天宣称自己善良的人不一定是真善。老子这句话反映了他“无为”的思想主线,什么事情顺其自然。对于老子来说,行善是为了追寻自身的快乐,自身的那种宁静和坦然。行善是种本能,更是自我选择。

  佛家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说的不无道理,也在激励着人们行善向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化,这句话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为了得到善果才去行善,行善反而变成了伪善。而善也充满了自私和功利,对自己好的就是善,对自己不好的就是恶,其间到处都是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

  《菜根谭》有一句话,“为恶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善恶。一方面我们不要为了自利而行善,把行善当作了获取声誉和好处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为了种善因得善果而行善,这其实不是相信因果规律,而是不自信因果规律。最主要的,我们还是要从一个人的恶中看到他善良的一面,而不是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态度。

  这么说来,我们可以把行善的目的划分为几个层次:明善,暗善,愚善,伪善。明善积名、暗善积德、愚善积仇、伪善积恶。

  人的善良还真的需要一点锋芒,不然一直在作恶,还以为在行善。人的行善还需要一点智慧,不然总以为吃亏是福,最后却落得个恩将仇报。

  那么,什么是善良呢?我特地百度了一下,其答案是:善良本义是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

  与其说善恶是本能,不如说是一种选择,而善恶的选择取决于对善恶的认知,而认知必须落实于行动才有意义。对于去恶为善,不仅仅要落实在生活中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更彰显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操,毕竟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