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块“光荣之家”的牌子,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共和国军人。

  牌子是我前些年从社区领回来的,牌子金色底面上印有“光荣之家”四个红色大字,左下方为巍峨的长城图案,右下方落款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退役军人事务部监制两行文字。牌子不大,来头却不小,足见这块牌子的分量。

  牌子没有悬挂,但摆放在了家里的电脑桌上,每每看到它,我便想起了童年时代我与“光荣人家”那点趣事和激情燃烧的军旅岁月。

  早先“光荣之家”不是一块金属牌子,而是一方印有“光荣人家”的红色条幅,县政府统一制作,发放范围只限现役军人家庭,退役军人家庭只赠送一张县政府印制的年历画。

  我的印象如此清晰,是缘于我的叔叔、舅舅、姨父、表哥他们都曾穿过军装。他们参军的年代是火红的年代,是人人崇尚军人的年代,我常常以他们为豪,也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军人。

  那时候,“光荣人家”的条幅,临近春节才由当地公社或大队相关人员送到军属家中。有段时间还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捎上猪肉、茶食等年货,与“光荣人家”条幅一并隆重热烈地送上门,那热闹的场面,欢腾的气氛,你不激动都难,有时能激动得让你泪眼婆娑。要是赶上正在部队服役的军人回乡探亲,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个水泄不通。一时间,那个军人如同英雄凯旋一般,接受着四邻八乡乡亲们投来的羡慕而又敬佩的目光。

  那个年代,家里要是有个“当兵的”,人们得高看一眼,那份荣光能扩散到左邻右舍。我的叔叔是个六十年代参军的老军人,那时我年龄尚小,记忆模糊,但不影响后来我对他的崇拜。舅舅、姨父、表哥他们当兵那会儿,我已经记事了,还常常拿他们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不管他们当中的哪一个回来探亲,我都要缠着父母带我去看看。记得有一次穿着军装的姨父到家中作客,我开心得如同过年,以至于前面跟着后面,生怕他会跑了似的。最让人搞笑的是,看到老表家墙上日益增多的“光荣人家”条幅,我竟生出“明明是自家人当兵,为什么要光荣‘人家’,而不光荣‘自家’的好奇想法。”后来,我才慢慢知道,不同语境下“人家”用在不同位置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此处的“人家”也是“自家”,并非平常人们理解的“人家”是“别人家”的意思。若干年后,我十分感慨童年时代的天真和中国汉语的奥妙。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也走进了军营,融入了绿色方阵,成为了一名海军战士。我的家庭也因此成了“光荣人家”。每当看到家中一年又一年张贴的“光荣人家”条幅,我在倍感自豪的同时,也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部队服役期间,我牢记亲人嘱托,恪守军人誓言,从士兵到军官,自觉以一名合格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诚履职,严守纪律,爱军习武。尤其在潜艇担任政工干部的那些年,我与潜艇官兵朝夕相处,积极探索富有潜艇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官兵交心交流交朋友,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潜艇部门、做到舱室、做到战位,从而有效激发官兵的练兵热情。与此同时,我还以上率下,引领和示范官兵,克服潜艇训练中的艰苦条件,磨练意志,潜心钻研,扎实训练。经过与官兵的共同努力,所在潜艇很快就完成了训练科目,拥有了遂行作战使命的资格。

  再后来,我的弟弟也成了一名军人,“光荣人家”的分量在我的家庭就更重了。亲戚朋友和乡亲们都以我家为荣,纷纷鼓励自家儿女参军报国,献身国防。

  今天的“光荣之家”虽只是一块不起眼的牌子,那可是我们的荣耀,是对我们那段军旅生涯的认可,承载的是我们当年的青春和汗水,也是一个民族向一个军人家庭的致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