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6月24日,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铁岭日报》记者专程从铁岭赶到北京我的家中,向我了解有关志愿军第38军铁岭留守处的情况,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静下心来把自己已经掌握的情况梳理一下,公布于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埋没了七十多年的业绩。
一、首次解放铁岭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38军前身部队就解放过铁岭,有不少男女青年参加了解放军。
1945年8月下旬,按照毛主席和中央的指示,山东军区立即组建了东北挺进纵队(38军114师前身部队),迅速向东北进发。
东北挺进纵队万毅为司令员,周赤萍为政治委员,关靖寰为参谋长,王振乾为政治部主任。下辖1、2两个支队。
10月初根据东北局的指示,东北挺进纵队兵分两路向北进发。一支队为右路,由万毅、彭景文率领,从抚顺出发,继沿沈吉线奔吉林方向;二支队为左路,由王振乾和管松涛率领,从沈阳出发,沿中长路向长春方向挺进。
八连是二支队的前卫,侦察小组回来报告说,敌人已经知道有支队伍快到铁岭了,从省长到省政府人员及保安部队,都在铁岭西门外列队欢迎。
原来,因为我军是从奉天(沈阳)来的,他们误认为我们是“国军”。看到这种情况,八连立即向支队作了汇报,支队当即决定将计就计,智取铁岭。
于是,八连就装着“国军”的样子,大摇大摆地走过去,和他们寒暄了几句,表示感谢。就这样,整个二支队被欢迎进了铁岭城。伪政府很快给我们送来了大米、白面和猪肉,进行“慰劳”。
八连连部住在老乡的一个点心铺里,老板拿出点心让我们吃,我们婉言谢绝了,老板疑惑地看看我们,说:“你们这支部队怎么和别的部队不一样啊?”
王振乾、管松涛连夜召开干部会议,研究和布置战斗任务,决定在天亮的时候对铁岭县城的伪维持会和伪保安队采取行动。
10月28日早晨,东北挺进纵队第二支队的指战员根据战斗分工,分别向各自的目标采取行动。由于事先进行了细致的侦察,完全摸清了各处的情况,加上伪保安队又没有防备,结果东北挺进纵队第二支队没有费一枪一弹,就顺利地解除了伪保安队的武装,缴获大枪230多支、手枪30多支。接着,又勒令解散了伪铁岭县维持会。铁岭县城获得了首次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29日,中共辽宁省工委派刘渭东到铁岭接收政权,任铁岭市长和铁岭县长,组建民主政府。
二支队留下3名干部和一个班的战士,归县里领导,连指导员徐振宇在接收伪保安队后改任县大队政委。协助地方干部建立铁岭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铁岭县公安局,宣传和发动群众,搞好社会治安。发布了布告,讲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号召群众安居乐业,扩大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影响。
二、在铁岭整训备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正在河南驻马店一带驻训的四野三支虎之一的38军,立即改变了解放台湾二梯队的任务,日夜兼程赶到辽宁省铁岭一带,成为东北边防军,随时准备奔赴抗美援朝前线。38军把自己的大本营,也就是后方基地,设在了铁岭。铁岭历史的成为38军的生命线。一是在部队普遍进行了时事和出国作战教育,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传统和优势。主要内容是“三视”、“三个主义”和“三打”教育。 三视就是进行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仇视美帝是因为它是中国人民的敌人;鄙视美帝是因为它是腐朽的帝国主义国家,是世界反动堕落的大本营;蔑视美帝是因为它是纸老虎,是可以打败的)。三个主义就是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三打”就是“该不该打”、“愿不愿打”和“能不能打”教育。二是进行部队的人员、编制、武器装备调整38军在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共补充了5696人,其中从国内补充朝鲜联络员735人。各师的员额为14000人。军辖3个师9个团,另直辖火箭排炮营、警卫营各1个。经过补充,38军齐装满员,人员42661名,骡马2651匹,汽车195辆,大车58辆。轻重迫击炮360门,60火箭筒55门,6管火箭炮9部,92步兵炮36门,日、美式山炮36门,轻重机枪1144挺,冲锋枪1995支,步枪7638支。三是部队根据朝鲜多山地、河流的特点,认真研究了山地进攻作战。因此,强调实施广泛地机动,同时迅速展开优势兵力,一下压倒敌人,尤其要突出迂回、渗透、切断和包围,部队每天都进行爬山训练。边防军师以上干部和机关干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联合兵种协同作战一般原则和知识。请苏联军事顾问郭比夫中将向边防军高级干部讲授了苏军诸军兵种部队协同进攻的组织与实施方法。团以下干部的教育采取轮流集训的方法进行。集训的重点内容,还是第四野战军传统战法(也称林*的战术原则),如: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三制等的学习和研究。团、营干部则侧重于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和合同战术,主要是步炮协同战术。
依据未来作战环境和敌人的特点进行组织、人员和装备的调整、充实。
四是部队全面展开临战训练。包括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防空、反坦克教育四个部分。分做两期进行。第一期从8月20日到9月10日,主要进行班以下战术训练和单兵射击、反弹、爆破、土工作业基本技术训练,以及反坦克、防空教育,重点是班长和单兵的训练。第二期教育从9月11日到10月2日,以排、连、营进攻战术训练为主要内容,其中以排、连战术为重点,同时利用早晚的时间继续复习和巩固各种技术。
8月31日,38军在铁岭隆重召开了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到会的英模代表60人。
(前排左四38军军长梁兴初,左三军政治部主任吴岱)
军政治部主任吴岱致开幕词,江拥辉副军长作了总结讲话,号召英模代表认清当前形势,继续发扬和保持光荣,争取在保卫国防的光荣任务中功上加功。
驻地中共铁岭县委的领导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吴岱,后曾任38军政委)
会议选出英勇顽强机智果敢的优秀指挥员334团6连连长郭守德、军政兼优的政治工作者112师组织干事卢锡勤、339团3次连续爆破成功的独胆英雄丛贵、百发百中的炮兵英雄340团炮兵1连连长崔永峰,以及模范医务工作者338团1营医生李秀灿等五位同志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第38军和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的召开,在部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个学英雄、赶英雄、当英雄的热潮在部队中迅速掀起,极大地推动了部队各项战备工作的完成。
广大指战员纷纷要求参加抗美援朝的队伍,图为军长梁兴初在报名。
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需要,112、113、114师奉命分别于10月在铁岭等地组建了高炮营,各辖37高炮3个连(4门制)和1个12.7高射机枪连(9挺,114师高机连为12挺)。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于10月19日开始渡江入朝作战。按照总部的命令,第38军尾随42军渡江,向江界地区开进。
军长梁兴初、政委刘西元和军先遣支队于19日渡江。38军各师即于当日在驻地召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誓师大会。而后即分别由铁岭、开原乘车东进,于21日到达鸭绿江边的辑(集)安。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誓师大会)
22日黄昏,第38军全体指战员带着祖国人民的重托,怀着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 。
三、留守基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铁岭是38军留守处所在地,也是前方浴血奋战的38军全体将士的家和精神寄托。一方面入朝作战的官兵不方便携带的个人物品都要统一存放在留守处。另一方面有家属、孩子和由于伤、残、怀孕等原因暂时无法入朝作战的官兵都需要住在留守处。还有从前方回来开会、集训、办事、生孩子等也都在留守处。
(《铁岭日报》记者专程来北京采访吴志民)
(一)铁岭留守处的位置和机构
因为我是1950年10月31日出生在铁岭留守处的。出生不久,母亲去朝鲜前线打仗,就把我留住了留守处,先是由一名朝鲜籍保姆带着,后来进入留守处的托儿所,一直生活到1953年7月,38军凯旋归国。因此我对留守处究竟在什么位置很感兴趣。去年我回铁岭过72岁本命年生日时曾经寻找过,可是是七十年过去了,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
这次报社记者来京采访,给我发了一张伪满时期的投影图和现在的投影图,发现38军留守处在解放后曾经成为一个中学的校址,现在变成一处居民区。留守处北面的基督教教堂仍然保存,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与我刚刚托朋友从一位居住在长春的90多岁的侯荣阿姨那里得到的“在教堂附近”吻合。
38军留守处先后由武世鸿、樊希孝、朱仲祥、王高玉负责,下辖干部科、政工科、卫生科等单位,工作人员有王春生、秦其敏等。留守处不仅负责安置志愿军的家属和子女教育工作,还负责兵员补充的集结输送等,任务繁多。
(伪满时期的铁岭投影图)
(现在的铁岭投影图)
(38军留守处附近的教堂还在,成为历史的见证)
(二) 妇干队
为了便于管理,38军留守处成立了妇干队,按照军部、112师、113师、114师四个大单位分成四个队。军首长和军机关梁兴初夫人任桂兰、江拥辉夫人刘淑、吴岱夫人何云、王良太夫人左瑾、管松涛夫人王敏、王树君夫人凌恕、邸怀珍夫人胡明、张致善夫人姜舜华、刘恩爽夫人、刘安民夫人裴雪慈、王军夫人杨超、凌少农夫人周婉华、陈锦渡夫人金霭璇、吴侬夫人栾泊一等在妇干一队。杨大易夫人杨玲、李忠信夫人曲琢、范天恩夫人任枫影、朱家礼夫人皮新华等在妇干二队。江潮夫人舒星、于敬山夫人姜汶、刘海清夫人张文清、朱月华夫人张曼一、徐炜夫人张毅、邢泽夫人宋淑华、裴飞正夫人佟瑞功、王向清夫人于慧,胡光夫人宋奇新、崔浦夫人金恒霞,沈政夫人任志学等在妇干三队;翟仲禹夫人王晓、余琳夫人平香远、孙洪道夫人孟健、宋文洪夫人姜杰、王丕礼夫人黄伟,陈辉夫人方掬芳等在妇干四队。还有一些入伍不久,没有结婚的女同志,像徐秀云,刚去世的兰芳,也暂时分在妇干队,然后上了前线。在妇干队的女同志中,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如何云、刘淑、凌恕、舒星;有解放战争初期就参军的同志,如姜汶、任桂兰;也有部队南下时或建国后入伍没多久的同志,如张文清、张毅、张曼一,皮新华,佟瑞功,兰芳等。妇干队许多同志在分娩之后,把孩子交付留守处,毅然决然地奔赴了朝鲜战场。
(三)部分领导干部结婚情况(按目前手中的资料)
(1)抗日战争时期结婚(按结婚时间顺序排列)
王军与杨超、吴岱与何云、江潮与舒星、王良太与左瑾、江拥辉与刘淑、王树君与凌恕
(2)解放战争时期(建国之前)结婚
管松涛与王敏、张致善与姜舜华、李忠信与曲琢、余琳与平香远、宋文洪与姜杰、孙洪道与孟健、于敬山与姜汶、梁兴初与任桂兰
(3)河南驻训时结婚
陈锦渡与金霭璇、范天恩与任枫影、刘海清与张文清、徐炜与张毅、凌少农与周婉华
(4)开赴东北时结婚
朱家礼与皮新华、王丕礼与黄伟、陈辉与方掬芳、崔浦与金恒霞、裴飞正与佟瑞功、沈政与任志学、胡光与宋奇新、朱月华与张曼一
(5)在战争中结婚
牟立善与高颖、张仲与任俊、李玉瑄与秦其敏、孔庆昌与杨淑萍、武世鸿与蒋观砚、陈忠孝与杨曼真、宋树仁与陈茂槐、丁纪元与邓翠华、高鹏与陈静贤、周文礼与何芥华,王凯与段奇瑁、邢正平与曹粉善、徐明与廖淑华、洛靖与纪德贤、卢锡勤与吕文秀、黄宝寿与陈保清、陆宏巨与王彩琴
(6)回国后结婚
潘子寿与杨廷章、史大伟与张曙辉、蒙宗远与王定玲、佟久勋与汤仲敏、张宪谟与谢玉锦、孙玉山与兰玉茹、刘兆舫与兰瑛、刘熙然与吴瑞林、李贵彬与田韵筠、邵宝殿与刘颖悌、钱巨胜与徐秀云、何世举与兰芳、隋光正与刘春燕、郭奇与王瑜兰、回殿杰与高素莲。
(李玉瑄(右)与秦其敏(左)在战前相识,在战争中结婚)
(1952年春节,高鹏与陈静娴在朝鲜西海岸结婚。)
(1952年,周文礼与何芥华在朝鲜战场结婚)
(四)三次上前线探亲机会
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前方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后方亲人的心。出国第二天,军作战科的车就翻了,作战科长牺牲。妇干1队哭成一片。随后在瓦洞,美军飞机袭击了一个涵洞,伤亡二三百人,包括112师机关的12名营团职干部。妇干2队因此多人守寡。关键时刻,留守处抓紧思想教育,老同志站了出来。几位抗日战争参加革命的老大姐讲述了自己如何面对枪林弹雨、生死离别的经历,使大家有了主心骨,吃了定心丸。军领导根据战争状况,适时地安排了妇干队人员上前线探亲。第一次是1951年4月朝北休整。38军出国三个月的146天中,经历了四次大的战役,进行战斗88次,毙伤俘敌28000余人。伤亡也大。出国时的4.2万人,三次战役后有3.3万人,四次战役后连队人数不及出国前的四分之一。4月3日进入朝鲜北部顺川、肃川、安州一带休整待补。补充了17740人,步兵连达206人,机炮连156人。我也第一次到朝鲜与父亲见面,江力群也到了朝鲜见到了父母。第二次是1951年8月,38军在朝鲜西海岸守备,直至1952年5月5日二返前线。前后9个多月。据《“万岁军”的一个老兵——刘海清的人生轨迹》中记载,1952年春天,113师在西海岸构筑工事。江拥辉军长、吴岱政委安排把刘海清夫人张文清和孩子从留守处接到朝鲜。38军要重返前线时,张文清母子被送回国内。这一时期,妇干队不少人去了朝鲜。第三次是1953年1月,为防止美军发动两栖登陆,志愿军主力部队到西海岸守备,直至7月4日回国。38军此时再次补充6884人,全军达5.7万人。总部给38军配属了 22个兵种团及3个兵种营。真可谓兵强马壮。这一时期,妇干队又去了朝鲜不少人。
(吴岱、何云与儿子吴志民相聚在朝鲜)
(江潮、舒星与女儿江力群相聚在朝鲜)
(五)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儿童。
留守处设立了托儿所与幼儿园。孩子中较大的孩子有:1945年出生的吴鲁生;1946年出生的王吉南、王东满、刘会民、王卫祖等;1947年出生的江力群、邸红鹰等;1948年出生的吴利民和1949年出生的管沈华、张湘燕、李阿玲等。
设立留守处后,1950年出生的有:管铁华、吴志民、于涛(50.11)、王杨等;1951年出生的王亚南、刘钒、裴晋平等;1952年以后出生的江嵋、徐鲁湘、朱维平、朱晓玲、宋宇宁、李淮沅、刘东元、刘曼丽、邢强、李涛、王铁平、沈海燕、吴赤兵、宋宇宁等。
1952年,吴鲁生年满7周岁,被送到沈阳育才小学住校。1953年,王东满、刘会民、王卫祖等,被送到沈阳八一小学上学。临行前,王卫祖的母亲左瑾阿姨给她们留下一张合影,被收录的沈阳八一画册中。
(1950年10月,吴志民出生在铁岭38军留守处与妈妈何云)
(吴志民一周岁)
(在铁岭38军留守处分别出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兄弟三人。左起:吴鲁生、吴利民、吴志民。)
(因为前三个都是男孩,父母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女孩,于是给我打扮成女孩模样。果然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归国时,我家添了一个女孩。)
(李玉瑄、秦其敏生了一个儿子,用各自家乡的一个字,取名叫淮沅。)
(这是1953年的铁岭38军直属幼儿园即将入学的园友,由时任38军副军长王良太夫人左瑾送三个小朋友去沈阳八一小学上学。左起:刘会民(刘恩爽之女),王卫祖(王良太长子),王东满(王军三女儿)。)
(六)留守处的其它单位
1.休养所、康复队、医院
随着战争的进行,大批伤员陆续运回国内。重伤员一般送到医院治疗,也有一部分医院一时接纳不下的也会送到留守处的休养所来。休养所在老法院那里。伤病员和工作人员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家中。我母亲生下我不到半个月,就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中。寒冬腊月用凉水为伤员清洗绷带纱布,以至于晚年双手仍然时常用伤湿止痛膏包裹。
后来又在郊区设立了康复队,便于伤病员康复,早日重返战场。
留守处附近有一座伪满时期留下的医院,后来也被利用起来。
2.复员转业委员会
1951年11月,38军根据全军统一安排,进行整编工作。全军共精简3457人。1952年1月19日,在开原成立复员转业委员会,统一负责复转工作。
3.教导队
为保存骨干,军里决定,编余人员中的排以上干部均集中教导队回国学习。
4.医干大队
为满足战争的需要,保证伤病员的健康,军决定建立医干大队,将部分卫生人员调回国学习。医干大队分为5个队。1队、2队为医生队,3队为调剂队,4队、5队为护士队。任桂兰在医干大队1队,何云在医干大队2队。
5.文化速成班
为了提高干部素质,军在开原建立文化速成班。
(1952年春在朝鲜西海岸部队为防美军登陆构筑工事时军直卫生所留影。前排右二何云,右一吕文秀。)
(337团部分女同志在朝鲜前线。前排左起:何芥华、陈漪凡、杨筠英。后排左起张毅、金蔼旋、兰英。)
(战场抢救伤员。为了战友的生命,在394.8战斗中,334团卫生队卫生员徐秀云冒着敌人炮火冲上阵地抢救伤员。徐秀云后来与钱巨胜结婚。徐阿姨回忆当时战场上只有她一个女的,拍照这张照片的战地记者也牺牲了。)
(1952年8月政文一队九分队毕业合影,前排左一兰芳)
(七)为粉碎细菌战捐躯
1952年2月19日,留守处驻地先后发现细菌蛋壳和成片带有鼠疫、伤寒、痢疾和霍乱等病菌。在搜集材料过程中,留守处保卫科副科长丁庆芝不幸被细菌感染。他拒绝了组织上送他去沈阳治疗的安排,仍然兢兢业业带领大家采取火烧传染源、开展大扫除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细菌对留守处官兵和驻地群众的危害,以至于本人医疗无效逝世。遗体安放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953年7月4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前夕,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奉命凯旋归国,主力由朝鲜慈母山至安州、肃川至新安州沿线各火车站分别装载,沿京义、安沈铁路回到祖国东北地区之山城镇(军部)、通化、辑安(112师)、抚顺、清原(113师)、海龙、盘石(114师)一带集结,作为志愿军战略 预备队。38军在铁岭三年的留守处圆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各按建制归队。战友、家庭又得以团聚。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他们的业绩与世长存!(感谢铁岭日报社李智勇及申卫平、李海龙、高铁军、管铁华、王东海、李东平等为我提供了大量素材。)
(相互交流,认真核对)
作者简介:吴志民,祖籍福建省长汀县,1950年出生辽宁省铁岭县。1968年参军,1969年入党,1970年提干。1996年任北京卫戍区武装部政委,大校军衔。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区委常委。曾两次荣获北京军区“先进工作者”,两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