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8月,我的母亲,一个傍着古运河长大的扬州姑娘,从解放初创办于高邮、后迁址于扬州的原‘苏北行署卫生学校’毕业了。那时,我的父亲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还在朝鲜;那时,他们还不认识。”(摘自《我们的心灵史——叶橹对话录》,崔小南著,上海文汇出版社2023年4月第一版)

  是的,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印象中父亲说过他是第一批入朝,是1958年随最后一批志愿军撤朝,才离开朝鲜回国的。这么说,父亲前后在朝鲜有八年左右的时间。

  父亲是在家乡苏北参加革命的,那是1944年1月,是在抗战时期的苏北根据地。现在我还保存着父亲生前接受扬州广播电台一次采访的录音,那次采访播出来的题目是《小兵传风声》。是讲的当时还是一名通信员的父亲,紧急情况下送日本鬼子要来江都小纪扫荡消息的历险经历。

  后来,父亲于1945年5月入党,1946年10月入伍参军北上,随部队打到山东等地,直至又南下参加了解放上海战役。父亲和我们讲过他们三野九兵团司令宋时轮在上海时,一次观看慰问演出活动中穿着士兵的样子,被误会成普通战士的趣事。

  查父亲“干部履历书”(那还是父亲走后抚恤金申报需要,干休所复印给我们的1954年前父亲的部分简历)记载:1949年3月父亲任三野九兵团司令部通信处报务员,1951年9月任志愿军九兵团司令部通信处报务主任。志愿军是1950年10月19日入朝的,而著名的长津湖战役是九兵团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抗美援朝战役中于朝鲜长津湖地区的一次艰苦卓绝的反击战。也就是说,九兵团入朝前后,父亲一直是在九兵团司令部工作的,这样看,父亲回忆说的他入朝时间应该是差不多的。

  父亲在九兵团司令部通信处任报务主任时,曾经立过一次三等功。那本暗红色硬纸封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还在,姓名:崔俊;年龄:24岁;职别……“立功事项”填写的立功时间是1952年11月20日。立功证书颁发说明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之印”;父亲的立功证明书“批准盖章”盖的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直属中国共产党委会”。

1.jpg

  “崔俊同志您好,自朝鲜分别以后已五十年了,可能您已经记不得我了。我们以前曾都在九兵团司令部电台上工作过,你们以前都叫我‘小李’,名字叫李乃恕。

  ……大约五三年底我又回朝鲜,直到五五年回国。重返朝鲜后,就不再见到您了。”  

  李乃恕/2002.12.16

  这是父亲、母亲先后离开我们后,我在家里整理看到的。这封二十多年前的信来自山东兖州。来信者应该是相隔五十年好不容易找到父亲的原志愿军战友。

2.jpg

  这张照片,是朝鲜战场上的战友赠给父亲的。从照片反面的说明、签名看,他们应该是父亲在九兵团司令部工作时的战友,都是通信兵。照片的反面写着:1952年春,朝鲜,上西里,刘达生。

  从父亲的“履历书”看,1952年父亲调任23军73师通信科电台副队长,1953年4月父亲工作于“开城代表团”(引号为履历书原称)。所以上面那封信中“小李”说53年底又回朝鲜没有见到父亲,可能就是父亲工作调动了。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来凤庄正式开始(10月25日起改在板门店),期间边打边谈,谈判历时两年,直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

  父亲应该是“板门店谈判”后期调到谈判代表团工作的,任职“代表团”通信队。记得父亲生前和我们说过,谈判期间见过参加谈判的李克龙、乔冠华等,父亲和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过乔冠华走路的样子。晚年父亲和我们聊到这段时挺后悔参加“开城代表团”的纪念章、军用皮带什么的,后来送给战友了。

3.jpg

4.jpg

  这张照片应该是板门店谈判结束后的1953年10月,一位赴朝慰问团成员赠给父亲的自己的照片。照片后记:亲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崔俊同志留念。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四总分团第一分团文工团杂技队,黄玉书赠,1953年10月31日。

5.png

  这张照片,为父亲(左)和他的战友在朝鲜(惜照片没有说明文字)。

  “崔俊哥,祥枢嫂:

  还记得我在南京读小学时,崔俊哥赴朝参战为志愿军回国探亲路经南京时匆忙见过一面,一晃三十年过去了……爸妈嘱咐叫你们有空来南京玩,如有机会到上海也一定到我们家去玩……

  才武/91.2.22”

  “祥枢嫂”,即我的母亲董祥枢。这封信,二十年多了……才武,应是父亲那时在南京省粮食厅工作的伯父的儿子崔才武。我记忆深刻的是我们一家随父亲离开东北落户扬州经过南京时,到我们喊八爹爹的父亲的伯父家去过。

  

6.jpg

  这张照片是父亲1956年10月从朝鲜回国在镇江金山寺所摄。这是否就是堂叔才武所说的见到父亲从朝鲜回国的那次?我知道的是,父亲就是因为从朝鲜回国到南京探亲,才“因缘际会”认识母亲的。那时,母亲已经从“卫校”毕业分配在高邮人民医院工作,所以他们认识以后,父亲到过高邮;所以因为母亲,父亲母亲也是在高邮结的婚。那时父亲还在朝鲜,那是父亲请假从朝鲜回国与母亲结婚的,那是1957年的5月。

  父亲母亲结婚后,父亲继续回到朝鲜。现在我看到的是与母亲结婚前父亲在朝鲜工作的地方是新义州,父亲任志愿军新义州口岸通信组组长,继又任23军司令部通信处参谋等职,之后,我就不清楚了,因为父亲生前和我们聊到他具体经历的并不多。

  1958年父亲随最后一批志愿军撤朝回国,父亲在原沈阳军区某部工作,母亲也离开高邮人民医院随军到东北,先后跟着父亲在沈阳、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医院工作。直至1970年父亲因积劳成疾离开部队工作岗位,我们一家落户母亲的老家扬州。

7.jpg

  父亲因病于2015年5月25日去世。同年九月,部队、干休所来人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交到了母亲手中。

  如今,父亲母亲都离开我们了(母亲于2018年12月29日去世)。父亲1929年出生于淮安,母亲1933年出生于扬州,不管他们因为战斗、工作走过多远的地方,水流千里,终归源头;这源头就是生他们养他们的大运河,他们的生命又融入到运河水中了,他们的音容也如千年碧波在,大河永长流。


  作者简介:小南,崔小南。江苏扬州人,已退休。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文偶见报刊,出版有《眺望与回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我们的心灵史——叶橹对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