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孝两全,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孝两者缺一不可。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这个国家,民族以及整个家庭的大厦,如同两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渤船集团的周希华讲述了他的家训:我从小生活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济南,尽忠尽孝,尽善尽美,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世代传承流淌在我身体的血液里。
由于母亲早逝,姐姐结婚,哥哥外出打工,只有未成年的我陪伴在父亲身边,1987年10月体弱多病倔强的老父亲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毅然选择送17岁的周希华从军报国,当时正值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轮战时期,在老父亲看来,他当年遗憾没有当兵去抗美援朝打死几个美国兵,我当兵就好像实现了他杀敌保国为国尽忠的愿望一样。
我当兵来到辽沈军营以后,经常生病住院孤独的老父亲,随身的衣服里总是放着我穿军装的照片,常常一边看,一边给别人炫耀。我也甚是挂念老父亲,在退伍尽孝和继续留队两者之间,选择何其艰难!父亲农民出身没有读过书,他求人代笔来信中给了我坚定的答案,他说:“吾儿不要挂念为父,听领导的话好好工作,争取入党考军校,励志从军报国,为国尽忠就是对父亲最大的孝。”在部队我牢记父亲嘱托,努力学习工作,我不怕苦,不怕累,站岗执勤学习训练,1988年获团嘉奖一次。工作之余我到炊事班买菜帮厨,帮着战友喂军马拉军粮。1989年10月我光荣地举起右手向党旗宣誓,成为一名党员。1989年和1990年连续两年被沈阳军区后勤部评为优秀专业兵。在报考军校的复习班里,我接受了塞北风雪的洗礼与考验,每天爬冰卧雪地训练,头顶寒风脚踏积雪,嘴里呼出的热气凝结成一股股白烟在升腾,手脚冻麻了脸冻红了,经过数月摸爬滚打冰火锤炼,1991年凭着过硬军事文化素质,我考入重庆后勤 工程学院17队并担任区队长,1993年在军校被评为优秀党员。
在部队我省吃俭用,经常把津贴费和军装等物品邮寄给父亲贴补家用,我经常写信报喜不报忧安慰老父亲,寒暑假回家陪父亲去济南医院看病,干家务农活让老父亲高兴。1992年乡政府组织庆祝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上,父亲作为军属代表受到热情款待,此后父亲在村里走路也挺直了脊梁,嘴角总是带着微笑,逢人就说我为祖辈务农的家族争光了,替他为国尽忠了,是他孝顺懂事的好儿子。就在我1993年军校即将毕业实习之际,在麦收季节55岁的父亲因急病去世了。我没有在父亲床前尽孝,我相信父亲会理解我的,因为我实现了他的愿望,“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孝”,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操劳一生,位卑未敢忘忧国,足见他许党报国的家国情怀何其远大。父亲的这句名言至今魂牵梦绕在我的脑海。
1995年10月,我的孝善之心感动了葫芦岛姑娘并喜结良缘,1999年我转业军工央企渤船工作,我始终不忘父亲嘱托,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二十多年来从不旷工和迟到早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每天战严寒顶酷暑,披星戴月,拿起工具上船台下船舱,看图纸装配焊接零部件,建造分段合拢;汗流浃背地辛勤劳动着,眼睛被电焊的弧光打过不知流下多少眼泪,身上的皮肤不知被飞溅的焊花灼伤过多少回。工作之余,我读书看报勤于笔耕携笔报国,用鼠标键盘敲打出对国家对党的热爱,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就沉浸在写作的思绪中,字句斟酌勾勾划划修修改改。通过不断学习文学写作技巧,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和稿件质量。
我先后在全国各地报纸新媒体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先后荣获全国各地主题征文活动二十多个奖项。由于工作优异,我多次荣获渤船新风先进个人,先进生产(工作)者,新闻宣传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如愿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你的儿子在城市安居乐业娶妻生子幸福地生活着,这些成绩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多年来,每当姐姐和哥哥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我总是力所能及地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百善孝为先,生活中我对岳父岳母也很孝顺,有家务活干在前面,生病住院陪护端茶送药,逢年过节给钱给物等不必细说,多年来受到亲朋好友的一直好评。儿子在我的感召下,大学毕业也分配渤船工作。每当看到我和儿子一起亲手参与建造的军舰扬帆远航,护佑巡视祖国的万里海疆,大震国威军威,我就会感到兴装强样是为国尽忠,兴船报国同样是为父尽孝。
我们家祖孙三代都在为国尽忠的道路上,同心同力默默奉献着,我们始终牢记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孝。周希华说:这些年我和我的爱人孩子一直劲头十足的工作,幸福感十足地生活,就是牢记了我父亲家风家训的座右铭,我将永远谨记父辈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