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在烟台拍电影《风浪》

说起秦怡,无人不晓她是当代中国电影界的四大名旦之一,抗战时期就与白杨、张瑞芳、舒绣文在话剧舞台上齐名。

秦怡首次到烟台是在1978年春。

当时,“四人帮”刚刚被粉碎,百废待兴。秦怡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率领上海电影制片厂《风浪》剧组来到烟台拍摄外景。

当时,剧组住在烟台山交际处的四号楼。这座楼设施简陋,室内没有卫生间,睡的是硬板床,考虑到秦怡同志既是剧组的主要负责人,又是这部片子的主演,且身体有病,还带着一个患病的儿子,我便与接待部门和导演商量,在条件较好、设备齐全的二号楼给她安排了一个带卫生间的标准房,以便于她工作和照顾有病的儿子。可是,秦怡同志得知这种安排后,婉言谢绝了。她说:“我是来工作,不是来度假。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理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应该享受非分的特殊照顾。”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看到了秦怡严于律己、处处带头做表率的高尚品德。

《风浪》这部电影,政治性很强。为了配合当时的形势,时间要求也很紧。所以,剧组来了以后,没有休息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秦怡同志在这部戏内不仅扮演主要角色,还要安排剧组戏外的工作,处理各种内部事务。晚上,要等有病的儿子入睡后才能开始工作,常常通宵达旦。虽然,她每天的工作量要超出常人的几倍、十几倍。但她从没有一句怨言,每天都像老黄牛一样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保持乐观。

3.jpg

电影《风浪》海报

外景拍摄非常辛苦。经常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有时为了拍摄一个镜头,要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甚至连饭也不能按时吃。虽然工作辛苦,但在秦怡同志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大家都不怕吃苦,工作有序,纪律严明,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秦怡同志在外景拍摄中非常注重和群众搞好关系,平易近人,为此,群众也主动支持剧组的工作。需要房子拍摄室内景,群众二话不说,当即就把房子腾出来,只要拍电影需要,群众就无偿地支援。

拍摄期间,广大群众纷纷前来看望秦怡和剧组同志,并对他们进行慰问。有的还写信表扬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

为了使秦怡和剧组同志的这种好思想、好作风能够发扬光大,我把他们的事迹向上影厂做了汇报。同时,也向当时来烟台采访的解放日报社记者做了介绍。这位记者听后很感动,表示回上海后一定亲自采访秦怡同志,对她的事迹进行宣传报导。

可是,事隔不久,解放日报社记者从上海回信说秦怡同志谢绝了对她的采访和报道。

秦怡同志为什么要谢绝记者的采访和报道?这个谜直到我接到了秦怡同志的来信后,才揭开了真相。

2.jpg

秦怡主演《风浪》

秦怡在1979年12月22日的信中写道:“……我们这些人走到哪里都还是比较受优待,已经是特殊了。如果他们把我作为一个不特殊的典型来写,这样不可能起到应有作用,我们即便是不特殊也是应该的,现在全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还是处于极其困难的情况,我们在珠影拍戏,珠影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都极差,所以,我想我反对解放日报社写(报道)是对的……”

秦怡在信中还表达了她对烟台的良好印象:“我很想再去烟台,如果能让我停下演员工作去搞点创作,我一定去烟台。知道烟台地区大旱之年夺得了丰收,向全区同志表示敬意。我经常宣传烟台地区的好人好事,宣传地区卫生工作搞得好,人民的政治素质、欣赏能力高,宣传这个老区的革命传统,但又不闭关自守。许多同志听我这么一说,都说将来一定要去一次烟台……”

这封信字里行间里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凡是看了这封信的人,没有不为之感动的。烟台和秦怡同志之间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秦怡在蓬莱阁留影

完成《风浪》外景拍摄任务后,我陪秦怡和剧组的同志到蓬莱阁参观,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尽情享受着圆满完成拍摄任务后的喜悦。

到了蓬莱阁,剧组全体人员在蓬莱阁下照了一张集体合影之后,便自由活动。我陪同秦怡同志看完一些景点和名胜古迹后,便来到蓬莱阁水城参观。水城是明朝戚继光为防御倭寇侵略而修筑的,气势宏伟。

秦怡同志很喜欢大海,对大海情有独钟。她说,大海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视野,使人心旷神怡。这天虽然刮着北风,有些凉意,但她全没在意,她站在水城上,像一位无所畏惧的勇士昂首挺胸,眺望着北方的海天连接处,聆听着滚滚而来的波涛发出有节奏的吼声,观看着连绵起伏的排浪撞击城墙,开放出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欣赏着海鸥在雪浪尖上戏水的迷人景色。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着秦怡同志,令她陷入了沉思……

此时此景,与电影《风浪》的名字是多么的吻合啊!于是,我灵机一动,抓拍了这一瞬间。

1.jpg

秦怡在蓬莱阁    图片由作者提供

待秦怡和剧组同志回上海后,胶卷才冲洗出来,看了照片,出乎我的意料,非常理想,无论是光圈、速度还是构图取景,都恰到好处,而且意境深远。

我把照片寄给秦怡同志,她看后也非常满意和高兴,于1978年11月16日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中说:照片收到了,其中我一人被大风吹着那张意境很好,而且与蓬莱的环境很吻合,我很喜欢这张照片,如果将来方便的话,请将底片寄给我,我再去放一张……

遵照秦怡同志的嘱托,我很快把这张照片的底版寄给了她。不久,这张照片和秦怡同志撰写的拍《风浪》影片的体会文章,一并刊登在《上海电影故事》杂志上。


慕名拜访军旅作家赛时礼

秦怡同志平时很注意深入群众,广交朋友,搜集素材,积累资料,丰富生活。在烟台拍摄外景期间,得知《三进山城》电影的作者赛时礼同志是一位特残军人,后来成了著名作家,事迹感人,便很想去拜访。

于是,在一个拍摄外景的间隙,我陪同她和全国著名演员康泰同志去蓬莱军队干休所拜访了赛时礼同志。

微信图片_20230714080434.jpg

秦怡(右二)与军旅作家赛时礼(左二)、著名演员康泰(左一)、本文作者刘德璞(右一)合影。图片由作者提供

赛时礼和夫人巴枫同志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详细介绍了赛时礼同志的情况。

赛时礼同志是当年胶东军区一位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老英雄,他1938年参加革命,一生参加过大小战斗200多次,六次受伤。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指挥果断,屡立战功。由于受伤严重,多处神经受损,造成身体右侧半身不遂,右眼失明,右腿僵直,左眼视力只有0.2,右臂抬不起,写字时只能用左手去“捅”,生活不能自理,行动靠轮椅。但他身残志不残,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伤痛进行着文学创作,书写着在战争年代自己的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他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200多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十几部中长篇小说、电影和电视剧文学剧本。电影《三进山城》是他的处女作。

他由一个拿枪杆子的指挥员变成了一个拿笔杆子的著名作家,被人们誉为“中国的保尔”。

秦怡同志在采访中被这位老英雄的事迹所感动,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赛时礼同志对秦怡同志也是仰慕已久,见这位中外闻名的大影星能亲自登门看望自己,他很受感动,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拜访结束时,根据赛时礼同志的提议,大家在院子里照了一张合影。赛时礼同志于2001年10月30日在济南病逝,享年82岁。


帮助促成烟台吕剧团赴沪演出

秦怡同志虽然在事业上是个大忙人,在社会上又是大名人,社会活动和外事活动繁多,家务很重,但她不管自己有多累,对别人求办的事无论是大是小,向来都认真对待,从不马虎,而且有始有终,负责到底。她的这种以诚待人的崇高品德,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1978年,烟台吕剧团计划去上海演出,但不知上海市文化局能否安排,便请秦怡同志与上海市文化局联系一下,看有没有这种可能。

秦怡同志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回上海后与上海市文化局进行了多方面联系,并把联系的情况随即写信告诉了我。

她在信中写道:“……我回来后即写信给上海市文化局李太成同志,……他也说他是非常喜欢吕剧的,他说他们要研究一下,一个是路线怎么走,剧团先到哪里再到哪里,一个是上海居住条件的问题,现在上海的招待所都住满,剧场条件稍好一点的只有人民舞台后台,其它地方都不行。另外,他问你们明年是否参加国庆的汇演?最后我跟他说,问题由文化局研究,我们作为上海的观众非常盼望吕剧团来沪演出,这对互相交流、学习很有帮助……”

事隔两天后,秦怡同志又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不知是否可以向烟台吕剧团要一份《姊妹易嫁》的剧本。最近上海业余剧团演出的话剧《于无声处》十分轰动,如需要我可以寄一份给您。”

我接到这封信,立即回了一封感谢信,寄去一份《姊妹易嫁》剧本,同时告诉她“烟台地区文工团”已改名为“烟台地区话剧团”,目前正在寻求和创作新的话剧本。

秦怡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很快就把《于无声处》剧本寄来。我将本子交话剧团研究后,决定立即排演此剧,并派了导演和几个主要演员去上海看戏。导演和演员去上海后,住宿和戏票的问题,都是秦怡同志亲自出面才解决的。


“下海”踏出一条自己的路

我与秦怡同志经常书信往来,但很少见面,在1996年8月份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去上海办事,在烟台驻上海办事处见到了秦怡同志。

秦怡同志虽然那时已经进入古稀之年,但风采依旧。言谈举止还是那么慈祥、热情、平易近人,雍容端庄,清秀美丽。特别是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清澈明亮,那清醇而略带甜润沙哑的嗓音,还是那么吸引人,只是头发改变了颜色,也更加光彩照人。

老朋友相见分外亲切,我们寒暄之后,话题很快就转到她下海以后的情况。秦怡同志在老影星中算是“下海”第一人了,但担任上海影视公司董事长这件事,并非她的本意,她是一个“电影狂”,一心扑在电影事业上,她一生所追求的是如何多创作几部好的电影剧本,多演几部好的电影,多塑造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她满脑子里装的是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5.jpg

90多岁的秦怡依然优雅美丽。

她说:“电影演员满脑子是形象思维,想的是如何把人物演活,而一个董事长,脑子里却是逻辑思维,想的是如何把生意搞活,满脑子里装的是生意经和关系学。”

隔行如隔山,秦怡同志面对人生第一次急转弯,确实有些不知所措。她为了不辜负党的信任和同志的重托,发誓要把这个担子挑起来,把影视公司办好。为此,她一方面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到一些办得好的企业去取经,一方面决心从头学起,她为了掌握企业管理的知识,到过许多书店,阅览过许多有关书籍。

就这样,在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在她的努力拼搏下,影视公司和艺术沙龙办了起来,而且办得还很不错,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并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谈完这段经历后,她意味深长地说,这十年来,她尝尽了人生的甜酸苦辣,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也使她得到了锻炼,她说现在让她再演董事长的角色,她一定能演活。她感到她踏出了人生的一条实现自身价值的路。

她说,一个共产党员的一生,就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要生命不息,贡献不止。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



微信图片_20230714080459.jpg

作者刘德璞,1934年3月出生,牟平姜格庄酒馆人。1974年8月任烟台地区第一任文化局长,1984年1月任烟台市文化局长,1993年3月任烟台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