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是否仅被削掉2米?坑道里真的没有水吗?黄继光用胸膛封堵的武器是什么型号?志愿军如何出人意料地巧用美械?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偏门疑问,其实是在拜访“军旅画家”曹振峰的后人时,从已有答案中自然提出。


  一、由此走向上甘岭

  曹振峰于1926年出生在保定,6岁过继给姑母迁至高阳,租住在抗日名将佟麟阁的故居西屋;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军围攻高阳县城,敌方在佟宅屋顶架起机枪对射,陷于枪林弹雨的曹振峰有惊无险,在战后召开的群众大会上,他深深记住一个词——抗日!

  第二年8月,也就是冀中军区成立不久,战线剧社抵达高阳慰问演出并招兵,12岁的曹振峰由此成为一名小八路,当时剧社设有戏剧队、音乐队、书画队、文学创作队,队员有江西、四川籍小红军,陕西、山西籍小八路,以及在河北就地招收的新兵,曹振峰被分配到戏剧队。1.jpg

  要知道,战线剧社原为红一军团第1师宣传队,该师是从井冈山走出的绝对主力,抗战初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进击华北变更番号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可以说曹振峰参军的起点即高点,而且刚随剧社返回太行山驻地,便遭遇日寇发动的秋季大扫荡,他们距离前线最近不到10华里,不过,年长队员积极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小队员则在炮声中照常演出。

  在反扫荡胜利后,军分区首长特意到剧社慰问,还说:“听说冀中来了几个漂亮小鬼,咱们来认识认识。”曹振峰这才知道为何被编入戏剧队,但唱歌演戏不是他的心愿,因此执意申请到书画队。

  一年后,曹振峰已可独当一面,为了欢迎初到晋察冀的白求恩大夫,他奉命绘制2幅大型油彩画布置在会场;又两年后,奉命绘制连环画《狼牙山五勇士》,获得晋察冀边区“鲁迅文艺奖一等奖”,此时年仅15岁。2.jpg

  曹振峰的画技提升如此之快,除基于幼时爱好,主要是剧社人才济济且放手培养,加之西北战地服务团、抗大二分校、华北联大来到晋察冀,他通过画展临摹以及两次赴华北联大进修,迅速确立“边区小画家”之名。

  实际上,晋察冀诸多剧社培养出一大批文艺人才,仅说与曹振峰同年参军的《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者曹火星、《敌后武工队》作者冯志,当时分别13岁、14岁、15岁,他们是真正的“在战斗中成长”。

  不仅如此,曹振峰的另一身份是战地记者,乃至跟随突击队攻入敌阵,只因当年照相机属于稀缺器材,战场素描就成为新闻配图的主要形式。至抗美援朝,他作为华北军区政治部“前线特派记者”,专职报道志愿军第20兵团。


  二、消失的山体一侧

  上甘岭战役的主打是第3兵团,为何身处第20兵团的曹振峰能与之有关?除前者辖下3个军曾隶属于后者,在出国时才新授兵团番号,还因后者奉命守卫上甘岭左翼,属于真正的并肩作战。

  战役过程已是众所周知,那就聚焦鲜为人知的战后细节,不过,为了尽量追随曹振峰的脚印与视角,需先厘清相关地理方位与习惯称谓:上甘岭不是岭而是村,其左右各有一岭,我军以海拔命名为537.7高地、597.9高地,美军称之狙击兵岭、三角山高地,并以“三角山”命名该战役。此外,虽然那一带的最高峰是五圣山,乃至早期称为“五圣山战斗”,但通常将597.9高地视为上甘岭主峰。3.jpg

  1952年10月~11月战役期间,耳闻炮声的曹振峰屡次报请奔赴前线,但被上级否决;1953年2月,得以采访换防下来的上甘岭英雄连队;5月即停战前两个月,他奉命回国到中央美院进修;1954年8月,利用暑假重返战场写生,此时,双方已沿控制线各划出2公里为非军事区,居中30米被两条白色尼龙布带隔离,蜿蜒曲折长达360余公里,上甘岭处于我方一侧,按协定由民政警察管理,实际是第3兵团12军驻防。

  进入非军事区要跨过一条小溪,只见岸边以山炮轮子作基础,架上圆木当桥梁,插入美军构筑工事的U型条钢固定,缠绕带弹的美制机枪弹链防滑,曹振峰敏锐地抓取记录到画纸上,并与同样12岁参军、第12军文化处处长谷文达(图后)合影,也让后人见识到志愿军的缴获之多,尤其此时的火力配备之强,乃至将美械当作垫脚物。

  曹振峰登临上甘岭主峰,时间是1954年8月19日,驻防民警提醒身体不要高出掩体,也不要讲话,因为对面200米就是敌方阵地,时常会放冷枪。即便如此,他仍冒险绕到主峰侧面,发现正面即美军主攻方向的山体被炸掉一半,他随即用画笔立此存证。

  画左上角的黑粗线是战后竖起的木碑,上书“伟大的上甘岭战役中自我献身的英雄永垂不朽”;右上角远端的鹰嘴状处是537.7高地,即神枪手张桃芳创造纪录的地方,也是美军称之狙击兵岭的由来。4.jpg

  不仅于此,曹振峰亲眼目睹部分坑道呈敞开状,不了解的话会以为是战壕,而在主峰不同高度有多层坑道,这里是最上层原距峰顶十二三米,显然并非“削掉2米”就可表述。另据民警介绍,战后由一个班驻防峰顶,在平整100余平方米搭建住所时,挖出50余支被炸毁的各式枪支,这仅是浅层的地基部分,若深挖肯定会有更多遗物。

  无需赘言,疯狂的“范佛里特弹药量”在上甘岭达到极点,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不仅抗住了,而且取得完美胜利,尤其担任主攻的美7师31团,便是在长津湖被缴军旗的“北极熊团”,两年后在上甘岭又有2名中校营长毙命,若前者还能借口措手不及,那么,后者堪称彻底打掉美军的傲慢。


  三、坑道内的水源

  在民警住所夜宿后,曹振峰来到半山腰的1号坑道,也就是电影《上甘岭》演绎的实地,此时入口已被封堵,周边遗弃着沙袋、铁丝网、防毒面具等,上方竖立“坚守阵地稳如泰山”木碑,以表彰在此抗敌的多支连队,包括荣获集体特等功的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即“特功八连”。

  众所周知,黄继光本是该团2营通讯员,在1952年10月19日收复主峰时,他申请参战任6连6班代理班长,特功八连则从另一方向与6连同时行动,率先夺取峰顶并奉命驻守1号坑道。5.jpg

  其实,在上甘岭战役结束不久,曹振峰就曾采访换防至元山的第15军,包括给特等功臣、2营4连指导员赵毛臣画像,时间标注为1953年2月,三个多月前,赵毛臣率部驻守上甘岭2号坑道;三年后,受邀担任《上甘岭》军事顾问。

  曹振峰还重点采访了特功八连,给其印象最深的是贵州苗族战士龙世昌,在美军将爆破筒推出地堡射孔时,他毅然用胸膛抵住与敌同归于尽,这一场景被《上甘岭》通讯员杨德才重现。

  曹振峰一直保存着龙世昌的照片,那是特功八连指导员亲手交予,只见英雄身着志愿军军服,平端苏制PPSh-41(波波沙)冲锋枪,凝眉目视远方。

  此时,曹振峰到访上甘岭1号坑道,自然不会放过一探究竟的机会,经驻守民警同意拆开封挡后,他俯身钻入黑暗狭窄的坑道,里面仍堆放着成箱弹药及数十根爆破筒,在顶部岩缝不断滴水的情况下,他坚持用画笔记录所见场景。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他发现山下驻地的用水正是源自1号坑道,导水槽是美军构筑工事的U型条钢,一根根串联起来直至蓄水池,除洗漱、饮用、煮饭、磨豆腐、生豆芽,还必不可少地浇菜地,曹振峰亲口尝试后,认为水质比上甘岭水井里的还要好。

  可是,坑道内怎么就冒出水?6.jpg

  前文有记,上甘岭主峰的正面被炸掉一半,显然是美军在无奈之下,欲以此松动山体制造坑道塌方,众所周知未能达成所愿,不过,想必是因此改变了渗水方向并汇聚到坑道内,最终成为后续官兵的水源地。

  无论怎样,美军依恃“范佛里特弹药量”虽然撼动了山体,但面对意志比山还稳的中国志愿军,仍然被迫狼狈地败阵而去。


  四、黄继光牺牲处

  上甘岭主峰被美军称为三角山,显然是以形状命名,即有3道山梁通往峰顶,正面一道、左右侧后各一道,因沿山梁分设12处阵地,也就成为双方反复攻防的路径,其中,0号阵地在右侧山梁接近顶峰处,仅通过编号也可知关键性,将其拿下便是黄继光主动领受的任务,结果已是众所周知。

  在曹振峰抵达时,黄继光牺牲处基本保持原状,为防备敌方的冷枪,他蜷伏着用画笔仔细记录现场。

  画右下角有一个三脚架,显然是美制M1919重机枪的一部分,之所以特别指出,只因网上曾对“黄继光用胸膛封堵的武器是什么型号”发生争论,集中于是三脚架的M1919重机枪,还是两脚架的M1918轻机枪(美军归类自动步枪,但通常视为班用轻机枪)?最终,由于没有实证也就没有结论。7.jpg

  更有甚者,居然依据好莱坞电影的枪击令人体倒飞场景,进而质疑能否用胸膛封堵机枪,其实后来有实弹模拟视频证明,无论什么型号枪支也不会造成倒飞效果。当然,仅凭画作也不能认定就是M1919,但完全可以作为有力的佐证,因为曹振峰另有同一背景的画作与照片,两者比对无疑属于写实派。

  此外,在上甘岭民警住所,曹振峰看到墙体是用弹药箱填装沙土堆砌,箱体喷涂“NOV 2”、“LOT”等字样,屋顶用美制U型条钢与弹痕累累的枯木架设,桌椅及收纳柜均是弹药箱改造,分别摆放炮弹壳做的花瓶、迫击炮弹尾翼做的烛台……就在门口,与前文记述的简易小桥一样,用于防滑的也是机枪弹链,可见美军对M1919的倚重与使用之多,势必不会遗漏极为关键的0号阵地。


  总之,通过曹振峰的所见所闻所画尽量还原历史,既是追忆也是在强调,不应忘记黄继光及无数先烈的英勇事迹,尤其绝不容抹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