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山脉南麓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美丽的小山城,它曾经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二个山城之一的福建长汀,另外一个即是湖南凤凰古城。而位于长汀境内的丁屋岭更是被新西兰前总理珍妮·玛丽·希普利称赞为“一个远离尘世,离城市很近,并可以发呆的地方。”

  对于长汀县城的美丽雄姿,我早有耳闻。因早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我新兵入伍路过长汀时,曾经在长汀县城住过一晚,新兵连的指导员还特意向我们介绍了长汀的美丽。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他的话语至今还仍然在我的脑海里萦绕,难以忘怀。

  今年五月中旬的一天,于都有某公司的罗经理特意通过电视屏幕介绍了长汀丁屋岭的美景,亲自组团并还有不少优惠令我心动而神往,终于可以圆我再游长汀境内美景的梦了。

  日前,终于结束了连绵不断地夏雨的侵袭,非常偶然地有机会参加了去福建长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落的一日游活动。

  虽然说己经过去多日,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津津乐道而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也许是两地相距不算太远的缘故,大巴旅游车仅仅用了不到二个小时,就来到了海拔近六百五十米高丁屋岭的古村落。

  因我还是初次来丁屋岭,我选了一个靠近窗户的座位,以便于更好地观察外面的风景。

  山路十八弯,随着大巴车沿着蜿蜒不断地山路盘旋上升,我真为司机师傅担心捏了一把汗,太危险了,也为司机师傅高超的驾驶技术所钦佩。

  当快到山寨还有四公里左右的地方时,我被一块巨石所吸引——它太像一只蟾蜍了。蟾蜍的嘴朝着丁屋岭张开着,仿佛要把丁屋岭的蚊虫全部要吃掉才罢休。1.jpg

  这时,我想起罗经理在组团往丁屋岭之前,曾大概讲了一个奇怪现象。位于丁屋岭的丁黄村千年以来没有蚊子的出现,我想与这只石蟾蜍有关,因蟾蜍(民间也称癞蛤蟆),它是专吃蚊虫的。为考证这是否正确,我进村后还特意留意了一下。

  这个村的村民还真把石蟾蜍当作这个村的神灵来供奉,是它帮该村免除了蚊子扰人的烦恼。

  可惜司机师傅没有在这里停下来,错过了将这座石蟾蜍拍摄下来的机会。

  返回时,车在离石蟾蜍不远处停了下来,随车领队独自一个人下去拍摄,上传到群里供大家分享,才没有留下遗憾。

  大巴车在停车场停了下来,我们就只得徒步去丁屋岭了,可能是为了保护古村落不受到损坏,停车场建在离丁屋岭还有一公里的地方。 

  大概徒步走了十多分钟,就远远地看到完全用石块堆砌成的山寨大门,这就提醒游客丁屋岭已经到了。

  山寨大门正中央的上方,写有“丁屋岭”三个潇洒飘逸的红字镶嵌在一石匾上,题名落款苏轼。天呐,难道苏轼千年以前就来过福建,来过这大山深处的丁屋岭?

  据说《丁屋岭》三个大字确实是大文豪苏轼的书法字迹,但我认为丁屋岭建寨只有八百多年历史,而苏轼要比此寨建成早二百年,不可能亲笔为丁屋岭题名,可能是后人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集字而已,以增加“丁屋岭”对外的名气罢了。

  山寨大门建的还是挺宏伟的,大有居庸关险峻之雄姿。把入山口堵得严严实实,隔绝了外界的侵扰。1688474347219117.jpg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真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感觉。

  山寨大门上面还建了二层木板房,一对大红灯笼分别悬挂在木板房两边的屋角上,更加增添映衬了山寨的美景,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必须的景点。

  进了山寨门,我完全被山寨内的景色迷住了。大有《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和新奇,左右不停地观看。茂密的丛树林中,隐隐约约地看见不少年代已久的用石板堆彻起来的黄泥墙、黑灰瓦、木板房依山而建。因我是客家人,对这里的客家古建筑物总感到特别亲切。

  在这里,当地人就地取材,用木材和坯土盖起这一座座淳朴的房屋。

  丁屋岭的美,就是因为它美在原生态的建筑风貌,建村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在这里保存完好,映衬了山寨里的秀丽风光。凭着自然风光与原汁原味古朴厚重的显著特色,更是赢得了“世外桃源”的美誉。

  一进山寨大门,我对丁屋岭千年以来,从未发现蚊子一事还是耿耿于怀,四处查看,访问当地的老乡,总算在我心中对该村没有蚊子的出现,有了三种不同的答案。3.jpg

  首先,有的村民对我说,这里没有蚊子,应该归功于村口那座巨石——石蟾蜍,它把头伸向丁屋岭,就是它把飞往丁屋岭的蚊子都吃掉了,让丁屋岭少了蚊虫的袭扰。不信,你可以到石蟾蜍尾巴不远处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蚊虫在这个村没有绝迹,到处都可以看到蚊虫的踪影。

  其次是丁屋岭山寨里面的原始森林中,到处都能看到香樟树的踪影,它时时处处都能独自散发出一种让蚊虫闻风丧胆的气味,自然而然地让蚊虫在这里没有生存环境,也许香樟树是蚊虫的克星。村民的房梁和板房都是用香樟树做成的,蚊虫还敢前来以身抗争嘛!

  再则,有资料表明经过细心的科考,专家们找到了答案——丁屋岭的风太大了。经过专家现场测量,丁屋岭的风速达到了每秒6米左右,相当于三四级风,导致蚊子无法在村庄中停留。加上丁屋岭海拔达到650多米,气温较低,空气相对干燥,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出现了“无蚊”的神奇现象。

  举目眺望整个村庄,没有一幢现代建筑,全部房屋都只是数百年前的古建筑,令我感叹不巳。历史悠久,也全部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丁屋岭是一个传统的客家山寨,如今成了“闽西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难怪会被人们誉称为“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 4.jpg

  别看它只是一个小山村,只有180户人家,一千多口村民在这个名叫丁黄村里生活。俗语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四面环山,林密苍翠,山青水秀,景色宜人。也许是地处在大山里的缘故,这里的石头特别多,这里的山民都是就地取材,大多数房屋的一层都是用石头和黄泥巴堆砌成墙,二层或者三层都用上了木村建成的板房。

  交错纵横地古巷道也都是用石块铺成平整的地面,形成很有特色的山寨村落。形成丁屋岭独特特色的元素有很多:有山寨、有阁楼、有古厝、有古井、有古庙、有古街道和古商铺等等。

  眺望古树上长满的青苔,仿佛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古村落的年龄是多么悠长,砌满石头的古村道,让我们忍不住也登上去,想象着这座小村落的曾经。在我的游览不少地方后的印象中,这是唯一的一座完整保存下来的客家古村落。

  高山有好水,我在这里意外地看到了天然湖泊,依水而建的房屋别具一格。造形精美的楼阁、亭子以及木长廊在水中的倒影相互映衬,更增添山寨的美感。

  沿着湖泊往西走,数百米高的大山里竟然飞下二条巨大的瀑布从天而降,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震憾。

  我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地处高山深处还在一条牛市街,延绵数百米狭长巷佰中,商铺林立,彰显了当年山寨的繁华和热闹。5.jpg

  古老的榨油铺、打铁铺、裁缝铺和饮食店铺,一间间历经沧桑的商铺都充满着浓浓地乡村生活的印迹,仿佛向人们诉说古老的丁屋岭非凡的历史。

  虽然丁屋岭历史上的古色和绿色令人称赞,红色的历史也不可忽视,也为这座美丽的山寨增添了灿烂的辉煌。苏区土地革命时期,这里也驻有中央红军。如今的村委会所在地,也是当年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门口现在还挂有“苏维埃政府”五个大字的牌子哩。红军斗笠社的招牌仿佛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难怪不少影视剧都纷纷前来拍摄取景,比如《浴血荣光》《绝命后卫师》《古田军号》《出山》《风雨汀州》等十一部有代表性作品都是在丁屋岭古寨中取景拍摄的。据说这些电视剧的群众演员都是由丁黄村的村民来担任扮演。

  如果丁屋岭的古色和绿色让人们称颂,红色也令人刮目相看。如今到处悬挂的大红灯笼,给进入山寨游人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徜徉在阡陌的古巷里,凝视着那些保持原生态气息的斑驳数百年的老墙,不禁油然而生出些原汁原味的新鲜感,游人游至古老的街巷中,皆有远离尘世,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临近正午时,丁屋岭的土墙黛瓦的屋顶上冒出来一缕缕炊烟袅袅地升起直上云天。

  已到吃午饭的时候了,我闻到美味佳肴的清香,激起了我强烈的食欲。赶紧结束再游的旅程,来到为我们准备午餐的“工农兵”餐馆。6.jpg

  丁黄村的村民是好客的,他们为我们准备原汁原味富有客家特色的山珍鲜味让我们享用,十菜两汤,让我们品尝到闻名世界的“河田鸡”的美味,至今想起还在嘴里留有余香。

  不知不觉地在丁屋岭游览了三个小时,由于是集体行动,人多不得单独行动,遗憾没有游遍整个山寨村庄,据说还有一个叫“山房水寨”的景点都没有来得及去游览一番,现在想起都觉得有点遗憾。

  我觉得要是能够在丁屋岭住上一晚,从容地观看山寨的日出和日落,亲身体验一下“世外桃源”的感觉该多好啊。

  好在于都到丁屋岭不远,二个小时的车程就能够到达,我期望下次再游览丁屋岭早一点到来。我承诺丁屋岭是会再来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