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隔行如隔山,行行有门道。市场以客户为中心,漠视了客户需求,企业便没有了出路;国家以人民为中心,赢得了人民拥戴,国家才能长治久安。那么,文学应为谁而创作呢?我们往往强调的是“如何写”,关注的是“写什么”,有时却忽略了“为谁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读者意识。

  写作是面对特定读者,为达成某种目的,运用语言文字等手段,传播信息,表达思想,构造语境表达和交流的方式、程序与结果。简而言之,写作也是特定语境下的书面表达和交流。

  何谓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要以读者为中心,考虑读者的定位问题。要清楚读者究竟想要看什么东西?对哪些东西感兴趣?要把读者感兴趣的东西写得更加通俗易懂,让文章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与传播。

  作者与社会的对接,一方面是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是艺术表达。体验是认知的积淀和阅历的积累,学习与思考是输入,输入的越多,才能输出的越多。表达是艺术形式,也是以文字的形式输出,连接“自我”和“他者”在艺术世界的关系,人物的情感是复杂的,并非单个的“自我”本身。而且,“我们”和“你们”也都是“世界”的一部分,“自我”和“他者”各种关系的纵横交织,共同组成了“我们”和“你们”。关系可能错综复杂,无论亲情与友情,还是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在各种关系中,唯有真诚弥足珍贵,真诚也是衡量作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具体了真与诚的心态,才能在文本中精耕细作。

  知己知彼者胜

  我国古代文论家认为,为文要“尚简、尚雅、尚俗、尚质、尚文、尚谐、尚直、尚婉、尚淡、尚平、尚奇”。这实际上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读者意识理论的系统概括。

  尊重读者,是最大化的读者意识。尊重读者,就应关心读者。我们期待读者喜爱自己的作品,首先,要充分理解读者的阅读愿望、阅读习惯和阅读意向。求新,求实,求真,求快,求特,求奇,求善,求美,求知,求因,是大家阅读的共性。把握了这些要素,就没有写不好的文章。

  文章没发表之前,是自己的,发表之后,是大家的。作者的这种读者身份预示着作者与读者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他了解读者的所想与期待,他明白什么样的作品在读者那里有“市场”,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事实上,很多作者都有一种“被看”意识,有一种读者意识。这样,他可以有针对性的通过设计语言、结构故事等一系列的修辞策略来组织文本,达到他所想要达到的修辞效果。作品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唯一”阐释的终结,而是意味着“多种”阐释的可能性的开始。以往文章在纸质媒体首发后,有些优秀作品会被其他媒体转载,现在的自媒体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文章引人入胜,读者会在第一时间点击、收藏并转发,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有时超出我们的想象。

  受众厌倦什么

  选题:陈词滥调,缺乏新意;

  议论:空话套话,高高在上;

  人物:小人得道,好人受辱;

  解析:主观臆断,强加于人;

  表述:含混不清,飘移不定;

  配图:图文不符,生搬硬套;

  结果: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语境:真空世界,脱离群众;

  用词:张冠李戴,南辕北辙;

  逻辑:语无伦次,自相矛盾。

  读者意识淡薄或者缺失,可能让我们的文章与二次传播失之交臂。“读者”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且不可估量的群体。对读者群体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提高创作的针对性,从而找出读者的基本诉求,在构思时,打破“旧模式”创造“新程序”。

  通常我们对读者可分为四种类型:普通读者;作家读者;评论家读者,研究型读者。传统媒体一般会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用户,邀约专家,聘请评报(刊)员等多种形式,对报刊进行“把脉问诊“,广泛征询多方意见与建议,然后对专版、专刊、专栏进行改进和调整,有时细化到:”你喜欢哪类文章?“,”你喜欢什么样的插图?“,”你喜欢哪几位作者?“,”你不喜欢哪几篇文章?“……只有开门办报(刊),才能接地气。

  同样是会议,有的会开得让人昏昏欲睡,有的开得令人人心潮澎湃;同样的故事,有人讲的绘声绘色,有人讲的平淡无奇;同样一堂课,有人教得全班全神贯注,有人教得让人没精打采。细究其根源,就是前者在语境上紧紧贴近了受众心理,而后者却背离了听众诉求。由此,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号,那就是:我们的文章到底要写给谁来看?我们的读者到底是哪些人?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强调读者意识,需要作者能够意识到“作者想写什么”与“读者看到了什么”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并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为读者精准、有效率地理解文章思路和内容提供方便,争取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说服读者。

  “文以载道”是文学界崇尚的传统。古代先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下,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为我们营造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只要我们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生活中汲取丰富写作营养;注重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不断追求艺术自觉,提升文学修养,就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培养读者意识

  换位思考

  站在读者的角度想一想,你喜欢阅读什么样的文章,你偏爱哪类作品,你点赞哪些金句,你崇拜哪些作家,你关心关注什么,这些问题解决了,便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同样适合写作。

  角色意识

  写作时,作者应当有种角色意识,我们在文本里,以什么身份、口吻来讲话,是以专家学者、事件亲历者、朋友、旁观者还是其他身份说话。作者身份角度不同,直接影响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

  精心选题

  选题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结点、想法或内容。有经验的作者总是从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进入文本。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历史事件,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等,都可能是读者关注的选题。

  雅俗共赏

  通俗易懂,是广大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文学作品不是专家讲座,不是行业论坛,我们所叙抒的故事情理,应该让人听得懂,看得明,悟得透。汉字博大精深,我们没必要用些生僻词组附庸风雅。

  明确目的

  文章要达到的意图与愿望,或是传播信息知识,或是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唤起他人的深思,或引发争议与讨论,或是给人以情感的传染,或让人引以为戒,或让人受到鼓舞,因而产生审美愉悦。有了强烈的目的意识,对话题的选择、结构的组合、手法的运用,才能有的放矢。

  感情真挚

  “真”即真诚,真切;“挚”即诚恳,恳挚。“感情真挚”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呻吟。“感情真挚”是在“感情真实”的基础上的升华。行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 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若想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银河佳作共赏

  例一,作者:神农架人《为光荣的胜利欢呼》——朝鲜停战见闻与感想

  青梅煮酒点评:以亲历者身份讲述发生在70年前的故事,以胜利者姿态回顾那场战争,较为全面的对抗美援朝做出了清醒理智的总结。作者认为,中朝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是因为有党中央与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参战将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更有中朝必胜的坚定信念。文章感情真诚饱满,有极强的鼓舞力。

  例二,作者:唐锡彤 ,《记忆中的老屋》

  那瑞琴点评:还记得那个属于自己的童年吗?还记得那个故乡的老屋吗?童年承载着我们人生最初的底色,童年的情结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特别是姥姥家的老屋,故乡在,梦就在,老屋在,心就在,记忆在,根就在。往事浮现,故土情深,老屋情深,勾起作者无尽的乡愁。

  例三,作者:宋同文,《九九艳阳天》——访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陶玉玲

  独上月楼点评:要写好人物专访不容易!引用的资料太多,容易变成呆板的史料堆积;采访者感慨太多,容易冲淡了人物的光彩;被采访者滔滔不绝,又容易变成“流水账”......成功的人物专访应当如作者这篇——既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和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来的谦和品德,给读者留下鲜活的印象;又精炼再现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她四次战胜癌症的乐观生活态度,为读者树立了人生的榜样;同时,还揭示了女主人公成功人生的内在原因和精神制高点,让读者从中领悟了生命的价值。最后那句活泼泼的金句,更是激发了读者的仰慕之情——“我们走起路来不再疯了,不耽误我们的生活被过得高潮迭起!”高潮迭起的人生,不正是对“永远的二妹子——陶玉玲”先生精彩人生的真实写照。

  例四,作者:王忠田,《银河结缘 成都聚首 》——记我与赵晓玮的友情

  张立民点评:两座大山永远碰不到一起,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却有可能见面还有可能成为朋友。银河悦读中文网促成了这桩美事,真是令人感叹和羡慕。两位抗美援朝的老战友分别了几十年,因忠田武官的采访文章取得了联系,并与老兵的外孙子赵晓伟结下忘年之交。在忠田武官的鼓励下,赵晓伟写出5万多字的姥爷的战斗事迹,发表在银河悦读中文网。我都拜读过,并逐篇跟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赵晓伟出于对忠田武官的喜爱和敬佩,热情邀请到成都聚会,并全家陪同游玩。我从成都返回后,忠田武官在微信中曾跟我讲也要去成都,后来又看到游玩的图片。却原来是去成都与赵晓伟相会,加深两代情,感受银河恩。信息时代,智能社会,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相信银河悦读中文网还会创造出新的奇迹,让我们拭目以待。为忠田武官点赞和闪星。

  例五,作者:为之,《重返讲台》 ——念友人

  弦歌悠扬点评:三年疫情远去了,老师重返讲台了,三位心爱的弟子却不见了踪影,尤其广志的离去,给了老师很大的打击,也让老师流不尽泪水。疫情的残酷,师生的深情,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无限感伤,也跟着老师泪洒纸上。本是悼念弟子,却从自己如梦似幻与弟子交流首尾照应,可见老师失去学生的失落伤感至深,又难以忘却。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不幸吧,因为我也有失去学生的苦痛,几年了至今难以释怀。也许只因为一个字“情”。

  上述作品的共性:文章赢得了文友们的热推,归因在于作者思维有策略,心里有读者,笔端有路径,交流有接应,呈现有艺术。抓住了受众的求知,求新,求实,求因的阅读心理,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意愿。

  平是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一份伟大的成就,无不立足于平凡的岗位和工作;每一段不凡的人生,无不依托于平凡的日积月累。

  文章是作者浓烈感情的结晶,有了读者意识,就应当为读者而写。写那些发自内心想写的故事,写那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文字,这样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才能充分表达自己所要展现的内心世界。为时代立存照,为历史留清源,为正义鼓与呼,是作家的社会责任。

  那些愿意走远路、肯下苦功的人,终会在属于自己的领域获得成功。只有心存读者意识,才能不断提高文章在选题、结构、论证、表达等方面的质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