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甘岭坑道里,到底有没有上去过女兵?

  1956年,我去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上甘岭》,炮火浓烟立即把我带回到上甘岭的烽火岁月。尤其是女兵卫生员王兰在上甘岭坑道里救护伤员的情节,并应众伤员之请演唱了一首《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声,让我热泪滚滚……

  它使我联想到,在上甘岭上,我们股里的女兵杜念沪,是唯一上过上甘岭前线的女兵。《上甘岭》王兰就是取自杜念沪的原型。由此,我随手写下了下面几句诗感。

  枪林弹雨风刮,炮火浓烟山压。

  中华儿女驱虎豹,誓把强敌打垮。

  无惧尸骨遍野,经历死亡肩擦。

  万军丛中一小丫,上甘岭上芳华。

  ——看电影《上甘岭》记唯一上过上甘岭前线的女兵杜念沪

  抗美援朝当时有个规定,不允许女兵上战场。五次战役之中,发生了一个女兵被俘事件,志愿军总部再次发文强调:不许女兵上战场!所以,《上甘岭》电影描写的王兰在上甘岭的坑道救护伤员和唱歌的情节仅仅是艺术的创作!并不是生活的真实。

  那么,上甘岭上尤其是上甘岭的坑道里到底有没有去过女兵?无数人向我问过这个问题,多年以后还会有人向我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向我问?

  一个原因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又出了一个电影《英雄儿女》,表现了哥哥王成身背步话机,手持爆破筒,高声喊叫“向我开炮!”跳入敌阵……妹妹王芳唱起歌曲《英雄赞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后来网络流行,网上又出现了一张有名的照片:毛主席接见志愿军谢秀梅,照片上的谢秀梅突然抱住了毛主席,哭了起来……

  电影和照片再次强调,志愿军中有女兵上过战场。向我提问的人,甚至这样说:

  《英雄儿女》,有男必有女,如果上甘岭上没有女兵,怎么能叫儿女?

  第二个原因,很多人知道我经历过上甘岭战役,上山问樵夫,入水问渔翁,问亲历者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答复。

  上甘岭战役战役一共打了43天,前面一半时间是15军打的,后面一半时间是12军打的。12军上去过4个团,最后上去的团是106团。

  我是12军34师106团的组织股副股长。其战场任务三项:总结战场情况,组织立功受奖,组织火线入党。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我参加了团指挥所的工作,对于整个战场的情况非常了解。

  其中,对整个抗美援朝女兵的情况也很了解。整个抗美援朝,女兵的工作任务三项:第一是文艺兵,应当是每一个军里头才配有文艺兵;第二是卫生兵,即医护人员,每一个师里都配有;第三是机关干部,参谋、干事、协理员、翻译等。

  志愿军中女机关干部这样的人非常之少。能够上战场到第一线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我们组织股里的干事杜念沪,就是这样凤毛麟角的人物。1.jpg

 (毛主席接见志愿军。女兵解秀梅代表志愿军向毛主席献花

  杜念沪,是我们组织股的管干部调配的干事。

  她在上甘岭上创造了四个第一:

  她是唯一一个上过上甘岭并在上甘岭坑道里工作的女兵(其它团我从没有见过有女兵上前线的报道);

  她是唯一一个带着身孕上过前线的女兵;

  她是唯一一个到坑道里工作差点因坑道炸塌被埋而死掉的女兵;

  她是唯一一个和丈夫同时战斗在上甘岭第一线的女兵。

  光看这四条,杜念沪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兵!她的故事,当从她当上兵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说起……2.jpg

   (杜念沪和武效贤1952年结婚时照片)


  二、夫唱妇随新婚的杜念沪随丈夫奔向抗美援朝战场

  杜念沪是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的,那时候穷人可上不了这么好的大学。原来,她的父亲是国民党杭州民政厅的中将厅长。不过,她的父亲母亲包括杜念沪都为解放军解放杭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杭州和平解放的时间是1949年的5月3日,杜念沪的父亲杜伟早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就秘密配合筹备浙江起义,杭州解放没费一枪一弹,杜伟厅长功不可没。杜念沪也冒着生命危险做了大量工作。

  解放之前,国民党在杭州城的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杜念沪和父母的突出贡献就是协助金萧支队营救狱中的共产党员将他们送出城。前后运送了有40名同志。为我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此,杭州解放后22岁的杜念沪顺利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考上了华东军政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先是给二总队的总队长谢振华当秘书,并参加了组建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1950年10月,南京军事学院正式成立,杜念沪被任命为教务干事兼教员。

  筹建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刘伯承将军,听说杜念沪还是姑娘,就主动为小杜当起了红娘,给她介绍了在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的106团团长武效贤。

  1952年5月1日的南京,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这一天上午,刘伯承将军特地换了一套崭新的军装,走进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南京军事学院的一间教室里。

  堪称新中国一流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的刘伯承将军,并非是去给学员们讲课,而是见证一对年轻人的的新婚茶话会:新郎叫武效贤,新娘叫杜念沪。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陆军大学,南京军事学院里军师团干部云集,刘伯承将军特地参加一名学员和普通教员的婚礼,可见武效贤和杜念沪的不一般。

  武效贤和杜念沪婚礼两个月后的7月,为期两年的军事学院首届学员即将毕业。这时,刘伯承将军接到了当年部下——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的急电:武效贤立即回老部队赴朝作战。

  刘伯承将军派人找来武效贤:“老部队要你去朝鲜。”武效贤一听说回老部队,又是去朝鲜打仗,心里一阵高兴:“首长,何时出发?”刘伯承将军道:“我们早就有个想法,把你留在军事学院当教员。现在我们要让位于部队的急需。部队说越快越好,部队急缺干部,可你是新婚燕尔呢!”武效贤答:“个人必须服从组织!”

  武效贤不但自己雷厉风行,而且还带上了新婚妻子杜念沪,这让刘伯承将军十分感动。当时,军事学院的1473名排级以上干部,刘伯承将军不可能一一熟记,但由他审定批准的39名教员却是烂熟于心,尤其是女教务干事兼教员杜念沪。

  祖国有难,匹夫有责。杜念沪没有一丝的犹豫,收拾好简单的背包,跟随丈夫武效贤一起奔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自南京下关火车站出发,两人乘军列进入了朝鲜边境。报到后,三兵团部任命武效贤为12军106团团长,接替牺牲了的宋崇魁团长。同时,任命杜念沪为106团组织股干事。

  夫妻俩入朝以后先到平壤,然后参加金城防御战,然后随12军106团部队坐汽车,日夜兼程两天两夜赶赴上甘领,去接替15军完成坚守上甘岭的战斗。3.jpg

 (图为志愿军女兵12军34师106团组织股管干部的干事杜念沪。她应当是唯一进过上甘岭前线坑道的女兵。她曾两次被埋在被敌人炮火炸塌的坑道中,两次差点死掉的女兵。)


  三、“中华好儿女,不能少了‘女’!我要和你们并肩战斗视死如归!”

  我归纳,杜念沪同志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共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代笔诉衷肠,战歌志高昂。

  106团集结在上甘岭下后,上战场前开了一次誓师大会。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停止后,106团的政委于永贤宣布:由组织股的杜念沪干事给大家教唱《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志愿军战歌》这首歌,当时很多人还不会唱呢。唱歌,是金陵女大高材生杜念沪的拿手戏。可谁也没有想到,她把教歌场变成了动员场。

  她说: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唱到这,我们就要想到,我们是为祖国而战,也是为家乡的父老们而战!她说:“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歌中唱得好,中国好儿女,不能没有女!我是你们的姐姐,或是你们的妹妹,我代表你们的家人,站在你们的身后,看着我们的英雄们英勇杀敌!如果必要,我也会和你们一样视死如归血洒疆场!……

  杜干事的教歌就像是一场演讲,引得一阵阵囗号声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不怕牺牲保卫中华!”……106团的政委于永贤坐在我的身边,用胳膊碰碰我:“这是最好的战斗动员!”4.png

  (图为志愿军女兵12军34师106团组织股管干部的干事杜念沪。)

  就真正上过上甘岭战场和在战场上唱过歌这两个情节,杜念沪才是《英雄儿女》王兰的真正原型!

  临上战场了,许多文化不高的战士都来请杜姐姐帮助写家信、写决心书、写请战书。杜干事来者不拒,忙得不亦乐乎…。。。

  仗打起来以后,这些战士纷纷阵亡,看着一个一个冰冷的姓名,杜干事泪流不止……

  第二件,无畏上战场,擦肩见阎王。

  杜干事的工作任务是统计战场阵亡情况,本来她只管统计干部增减情况,因人手不够,她便干部战士增减都要统计。因为她是组织股的干事,组织股的办公地就在106团所守的537.7高地反坡道的坑道里。这已经就是前沿阵地了。而杜念沪又上了最前沿的坑道,去过若干回。

  106团刚上上甘岭阵地不久,一天阵亡约有100来人,其中有一次一个坑道被炮弹炸塌,一下死了三四十人,尸体被挖出来准备运到后方。阵亡名单被送到杜念沪处,杜念沪嫌名单统计的不准确,便要上战场去亲自核实。5.jpg

  (12军34师106团团长武效贤和妻子106团组织股干事杜念沪,夫妻双双战斗在上甘岭第一线。)

  当时,每个人的衣服口袋里都有一个布条,上面写有每个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按照这个布条来统计人员的增减是不会错的。突然出现统计不准确的情况,是因为外军调入一个营,人员还没有来得及入册便上战场。另外,送给养的人员在上甘岭上突然被炮弹炸死若干。三处阵亡人员汇在在一起,没有办法做到个个统计很准确。

  结果杜干事就向阵地出发。此时,一阵阵炮火袭来,把堆在阵地上的尸体全部都炸没了……

  因为杜干事老往前沿阵地跑,武效贤团长对其大发其火:“听明白没有?女兵不许上前线!这是命令!”杜念沪马上说:“我不是女兵,我是女干部!我有工作任务和职责!”

  武效贤没有办法,便指派自己的警卫员孙玉才跟随杜干事随时保护她。这一天又因为有事,杜干事又冲上了前线,敌人的炮火突然就来了。听到炮弹的呼啸,警卫员拉着杜干事往坑道里跑。

  此时,杜干事已有能力根据声音辨别炮弹的远近了。她在坑道里听到炮弹声飞向头顶,一把拉过警卫员压在身底下。也只有一瞬间的情况,坑道一下子被炸塌了。杜念沪和警卫员一下全被埋在了炸塌的坑道里……

  听说是团长的夫人被埋了,战士们奋力抢救,终于把杜干事与警卫员等在坑道口的人挖了出来。警卫员挖出后的第一句话是:“杜干事,看看孩子还在吗?”杜摸摸肚子:“还在!幸亏还在!”

  这是真正的九死一生!因为被埋时间短,他们没有被窒息死,而后挖出的人则阵亡了!

  第三件,伴随夫君旁,战法改变样。

  106团打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战役所上的8个团的最后一个团。临上战场前,12军副军长李德生给106团长武效贤下达命令:“你的任务是六个字,打到底,收摊子!”收摊子,即结束整个上甘岭战役。作战三天以后,武效贤明显感到战士损伤太大,这样下去要不了多长时间,全团就会被打光。

  于是他向上级提出了改变战法的请求(我在另一篇文章《上甘岭,收摊勋功武效贤》专门写到)。几经讨论,最终得以贯彻。改变战法是否有效?

  杜念沪说:最有说服力的是我的战场阵亡统计表,过去平均每天约阵亡在100来人,现在每天阵亡人数是6到8人。联合国军看着岿然不动的上甘岭高地,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提出谈判。6.png

  (这张照片是祖国慰问团慰问上甘岭部队时拍摄的,参加合影的人员是上甘岭已经牺牲的英雄的亲人们和武效贤夫妻的合影,前排左蹲者的军人是杜念沪,后排中间军人是武效贤。

  第四件,告别上甘岭,洒泪别战场。

  1953年1月,杜念沪即将临盆,上级批准她回杭州老家生孩子。临走前,武效贤问道:“现在一时不打仗,我可以好好陪你几天。”杜念沪脱口而出:“你陪我再上一次上甘岭。”“可以,但你快要生了,去了可不能掉眼泪。”武效贤说。

  夫妻俩带上警卫员乘车来到了上甘岭,看着近在咫尺的537.7高地,杜念沪刚一落脚,眼泪开闸放水,夺眶而出。武效贤见状,让人拍了一张纪念照片,赶紧拉上杜念沪离开了上甘岭。7.jpg

  (这是杜念沪即将回国前,要求丈夫武效贤带她重回上甘岭,所拍的在朝鲜的最后一张照片。)

  杜念沪对武效贤说:“孩子就要出生了,你给起个名吧。”武效贤不假思索:“若是儿子,就叫武和平。”杜念沪点头示意道:“和平,这名字好!”武效贤故意问道:“你说说看,怎么个好法。”这根本难不住金陵女大毕业的杜念沪:“和平,才是不畏生死战士们的挚爱,也是战士们对世界最大的希冀和愿望!”

  回到国内杭州不久,杜念沪生下了一个男婴,取名武和平,后来,他们又有了一个女儿,起名武燕平。这是他们心中的梦:和平只能用战斗来保卫!

  杜念沪的故事就讲完了,我想补充重要一点:有人问我,杜念沪事迹这样突出,为什么没有立功?我只能再讲一段故事:杜念沪用身体扑在警卫员的身上舍身救人,又被坑道埋住大难不死,按说应当立功!

  我和组织股股长张明祥商量了好几回才由我向武效贤团长报告,结果被团长骂了回来:“你们不知道吗?志愿军有明确的纪律,前线不许上女兵!杜念沪会“狡辩”,偷偷上去了,也就上去了(特指杜念沪所说:我不是兵,我是干部),给她报功,就她一个女的上前线,不是自找挨勊吗?”

  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了,我特别想说:上甘岭上的唯一女英雄不应当被埋没!

  2018年,讲述人郭广森93岁去世。整理者把接下来的故事继续说完: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2020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杜念沪老人领到了一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手捧着纪念章,杜老仿佛又回到了上甘岭那片3.7平方公里的阵地,她深情地写道:“战后的上甘岭随手抓把土都可以数出几十颗弹片,甚至骨头,寥寥无几的树木残根,也嵌入了无数的弹头和弹片。”

  “作为上甘岭战役坑道里的唯一女性,我记下了106团所有牺牲战友的名字,我常常想起这些死也不怕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士们。他们也该像我一样,有自己的儿女,也会子孙满堂,他们是为祖国安宁、为世界和平牺牲的。”

  “我也时常想起我的丈夫曾对我说过的那句话:那些牺牲战士的鲜血与躯体,已经浇筑在了上甘岭,成了志愿军血肉阵地的一部分。”

  伟大的抗美援朝,伟大的上甘岭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

  杜老己于2022年8月31日去世,享年92岁。谨以此文,献给以杜念沪和武效贤为代表的英雄前辈,并缅怀为了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而牺牲的志愿军英烈们。


1687739596155043.jpg

本文口述人郭广森和他的志愿军妻子王成英。王成英曾给敬爱的周总理写信汇报:从朝鲜回来以后随丈夫到南京没有工作。周总理给他回信,并亲自为她安排工作。

 

1687739701101038.jpg

  泪在诉说——志愿军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兵解秀梅抱着毛主席泪流满面。吕厚民摄

 

10.jpg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由志愿军12军106团保卫股股长武绪昌的女儿武丽佳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用图片展现了200名志愿军女兵的故事。

 

1687739782665787.jpg

毛主席接见志愿军回国代表,为志愿军代表解秀梅签名留念。吕厚民摄  

1687739841369169.png

电影《英雄儿女》广告画。

1687739866445895.png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形象。

1687739898132623.jpg

  志愿军女兵在战场上抢救伤员。


15.png

  【作者简介】郭向星,1970年入伍海军。毕业于国防大学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曾任海政宣传部正团职干事,海军北海舰队554舰副政委。曾任《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军记者站记者。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言论专访版任编辑。曾在《中国民航报。蓝天周末》任主任记者。1995年从《中国民航报》社退休

  (本文首发于《白浪情》公众号平台;编辑:严京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