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里正在放映《长津湖之水门桥》,座席上一位老者边看边擦眼泪。散场时,老者起立,对着银幕敬了一个长而有力的军礼。

  第二天,一条抖音火爆,24小时内点赞超百万。《人民日报》抖音号转发,点赞量更是超过185万人次,评论7.9万条,转发9.6万次。

  看电影的老者是谁?火爆的抖音又是怎么回事?


  参加志愿军

  看电影的老者是抗美援朝老战士、河北省邢台市监狱退休职工张彦修。抖音是孙子张绍涵在陪爷爷看电影时拍摄,并在爷爷的抖音号发布的。

  了解张彦修的故事,还要从73年前的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说起。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把战火引向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投入到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

  1951年元旦刚过,山东省即墨县兰村镇六里村征兵工作正在进行。村干部们讲,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他们的飞机把炸弹扔到了我国边界。这就像狼来到了咱们的家门口,眼看着就要进家吃人,咱们能不管吗?参加志愿军,就是保家卫国,就是保卫和平,保卫咱们刚分到的胜利果实……

  村干部的宣讲,激发了热血青年当兵入伍的积极性,纷纷报名参军。

  15岁的张彦修,9岁时父亲病亡,母亲远嫁他乡,家中房子和地早已卖掉,他跟着奶奶艰难度日。解放了,他们分了地,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当他看到村里的年轻人纷纷报名参军时,也鼓起勇气去报名。他怕领兵的嫌他小不让去,头脑灵活的彦修在登记时说16岁,村干部也为他打着掩护。体检时,一量身高,合格。征完兵,他们在县里换了军装后,坐车到了辽宁本溪,在那里进行了七八天的爬山、打背包训练。然后,从本溪到达安东。在安东发了枪,发了铁锨等物品。安东离朝鲜很近,中间就隔一条鸭绿江,在那里就有了战争的火药味,能看到远处美国飞机在鸭绿江大桥上空飞来飞去。他们这些新兵,不知道战争的残酷,不知道敌机投弹的厉害,还好奇地瞪着眼睛看热闹呢。

  1951年1月,张彦修跟随部队向朝鲜开进。在鸭绿江大桥上,两边是步行的队伍,中间是拉着物资的汽车和由马拉着的大炮。人员、汽车、马匹、大炮,密密麻麻,浩浩荡荡,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初次上战场

  过了鸭绿江,就是朝鲜的新义州。因为是晚上过去的,第二天天亮后,他们看到穿着和服的朝鲜老百姓。这时,他们才意识到已经出了国,来到了战火中的朝鲜。张彦修实际年龄只有15岁,这个岁数,在当时百万志愿军中,恐怕也是最小的了。但从小受苦受难的他却不害怕,他心里记住了村干部的话,是去打美国鬼子的,是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而来的。他甚至想早点到达前线,真刀真枪地跟美国鬼子干。

  张彦修所在的部队是志愿军9兵团26军87师232团。那时,他只知道自己是三营八连二排六班的,团以上的番号就不知道了。

  9兵团下辖20军、26军和27军,都是从孟良崮和淮海战场走下来的英雄部队,原华东野战军的绝对主力。作为精锐中的精锐,9兵团被火速调往朝鲜参战,定位就是担当志愿军的主力突击兵团。为重创美军第10军这支王牌精锐,9兵团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走雪山、穿密林,隐蔽行军,在长津湖地区布下了口袋阵。20、27军分别陈兵长津湖西、北两侧,26军则在东侧担任阻击任务。长津湖战役,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

  张彦修他们这支新兵队伍,是在长津湖战役结束后,赶往长津湖地区的西朴里,在那里补充26军部队。

  这些刚入伍的新兵,每人背着七八十斤重的装备,每天徒步行军六七十里路。因为天上时有飞机轰炸,他们不能走大路,只能在深山密林中边开路边前进。即使在夜晚的山中,敌人也不断打出照明弹,搜索志愿军的行踪。一天晚上,他们正在行军中,突然,七八颗照明弹嗖嗖地飞上去,把地面照得如同白昼。一批敌机嗡嗡地飞过来,像下蛋一样扔下一串炸弹,正好扔在行军的队伍中,战士们被炸的死伤一大片。这时,张彦修他们才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

  他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4月份的铁原。连队在那里挖战壕,修工事,打敌人坦克。战斗开始前,排长对班长说,炸坦克、炸碉堡时别让小张上,可让他埋地雷。张彦修知道,这是排长在保护他这个小兵。有一次战斗中,他们隐蔽在战壕里,通信员报告敌人还有60米。张彦修刚想冒头举枪,班长一把把他拽进战壕,说:小子,你不要命了!因为他年纪小,作战中排长、班长一次次地把他挡在身后,多次保护了他的生命。

1.jpg

  (图为张彦修应邀参加革命传统教育讲座,讲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

      随着战争的进行,他参加的战斗多了,胆子也大了起来。他不再把自己当小孩子,排长、班长也不再把他当新兵。战斗中,全班分为三个战斗小组。班长、副班长各带一个小组,他也成为小组长,带领小组多次完成了战斗任务。

  战场,不但锻炼了他的胆子,磨练了他的意志,还提高了他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一次夜间作战中,班长命令他去炸掉一个碉堡,他抱起炸药包就向敌碉堡摸去。在距碉堡十来米的地方,他开枪进行火力侦察。打完后,没有敌人还击,他又打了几发,仍然没有动静。他便大胆地摸进碉堡里,碉堡里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他一手抱着炸药包,一手拄着枪在里边找了一阵子,连个人影也没有。原来,敌人跑了。因为战斗中补给困难,志愿军食品短缺是常有的事儿。他想,敌人撤了,碉堡不用炸了,找找有吃的没有。他就在里边到处摸,摸来摸去,还真摸到了饼干和罐头,他拿了些就出了碉堡。回到刚才部队的位置,竟看不见一个人。原来,敌人撤了,部队也转向了另一个地方。他便急忙去找部队。没有多长时间,终于在山顶上找到了部队,他把带来的饼干罐头分给了战友们。


  参战上甘岭

  朝鲜战争的艰苦卓绝,志愿军的英勇顽强,是举世公认的。而朝鲜战争中最艰巨、最伟大的战役非上甘岭莫属。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防守的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在持续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部队轮流作战。张彦修所在的部队参加了那场举世闻名、空前绝后的惨烈战斗。

  上甘岭面积虽然不大,但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作战时间的长度和战场战斗场面的惨烈都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双方人员伤亡之多也是罕见的。在那么一点点的地方,敌人大炮不停地轰,敌机一批批地炸,造成志愿军很大的伤亡。部队不断地减员,又不断地补充。张彦修所在的班,满员时十一二个人,有时只有十来个人,甚至几个人。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们班一天就牺牲了6人,全班只剩下5人。战友们前几分钟还在并肩作战,一转眼却倒在了血泊中。看到那么多战友牺牲了,张彦修和其他战友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把满腔的仇恨化作喷射的怒火,手端转盘机枪,勾住板机,一口气把弹匣里的子弹打完。换上弹匣,再狠狠地打,发疯地打……

  上甘岭战役中,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和身边战友感人至深的战斗事迹,尤其是在战场上面对强大而凶狠的敌人,身处恶劣而严酷的战场环境,依然坚定信念、舍生忘死,英勇奋战、寸土必争的种种事迹感人至深。张彦修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班里有一名炮兵观察员,正在执行任务时,被美军坦克车发现,一炮打来,弹片把一条大腿齐根削断,顷刻间鲜血染红了衣服,染红了土地。坚强的观察员自己抱住断腿还要往回对接,并大喊着“我不下火线,我要杀敌!”全排战士都被他的坚强意志所震撼。战友们哭着帮他包扎好,再次投入战斗。

  长时间的坑道生存,多次的激烈战斗,一批批的人员伤亡,难免使人生发低落情绪。一次战斗间隙,连长说,我三枪就能把敌机打下来,战士们都说连长吹牛。又一次,敌机来了,他们都举起枪,噼噼啪啪地向敌机射击。嘿,只见那架敌机屁股冒着黑烟向远处飞去。事后,上级给连长记了功。战士们知道,连长不是吹牛,连长是为了激励他们的战斗意志,故意说的。

  张彦修保存着一张《1951年6月中旬正面战线敌我态势图》。他说,我们26军从五次战役后,大都在铁原、五圣山、西方山、独立峰等地作战。最艰难的是五圣山战区,那时,与敌人近距离对峙作战57天。虽然付出了残酷而沉重的代价,却取得了五圣山战役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和军威。五圣山,后来起名叫上甘岭,甘就是甜的意思。而美军打了败仗,他们起名叫“伤心岭”。

  最终,上甘岭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胜利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失败而结束。

  张彦修自1951年1月入朝到1952年12月回国,在朝鲜战场整整战斗了两年。两年时间里,他参加大小战斗几十次,身上多处负伤。在这两年里,他也从一个15岁的稚嫩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成为一名最可爱的人。

2.jpg

  【作者简介】 李书海(网名:一兵)男,共产党员,退休职工,曾服役铁道兵一师,《白浪情》群友,爱好文字,喜欢写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