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强调博物馆能够创造联动效应,促进积极变化,可以在诸多方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美好生活作出贡献。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一个博物馆就是一座桥梁。博物馆自出现以来,就焕发出巨大的文化力量,深刻影响着人类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过去,博物馆建设强调以藏品立本,注重对文物的保护与展示,现在则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公众对展品的可接近性、参与性。

  位于黄河北岸,浸润着古老母亲河文化根脉的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历史博物馆,是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创办人张爱兰创办的。张爱兰的父亲张增德曾经是一位志愿军战士。15年前,张爱兰为帮助父亲寻找与他共同打掉美军战机的战友,为圆众多老战士的相聚之梦,在郑州自费租下一套商品房,创办了郑州老战士之家,还成立了爱国主义宣讲团、老战士合唱团、赴朝扫墓访问团、口述战争历史博物馆和传承红色基因志愿服务队,简称“三团一馆一队”。11年里,口述历史博物馆累计接待了530多个团体,开展了320多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为践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纪念即将迎来的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为铭记那段被前辈们用鲜血浸透的历史,通过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文物背后的故事,回首英雄的战斗往事,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宣传抗美援朝光辉历史,歌颂志愿军的丰功伟绩之时,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战争口述历史博物馆作出“八个一”的新策划:“穿一次志愿军军装、唱一次志愿军战歌、讲一个志愿军故事、吃一把炒面一把雪和冻土豆、走一次抗美援朝之路、敬献一次鲜花、行一个少先队礼”,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了一座流动的纪念碑,一所鲜活的档案库,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一幅壮烈的群英图,一首民族的正气歌。1.jpeg

  5月18日上午8点不到,博物馆已经陆续迎来参观者,最抢眼的是来自平原示范区滨湖小学的300多名少先队员,统一乘坐5台大巴车专程到这里开展2023年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嘹亮的歌声,整齐的队列,鲜艳的红领巾,庄严的宣誓,让人们看到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新时代少年最强音。

  宣誓仪式结束后,张爱兰馆长宣布“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纪念物背后的故事”主题分享活动正式启动。

  来自平原示范区小学的赵宁馨和孙姝瑾分别讲述了《守护生命的源泉》《世间最珍贵的温暖》两个博物馆纪念物背后的故事,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又多有所思。

  张爱兰馆长现场向平原示范区滨湖小学赠送了《亲历者口述战争》这本由河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韩申国大校编著的图书,是根据30多位90多岁的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老战士的口述战争历史整理编著而成的。“红色政权从哪里来?”“当年共产党人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建立军队?”“为什么要抗美援朝?”“那些参军参战的将士为什么会舍生忘死?”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2.jpg

  短短一个小时,一场沉浸式的红色教育活动就这样圆满完成了。

  在张爱兰馆长的引领下,孩子们走进了这个庄严厚重的博物馆。博物馆室布展面积600平方米,设四个展厅,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主视角,围绕战争主线,突出战场较量。由“走向硝烟 旗开得胜”、“突破战线 机动防御”、“以打促谈 艰难日月”、“实现停战 名震世界”、“赢得和平 重建平壤”、“抗美援朝英雄谱”、“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贡献”、“连续11批赴朝扫墓”等15个部分组成,还特别设置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专题展厅。

  通过650余幅战争历史照片、上百件烈士遗物和战争纪念物,以及大量视、音频等,充分展示抗美援朝重大决策过程、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战役战斗、重要历史人物,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生动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重点展示志愿军将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强敌、制胜强敌的精神优势,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这个馆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参观者的需要,或播放某一段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或由某一位专家学者以及老战士口述抗美援朝战争故事。3.png

  截至2023年4月底,口述历史博物馆已经陆续接待了解放军中部战区、河南省直工委、新乡老年大学、河南机场集团、平原示范区纪委、河南工业大学、新乡医学院等单位和学校参观团体160多个团体,接待人数超过20000人次。

  自2010年以来,口述历史博物馆连续13年联合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乡医学院等20所大学500多名大学生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寻找最可爱的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达100次,遍及全国16个省直辖市,走访慰问在乡老战士数千人次,整理回忆录500余万字,口述战争历史10万多分钟。并编辑整理了《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红色追寻》《血与火的洗礼》《感恩伟大祖国》等口述历史书籍。 

  70年过去了,当年战败的许多美国军人以及倾其毕生精力研究这场战争的美国军事家,至今对朝鲜战争的结局仍感到困惑。为什么在朝鲜战场上能够涌现出那样的志愿军将领?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他们能在阵地上战至最后一人而无所畏惧?西方国家的所谓军事专家甚至胡说什么“这很可能是他们服用一种特殊药物的作用”。其实,这种“特殊药物”,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几十年革命战争中锻造出的优良传统和顽强作风,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4.jpg

  凝视时间的坐标,“七一”到“八一”有多远?不仅仅是一个月——从建党到建军,我们经历了6年的腥风血雨。回首历史的波澜,“八一”到“十一”有多远?不仅仅是两个月——从建军到新中国成立,我们经历了22年的浴血奋战。而从1949年10月到1950年6月,仅用了一年不到时间,朝鲜战争爆发。从10月19日首批入朝开始,我们开展了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而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迫使美国侵略者在停战书上签字。“197653”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排列。再震撼世界1000天里,这支英勇的队伍里,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197653位牺牲烈士。

  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展览现场,一件件武器装备实物,一面面立功受奖旗帜,一张张珍贵历史照片,生动记录着志愿军战士英勇战斗、克敌制胜的光辉历程和不朽功勋。

  鏖战43天的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战斗激烈程度前所罕见,随手抓把土,里面有一半是弹片。在博物馆展厅的墙上,挂着几幅老战士历时一年时间为几位英雄——他们的战友画的国画。5.jpg

  邱少云的殊死静卧,融战士的伟大于无声。黄继光的舍身一扑,使敌人胆战心惊。杨根思抱起炸药包怒向敌群,用“三个不相信”的誓言,把一往无前诠释得淋漓尽致。15军军长秦基伟始终抱定一个信念:“革命到底,就是铁心跟党走,活着干,死了算!”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士英勇善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无所畏惧,创造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这也极大地激励着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情感,使全国上下同仇敌忾。这一积极作用,也一直影响到今天,并将永远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抗美援朝为中国赢得的不仅仅是一场局部战争的胜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反侵略战争,它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打出了大国的地位,打出了国际生存空间。

  洪学智上将说得好:“我们面对的是世界头号强敌,他们的战争投入超过我们好几倍,武器装备比我们先进好几代,而我们最终牵住了它的牛鼻子,迫使它接受了和平。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在反侵略史上都是奇迹。”6.jpg

  这里有从战场上带下来的带血的弹片,有已经弯曲了的铜质进军号,有发黄的子弹带,有东北部队战士入朝时穿的大头棉皮鞋、栽绒帽,有从南方部队入朝时穿的单薄军衣、单薄的军被装,有被子弹打穿的糖果袋,有带有血迹的炒面袋,有发黄的白色毛巾,有掉了瓷的已经漏水的茶缸,有飞行员练习飞行的模型机,还有发黄的家书,也有中国人民慰问团送给志愿军战士的慰问信,最显眼的是父亲的那块降落伞布、发黄的照片、封面已经卷缩了的英雄手册、破旧的的针线包和锈迹斑斑的一枚枚军功章……一件件纪念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些刻骨铭心的血色记忆。

  “没想到一把小小的军号背后竟然有这么多动人故事。”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表示,此前参观革命纪念馆大多是走马观花,对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不甚了解,但通过馆长的深情讲述和互动问答,大家对革命文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希望这把当年能够震慑敌人的军号,能够唤醒青年人,传承红色基因,使号声能够一直引领我们前行的路。”

  革命文物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让文物不再冰冷,同时也在大学生们的心中播下了红色种子。参观者纷纷夸赞,“口述战争历史博物馆非常注重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讲解中更注重故事性和互动性,在追忆历史中找寻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同学们从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中感受精神的力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