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老师是我大学的写作老师,他的名字叫宋成德。

  大约半个月以前,宋老师托熟人给我带话说,他把自己毕生的文章、随笔、生活感悟,还有学术研究方面的文章整理出版了,名为《淇水集》,厚厚的三大本,计约220万字,想送我一套做个纪念,我一听心中当时万分惊喜,恨不能立刻就奔到宋老师面前。

  奈何紧接着身体便感觉不适,浑身酸痛,有些发烧,稍微一动就容易出汗,微风一吹,感觉全身上下似乎都被风给洞穿了一样,身体单薄得仿佛一张纸。去医院抗原检测,结果是阳了!疫情三年,我千方百计注意,从去年四月开始晨跑,一年来坚持未断,去年年底,疫情放开,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阳了的时候,我躲了过去,但是在这个春天就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还是中招了。专家说,这次阳了的,都是此前没有阳过的,还有一些是二次复阳的。我大概是属于第一种吧,那种痛苦的感觉一言难尽,真有一种被彻底抽空的感觉,对身体的消耗非常大,好在一周之后情况好了起来,抗原检测,复阴,终于可以放心了。

  再坚持了四五天,彻底安全之后,决定去拜访宋老师。微信图片_20230529183140.jpg

  回想宋老师给我们上写作课,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我们是一群十八九岁二十来岁的学生,宋老师也是三四十岁风华正茂的年纪。记得他每每给我们上课,人还未进教室,他在教室外抽的烟已经丝丝缕缕飘进了教室,大家看见那飘进来的烟,就知道宋老师已经来到了教室外。他上课之前,好像总要吸完一支烟,所以,那烟是宋老师给我们上课的信号,也是我们写作课的一个标志。宋老师说话风趣幽默,粉笔字也写得刚劲有力,他的教案也是一笔一画,一丝不苟,上面几乎找不到一处写错涂抹的痕迹。他对很多事情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观点,那个时候,他似乎正痴迷于中国古典作品《聊斋志异》的研究,所以他经常挂在嘴上给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研究《聊斋》的!记得有一次他给我们赏析《聊斋》中《婴宁》一篇里婴宁的各种各样的“笑”,就让我们印象深刻。他是善于鼓励并激励学生的,因为带的写作课,中文系大多数人又都是有作家梦的,所以写作课布置的作文大家都想得到宋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只要是发现谁的哪篇文章写的不错,他给予最大的肯定就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那个同学说:此文可以投向《秦都》。那个时候,《秦都》是我们班几乎所有同学心目中最高的文学圣地,大家觉得只要能在《秦都》发表作品,似乎自己的文学梦就成功了一大半。后来我才知道,《秦都》杂志是当时咸阳市的一份内部刊物,是一份扶持地方业余作者的内部文学刊物。就是到今天,她依然是一份内刊。然而在当时,因为宋老师无数次地推广与宣传,《秦都》在我们班所有人的心目中,好像成了文学的最高殿堂。我们那时都以能在上面发表作品为最高追求。可惜直到大学毕业那年,直到我在中国青年报和陕西日报文艺副刊开始发表散文,我在《秦都》上连一个字都没有发表过。

  宋老师的课,常常会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讲。比如他的讲课方法,有些人可能未必认可,或者私下议论,认为他在给学生胡说。这话传到他耳朵里,他也不避讳,经常会把这些别人的议论说在课堂上。比如他就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自问自答:有些人说我在课堂上胡说,我怎么能胡说?那“胡——说”两个字定然是拉长并且加重语气说出来的,结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课堂气氛甚是热闹。讲到诗歌创作需要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时,他拿距离我们学校不远的渭河做比喻。他说你第一次见到渭河,第一次看到渭河那么大的水,你心里很激动,但是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你哪怕就是吼一声:渭河的水呀,冷怂(一个劲)地往东流!那也是一种情绪表达。我们同学当时都快笑岔气了,也深深地记住了这句非常具有宋老师风格的诗句。后来同学们多次相聚,提到宋老师,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有些人说我胡说,我怎么能胡——说?”和“渭河的水呀,冷怂地往东流!”

  后来,宋老师似乎把精力主要用于“关学”研究。所谓“关学”即关中(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古代称关中)之学,是从地域角度而言的,无论是张载之前的申颜、侯可,还是张载之后的吕大钧兄弟、李复、范育、游师雄、种师道以及金元明清时期的杨奂、杨恭懿祖孙三代、吕柟、冯从吾、李二曲、李因笃、李雪木、刘古愚等,都是关中人,故其理学又称为“关学”。如果就关学的内涵性质而言,它属于宋明理学中“气本论”的一个哲学学派。关学作为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从北宋到清末,延续了800余年,誉播华夏,影响深远。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为无数文化人所传颂传扬。

  宋老师一头扎进这些古代先贤的思想海洋,汲取他们的精神营养,想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光大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但越是熟悉和了解古代先贤们构建的道德高标,便越是生出对现实的绝望和不满;越是感受到古人构建的理想世界的温暖,便越是觉得自己和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他也想改变,也觉得应该改变,但是常常做不到,而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执拗和不妥协。

  很多在某个学术方面有特别精深研究的人,常常都具有这种坚持和执拗,他们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也绝不变通,然而这种性格在万事万物都善于变通甚至寻求变通的当下,只会让自己受到伤害,而他们的知识和学养在维护他们个人利益的时候经常会显得苍白无力!

  得知我要去拜访他,宋老师早早写好了给我的签名,字一如当年的刚劲有力,一笔一画,非常认真,他的家里,床头到处摆满了书刊和研究用的工具书,那些工具书,已经被他翻得封面都变了颜色,说到当下一些人对于学术研究的不认真,宋老师更是忧心忡忡。

  拿到宋老师厚厚的三卷本《淇水集》,才发现宋老师有多么喜欢写作,又是多么勤于笔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感悟的点点滴滴,童年时代的逸闻趣事,工作当中的所思所感,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与矛盾,他都诉诸笔端,形成文字,把他内心的一切,全都赤裸裸地呈现出来。那些或长或短,或感性或理性、或记人记事,或写景抒情,或宏大事件的个人感想,或见微知著的个人思考……可以说把一个喜欢读书,喜欢用文字记录的知识分子数十年的心路历程生动地、个性化地再现了出来。读着那些文字,你能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常常在深夜或者凌晨,在人间最安静的时刻,当他用笔一笔一画写下那写文字的时候,他那颗蓬勃跳跃的心。

  微信图片_20230529183148.jpg从中,你还能感受到他对文字的那种敬畏与认真,他对自己在文字运用上的那份严格与苛刻,以及他私底下对自己的反思与解剖。读那样的文字,我时时能感受到鲁迅对自己的无情解剖的味道。那皇皇二百万字,凝聚和浓缩着一个大学老师,一个知识分子一辈子对生活、对工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家庭充满深情深刻的思考和满含温情温暖的爱恋。

  记得那天中午,我约了另外两个大学老师,请他们和宋老师一起吃饭。席间,宋老师很高兴,谈兴很浓,带去的酒他已经连喝了几大杯,别人劝他不要喝了,他还是要喝,又不停地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不仅自己抽,还要给别人,让别人和他一起抽。酒店的服务员看见抽烟,多次说,请把烟灭了,这个饭店是无烟饭店。每次说,我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但是宋老师依然故我,根本就不理睬服务员的提醒。当宋老师不知点燃第几根香烟的时候,服务员又一次提醒,把烟灭了,这是无烟饭店。宋老师猛吸了一口烟,看着服务员说:灭不了!那“灭不了”三个字又是拉长和加重了的语气说出来的,有着特别强调的意思,我只好抱歉地对服务员笑笑说,我们很快就结束了,老师高兴,就让他抽吧!

  这就是我们的宋老师,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一个抽烟不止,也笔耕不止的人,一个把自己的思想、思考,感悟、体会随时随地认真的文学地记录下来却从来都不寻求发表的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