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飞旋的思絮

  4月7日子夜,兴奋的西昌航天城。

  邓小平从北京家中打来电话,表达他老人家衷心的祝贺。

  江泽民总书记、杨尚昆主席、李鹏总理也纷纷致电庆贺胜利。

  荣毅仁和李嘉诚一同高兴地从参观大厅的座位上弹起来,握手拥抱,热泪盈眶。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是第一次到西昌,在这里看两秒钟都值得……”香港和记黄埔公司董事长李嘉诚说。他是7日下午才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及一批港澳人士同机专程赶到西昌的。显然,他对自己的公司与中信公司、英国东大电报局合资组成亚洲卫星公司购买、经营“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十分自豪。

  荣毅仁没有忘记自己的中信公司为了亚洲卫星公司,为了“亚洲一号”而奔忙的日日夜夜,毫不饰掩内心的激动。他对记者说:“卫星发射成功了,我的心情既高兴又平静。高兴的是我国威名远扬,平静的是我们终于又做成了这件事。一个企业家要讲究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里包含着政治影响和国家利益。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所致力追求的。”

  坐在指挥大厅前排的美国休斯公司副总裁多夫曼先生、加拿大太列卫星公司亚星发射副主任哥达先生放下直通美国的电话。

  “我们的跟踪站已经抓到卫星了。”他俩激动地对大家宣布。之后,与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上官世盘紧紧握手。

  满脸挂着泪花的上官让高原的烈日晒得黑里透红的又宽又大的前额直放光彩。那感人的一幕幕,他仍然记忆犹新。

  1986年,他随承揽美国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中国航天代表团到美国华盛顿中国大使馆作报告。“中国要给美国发射卫星。”这消息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

  那天,当上官世盘解答完美国政府24个部门就中国给美国发射卫星而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轻松地步出大使馆。

  顷刻之间,他被久候在大门外的华侨围住了。一位两鬓斑白的华侨老人拉着他的手,激动得满脸通红,老泪纵横,连连说着:“过去美国人看不起我们,认为我们中国人只能开饭馆做生意,今天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卫星,还能发射美国卫星。中国强盛了!中国人能够造福于人类了!”一些华侨商店、饭馆的老板拉着中国代表团成员的手,他们要为祖国的亲人提供免费服务,要为强盛的祖国贡献海外游子的一片赤诚之心。

  华侨老人的肺腑之言,5年来的风雨历程,他上官世盘怎么能忘记呢?

  腾云宾馆前鞭炮齐鸣,宴会厅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们举杯庆贺“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阿曼邮电大臣巴鲁希举起酒杯,激动地对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孙家栋说:“明年我们一定要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发射阿拉伯国家通信卫星。”

  慈眉善目的孙副部长说:“为我们今后在通信卫星领域的合作,干杯。”

  “砰”

  酒杯里溅起浪花,孙家栋心潮起伏。

  孙家栋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曾参加和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他还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设计师。      

       1985年,他作为中国对外发射服务商务代表团团长,访问欧洲时,曾任欧洲空间局局长的吉甫森(英国人)对他说:“对外发射服务你们可千万不要估计得太乐观。阿里安火箭从提出来进入国际市场,到签订发射第一颗外国卫星的合同,整整用了8年的时间。”

  8年,一个抗战的时间。国家建设能等待8年?人的一生有几个8年?

  孙家栋匆匆来往于东半球和西半球,参观、谈判,流了多少汗水,花了多少心血,谁也无法计算。他率领的以航天技术人员组成的代表团,终于于1989的12月从美国拿回了发射卫星的许可证。

  仅4年多点时间!

  对于孙家栋及其代表团卓有成效的工作,航空航天工业部刘纪原副部长说了句耐人品味的话:“孙家栋身后站着一个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长征三号火箭的发射队队长施金苗自述——

  7日晚上,我在西昌参加了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那是一个令人终身难忘的时刻,庄严而又神圣,紧张而又激动,心好几次提到嗓子眼上。长征三号火箭大部分硬件是上海研制的,虽说是成熟产品,但第一次替外国人发射卫星,能确保万无一失吗?在此前不久,欧洲的阿丽亚娜火箭、美国的大力神火箭接连发射失败,这给我们巨大的压力。去年那场风波后,有人在经济上、技术上卡我们。在这个时候,亚洲一号卫星能否发射成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指挥大厅发布成功的喜讯时,我愣了一下,然后才发出由衷的欢呼,不少人流泪了。此时此刻的心情实在难用语言表达。因为,我们向世界证明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

  鸦片战争150年了,在中国人心灵上最深的印记是什么?落后挨打!从那时起,中国的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就开始探索强国之路。强国源于爱国,爱国才能献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终于成为“东方醒狮”。

  科学没有国界,但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却有自己的祖国。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这应该是每一位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

  亚星上天的喜讯,在首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成为热门话题。

  在阳光融融的清华园,清华大学材料系学生吴仲林激动地说:“4月7日晚,放电视的宿舍里挤满了同学,大家都等待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随着亚星发射成功,宿舍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这是我入校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热烈的情景。”

  在桃红柳绿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法律系学生肖建兴兴奋地说:“许多同学议论说,看‘亚洲一号’升空,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说明我国的政局是稳定的,国际交流并未停止,改革开放仍在进行。同学们的思想层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中国日益富强。”

  “这几天,同学们一直关注着‘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在预定轨道正常运行的消息,我们觉得全世界中华儿女都在翘首注视这颗星,它就是中国心啊!”(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系学生陈东东、林建荣)

  中国西昌所发生的壮举,为世界所称道——

  【斯德哥尔摩消息】瑞典空间公司总裁伦诺特·吕贝克说:“我对中国首次成功地发射十颗国际商业通信卫星感动振奋,对瑞中两国发展空间技术合作更加坚定了信心。”

  【伊斯兰堡消息】巴政府科技部秘书(常务副部长)塔利克·穆斯塔发称:“这次成功的发射,打破了西方大国垄断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的状况,对第三世界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堪培拉消息】澳大利亚卫星公司总经理查德·约翰逊认为:“中国成功发射商用卫星,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西方潜在订户来说都是重要的。”

  【菲律宾】《世界新闻》发表题为《中国长征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社论说,“这次发射成功令人惊叹和瞩目”。“事实证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创造的长征三号’在技术上是信得过的”。

  【英国】《泰晤士报》载文赞扬说:“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航天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的商业竞争者。”

  这是一声非同凡响的惊雷!

  这是一声划时代的礼炮!

  短短两个月时间,中国连续两次发射通信卫星成功,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火箭技术的成熟可靠。

  这绝非是历史的巧合。1984年4月8日,中国长征三号火箭把自己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送上太空。时隔6年,中国又成功地把美制卫星送入轨道,实现了我国商务发射零的突破。

  尽管我们的航天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毕竟赶上来了,迈着巨人般的步伐。

  中国终于跨出了走向世界的一步,振奋人心的一步,里程碑式的一步。

  有了这崭新、坚实的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向着世界!

  向着未来!


  十八、并非尾声

  这是一段往事,发生在33年前。

  参与“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许多当事人尽管已经作古,但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却已载入史册。

  1990年,中国航天人在经过6年的等待之后,克服政治、经济、技术等多重困难,终于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亚洲一号”送入太空。正如她的名字——“亚洲一号”注定是一颗承载了许多个“第一”创举的卫星:

  她是亚洲地区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带领着众多的“后来人”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她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的国外制造的商用通信卫星,拉开了我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大幕;

  她是第一颗为我国广播电视业提供传输服务的商用通信卫星,开启了国内卫星应用服务的新开端;

  她是引入了出租卫星转发器的成套服务即“天地一体化”重要概念的铺路者,帮助打开了我国卫星通信设备出口的先河;

  她是为我国争取宝贵卫星轨道资源的先驱,将国家主权利益提升到了太空空间的高度。

  2003年4月,“亚洲一号”卫星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光荣退役。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她已飞过4700多个日日夜夜,她对中国乃至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广播电视和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她永远是星空中不可磨灭的、最亮的一颗星!

  继“亚洲一号”卫星之后 ,亚洲卫星公司先后发射了“亚洲二号”“亚洲 3S”“亚洲四号”“亚洲五号”共计5颗卫星,“亚洲七号”卫星于2011年发射。卫星资源连接超过50个亚太国家及地区,接通覆盖超过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通讯网络,服务全球超过100家公营及私营电视和电台广播机构,提供300多套电视和广播频道,提供包括公共通信网络、专用VSAT网络及宽带多媒体等各种电信服务。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

  60余年来,中国航天人踔厉奋发,接力前行,在探索之路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长征”系列火箭从西昌、酒泉、太原、文昌发射场,将数以千计的卫星送入了太空。“嫦娥”探月,“神舟”翱翔,“天宫”筑巢,“北斗”导航,“天链”跟踪,“義和”观测太阳……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也是艰辛的跋涉。

  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60年筚路蓝缕,60年春华秋实。不同的轨道,相同的梦想,充满激情的中国航天人向着星辰大海,继续长征!

  向追求卓越的航天人学习致敬!

  (全文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