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月15日这天,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到位于南池子大街缎库胡同8号院,敲开了这家住户的大门。迎出来的人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胡适先生,而来者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毛泽东。毛泽东为什么要到胡适家里来拜访呢?事情还要从二人先后来到北京说起。

  胡适出生于清光绪17年(1891年),1910年作为官费生留学到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是少有的“海归”派学者,在北大的月薪是260块大洋。当时的北京大学坐落在沙滩红楼,而缎库胡同离学校路途不远,环境幽静。胡适就租下了这个四合院作为自己在北京的第一个居所。此时胡适已是《新青年》杂志的主要成员,他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等人同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毛泽东说他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胡、陈取代康有为、梁启超,一时成为毛泽东心目中的楷模。

  小胡适两岁的毛泽东来自湖南第一师范,此时在北京负责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工作。毛泽东是1918年夏末来到北京的。为了维持生活,毛泽东经湖南籍教授杨昌济介绍给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谋得一份助理员的职务,月薪仅有八块大洋。毛泽东与来自湖南的其他七个穷学生在北大附近租了三间小房,过着“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的清贫生活。八个人只有一件大衣,谁出门谁穿,堪称是北京最早的“北漂一族”。但北大图书馆的工作也给了毛泽东博览群书、接触各种新思潮的机会。年轻的毛泽东在这里接触到李大钊、蔡元培、陶孟和、傅斯年、罗家伦等各学科的知名教授和学者,当然也包括胡适在内。

  毛泽东曾对采访他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我对他们(谈的内容)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但毛泽东不走出国留学之路,倾心在国内研究中国问题的做法,正应了胡适写的《非留学篇》文章的观点,由此引起了胡适对这个颇具个性的年轻人的注意。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历史老师,此时任教北大的黎锦熙先生曾说“毛泽东虚心好学,奉胡适为楷模;胡适又待人热情,好为人师,而且他们又年龄相仿,他们之间定有一段亦师亦友的交往。”

  这话让黎锦熙先生说着了。1919年夏天毛泽东在湖南作为主编为《湘江评论》写的文章让胡适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他对毛泽东在该刊物上连续发表了三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评价颇高,他在自己主编的《每周评论》上撰稿称此文“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重要的文字。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有写日记习惯的胡适在1920年1月15日这天的日记里提到“毛泽东来谈湖南事。”的确如此,这天毛泽东是为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一事,亲自来到缎库胡同胡适家,当面向胡请教。胡适能在自己家中接待毛泽东,可见此时两人的关系已非一般。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胡适在30年后的一天日记中将此事的来龙去脉清楚地描写出来。胡适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南去了。”

  胡适对毛泽东的稿件看得很认真。当毛泽东到胡适家取稿时,见胡适在稿件上密密麻麻写了很多具体的意见和办法,毛泽东见此非常感动。毛泽东非常重视和尊重胡的修改稿,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办法都被采纳。其实,毛泽东到胡适家拜访有更深层的目的,就像毛泽东后来对斯诺说的:“我去拜访他,想争取他支持湖南学生的斗争。”因为有胡适这样的名人支持,学生运动的影响会大得多。

  当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经上海回到长沙。于7月9日从长沙写一明信片给胡适,上写“我前天返湘,湘自张(敬尧)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落款“毛泽东寄寓长沙”,寄达地址“北京南池子缎库后胡同胡适之先生”。当时缎库胡同就是称缎库后巷或缎库后身。这个字数不多的明信片体现了毛泽东对胡适能够支持湖南学生反对军阀、争取民主斗争寄予的殷切希望。

  但就在这年年底,胡适与《新青年》脱离关系,在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亮明了自己崇仰美式民主而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而以此同时,毛泽东这年夏天上海一行,见到正忙于准备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毛泽东后来跟斯诺说“他(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与胡适由于双方道不同,不为谋,自然就分道扬镳了。他们在北京这段时间不长的亦师亦友的交往也就此而止。


  2023年5月15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