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喀什市区

     2013年9月1日。

     今天准备休整一天。粗算了一下,过去的7天我们跑了5600公里,的确有些人困马乏,本想睡个懒觉,但还是6点多就醒了,窗外漆黑一片,再次强迫自己入睡 。

9点钟相互叫醒,9点30分出发,今天的活动格外轻松,就是喀什自驾一日游。

    我们临来之前对喀什发生暴力事件有所耳闻,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顾不得很多朋友和家人的劝告执意而来,为了对喀什有个深入点的了解,还是做了些功课。人老了,不太习惯依赖网络,整天埋在书堆中一通恶补,这才对喀什略知一二。

    今日喀什地区,古代称疏勒、任汝、疏附。秦末汉初,这些地方属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辖。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汉博望侯张骞奉旨通西域时驻进疏勒,这里始为汉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 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的版图。

    唐太宗之后,这里为唐代政府重要的军事据点,是当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五代至宋先后为喀喇汗王朝和西辽所管辖,喀喇汗王朝还曾以喀什噶尔为首府。成吉思汗西征后,属其次子察合太子的封地。清乾隆时期,这里是清政府“总理南八城事宜”的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驻地。光绪10年(1884年)置喀什噶尔道,共辖有疏勒、莎车两个府和英吉沙直隶厅、蒲犁防厅、和阗直隶州。民国年间改为喀什行政区,设行政长公署于疏附。1943年改名为新疆第三(喀什)行政区,还有第十(莎车)行政区。

    解放后建立喀什专区和莎车专区,1956年撤销莎车专区并入喀什专区,1971年喀什专区改为喀什地区。喀什地区有人口大约400万,百分之九十是维吾尔族。


香妃墓大门外.JPG


    喀什是古丝绸之路北、中、南三路在西端交汇的商埠重镇,北路可到威尼斯,中路到地中海的亚历山大,南路到卡拉奇,它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欧洲文明和我们东方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重要通道。

    喀什气候干燥,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盛产石榴、葡萄、无花果、巴旦杏 、桑椹、梨、阿月浑子、核桃、沙棘、甜瓜、西瓜、蟠桃和大枣等等,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

    我们首先来到城东的香妃墓,香妃墓占地两公顷,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建筑群,坐落在喀什城的近郊,老马前两年刚来过,不打算进去了,在停车场与开旅游大巴的当地司机聊天。门票每人50元,持老年证可半票,我没有老年证,拿出身份证问可否,售票人员看也不看说只认老年证,看样子这里的老年证效力大于身份证。

    香妃墓又称阿帕克霍加墓,始建于1640年,葬有同一家族五代72人,(实际上只有58个墓穴)第一代是著名的伊斯兰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去世后 其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父业,成为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著名大师,一度夺取了叶尔羌王朝政权,他死于1693年并亦葬于此,名望超过其父,以后人们便称为阿帕克霍加墓。

    

香妃墓的大礼拜寺门廊.JPG



图片1.png


    香妃是清代乾隆皇帝的爱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自幼体内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维语意为香姑娘),为此,乾隆赐号“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葬于清东陵,香妃墓仅是香妃的衣冠冢。

    香妃墓是由门楼、门楼内的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右侧大院的主墓室组成,香妃墓高26米,我们瞻仰时正在修缮,通过脚手架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长方形圆拱的绿色建筑,四角各立一座嵌在墙内的巨大砖砌圆柱,柱顶各建一座精致的圆筒型的“邦克楼”,主体陵墓外墙和顶部全部用绿色的玻璃砖贴面,这些夹杂着绘有各种图案和少量黄色、蓝色的玻璃砖,更显其富丽堂皇,墓顶为巨大的圆形,圆拱直径达17米,上高擎着一弯新月,无任何梁柱的圆拱在室内众多的棺椁上方形成一个极大的空间,给人以天堂般的遐想,显得格外肃穆、威严……。香妃的衣冠冢,就在墓室内半人多高的基台上,盖着红毡的就是香妃和其母亲的棺椁,因喀什的气候干燥、多风,据说安置在这里的遗体不腐不朽。

    关于香妃还有一种说法,清乾隆有个名叫伊帕尔罕的“容妃”,逝世后遗体被送回喀什,葬于此,灵堂现在还摆放着一部据说是当年运送灵柩的马车,伊帕尔罕身上总有一种浓郁的沙枣花香,因得香妃美名,后来香妃大名远超过阿帕克霍加,阿帕克霍加墓所以也叫香妃墓。

    

3366440721559875222.jpg


    我多次到过清东陵,在清东陵我看到的是这样的记载:叶尔羌和卓氏(香妃),在宫中生活28年,53岁逝世,葬于河北清东陵。

    

香妃墓前照相的维族姑娘.JPG


    出了香妃墓,我们顺道去了大巴扎,巴扎维语是集市的意思,大巴扎位于喀什老城的东门,也叫东门大巴扎,我们在导航怎么搜也搜不到,后来才知道大巴扎还有了一个与时俱进时髦的大名——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其实,国际贸易市场不是叫出来的,只要有你的民族特色才能有国际性,除了正式登记注册时赋予的这个官名,老百姓仍然亲切的称呼为大巴扎,不到十分钟我们就到了这个市场,根据老马刚才从旅游大巴司机了解的情况,我们将车停在大巴扎西边一个与喀什老城隔河相望的停车场,停车不限时每辆车3元,这可能是全中国最便宜的停车收费了,两位女生早就等不及了,逛街在哪都是女人的最爱,下车迫不及待地融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喀什的大巴扎有2000多年的历史,位于艾孜热特路和滨河路相交的东南侧,占地250亩,大巴扎内设21个专业市场(牲畜巴扎现已分离出去),4000多固定摊位和一条食品街,商品齐全品种繁多,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无奇不有”,现有包括土特产、手工艺品、日用百货、生产资料、瓜果蔬菜等多达9000多种商品。我们还看到不少洋货,如巴基斯坦的工艺品,沙特的干果,俄罗斯的渔具,土耳其的丝巾,吉尔吉斯斯坦的望远镜,塔吉克斯坦裘皮,阿富汗的玉石等等,这也仅仅是我们走马观花所看到的一部分。


艾提尕尔清真寺南侧的小商品市场.JPG


    如果让我说说逛喀什大巴扎的感受,只有一条,那就经过翻新改造的大巴扎,太死板太“规矩”了,传统集市消失了,成了一个大商场。这使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北京的东安市场和西单商场,曲折、神秘不拘一格有独特逐步发展的布局,那些曲径通幽的小巷,那些富有传统简朴的招牌,那些窄窄的木质楼梯,那些各有特色的小店铺,绝少雷同,除了一般的各色商品,土特产、典当行、戏园子、银楼、古玩、旧货,还少不了各色杂耍、酒肆茶楼、风味小吃。小时候一到商场就经常转向,时而经因贪玩驻足丢失了小伙伴,时而又因迷路而遇到新的惊喜,只要一进商场马上让你眼花缭乱,瞬间会把你的眼、耳、鼻、喉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耳朵里全是小贩的吆喝声,嗅到的更是各色小吃、酱菜、雪花膏等五味杂全,嘴里也不闲着,一两分钱就能买到类似刨冰、棉花糖、山楂糕、小果子这样的小吃食。那时也没什么钱,经常是带上几分钱背着家长,舍不得花三五分钱坐车,走十几里路到商场看热闹,有时站在戏院子外欠着脚听相声甚至忘了回家……。多年后想起来童年时的北京老商场仍意犹未尽。


喀什大巴扎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制品.jpg


    这种事可能就像钱钟书《围城》所寓意的,城里的人呆久了想挤出来,而城外的又削尖了脑袋往城里钻。当我们看惯了那些现代豪华的商厦,会留念昔日的集市,而你如果问问喀什的年轻人,他们肯定希望有更好更现代化的生活,能享受到电梯、空调、喷泉和高楼大厦,也肯定希望能有像乌鲁木齐那样的“豪华”大巴扎。

    正是这样的思维,加上当政者的急功近利,显示政绩,在许多地方,我们会珍惜一片民国或清末时期的瓷片,但不会在乎明代、清代甚至更古老的建筑哪怕是是整条街,大量的古建筑在城市改造的潮流中被无情的摧毁,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雷同的流行建筑,有些地方即使有些保护意识,也是拆掉老古董复制成新古董,造成永远的缺憾,更有甚者为了猎奇或吸引人们的眼球,挖空心思花费巨资去复制那些“威尼斯”“温哥华”“香榭丽舍”“人面狮身像”等山寨景观,仅在江苏省华西村一处,不仅复制了天安门、山海关、长城,还山寨了法国的凯旋门、美国国会大厦、悉尼歌剧院等国外名胜,不伦不类,一副活生生土豪金作派。


通往高台古民居的吊桥.JPG


    我所敬佩的著名古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算是生不逢时,大半生处于乱世,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历尽艰辛,百折不挠。二战快结束时能向盟军最高决策者提出建议,避免了日本东京都这个古城免遭原子弹的毁灭,却没能保护住自己居住的北京的古建筑,从50年代到70年代京城数百年建筑的一些精髓,包括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大明门,东四西四牌楼,古城墙,古城门楼及其瓮城等都未能幸存,虽经梁老先生四处奔走,上下游说,终不敌一纸圈阅的批文,很多数百年的文化基淀大多数毁于一旦,且万劫不复。今天我们看到的北海团城,便是泣血上呈保护下来幸存成果。梁老先生1972年含冤去世,至今仍没有墓地,没有一个官方承认的历史地位,骨灰被安置在某骨灰堂深处的小格子里,没有手续还不可能前去参拜,我只有每年去北京植物园正白旗后山的梁氏家族墓园,献上几素野花,凭吊梁老先生对这片热土,对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爱。


吐曼河畔的高台古民居.JPG


    市场里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我们是一边走一边看,一边买一边吃,我和老马对逛街不太感兴趣,更多的情况是站在店铺门口等着她们,要不是怕这两个路痴走丢,要不是顾忌治安和防盗,我们早就分道扬镳了。在转完两条街后, 感到比开一天车都累,我和老马看这里的治安还不错,终于不想再坚持下去了,提出到西面的老城区拍几张照片,确认她们不会迷路,约好集合时间和集合地点后,我和老马离开市场来到河边。河的对岸是一片高地,高地上分布着不少老房子,一个只能步行的斜拉吊桥通向对岸,这就是喀什保留下来的老城区的一部分——高台古民居。

    这些老房子是早年用土坯和红砖混建,基本上都是1到4层,高低错落,依坡而建,整体占地约200余亩,3面环水,远远的看去像是一座宏伟的古城堡。高台民居大部分年久失修显得非常破旧,个别的只剩下残垣断壁,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老房子仍有人居住。山坡下四周装有打向高台的巨大射灯,那是夜晚景观照明所用,可以看出这里仍是喀什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老马几年前来过此地,领我从南面绕到西面,从一个陡峭的小巷拾阶而上,穿过一个过街楼,看到小巷里一群维族孩子在玩我们小时候玩的拽包和跳房子的游戏,显得格外亲切,尽管不同属一个民族,又相隔万里,仍不能阻止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甚为感动。


喀什高台民居的老街3.jpg


    

高台古民居街道上玩耍的孩子们.JPG


    台子上面的街道随地形上下起伏,随房时隐时现,宛如迷宫,两旁的院落也是错落有致不拘一格,基本上都是干打垒的土坯建成,两米多宽高低不平的街道,通过许多有着丁子路口和十字路口的小巷 将各家各户联系起来。新旧相叠,共存于大门上的两个新旧门牌号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和变迁。这里的房子有一点怪现象,那就是中心地势高的地方基本上是平房,最多也就是2层,而山脚或低处的房子却比较高,2到3层,最高能达到4层。可能是一方面考虑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给水和生活的方便,同时也能照顾到各个建筑的采光。


陶器的家庭作坊.JPG



喀什高台民居的老街1.jpg


    这处古民居到处可以看到无序中的有序,有序是狭窄的街道,统一的建材,空间的比例和大小,整体的风格和色调。无序的是所有房子是随坡而修,随路而建,没有统一的高低,没有统一的走向,尤其是中心的二层建筑,为不会影响其邻居的出行和采光,更是随机探出和收进,形成过街楼、悬空楼、半街楼,甚至是露天的观景台和带棚子的阳台。


高台古民居维族小食品作坊.JPG



高台古民居陶器作坊的小窑炉.JPG


    高台上居住的基本上是维族人,几乎一尘不染的街道上,有流着鼻涕的孩子在玩耍 有看孩子的老汉在聊天,更有正围着货郎车讨价还价的维族大婶,一切都是那么朴实亲切,只是很少见到年轻人。我们在街上盲目地转悠时,一个在街上玩耍的10多岁维族小姑娘,指了指一个很普通的小院子,示意我们可以进去,门上挂着伊斯兰文字招牌的小院看上去没有别的特殊之处,我和老马小心地进去之后这才明白,这是一个具有维族传统的小院子,院子里是用传统工艺制作陶器的家庭作坊,地方不大却井井有条,一个维族小姑娘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给陶器上色,房间外是个袖珍的窑炉,墙根下摆着不少成品和半成品,小院另一面是两间平房,房前凉棚子下有个一尺高的土台,台子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地毯上的维族老婆婆抱着一岁左右卷毛的小宝宝,墙边同样摆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图案陶器的成品,靠外的一侧没有建房子,那是一处能眺望远方低矮的院墙,墙根的花盆里种着无花果和石榴,墙头上是几盆带着那种刺鼻香味的绣球花,恬静、朴实、充满了生活气息,真可称“世外桃源”。


繁华热闹的诺尔贝希路.JPG


    从这个院子我们得知,门上挂着我们不认识维吾尔文的院落,是一些可供游人参观的维族传统文化手工业者和民族艺术家的作坊。通过这些人家你可以接触维吾尔族人的家庭生活,领略到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别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我们后来又走进了几个院落,欣赏了手工刺绣制作小花帽,品尝了民族特色糕点,不知不觉就过了中午了,想想两位路痴的女生,我们赶紧“下山”,加快脚步赶到停车场。

跑累了的老姐妹俩,正在汽车旁守着几个西瓜哈密瓜发呆呢,看来逛大巴扎把她们累得不轻,我们忘记了给她们车钥匙,只得守在车旁等候,快到中午了,肚子早就咕咕叫了,我们上车赶紧找地方吃饭。后来我们才知道参观高台民居要30元的门票,可能是前不久的喀什暴乱,造成游客的骤减,几乎没什么游客来高台民居参观,才暂时取消了售票。

    我们在一家塔吉克族餐厅吃的中午饭,饭馆里人很多熙熙攘攘,但没有一句是我们能听懂的,从就餐的来客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进城买东西串或亲戚的塔吉克人,用餐及其节俭,有的一桌七八个人只要一个汤或一个菜,老老少少一家人坐在那吃随身带来的烤馕,喝着免费的茶水,能看出这些塔吉克人的生活依然很艰难,目睹了这些人的生活状况,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几乎影响了游玩的心晴……。我们想吃拉条子,比划了半天才让服务员明白,中午的客人很多,我们只好耐心地等着,直等到我们都饿得受不了的时候,服务员终于端托盘朝我们走来,四个大碗往桌上一放,我们全傻了眼,一人一碗挂面,估计拉条子是这里极普通又很很便宜的家常饭,而挂面是外边来的高档面食,人家看我们是远道而来的“有钱人”, 肯定要吃贵的挂面,结果搞得我们哭笑不得,什么也别说了,入乡随俗,收下人家的“好意”,狼吞虎咽吃完了久违了的挂面,去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高台民居的老街4.jpg


    对伊斯兰教,我们都很陌生,临来时特意看了看有关资料,艾提尕尔清真寺大名鼎鼎,几乎所有的古寺院、古建筑、旅游的历史资料对它都有记载和介绍,人还没到就已经对它产生了几分敬畏。清真寺位于喀什市中心艾提尕尔广场的西侧,是坐西朝东的一组穆斯林建筑,始建于1436年前后,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次扩建到1872年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它占地1.68万平米,分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宣礼塔和大门共七个部分。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最有代表性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全寺布局合理,工艺精细,该寺门楼由黄砖砌成,风格古朴厚重,方形拱寿门楼高达12米,边廓环以15个圆穹壁窿形楼组合,同当地环境融为一体。建筑采用雕刻、镶嵌、绘画等多种技法,充分显示了维吾尔民族的高超建筑艺术,是中国伊斯兰建筑的典范。艾提尕尔清真寺地位显赫不仅仅是在其悠久的历史和宏大的规模,更重要的它是新疆伊斯兰“聚礼”之地,每天到这里礼拜的人有两三千人,尤其是星期五“居玛日”下午,远近的那穆斯林都要到此做一周之内最庄重的礼拜,人数有六七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来,加上本地的人数可达两三万人,大礼拜过后,大寺内外游乐的人摩肩接踵,欢乐的古乐奏鸣,穆斯林合着节拍跳起了“萨满舞”,狂欢通宵达旦。艾提尕尔维语本意——节日的礼拜场所,艾提尕尔清真寺也是我国最大的清真寺。


全国最大的艾提尕尔清真寺.jpg


来之前,在我看到的旅游指南上都有进入清真寺的注意事项,比如女人不能进入,不能大声喧哗,不能照相,不能站在正在做礼拜的人旁观看等等,为尊重宗教信仰,少惹麻烦,我们自然谨记在心。


清真寺的礼拜堂.JPG


    艾提尕尔清真寺门楼高大肃穆,进入门楼便是一个圆顶的拱形大殿 ,给人以压抑的威严,进入绿树如荫的寺院感觉才好一些,售票处在院子当中,因有女人不能进清真寺的禁忌,我和老马只买了两张每人20元的门票, 一条幽静的林荫砖道东西贯穿整个寺院,今天是星期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礼拜日,可能是良辰已过,寺内的人出奇的少,能看到的也就是三五个游客,中央大道旁竖着一个醒目硕大的公示栏,我以为是说明介绍,走进一看的确让我非常惊讶,原来这是清真寺上半年的收支明细,收入包括门票、送葬车、澡堂、厕所等,共收入 40多万,最多的是门票收入达31万多,减去各项开支,包括工资、水电费、电话费、汽车加油修理、人员工资等约19万,(其中有9万多的人员工资)结余20多万。从账目上看这般偌大有名的寺院也真够节俭的,尤其是收支如此公开透明实属罕见,我去过内地的许多庙宇景点,从没见过能对自己的收支账目公开的先例,看到更多的是寺庙门票的一波波涨价潮,以及那些为盈利而山寨的假庙、假和尚,在这里,我们的确感到到了宗教信仰的凝聚力和对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力。

艾提尕尔清真寺公示的收支账目.JPG


    院内有大片绿地和水池,南北墙边各有一排共36间教经堂,供主教阿匐讲经用,礼拜堂在院子西边的一个高台上,分内殿和外殿,寺顶由158根浅蓝色的立柱托着成方格状,顶棚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绘的藻井图案,主殿内正中墙上有一壁龛,内置骄式宝座,每逢做礼拜时,大毛拉站在龛内朗诵经文,若逢节日,大毛拉则在此宣教,伊斯兰进入廊檐必须脱鞋,不分贵贱依次而入,我和老马自然也拖鞋恭敬而入,从外殿走进内殿,此时的内外殿虽然空无一人,但从100多米宽,铺着地毯外殿和内殿的规模上,仍能感到做礼拜时那宏伟的气势。

    我们走出礼拜堂时看到老董老郝也买票进来了,看来门票经济也在改变寺规,我还是劝她们不要进入礼拜堂,出门在外还是要谨言慎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为好。


艾提尕尔清真寺旁的工艺品市场.JPG


    尽管喀什玩的地方太多了,但一个星期以来车马劳顿,我们下午还是回宾馆睡了一觉。6点被老马的电话叫醒,原来是新疆老杨路过喀什,要和我们见个面,本想留新疆老杨吃顿晚饭好好聊聊,只可惜他正带着一个旅游团实在没有停留的时间。几分钟后新疆老杨电话中说已经到了吉祥宾馆的门口,我们赶紧迎出,一辆几乎看不出什么颜色的越野车下来一位四五十岁疲惫的中年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新疆老杨, 其座驾是一辆溅满泥巴的墨绿色三菱越野,上面坐着一车蔫头耷脑疲惫不堪昏昏欲睡的游客,老杨10 多年前就从乌鲁木齐一个很不错的单位辞职了,买了两辆二手越野车,搞包车自驾旅游,喜欢交朋友,爱帮助人,为人实在,讲信誉,口碑在业界极好,经常在行程中加上一些花钱少又能深入到村落,进入当地少数民族家庭的特色旅游项目,老杨通晓五六种民族语言,十几年来走遍新疆各个角落,这回是刚从罗布泊回来,又从乌鲁木齐带一个团到喀什,老杨组团的规模都不大,能玩出特色玩出花样是他的专长,据说每年也挣不到什么钱,只能混个温饱,因为有一车人在等着,我们也不好往房间里让。


高台古民居购物归来的维族妇女.JPG


    老杨简单问了我们的行程,听说我们要去阿克苏、库车、巴音布鲁克,建议我们不要走314国道的高速公路,出喀什后上314国道西边的306和307省道,主要是能更深入的接触民风民情,还能随时停车下道,这里也是我国最靠西边贴近边界的省道,一般的旅行团根本到不了那里,老杨还给我们介绍了那边的治安和路况,说完老杨就要上路了,我们也不好挽留,临走老杨说明年8月还组织去一次去罗布泊的旅行,名额有限,要去提前打招呼。老杨是个快人快语性精力旺盛的性情中人,望着着他风尘卜卜的背影,谨祝好人一路平安。


高台古民居的维族姑娘.JPG


    太阳西斜,我们再次上街,边走边逛,终于找到一家川菜馆,要了麻婆豆腐、排骨、酸菜鱼等5个菜,当然还少不了烤羊肉串,还有那瓶前天没喝成的二锅头,菜做的很一般,估计早就被地方同化了,酒也不太好像掺了水,寡淡无味,喝完了没什么反应,脸不红、头不晕,不管怎么样总算是放肆了一把,抽烟、喝酒、吃大肉,好几天没这样的机会了。

    晚上老郝的儿子来电话给我们大家泼了一盆冷水,说喀什不稳定,自驾不安全,给她定好回京的机票,我们是左右为难,不好劝留,也不好劝走,更没办法给她儿子什么保证,只能让她自己拿注意,不过该说的还是要说上几句,要走明天给她送到喀什机场,要不走,那也要讲明白,离开喀什走306、307省道,几天内别说飞机, 就是火车汽车都没有了,劝老郝还是早做决断。

    夜深了,又有点失眠,也许为老郝的事,也许是因为下午睡了一觉,喀什的夜静悄悄的,偶尔被大街急驶的汽车打破夜的宁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