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海棠,四月正是次第花开时节。我是北方人,陶醉在海棠树下,看到那海棠花外形清香淡雅,鲜艳妩媚,姿态动人,顿时想起大学学友诗社共吟苏轼黄州咏海棠的诗,伤感油然再生。

       后来在导师张先生的指导下  查一下资料,原古人们总结的海棠花语是:温文尔雅,说有一种断肠苦楚之意,常有别离悲伤之感,所以海棠有个别名:断肠草,又叫相思草。

        那么苏轼这首诗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感呢?

        苏轼在黄州海棠诗是这样写的: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是他被贬黄州(今黄冈)第五个年头。

        想起来大学时,除了文学社,课堂上,张锦池先生也做过详细的讲解,到今天还有记忆:东风袅袅,春风吹动花的样子,当时张先生说:袅袅,是苏轼转引自《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对于仅四句的一首诗,张先生曾经,说这首诗,苏轼惜墨如金,竟用一个“泛”写出了海棠的花香四溢,用“月转廊”三个字,写天轮西坠,夜已很深时的海棠!所以点烛香,不让海棠随夜深而褪去!

         当时张先生讲我们听,有些似懂非懂,似乎理解不深,但,多年之后,我见小区海棠花开,真的又想起这首诗,找来再读,颇是感慨多多!

        原来,在苏轼贬黄州的五年前,一场文字冤狱,差点要他的命!那就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起于诗,古今此事成“罪”者,纯属文字冤狱,让人唏嘘!

        原来事情大致是这样的: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革新朝政,在多个领域实施变法。这次变法,当时朝野上下分成两派,苏轼是守旧派,反对变法,在诗词里写有抵触情绪,但他和王安石是好友,见无法阻止变法,决定离京外任。所以他在熙宁四年(1071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到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他在这些地方任职,发现新法在执行的过程中,有诸多弊端,老百姓对诸如《青苗法》、《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党法》等等都很反感,诗人用诗说话,用笔墨表达感情,对变法的不解和抵触,在诗词里都有表现。而这时在朝廷,王安石已经罢相回家,变法成了宋神宗自己的主张。

        元丰二年四月(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往湖州任职,按惯例,他写了《湖州谢上表》,里边公开表明自己不愿与朝廷新任官僚合作的态度,(原文: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两句话触动了改革派的神经,原来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苏轼属于旧派的他,经过尽力阻止无果,才决定外调躲开,但在《湖州谢上表》里居然申明不和新派共事!改革派更是对他恨之入骨。

        一份《湖州谢上表》正好中了改革派的下怀,御史何正臣首先发难,提出弹劾苏轼,理由就是《湖州谢上表》用语暗藏“讥讽朝政”;监察御史舒亶等人乘势把苏轼诗句摘出来,给神宗分析,说是有意攻击新法,这种断章取义,寻词摘句使神宗也觉得在反对自己的变法主张。于是改革派列举了苏轼的四大罪状:一是牯终不悔,其恶已著:二是傲悖之语,日闻中外;三是言伪而辩,行伪而坚;四是陛下修明政事,怨已不用!说苏轼写“反诗”,他的《上表》已是……

忠义之士,无不愤惋!于是,神宗下令把苏轼从湖州抓捕归案,一时朝野内外,苏轼简直是杀无赦!

        为此,苏轼被关了103天大牢。

        这103天,御史台决议,定判苏轼死罪,上报大理寺,大理寺则裁定罚配两年!御史台上诉,最后到审刑院,也维持罚配。

        这103天,围绕苏轼的打派挺派也在博弈。苏轼为人有目共睹,苏轼才华朝野共知,朝廷中有识的大臣上书竭力保释苏轼,就连罢相回家的王安石也上书宋神宗,还有宋神宗母亲也出面劝说神宗。最后的转机还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有一个遗詔:宋朝不杀朝廷仕臣!救了苏轼一命,这才被贬黄州做个团练副职!其实是给个生活出路而已。

       在黄州,苏轼无所事事,他游览赤壁,观山看景,领着家人在城外东坡开荒种地,“东坡居士”即如此而来。《赤壁》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这个时候写的。

        苏轼在黄州,除了贬谪五年后写了海棠诗,还有两首五言诗《寒食雨》,同样表达人在黄州的心情和感受。

       现在看, 就这首海棠诗而言,短短的28个字里有用典:“花睡去”,典出唐玄宗宠杨贵妃“海棠睡去未醒耳”;有博引,《楚辞.九章湘夫人》句:袅袅兮秋风……更有精准用词:“泛”、“恐”的妙用,表达深邃,含义幽远……道出了被贬五年,没人想到他,空长岁月无人所识的境界!

        写海棠,是自己把感情移到爱花上,甚至达到花怕“睡去”!所以燃烛照明!

        这首诗,读到这里,理解了苏轼把心情寄托给海棠,用花慰藉孤独、无助的凄惨荒凉的心理状态!

        苏轼被贬黄州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到黄州时44岁,以前的诗文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从不掩饰,喜怒哀乐跃于笔端。黄州以后的岁月,他多次被贬谪,跌宕的人生,浮沉荣辱,使他开始剖析自己,开始正视宦海沉浮,所以,在他留下的3900多首诗,860多首词中,黄州以后的作品可以明显的看出,人生所历,多经磨难,虽有痛苦愤懑,但在诗文中没有沉沦,却在冷静面对,敢于承受压抑、正视不平,竟有了一种超越自我豁达心态。

        海棠花开,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留下墨宝?人们归纳的海棠花语,苏轼更为清楚,他却没取“断肠”之意,淡化“相思”之情,只寄托人生豁达心态的感触,让我们看到了文字冤狱带来的后果,为历史留下的前车之鉴!

        至于打派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罪?后来有人认为,御史台的人大都是王安石的学生,得以晋升是王安石助力,所以拼命维护变法,但后期,王安石已经罢相回家,这时的打派是在利用宋神宗的变法主张以维护王权名,实则是为自己升迁打通道路了!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多有发生!到了近代,现代,乃至那个十年,以文章文字的冤狱也不止一次一人!

        蛰居海南,虑不得北归!观海棠花开,感古今文人历史留存!唏嘘不已!

                                                                 ——《文墨聊斋》,文聊韵牗,墨聊山水。

 

       附:

       *《乌台诗案》,乌台,北宋御史台有千年古柏,常有乌鸦栖息,所以称“乌台”或“柏台”,苏轼诗案在御史台,故称《乌台诗案》。

      *这首诗,还有一个版本: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我没取“空蒙”句。

      *苏轼,北宋大文豪,(1037——1101)四川眉山人,本《文墨聊斋》还有“聊”叙。

                                                                            2023.05.08

                                                                                于海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