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城南五里便是州河。州河有黎河和果河两条源流,分别发端于鹿儿岭、秋水岭,入蓟州后交汇,迤西而行,过蔡庄子转而南行至九王庄,汇入蓟运河,奔向大海。州河两岸杨柳依依、芳草青青、鸟啭莺啼、水声喧哗,常让人神浸其中而流连忘返。

       州河的漕运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曹魏。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蓟州是屯兵屯粮之地,漕运十分繁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每年从河南、山东等地调粮十八万石,经海运至蓟运河,再转入州河,溯水而上至蓟州。戚继光率数万官兵修整秦长城、驻守黄崖关隘口16年,所需粮饷器械依州河运过来。直到清末民国初期,依然有商船往来于天津蓟州之间。这千年不涸的天水地泉养育了百姓苍生,千古文明。

        州河过洇溜向北,到蔡庄子拐弯向东拐弯。这拐弯处有一石桥,名叫永济桥。旧时,这里是一处码头,名曰:蔡庄子码头。永济桥是一座木廊桥,连接南北两条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素有官阜桥之称。

        永济桥边有三杰,这一杰是桥南“足下”修鞋铺的修鞋匠黄三,二杰是馆驿武馆的陈教头,三杰乃桥北包子铺的掌柜刘一屉也。

       刘一屉做的是灌汤包,包子馅挑的是猪前夹精瘦肉,剁细了,加上香葱,胡椒等佐料搅拌而成,面粉是小石磨磨出来的,用老面发酵,麦香浓郁,灌汤包个大,皮簿,肉厚,汤汁多。所以,吃刘一屉做的灌汤包,不能急,要慢,首先轻轻咬破一点包子皮,露出一个小口,滋溜吸干包子内的汤汁,再大口吃下去,那韵味,赛过做神仙。

       第一次去刘一屉包子铺买灌汤包吃的食客,往往不清楚这个吃法,拿起来一大口咬下去,那边刘一屉大吼道,客官,慢点,小心烫着嘴唇。但已经迟了,汤汁烫得食客哇哇大叫,可又恋那口美味,舍不得吐,哦哦哦的,囫囵吞下去,都烫到心里边去了,还忙不迭地竖起大拇指骂道,他妈的,好吃,真的好吃。

       刘一屉笑咪咪的,很是受用,做包子更认真,更讲究,一丝一毫不掺假。他的包子铺前面,每天天不见亮,食客们便赶来排队,热气腾腾的汤包一出屉就被抢购一空。但刘一屉卖包子有个习惯,每天必留一屉。这下排了一早上队没有买到汤包的食客们不依不饶了,说,刘掌柜,这样做买卖不厚道啊,我们站一个早晨了,你有包子却不卖,硬要留一屉,为啥?给个理由。刘一屉笑笑,对不住了,各位。家有老妈,留给她吃的。

      食客们这才作罢,并朝刘一屉竖起大拇指,离去。第二天来得更早。

       可不久,有人说,刘一屉的老妈都死三年了。食客们气愤之极,便骂刘一屉太不地道,要砸他的包子铺。

       正当此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被一位青衣女子搀扶过来,说,谁说刘掌柜的老妈死了,我便是,他那一屉灌汤包就是留给我吃的。

      食客们见了老太太,纷纷向刘一屉抱拳竖起大拇指说,刘掌柜,对不起,对不起,便一一散去。

       后来,人们才知道。老太太不是刘一屉的亲妈,而是龟灵山下村子的一位孤寡多年的老人,青衣女子叫青梅,是老太新近收的一个流浪女孩。一时间,刘一屉的包子好吃,刘一屉仁爱之心也很了得,在城里就传开了。

       那日,刘一屉的朋友黄二皮搭伙到唐山贩干货,黄二皮带的钱不够,就向刘一屉借了十块大洋,说好回去就还。刘一屉想都没想,就给了黄二皮。哪曾想,打唐山回来后,黄二皮对于还钱的,吭也没吭过一声。

       这笔账一拖就是半年。秋季,州河发水,包子铺冲塌了半边。赶巧,刘一屉照顾的老人也病了,两件事叠在一起,钱就不够花了。刘一屉想起了黄二皮的那十块大洋的旧债,就去了柴草市黄二皮的摊子。

       哪知,等刘一屉把来意一说,黄二皮竟赖起了账,说除非刘一屉能把借据拿出来,可当初借钱的时候,根本就没立借据。刘一屉急了,可有口难辩,无可奈何,最后只能恨恨地瞪了黄二皮一眼,踉踉跄跄转身离去,走回到胡同口,忍不住蹲在墙角掩面痛哭。哭了半晌,忽然有个人走到他跟前问道:这不是刘掌柜吗?

      刘一屉抬头一瞧,是徐秀才。徐秀才在府衙做史志编修。去两堂斋找冯五爷,受冯五爷之邀鉴赏字画。徐秀才来蓟州后,经府衙范爷介绍,便去了州河码头做了账房先生,偶尔进到铺里点几个包子解解馋。后来范爷又举荐他去筹建两等小学堂。

      虽说接触少了,但平日关系还不错,也算知晓徐秀才一二。

      记得城南州河边一“穷”老太太去河对岸看“富”女儿。女儿明着只给半袋米,暗里却塞了800文钱。老太秒懂,赶紧寻理由离开。谁知过河后打开米袋一看,米完好无损,800文钱却不翼而飞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老太家里的情况十分不好,她的家里有一个长得如花似玉的女儿。这个女儿引得无数适龄人家求娶,刘老太在经过精挑细选之后,最终决定将女儿嫁到河对面的赵姓富人家。

      按理来说,女儿在嫁到别人家里之后,娘家人不应该经常上门。但是刘老太家里的条件实在是不好,不得已只能来到女儿的婆家“打秋风”。

      渐渐的,女儿的婆家也对刘老太一家人产生了不满的情绪,而对于自己的儿媳,心里也产生了不喜。刘老太的女儿虽然知道婆家对自己的娘家颇有怨言,但是她总不能看着娘家人饿死。

      只能偷偷地进行救济,而婆家人见儿媳接济的不多,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过去了。这天刘老太又来到了女儿的婆家,她也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不好。

      但是自己也不能看着家里人饿死,所以只能向女儿寻求帮助。女儿在见到刘老太之后,便拿出了半袋米,然后就让刘老太回家。

      刘老太本来还想再求一下女儿,但是当她看到女儿的神色之后,便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于是她便赶紧带着这半袋米离开了女儿的家里。

      等她远离了女儿的婆家之后,便悄悄地打开了那半袋米。果不其然,刘老太在那半袋米的底部发现了800文钱。她知道,这些钱肯定是女儿在生活中,偷偷攒下来的私房钱。

       所以,这些钱绝对不能被女儿的婆家知道,如果这事暴露了的话,女儿在婆家的日子就会变得更加难过。刚一出村子,刘老太担心这些钱会丢了,便将其放到了布袋里。

       让刘老太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数钱的这一幕被同村的也是到河对岸走亲戚的杨二嫂看到了眼里。她在看到这些钱之后,眼睛都直了。

       杨二嫂对于刘老太家里的条件十分了解,她知道刘老太家里绝对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这些钱只能是她的女儿偷偷补贴给刘老太的。而她更是起了坏心思,想要将这些钱弄到自己手里。

       眼见刘老太马上就要蹚水渡河了,杨二嫂便心生一计。她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热情地靠近刘老太,提出可以帮她将米袋送过河边。

       刘老太也没有想那么多,见杨二嫂主动提出要帮忙,刘老太便将米袋递给了杨二嫂。杨二嫂在拿过米袋之后,便驱使着自家的毛驴往前走。

       等远离了刘老太的视线,杨二嫂便将装钱的小布袋从米袋里拿了出来,见四下无人,便将其扔到了河边的杂草里。

       在刘老太过河之后,她又装成无事发生的样子,将米袋递给了刘老太。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刘老太竟然当场就打开了米袋进行检查,一检查就发现,自己那800文钱竟然不翼而飞了。这可把刘老太急坏了,她思前想后觉得拿走这些钱的就是杨二嫂。

       于是,她便拉住了杨二嫂,让她赶紧将这些钱交出来。哪知杨二嫂一口咬定,自己绝对没有见过那800文钱。而且她还反问刘老太,她家里的条件那么贫困,怎么可能拿出这些钱来呢?

       刘老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回答,如果让女儿的婆家知道她补贴娘家的话,那么女儿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所以她现在只能紧紧地抓着杨二嫂,让她把钱交出来。

       二人最后甚至都闹到了官府,但是杨二嫂的内心却丝毫不慌,因为她断定,刘老太绝对不敢把钱的来历公之于众,最后只能选择认栽,这些钱最终还是会落到自己手里。

       当徐秀才在听完双方的讲述,便了解了事情的全部过程。他心下已经有了成算,只是因没有确凿的证据,也没有办法让杨二嫂将钱交出来。所以,徐秀才便略施巧计。

       徐秀才让州河边卖酒的杜掌柜给了刘老太800文钱,并且又指引着杜掌柜发现了杨二嫂丢在草丛中的布袋。

       就这样不管是哪一方都没有损失,而杨二嫂尽管费尽了心机,也没能拿到自己想要的那笔钱。

       从这件事中,人们便看到此法的绝妙。试想一下,如果徐秀才执意将这件事公布出来的话,不但杨二嫂会受到惩罚,就连刘老太家的女儿的生活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他的这种处理方式,即保全了所有人,也让整个事情得到了有效地解决。

       今天,徐秀才打算去文庙查勘一块碑刻。文庙戟门东侧有名宦祠,祠里西墙壁上镶有赵孟頫书《醉翁亭记》碑。见到刘一屉可怜巴巴的样子,惊讶地问:什么事这么伤心啊?来,到我家喝口茶。

       刘一屉随他进了屋,坐下喝了碗茶,便悔恨交加地把黄二皮赖账的事说了出来。徐秀才听罢,伸出尖尖的指甲一敲桌面道:这黄二皮太可恨了!沉吟半晌,又道,可惜我自己穷得没有隔夜米,没钱借你做买卖。这样吧,你要是信得过老夫,我就帮你要回这十块大洋,不过,你一切都得听老夫的。

        刘一屉一听,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当下连连点头。徐秀才微笑道:那好,今晚你就上黄二皮家去,给他赔个礼,承认自己记错了,对方并不曾借过你一分半厘钱。

        刘一屉听罢,怔住了,他不知徐秀才叫他这么做有何用意,但现在走投无路,也只能照做了,于是答应了告辞出门。晚上,他忍着一肚子气来到黄二皮家,见到黄二皮一家正在吃饭,桌上又是鱼又是肉,吃得正欢。

       刘一屉不等黄二皮开口,就抢先照徐秀才的吩咐说了自己的来意。黄二皮怔了半晌,哈哈大笑:我早说过嘛,我借别人的钱从来都写有借据的,哪能借你的钱不还呢?

       刘一屉转身欲走,黄二皮一把拉住他,说道:来来来,咱们还是好兄弟,坐下喝一杯。刘一屉推辞不掉,只得强装笑脸坐下。可他内心悲愤,水酒进了嘴,全变成了苦药,心下暗骂这黄二皮不得好死。

       第二天一早,刘一屉就来到徐秀才家,一脸的无奈,说我已经给黄二皮认错了,他怎么还没还我十个大洋啊?徐秀才点点头:这就好了,你别急嘛。说罢走到桌前,摊开纸张,挽起袖子,细细地研起了墨,然后取过一支笔,叫刘一屉道:你来,给黄二皮写张借据,向他借十块大洋。刘一屉一愣:黄二皮?他怎么肯借我十块大洋?

       徐秀才道:你在最后写明,三个月后连本带息,一起奉还二十块大洋。这人如此贪财,哪肯放过这个发财良机?放心,他一定会借与你的。

       刘一屉拿着笔迟疑,墨都快晾干了,还还是犹豫不定。先不说黄二皮肯借不肯借,他可是白纸落黑字,给人家把柄捏在手里呢。况且,只三个月时间,就要多还黄二皮十块大洋,靠他卖包子这小本买卖,到时候他拿什么还给人家呀?犹豫了半晌,他愤愤地把笔一扔:先生,这十块大洋本来就是他该还我的,这么一来,我虽然拿回了钱,可以后还得还给他啊!你这个算什么办法呀?

       徐秀才不慌不忙,含笑道:你放心,我自然不会再让你把钱还给他的。你信是不信,由你自己决定吧。

       刘一屉一听,又颤抖着拿起笔,一咬牙,就在纸上写下了借据。晚上,他借了几个小钱,买了点礼物到黄二皮家。果然不出所料,黄二皮一听他来借钱,就苦着脸摇头叹气,说自己最近买卖亏得厉害,一个大洋也拿不出来。

       刘一屉忙说:老哥,这回我是到了紧坎上了。修好了铺面,包子铺营业赚钱立马还钱,我的手艺你老哥又不是不知道。您就当帮小弟一次忙,当然,我也不会让您白帮的,您看,借据我都写好了。说罢,从怀里掏出借据递上去。

       黄二皮疑惑地接过来,两眼一亮,再反反复复看了三遍,确认没什么破绽,当下把大腿一拍道:既然这样,老哥就想办法帮你一回吧,手头正好有十块大洋,本来是要攒着盖房子的,兄弟急用,就拿去。说罢把借据收进怀里,进屋拿钱去了。

       刘一屉知道他说的全是鬼话,心中冷笑一声,数好钱起身就走。他径直来到徐秀才家,进门就惊慌地说:先生,钱我已经拿到手了,接下来怎么办?徐秀才呵呵大笑说:拿到钱就好办了,你不是正缺本钱吗?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当没有借钱这回事。

        刘一屉半信半疑,心事重重地揣着钱回了家。一晃,三个月期限就快到了。刘一屉整天忧心忡忡,到时黄二皮要他还债,可咋办呢?眼下包子铺刚开始赚钱,小本生意,此时不要说二十,就是十块也凑不齐了。

        由不得他怕,期限那天还是到了。这天刘一屉故意很晚才收摊子,又在街上磨蹭了好久才硬着头皮往家里走。谁知进屋一问,黄二皮却没有来过。

        第二天、第三天,黄二皮仍然没有来催债。刘一屉心下暗自纳闷,黄二皮该不会忘掉这笔债吧,以他的为人,必定在期限到头那一天就来讨债了。可现在过了几天,他却一点儿动静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

       那日,刘一屉去了趟翠屏山,正赶上翠屏山东岳天齐庙庙会,正殿是 三层四坡阁楼,西侧有配殿,后面有文筝峰塔,庙内则香烟缭绕,钟鼓悠扬,求神拜佛的“信男善女”络绎不绝。刘一屉无心观看,径直奔了正殿,先在庙内焚香、烧纸,然后向天齐老爷“讨签”。待解签的道士这是一支下下签。刘一屉失望而归,走出庙门遇到一个扫地的白胡子道士。道士拦住他,说是一支上上签。

      又过了几天,见黄二皮仍没有来,刘一屉自己就忍不住了,把事情跟徐秀才说了。徐秀才听罢含笑不语,刘一屉着急地问:他总会有一天来跟我讨债的,我该怎么办?先生帮我想个对策呀!

       徐秀才笑着点头:他来讨债,你就要他拿出借据呀。刘一屉问,他拿出借据,我又怎么办?

       徐秀才只是微笑。刘一屉一肚子疑惑,挠着脑袋离开了徐秀才家。没想到,一说曹操,曹操就到了,刚进家门,青梅就迎出门,说黄二皮来了,在老太太屋里喝茶呢,还带来一堆的礼物。

      老太太屋里,墙上挂满了自己雕刻的孙悟空、猪八戒、穆桂英、白娘子等影人。老太太出身皮影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传承了父亲的影人制手艺,对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工序十分熟悉,老太太制作的驴皮影人造型新颖、染彩厚重、立体感强,远近闻名。后来,儿子被张作霖的东北军抓了壮丁,老伴在一次卖影人时被恶人踢伤,不治而死,孤身一人的她流落街头。被刘一屉收留。老太太不愿白吃闲饭,便重拾祖传手艺,雕刻些影人去集市贩卖。

       这会儿,黄二皮正举着一副猪八戒的影人上上下下地比划着。见刘一屉进来,忙把影人在墙上挂好,抢先迎过来,又是拜又是作揖的,还伸手握住刘一屉的手,满脸堆笑:老弟可回来了,老哥最近手头紧,想让兄弟还回那笔钱呢。

       刘一屉心里一惊,硬着头皮说:行,你把借据拿来吧。

       黄二皮先是一怔,勉强笑着道:老弟呀,咱们当时可没说写借据啊。刘一屉也是一怔,听他这么一说,有点底气了,说道:哪儿的话,我借钱向来都写借据的呀!没有借据,这、这说不通嘛!

       黄二皮脸色红了又白,白了又红,犹豫着从怀里摸出了一张纸:借据……在、在这……

       刘一屉接过来一看,只是白纸一张,上面半个字也没有。黄二皮显出一副可怜相,低声下气地说:兄弟呀,你也记得的,三个月前你借我十块大洋,还说到时还我二十的,我现在也不要你多还了,就还我十块行了。

       刘一屉见他只有一张白纸,底气更足了,哈哈大笑:老哥,你一张白纸就说我借你十块大洋,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呀?你把借据拿出来,该还多少我一厘也不会欠你的。

       黄二皮面如死灰,喃喃道:你就是借我十块大洋,也写了借据,可你不知使了什么邪术,借据上的字都不见了。你不认,我、我就告你!

       刘一屉大声道:你这是说的啥话?无凭无据的,可不敢乱咬啊!黄二皮身子僵在原地,一时做声不得,最后叹了口气,把手里的白纸一撕,拿起带来的礼物,低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

      老哥,我就不送了哈。刘一屉嘴里客套着,心里高兴极了,徐秀才并没有骗他,果然帮他讨回了这笔债。第二天一早,他就买酒买肉到徐秀才家致谢,顺便把肚子里的疑惑说出来:徐先生,我明明给他写了借据,怎么过了三个月就没了字呢?

       徐秀才笑了笑。说,黄二皮是精明,是精明,可精明不是占便宜。刘掌柜啊,我跟你说,这人啊,不占便宜,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精明啊。刘一屉哦哦地应和着,好像是明白了。

       刘一屉回到家中,脑子里老想着那张白纸,突然,他眼前一亮:借据是在徐秀才家中写的,用的笔墨纸砚都是他的,那支笔和纸都很普通,他记得自己当时写字的时候,鼻中闻到一股咸腥味,看来秘密就在墨里。

       这人嘛,不能有歪心思。老话说,世界上没有便宜的事,谁想占便宜谁就会吃亏。这话用在刘一屉身上还是很贴切的。

        一天,刘一屉故意提着酒肉来到徐秀才家,趁徐秀才喝醉的时候,偷偷拿了一些墨。回家后研了研,找支笔在纸上写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放到箱子里藏起来。每过几天,他就打开箱子看一看。一个月后,纸上的字渐渐地褪了,变得很模糊。两个多月后,他的名字居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白纸一张了。

      刘一屉忍不住暗自欣喜,自己的小计谋,竟然成功了,把那些墨当宝贝似的藏起来。过了几天,他找到一位有钱的掌柜,向他借二十大洋,保证三个月归还,到时连本带息奉还五十大洋。平时,刘一屉的信誉很好,那掌柜就欣然答应了。刘一屉回去写好借据,就把钱借了回来。

      这以后,他又如法炮制,到处向别人借钱。等期限一到,债主发现当初白纸黑字的借据已经变成一张废纸,上门要债时,刘一屉就死活不认,债主明知中了他的套,但也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

       多次得手后,刘一屉胆子便大起来,而且越来越大。看看偷来的墨已快用光,就打算狠狠地干最后一票,于是把目光瞄准了“裕通”的呼掌柜,说自己想做一桩大买卖,想借五百大洋做本钱,三个月后加倍还上。不用说,那呼掌柜也中套了。

       借到钱后,刘一屉在家整日数着钱玩。三个月后,那呼掌柜上门来找他了,刘一屉不慌不忙,让座上茶,然后说道:我正打算把钱送到您家呢,呼掌柜快把借据拿来,我这就给您拿钱去。

       呼掌柜微微一笑,从怀里摸出一张纸递给他。刘一屉接过看了一眼,立刻像被人点了穴一般,立在原地做声不得,只见自己亲手写的字赫然都在纸上。

       呼掌柜拿回借据说道:老弟,借据在此,我收了两千大洋,自然会当着你的面烧掉它。

       刘一屉额头直冒冷汗,喃喃自语:这、这……这借据……

       呼掌柜笑道:这借据就是你写的呀,怎么,你自己认不出来吗?告诉你,你可赖不掉的哈。

       刘一屉一屁股跌在地上,这下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自己借他的钱加上以前骗来的钱,也凑不足两千大洋啊!他抬头支支吾吾道:呼掌柜,我怎么不认呢?只、只是……你看我这小本买卖,您、您再给我几天时间……

       呼掌柜尚未答话,就见屋外一溜儿走进几个人来,刘一屉一看,大惊失色,来的人都是以前中了他的套的债主,一个不差全到齐了。那些人一人拿出一张借据,上面的字竟然全都清清楚楚,赫然在目。

       刘一屉知道今日这一劫是逃不过了,扑通跪在众人面前,痛哭流涕,一掌一掌地直打自己耳光,恳求众人放他一条生路。

      呼掌柜哈哈大笑,说:刘一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以为你这一手就没人能破吗?算了算了,我们答应过,你只要把借来的本钱还清,就不追究你了。

      刘一屉一听,如获大赦,忙不迭地爬起来,把家里藏的钱财全都翻找出来,按照一张一张借据还过去。结果,把钱还得一文不剩,还差二百多块大洋,只得又另写了借据,规定期限偿还。

      送走一帮债主,刘一屉痴傻发愣地坐在地上,就像木头鸡一样,二百块大洋,那要还到猴年马月啊!他猛地想起什么,正想爬起来去找徐秀才,就见门口走进一个人,抬头一看,正是徐秀才。刘一屉一把抱住徐秀才的双腿:徐先生,救命啊!

       徐秀才摇头长叹:骗人和被骗,都是一个贪字啊!我当初不肯告诉你原因,就是知道你逃不脱这个贪字,没想到你竟然偷了我的墨。现在告诉你也无妨了,那不是普通的墨,它是墨鱼汁做成的墨,写出字后过一段时日会自然消失。可你别忘了,正所谓一物降一物,前清时的读书人在赶考前,先用墨鱼汁把文章写在衣服里面,然后涂上一层湿泥,进了考场把泥剥下,墨鱼汁写成的字便可显现出来了。

       刘一屉一下子完全明白过了,正是徐秀才暗中出面,破了自己的骗术。他痛哭流涕地说:徐先生,再救我一次!徐秀才叹道:我跟你说过,不占便宜,才是一个人最大的精明。现在,叫他们只要你偿还本钱,不追究你的利息,就已经很不错了。我若救你,岂不是叫我去骗人吗?贤弟呀,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你的包子很好吃,口碑也好。你好自为之吧!说罢许秀才喟然长叹,转身离去。

       刘一屉眨着眼,琢磨着徐秀才说过的话,慢慢地向他的包子铺走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