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天的雾都重庆,昨天还是雨纷纷,今天就阳光明媚。我揣着缅怀和崇敬的心情前往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牺牲的革命先烈牺牲地白公馆、渣滓洞参观祭奠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我是在学生时代拜读了《红岩》这本书后了解到牺牲在这里的革命烈士英勇就义的感人故事。

  我和爱人在重庆市区解放碑附近的小什字站,乘1号线轻轨到烈士墓站出站。来到一个公交车站点,问一陌生人“去渣滓洞坐几路公交车”时,热情似火的一位老大爷说着一口标准重庆口音告诉我:“你们坐821路就可以喽”,这时,站点的一位中年妇女在旁边提示我说:“你可以乘另一路公交车先去白公馆,然后再走不远就是渣滓洞”,在我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老人和这位妇女因为介绍我们乘哪路公交车去渣滓洞的事,双方互不相让地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不休,我看到这个场面,顿时,感到好无奈。脑子里立马联想到这几天走进餐厅吃饭时,空气中都仿佛飘着呛人的麻辣香味,也许是山城人经常吃油乎乎,麻乎乎,辣乎乎的重庆火锅后,性格过于火爆的缘故?这场面我还真控制不了了。在他们争论时,821公交车徐徐进站,乘客们有序上车。二位的争论声嘎然而至,这俩人就像刚刚没发生过争论似的平静相待礼让着上了公交车。

  我站在车厢里,透过拥挤的人头瞅一眼这二位的右手握着车内栏杆,双眼看着窗外的街景,我心情感到一丝丝的内疚,这都是我问路惹的祸,暗暗庆幸或许过虑想多了吧,好在二位没有因为问路的事动手。但一想这也许就是重庆人为外地人热心肠指路的缘故吧。

  公交车外的景色吸引了我,途径西南政法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烈士墓、红岩革命烈士博物馆、路边小绿地广场还有石刻的烈士雕像群。

  我和爱人在白公馆附近的站点下车了,顺着上坡水泥板路走不远就看到了白公馆的停车场。我们被这里的场面给震撼住了。停车场内停满了以中巴车,大巴车居多,私家轿车见空就停车,人流不息,歌乐山景区的载客车来回穿梭。人群分两个方向流动,大部分人流向参观白公馆的入口,小部分人顺着山坡往渣滓洞方向上行。

  我们走在山坡上的小路上,沿途风景秀丽,绿色的山峦叠翠起伏,各色的鲜花争芳斗艳。一个年轻人双手举着随风飘扬的红色党旗,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山坡上攀登,身后是一支身穿藏蓝色西服、白衬衣年龄相仿的队伍跟着党旗行进。我们也随着走了不远,看见路边立着一个长方形厚重的大石碑,从碑文上可以看出此处是杨虎城将军的两位警卫员就义牺牲的地方。

  突然,我看见一位身穿红色唐装年近耋耄的老人映入我的眼帘,她在众多家人的簇拥中一步一步地走在从渣滓洞返回的上坡路,我情不自禁的上前与他们打招呼询问老奶奶多大年龄了,一位西南汉子自豪的对我说:“我家老人85岁了”,我立刻向他们抱拳感叹的说:“祝老人长寿,祝你们全家幸福。”

  告别了老人一家人,我浮想联翩:这片红土地上,有红岩革命烈士纪念馆,有令人肃然起敬的烈士雕像群;这一路看到年轻人高举鲜红的党旗和身后那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耋耄老人那一身鲜红色的唐装,这一幕幕展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红色基因吗?这一家人是什么精神激励着他们陪着老人来参观祭奠渣滓洞的英烈啊!此情此景太让我们夫妇深受感动和教育了。

  我们继续前行一段坡路,眼前是一个丁字路口,左边的山坡上的密林中有一栋别墅那就是梅园。右边在一块不大的红色土地上矗立着重庆市各单位捐赠的叶挺将军,江姐(江竹筠)等烈士的大型石雕像群。

  梅园地处重庆市的金凤山,军统局局长戴笠任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副主任、为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所建。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大批美国技术人员来华。金凤山背靠歌乐山,便于防空保密。专门为梅乐斯修建别墅,戴笠借梅乐斯中文名是含义(梅花很喜欢此地),奇意“中美合作”前程似锦,在房子四周遍种梅花,将此别墅取名梅园。(摘录于梅园简介)

  梅园,现在是一个文化艺术交流的地方。

  梅园下坡的不远处就可以看见渣滓洞看守所了。

  渣滓洞的入口处,提供鲜花销售。在前来参观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我们听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口音,还有家人推着坐轮椅的老人,有老妇人带领着5.6岁大的小朋友,有皮肤晒得古铜色的一群佩戴党徽的老人,人人自觉排队有序地进入。年轻人用手机对着墙上贴着好几张大二维码扫描着,我们是60岁以上的人到关闸口直接扫描身份证进入。

  现在的渣滓洞管理部门为方便游客的出入,设计了逆时针进出参观渣滓洞的路线很安全。参观者顺着右侧栏杆随着流动的人群前行即可进入渣滓洞看守所,参观结束后,顺着山上的石板小道上可以浏览渣滓洞看守所全貌后走出。

  渣滓洞看守所,通向外界山间树林的小路边,时隐时现地设有几座大石头垒砌有射击孔碉堡式的哨位,可以说是戒备森严吧。

  我们进入渣滓洞看守所参观,我环视一下四周感觉就是在一个依山就势占地面积不大的山间平坦的地方盖起了几座灰色瓦盖连在一起房子。

  进门,第一间是看守所长办公室。第二间是1号女牢房,墙很厚,牢房內光线黑暗、牢房的面积很小,窗户就更窄小了就像一本书那么大小,牢房出入前后有两个小门通透。英烈江姐(江竹筠)生前就是被关押在1号女牢房里。

  参观祭奠英烈的人们挤满了牢房,大家都默默无语地久久不愿离去,双眼凝视着牢房内的墙上依次悬挂着曾经在这间牢房关押过的烈士遗像和介绍英烈生前事迹的英名录。遗像前下方,摆放着来祭奠英烈的人们献上的黄色和白色大束的鲜花绿叶。

  渣滓洞看守所牢房分女牢房,男牢房。院落中有一块不大的空地,形状有点像歪倒在地的葫芦状,是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放风的场所。围墙上写着一些标语,这场景和《红岩》作者罗广斌所描述刻画的一模一样。

  渣滓洞看守所后山,有一条从山而下流淌着哗哗作响的溪水,是啊,有人居住的地方是要有水源的,但这里解放前电源不知道是怎么解决的?

  天气有点热了,参观渣滓洞的游客陆陆续续走了出来,有的在附近长廊的木椅上坐一会稍作休息。然后,看见从渣滓洞陆续涌出来的人群就悄然起身让座给后来的人休息。

  我看见约有二。三十位70多岁的一群老人,他们衣服的左胸前佩戴着党徽,坐在哪儿休息,表情像在无言的沉思。

  我从渣滓洞原路返回,这次参观和祭奠英烈是我有很多年都没有经历的事了。我曾经担任过单位的团委书记,在任时期,每年的清明节都要组织带领50多名共青团员,举着鲜红的团旗,拿着铁锹、扫把,水桶、抹布,捧着鲜花,抬着花圈来到所在地的革命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先鞠躬行礼致敬后,就开始除草、扫墓献花,祭奠英烈,向新入团的团员讲解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举行入团宣誓活动。虽然,时过境迁了但我这次来渣滓洞沿途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心灵震撼太大了:那过目难忘的穿红色唐装年近耋耄的老人,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不忘初心的精神;那群高举着党旗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让我看到了党的伟大事业国家的复兴之路继往开来后继有人;那端坐的一排70多岁乘凉沉思的老人表情,通过参观让我触景生情地感受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知足。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无数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生命换来老百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啊。

  今天,是我耳顺之年一个刻骨铭心的春天的故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