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每一天都有淄博烧烤的消息;抖音,每一天都有淄博烧烤的视频;就连亲朋好友的聚会,每一次都有淄博烧烤的话题。看来淄博的烧烤真红了,红遍了网络,红遍了大江南北。

       想想淄博在历史上也曾红过。春秋时淄博就诞生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由于采取了开放的办学模式、包容的学术理念,无论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无论国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各国各派顶尖的大家与学者,成为了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于是各国的名士、学子如同朝圣一般纷纷涌向淄博。在思想的充分交流辩论中,也逐步形成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兵家等宝贵的思想体系,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局面。

       当然最有奠基作用的还是以黄老之学为本的齐文化,以儒学为主的鲁文化。后经孟子和荀子的充分融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儒学思想体系,使儒学逐步在各国的士大夫阶层传播开来,并得到了齐鲁朝廷的认可,开启了“民贵君轻”“厚德仁民”的德治社会。

        几千年后的今天淄博又红了,红的不是名家的荟萃,而是淄博的烧烤。可我以为在衣食温饱的今天,国人不远千里、友人不远万里,难道人们真的是好那一口淄博的烧烤?也许当地人是好那一口,外国友人也想品品中国的美食,而多数的食客都是在品尝烧烤的过程中,回馈着淄博人的善良,享受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体验着社会生活中的诚信,惬意着个人生活的舒然。

        红在了善行。道家说:“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佛家也说:“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富。"可见人生在世,最需要的就是一颗善心。去年疫情期间,山东济南近万名大学生被送到淄博隔离,淄博没有推脱也没有嫌弃,而是竭力接待,在能力范围尽量让学生们吃好、住好。隔离结束后,担心学生们在隔离期间没有吃好,政府又包下全城的烧烤店为大学生们送行。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大学生们投桃报李,待到春暖花开,便组团回到了淄博,将淄博的烧烤纷纷发到了网上,让全世界都看到了这座小城市的善良。

       红在了温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早已发生了天翻复地的变化,实现了道家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大同基础,也实现了儒家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道基础。而道家所谓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祥和与安定却没有达成,儒家所谓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仁爱道德也没有完全实现。尤其是滋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精神食粮,被现代急功近利的铜臭在不断稀释。而人们只有到了淄博,才能享受到淄博人的淳朴仁义、厚道好客。可以说淄博的烧烤不仅满足了国人的口福,更满足了国人心灵的滋养。

       红在了诚信。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阐释:诚与信是互释的。在社会生活中,“诚”主要指主体的内在品质,即“内诚于心”,“信”主要指主体内在品质的外化,即“外信于人”。《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即有足够的粮食;“足兵”,即有足够的军队;“足信”,即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孔子的弟子又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那么去掉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立世的首要品德。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急功近利的思想似乎成了王道,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背信事件:老人跌倒不敢扶,病人倒地不敢救,甚至为了利益出现了苏丹红、瘦肉精、胖豆芽、毒生姜等事件,使国人诚信理念遭到了质疑,国人的良知受到了煎熬。而在淄博所有的食客都可以放心消费,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更为重要的是不会闹心。似乎消失的“百年老店”又从新开业。

       红在了惬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变为了城镇,城镇变为城市,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璀璨的霓虹灯摧残着人们的视力,风靡的游戏消磨着人的意志,厚实的防盗门阻断着邻里的交流,山珍海味改变了人的味觉。而从丛林中进化而来的人,骨子里就带有对绿色的偏爱,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对自由慢生活的追求。而淄博的烧烤可以让人脱下西装,约上几个好友,席地而坐,品茗饮酒,说一说家长里短,聊一聊趣闻轶事,这虽达不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恬淡,却也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惬意。

       如今淄博的烧烤已经红了几个月,已远远超出了互联网热点不过两周的时限,从五一节淄博市政府的公告来看,淄博的烧烤不仅热度不减,还有愈发火爆的趋势,可见淄博的烧烤已经超出了网路热点的范畴。

       所以我认为:与其说淄博的烧烤红了,不如说齐鲁的养心文化复兴了,最起码淄博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底层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