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新四军一支队北上抗日,进驻江北岸的江都吴家桥地区,在吴家桥地区建立根据地。1940年春,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吴家桥部,与日伪军打了一场十分激烈也十分重要的保卫战——吴家桥保卫战!

       1938年10月以后,陈毅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第一个“五四”指示精神,克服重重阻挠,派遣新四军挺进纵队二支队和三支队先后渡过长江,攻取三江营控制江北岸沿江地区,占领大桥镇,进驻吴家桥地区,在长江北岸建立起以吴家桥、网子桥、三墩桥和花荡、焦家荡(即史称“三桥两荡”)为核心的长江北岸抗日桥头堡。

       1940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在第二个“五四指示”中评价到“……叶飞在江北的发展……不但是绝对必要和绝对正确的,而且是使顾祝同不敢轻易地在皖南、苏南向你们进攻的必要步骤……”

      吴家桥是新四军从江南渡江北上抗日的桥头堡、转折地,也是新四军在苏中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陈毅、粟裕、叶飞、管文蔚、姬鹏飞、陈丕显、张璠、陶勇、钟期光、刘先胜、卢胜、乔信明、韦永义、韦一平、惠浴宇、江渭清、陈玉生、王澄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块热土上工作、战斗、生活过,苏中地区党政军领导同志曾长期以这里为中心,领导广大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对敌斗争。 

       1939年2月,挺纵三支队政治处主任惠浴宇根据陈毅同志指示,在吴家桥建立起中共苏中第一个县级组织,即中共江都县工作委员会,后改为江都县委员会,在这里同时还建立了新四军军政抗日学校、江北抗日自卫团等。5月,在这里组建中共苏北工作委员会,后改为中共苏北临时特委、苏北特委和苏北区委。在吴家桥先后为高邮、泰兴、如皋和扬中等周边地区培训党员130人,派遣骨干到靖江、兴化、宝应等地发展党员、建立组织。

       1939年10月下旬,叶飞所率“江抗”来到江北吴家桥地区与管文蔚部合并,重新整编挺进纵队,管文蔚任司令,叶飞任副司令,下辖4个团。按照正规部队标准规范作息、操课、学习等活动,在吴家桥地区开展了大练兵运动,提高部队战斗力。 

       自新四军部队在吴家桥地区建立江北抗日根据地后,陈毅等也进驻江北吴家桥地区,在陈毅等的宣传、教育、引导下,吴家桥及周边地区的各界人士被广泛发动起来,涌现出了一批骨干分子,如吴仲邨、张健等,他们是抗日战争期间吴家桥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周边地区各种抗日团体,在当时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当年,国民政府江都县第五区(吴家桥地区)区长杜干全(他后来成为扬州解放后第一任扬州市长),国民政府江都县第五区协和乡(吴家桥)李康侯、张正鸿(张健)等一批人,通过与陈毅及新四军其他领导的接触交流,他们接受了革命思想,参加了革命,积极为新四军、共产党办事,支持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在当地发展。由此,李家的“大宅门”也变成了新四军的办公地点。张正鸿(张健)不久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当时名义上为国民政府人员实是共产党干部,所以新四军部队在此地区发展较快,共产党基层组织在本地建立的也较多。抗战胜利后,张正鸿(张健)在华中军区供给部任职,1948年牺牲在山东。

       除了当地乡绅、名流思想受到影响外,当地群众也受共产党思想影响,积极投身革命,当时参加新四军及地方抗日武装的群众人数众多,仅一次春季征兵运动,就动员了好几百人参加了新四军。新四军及各级党组织,在本地区的发展壮大,让日伪、国民党顽固派深感不安,他们都在想如何把当地的共产党、新四军赶走或消灭掉。

       1940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一),日伪军出动约500余人的兵力,从扬州、仙女庙出发袭击新四军挺纵驻地——吴家桥根据地。新四军挺纵主力在民兵武装及当地干部群众的支援帮助下,在日伪军可能经过的路线上设伏,重创日伪军,取得“新春大捷”。击伤击毙日伪军无数,日军大队长受伤逃回扬州,新四军缴获战马十余匹,枪械若干,俘伪军数十名。

       1940 年5月初,叶飞在取得驰援皖东北“半塔集”保卫战胜利并在皖东北休整后,带领“挺纵”一团和四团两个营回到吴家桥地区,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在吴家桥召开军政委员会全体会议,传达中央放手发展抗日力量的指示,也传达了刘少奇同志的指示,会议决定成立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江都县人民政府,惠浴宇任县长,标志着历经近2年的艰苦努力,我党领导的苏中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正式诞生。

       随后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减租减息运动,让地区民众的抗战热情迸发了,一下子就把军民关系推向一个高潮。

       吴家桥地区的工作部署好后,叶飞正要过江去向陈毅同志汇报皖东北之行,主要想谈一下刘少奇同志交代的任务,并向他请示如何执行这一任务。挺纵主力回到吴家桥的消息被日伪军获悉,于是日伪军要再次对吴家桥地区进行“扫荡”,想攻击在江北的新四军挺纵主力。此前日伪军进攻扬中时,未能找到新四军挺进纵队主力,这次得到消息,便再次集结部队,准备分路合围,“扫荡”吴家桥地区。

       日伪军纠集约3000人(又说约1500多人)在独立第12旅团旅团长南浦襄吉的指挥下,兵分三路,分别从扬州仙女庙、口岸嘶马和扬中三江营三个方向出发,向吴家桥地区扑过来。

       新四军挺纵主力,在管文蔚、叶飞等率领下,研判了敌情,决定利用三路日伪军进攻的时间差,分头打击从不同方向、不同时间的来犯之敌。

       5月14日早上,新四军和地方民兵武装一起,先在杨桥乡的“三官殿”设伏,伏击了从口岸方向的来犯之敌,取得了“三官殿”伏击战的胜利,歼敌无数,余下之敌夺路逃回口岸据点,也有少数日伪逃到了大桥镇,新四军这次战斗缴获了大批的物资。

       新四军挺纵另一部在地方民兵武装的配合下,彻底打退了由扬中方向的来犯之日伪军,日伪军都没能完全登上“三江营”江岸就被击溃,这股来犯之敌,溃逃回扬中。

       这两次伏击战的胜利,为新四军挺纵集中兵力,打击由扬州、仙女庙方向的日伪军主力创造了条件!

       17日晨,由扬州、仙女庙方向来犯的日伪军,经由大桥镇分兵几路开始攻击新四军阵地。先是数架飞机盘旋侦察,随后就是猛烈的轰炸和炮火攻击。

       挺进纵队在叶飞、乔信明、刘先胜等率领下节节抵抗,后张藩率部驰援参战。因新四军在吴家桥地区驻守时间较长,挖有野战工事,日伪军打了3个冲锋也没能冲进来。

       双方从拂晓打到中午,午饭也没吃,这对新四军是常事,而日伪军的攻击却松了下来。吴桥地区的地方干部带领群众,及时给作战部队送上补给,将士们吃上了香喷喷的“吴桥烧饼”,喝足了可口的温开水,体能得到了恢复。下午,叶飞和乔信明等人抓住战机,由1团的3个营率先展开反击,地方游击队和民兵也配合作战,几个冲锋下来把日伪军阵地冲垮了,新四军后续部队也乘机反攻。

       日伪军抵挡不住,边打边撤,其后卫部队逃到距仙女庙十多里的谢家荡被包围,新四军又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歼灭了大部分敌人,仅少部分逃回扬州、仙女庙据点。

       此次反击战,新四军挺纵共击毙日伪军100多人,俘虏伪军近百人,缴获各种武器100多件,子弹近万发,军用物资60余车,还有3匹大洋马。新四军挺纵取得了吴家桥保卫战的三官殿伏击战、三江营伏击战和吴家桥反击战的辉煌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吴家桥根据地。

       叶飞将军在后来评论这一次吴家桥战役时认为,吴家桥战役是该地区抗战以来最激烈的一仗,当年如果没有吴家桥战役的胜利,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郭村战斗,更不会有黄桥战斗。新四军东线部队在苏北的发展历史就可能要改写,后果更无法预料。从这个角度考虑,吴家桥战役胜利的积极意义可想而知,吴家桥战役胜利的历史价值也更加突出!

      八十多年前的吴家桥抗日保卫战,是一场战役,是新四军在苏中地区的一场重要的抗日保卫战!

 

     ( 本文参考:《新四军挺进纵队史》《管文蔚回忆录》及江都地方革命史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