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埋下我与白河的伏笔,草蛇灰线,直到捧读石中元老师的报告文学《白河之光》,震撼心灵之时,感受到遥远的呼应。


  从模糊印象到了解家乡史料

  我最早对白河有概念的是村边官厅湖水,潺湲而去,据说源头是白河水。望着西去的流水,我转头而看,想象源头的样子。

  再次听到白河,是邻居叔叔回家过年,给我们小孩讲白河工地的事。他说了几句顺口溜,“黑脖子,光膀子,腰里掖着个饭盒子”。我联想着叔叔们干活的情景,用家乡话“干得真彪”!(干得特别卖力的意思)

  几年前,我跟随区文化馆组织的非遗采写组,到香营乡路过白河水库。美丽的燕山天池犹如碧玉镶嵌在高山之间,是延庆版的“高峡出平湖”。乡文化员说,当年修白河工程特别艰难。什么时候能系统读相关的书籍呢?那时候滋生的念头如水波,在我心海里折叠着涟漪。终于,读到妫川文集之《白河之光》,心海扩散着幸福的波纹。

  “白河堡水库位于北京市延庆区香营乡北部。在北京市境内流域面积5400平方千米”。“白河堡水库的补水渠将白河水引到延庆母亲河——妫水河,西流至官厅水库。”童年回望官厅湖的源头,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那种惊喜和满足,穿越时空淙淙回响。

  “因水库依白河而建,是一座在白河干流上的人工水库,故称白河堡水库。白河堡水库是一座跨流域沟通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的重要水利枢纽,也是一项集蓄水、调水、拦洪、养殖、发电、旅游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白河堡水库于1970年9月正式开工,1983年7月竣工,整个工程历时14年。”从文字中,我了解水库名字的来历、功用、修建的时间,积攒在心底的一个个问号拉直成了叹号。

  “白河堡水库是北京市第一个机械上坝的水库……是北京市惟一获得国家银质奖的水库……”我读着水库众多第一,自豪之感激荡心脉。


  从水利工程萃取成白河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先生的哲言,也是白河人的真实写照!

  “南有红旗渠,北有白河堡”。从书中得知,从红旗渠走出4位林县人,其中王虎,曾任延庆县委书记,他把一南一北水利工程和精神内涵紧紧地连到了一起。王虎和郭春云、许丛林等延庆人组合成指挥部,他们像大禹治水那样,制定兴修水利的方案。

  白河工地指挥部领导身先士卒,来自全县近万名施工人员,5000多个日夜,冒严寒酷暑,用血汗奏响建设家园的凯歌。夫妻双双奋战,父子两辈共战。还有大儿子牺牲,老父亲含悲忍痛把二儿子送到工地的感人事迹;铁姑娘顶起半边天,白河汉子奋勇争先,他们劈山凿石,拦河筑坝,照应了我小时候记住的顺口溜,干活真“彪”啊!人心齐,泰山移,延庆各乡镇、机关企事业都纷纷支援,给予物资、设备、人员上的支持。深明大义的移民,响应号召进行搬迁,父老乡亲都用不同的方式支持白河工程,共同创造出彪炳延庆史册的辉煌业绩。

  “白河群英谱”令我钦敬!“白河英灵录”,令我唏嘘,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41岁,青春热血洒向这片土地……看我情绪起伏,爱人指着一个名字说,她是咱村的,和姐姐们玩过,走路甩着大双辫儿,村里人都夸她……“人们不会忘记平凡中的英雄!”我由衷地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读着,沉思着,家乡沃土上,从抵御外敌的抗战烽火里走出来的英雄是英雄,到和平时期为建设家乡默默牺牲的人,同样是值得永远铭记的英雄。英雄的崇高信仰,化成感染力和召唤力,在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中播撒得更广、更远。

  14年艰苦卓绝,白河人用汗水和生命锻造出白河精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白河精神如妫河水奔腾不息,汇入时代的洪流,是“南荒滩精神”、“冬奥精神”的呈现,为大美延庆注入丰沛的精神能量。


  从零散材料锻造出艺术佳作

  时任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说,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用纪实的文体来记录它的伟大变革与发展,这个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石中元老师,报告文学作家,生态环境保护作家,湖北随州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延庆县委工作5年多。他用赤子情怀书写延庆这个第二故乡,用充满匠心的艺术表达精神内蕴,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打造出精品。正如乔雨先生在《时下更需要白河精神》一文所写,“它(书)如同海边拾贝般,把散落在白河工地的记忆珍珠碎片,精心地一一捡起,一颗一颗穿在一起,挂在共和国那个火红年代的丰碑上。”

  石老师在《用白河精神写白河人》中记载:“我回到家后,小心地整理《战白河》小报,用放大镜一行一行地辨认那些模糊不清的字迹。”可以想象,古稀之年的石老师,趴在书桌上,月光和灯光交汇,投射在放大镜上。他睁大眼睛,在斑驳的小报上,在幽深的历史隧道里,仔细找寻闪光的珠宝。或许从月牙西沉到旭日霞光,无眠的夜晚,无数次比对、判断,挖掘着湮没在时间褶皱中的故事和史料,如书前面附有一张张黑白照片,有施工热火朝天的场面,有隧洞竣工剪彩,照片定格历史的瞬间,让我们更近距离去感受场景,更深地铭记渐行渐远的白河人。

  居里夫人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石老师多少次找人采访,多少次查阅材料,多少次实地勘察,完成力作《白河之光》。前苏联《金蔷薇》一书说,“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起来,熔成合金,然后将起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石老师在写白河人的过程中,真正是用“白河精神写白河人”锻造出文质兼美的“金蔷薇”。

  《易传》中说,修辞立其诚(建立言辞呈现自己的美好品德),石老师呕心沥血,用丹忱妙笔为人民立传,凝成《白河之光》。这熠熠光芒,照亮精神坐标,辉映妫川儿女走向锦绣前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