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成都,先看了杜甫草堂,行不多远就到了武侯祠。武侯祠全国有多处,南阳、襄阳武侯祠都曾去过。成都武侯祠,是众多的三国古迹中久负盛名的一处古迹。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封为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庙宇坐北朝南。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的诗《蜀相》中的描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依此推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武侯祠匾额由郭沫若题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觉得武侯祠,其实应叫刘备庙或先主武侯同阙宫,是一座君臣同阙的园林、宫殿、陵墓建筑群。在武侯祠当中刘备庙、刘备墓占的比重比诸葛亮殿大,似乎应该把这里叫做刘备庙,而从布局上来看,中国的传统的祭祀庙宇都是主殿在后。而武侯祠中则是刘备殿在前,诸葛高殿在后。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这里似乎又应该叫做武侯祠,但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民国初年有一位叫邹鲁的诗人写了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

      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刘备,所以人们就不顾封建时代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而把汉昭烈庙叫做武侯祠了。

       刘备的陵墓,至今没被挖掘过,保存良好。成都武侯祠有一通明朝李贽的诗碑文。

      武侯祠大门口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的政权号,历史上称为蜀汉,因为刘备是汉室后代,后来又建都在蜀地成都。所以政权得名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号是人死以后后人对他生前的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褒贬称号,“昭烈”当然就是刘备的美称。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刘备的庙宇。

       这是刘备殿,匾额书写“业绍高光”:业:汉室的统一大业,绍:继承,高:汉高祖刘邦,光:东汉第一个皇帝光武帝。此二帝是汉朝最有代表性的帝王。“业绍高光” 称赞刘备继承了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帝业,可与他们相提并论,蜀汉是汉朝的延续和一个新的阶段。这里强调了刘备为汉室后裔,蜀汉为三国正统的观点。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岁的时候,他召集了关羽,张飞等人桃园三结义建立了自己的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的混战中流离失所几次败北。

       后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随后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在赤壁大战以后才夺得古荆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胸怀大志,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四川,在成都称帝。

后来关羽被害丢失荆州,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火烧连营而惨败,在奉节白帝城一病不起。临死前,把国事和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就这样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刘备这个人若说武比不上张飞,关羽,若说文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却成就了蜀汉的帝业。究其原因,除了他是汉室宗亲的微弱优势以外,主要在于他待人宽厚,善用人才。

        从他临死前在白帝城把国事和儿子托付给诸葛亮时所说的话当中就可以看出:“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如果后主刘禅是可造之才的话,希望丞相辅佐他,如果是个无用之才的话,丞相就自取江山。古往今来,像刘备这样的明君有几个,所以刘备是个封建王朝当知无愧的时代君主。

       刘备殿前有一尊铸铁雕塑,刘备一身正气凛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国面临生死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一生做了很多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虽然身居臣相之职,但一生却很清正廉洁,主张“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说过的话。意思是说做人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一定要排除私心杂念,恬静寡欲。其实这也正是诸葛亮自己的人生写照,彰显其人格魅力。

      诸葛亮,字孔明,生于乱世,但却从小心胸大志,立志要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跟着叔叔诸葛玄到了荆州襄阳,十七岁的时候叔叔去世了。他就独自一人在南阳躬耕苦读,结交名士,观察时局。得了“卧龙”的美称。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被刘备的知遇之恩所感动,加入了刘备集团,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诸葛亮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先辅佐刘备创业西川,为刘备制定出三分天下,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然后再联吴抗魏,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治理蜀国前后20多年,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造福百姓。

       在军事方面,他先平定南方,继六出祁山,挥师北上,两次上书出师表。其忠心耿耿,日月可昭。后来由于过度的劳累,54岁的时候,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的定军山下。

        关羽,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人,他们两个和刘备情同手足,于是就有了桃园三结义“铁三角”的故事。刘备得到荆州以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斩然庞德,威震华夏。后来,因为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遇害,丢失了荆州。

       关羽曾经被曹操抓到过,在曹操加官封爵的拉拢下,仍然是孝忠刘备。所以历代的统治者对关羽都十分的推崇,使其成了忠义的化身。

       张飞,字翼德。张飞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当年在当阳的长板坡被曹操打败的时候,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兵追来的时候,他站在桥头大吼一声:“我是张翼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追兵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当阳桥头一声吼,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的河水也为之倒流。

       刘备到了四川以后,派张飞驻守四川阆中长达七年,在关羽遇害以后,刘备伐吴,派张飞东征,出发前被他的部下张达和范强暗害了。民间传说:张达和范强杀死张飞以后,带着张飞的人头乘船顺长江东下,到东吴请赏的时候,走到长江云阳段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很大的风浪。他们就将张飞的头抛在江中。后来百姓打捞起张飞的头,修庙祭祀。现在重庆云阳还建有张飞庙。民间又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

       在武侯祠的《三国陈列馆》参观时,恰遇三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游客,让我用她们的手机给她们拍照,我又用我的单反拍了她们的照片留念。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柩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距今已有1700多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因《三国演义》的传播和美化,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中国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死后,天下黎庶追思,建祠庙于各地。成都武侯祠便是历史最为悠久、规模较大的诸葛亮祠庙之一。

        公元五世纪。在刘备墓惠陵旁边出现了一座武侯祠。据宋朝任渊《重修先祖庙记》记载,当时刘备墓居西。刘备庙在东。武侯祠在刘备庙的偏西稍南。“其君臣一起并葬,堪称生死魂魄相依”。

       唐宋时期,武侯祠的规模并不太大。但名人骚客、凭吊者络绎不绝。

       成都武侯祠,本应当称之为惠陵(刘备墓)或者汉昭烈庙(纪念刘备的庙)。但“蜀人之口习武侯,而不复别以昭烈”。诸葛亮的声誉盖过了刘备,老百姓皆以成都武侯祠的称谓,而取代了惠陵和昭烈庙的正确称号。因此,唐.李商隐曾经赋诗《武侯祠古柏》云: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客居成都,走出草堂,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相》,后四句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用浓墨重彩为诸葛亮点亮了一盏永不磨灭的明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