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偶然的机缘,与职业中专退休教师段德山来到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寻找他在1974年在本县黄麟乡一起修桥的工友谢称元。
段德山老师说,今年自己已经69岁了,工友谢称元比自己大几岁。谢称元在修桥的工地上做小工,负责打石头,自己年仅20岁在工棚里负责做饭,有十多个人的饭菜。听说他的爷爷叫谢宝金,是一位长征老红军。
通过谢屋村的村委干部,我们得知谢称元已经去世,但他的三弟谢道元在家里。于是,我们驱车来到谢道元家,互相寒暄过后,谢道元说起了自己的革命家史。
谢宝金,1898年生,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人。1932年,谢宝金响应苏区号召参加了红军,在中革军委情报部负责手摇发电机工作。1934年参加长征,1953年从北京复员回乡。1982年去世,享年84岁。
据谢宝金的孙子谢道元说,谢宝金在参加红军前,已娶有妻子邱氏,夫妻俩生育了一子一女,并带养了一个四个月的女婴李氏。后女儿嫁给岭背镇东坑村,随她的丈夫在赣州的某厂工作生活。儿子在谢宝金长征时期,突发疾病,因无钱医治夭折。
解放前,由于村里其他几名参加红军的青年,都牺牲在长征路上,谢宝金也杳无音讯,家里也以为他不幸“牺牲”了。谢宝金妻子邱氏思夫心切,整日以泪洗面,终于哭瞎了一只眼,邱氏在1991年去世,享年86岁。
谢道元说,这时,谢氏家族将本族的一名青年叫谢发生,过继给谢宝金为继子。后来,谢宝金夫妻俩带养的女婴李氏已长大成人,由家族做主,将她嫁给了谢宝金的继子谢发生为妻,他们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谢发生和母亲李氏都未进过校门,没有文化。谢发生从小就父母双亡,其有三兄弟,有一个因躲避国民党抓“壮丁”时,逃亡到安远,后来在安远娶妻生子、成家落户,另一个兄弟却不知下落。
父亲谢发生是名失散红军。1932年,谢发生随主力红军调返赣南,参加了广东南雄水口战役,在战斗中受伤,胃部出血,部队准备送他去后方红军医院救治,但他说不要送,自己回到了老家。解放前过继给谢宝金为继子,一直在家务农。1993年去世,享年86岁。
父亲母亲共生育了五子一女,大哥叫谢称元,通过报名招工参加了工作;二哥叫谢华元,是民办教师,后转为公职人员;三哥叫谢生元,自己排行老四,弟弟叫谢正元,妹妹叫谢元秀,自己和其他兄妹都没有工作单位,在家务农或打工为生。2021年,母亲李氏去世,享年97岁。
谢道元说,从懂事起,他一直与宝金爷爷在一起睡,特别是宝金爷爷晚年时,他无论去哪里,都是自己在旁边照护着,自己相当于他的行动“拐杖”。
最让宝金爷爷自豪的是,在延安召开3万人的庆祝大会上,毛主席说:“长征路上,不少红军战士连文件都扔了,还牺牲在路上,而谢宝金带着发电机却走到了延安,他是一个长征模范”。
新中国成立后,谢宝金被分配到北京工作。之后,他向首长请示回家乡。经批准,1953年谢宝金回到了于都老家,被安排到供销社收购部当收购员——这份工作他一直干到76岁退休。
谢道元说,以前在读书时,爷爷宝金经常对我说,“你们一辈子都要听党的话,好好读书”......
无论环境如何危险困苦,无论岁月如何更替变化,宝金爷爷对革命的信念始终不变,对党的忠诚始终坚贞不渝,这正是一种“宝金精神”,这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新时代,我们要始终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同时希望大家传承红色基因,铭记长征精神。
新长征,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