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一位新闻家曾经说过,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总编辑,首先应当是一个合格的资料员。还有人讲过,要想成为新闻专家,首先要当“杂家”。可见,掌握大量的各种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运用,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是这些“名言”左右了我的观念,我就是按照这个“路数”展开新闻采编实践的。我没有当总编辑的奢望,但我有成为一个合格编辑的愿望。受这些名言的启发,我把先当一个合格的资料员付诸了实践,从1981年12月18日开始改“报剪”习惯为收集、摘抄资料。

  收集资料的前提,不仅要博览群书,更重要的是时刻注意报刊上发表的各类新闻报道和文章(特别是资料性的文章)。也就是说,能看到的报刊要多而且杂,资料来源才能广泛。当时,公社广播站和公社团委订阅的报刊都被我“垄断”了(我当时是公社团委宣传委员),公社老干部办订阅的报刊我也经常去翻阅,我还自费订阅了一些报刊,所以那时我能看到的报刊比较多。那一时期,我能经常看到的有《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村报》《沈阳日报》《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北京晚报》《戏剧电影报》《文摘报》《解放军报》《广播节目报》《黑龙江广播电视报、《语文报》《党的生活》《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妇女之友》《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戏剧报》《大众电影》《八小时以外》《人民文学》《辽宁青年》《年轻人》等许多报刊,为我收集整理资料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和较广泛的资料来源。

  我收集资料时,不是专一的针对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学科或某一个领域,而是涉及方方面面,包罗万象,所以把它定名为《百科资料》。在公社(乡镇)广播站工作期间,每天除了正常处理业务之外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收集资料上。在一段时间里,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邮电局取回广播站、公社团委和我自己订阅的报刊。我和邮电局的同志很熟悉,也是朋友。所以,先帮助他们分发报刊,然后拿走自己的那一份。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急着看,二是怕丢失。公社老干部办的报纸保管得非常好,几种报纸都按时间顺序整理好,放在报架上,很少有缺失的。我经常去翻阅或者借回来翻阅,或拿到广播站,或带回家去查阅。用过之后,再归整好给人家送回去。那段时间里,我到外地公出时,只要接触到一本书、一本杂志、一张报纸,我都会细心的去“发现”资料,把它记录下来或剪裁下来,带回家去整理、充实到我的《百科资料》里去。

  我收集的这些资料不是“报剪”的那种方式,而是用32开日记本摘抄的,每一本为一辑,每辑大约5万字,都有目录,简直就是一套系列的“百科全书”。调入县电视台以后,由于工作太忙,而且能看到的报刊又太少,所以,收集的资料较之以前少多了。到1996年5月已经完成63辑,64辑开篇不长就基本停止了。为了便于查阅,1989年11月,我把1—50辑按照类别划分编成了总目录。编辑51—100辑总目录的计划大概不会进行了,因为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少动笔,改为“敲键”了,开始以新的方式收集、存储各种资料了。2005年11月学会应用电脑以后,一直坚持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我真的成为一个资料员了。

  我通过收集和摘抄这些资料,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了解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为我撰写文稿和为别人修改文章,需要查阅资料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