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是北宋和大辽王朝经过25年战争后,在澶州(河南省濮阳市)缔结的友好盟约。此后的百年里,北宋与大辽息兵罢战、友好往来、交流融合,使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有了创新发展与明显进步。

  其实,先有澶渊之战,后有澶渊之盟。毛泽东和陈毅同志对这个以战促和的经典战例都给予过特别关注。1945年秋,正当“重庆谈判”进行中,陈毅夜宿濮阳时专门了解了那里所发生的战争,并赋诗一首。诗中引用了两个历史典故:“能掷孤注寇莱好,退避三舍晋文强”。孤注一掷说的是宋真宗赵恒在寇莱(寇准)的苦谏下,亲自去澶州城迎战汹汹来犯的契丹人;退避三舍是晋文公重耳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恪守承诺、先礼后兵的表现。1958年11月初,毛泽东乘专列停靠在新乡火车站,在专列的会议室里接见当地的10个县委书记。当与濮阳县委书记王惠民握手时,曾关切地询问:“濮阳还有北门楼吗?”王惠民书记并不知有没有,更不知领袖询问的意图,随口答有。他回来后,立即让文物部门进行研究。原来毛泽东同志过问的北门楼是宋真宗赵恒在澶渊之战中登过的原得胜北城的北门楼,遗址在濮阳县城关镇粮所(旧县衙)后边。大家都为领袖通晓古今、博闻广记而敬佩不已。这说明两位伟人都非常重视古战场的文化价值,希望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

  如今,北门楼没了,澶渊之盟的唯一遗存是“回銮碑”,也叫“契丹出境碑”,碑上刻的是宋真宗在战后写的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谈不上,但反映了宋真宗当时的兴奋心情,宋辽战争终于结束了,从此快乐地过上小康生活。这通刻着宋真宗回銮诗的石碑,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国宝级文物。1680609690111030.jpg

  想必读者的心情与我们一样,说得再热闹,不如实地去瞧一瞧。我们正是怀着这种急迫的心情,从商丘驱车奔向濮阳。早春二月,古老的中原大地在冬季里沉睡未醒,冬小麦还没吐出新绿。车轮飞奔在河南与山东两省的交界线上,时豫时鲁,一时不知身在何处。忽然觉得不大对劲,距离濮阳市区还有几十公里,导航仪就让驶离高速公路。它是不是又犯了迷糊了?曾经有一次导航仪把我们领到没有桥的长江边上,让我们大失所望,只好轮渡过江。其实,在几十公里处就有新建的润扬大桥,它楞是不知道。还有一次,在天黑前差点把我们导进华山的深处。幸亏有村民及时提醒,不然一个晚上也别想转出来。这说的都是以前的老式导航仪,一遇到新修的路就犯迷糊。现在有了实时更新的手机导航,绝不会出现这样的差错。于是,按照导航的指引,下高速,走县道,穿村路,钻进了一个小村庄。网上说“回銮碑”在濮阳城内的御井街,怎么跑到城外来了?

  穿过一条现代仿建的宋街,来到一座红色的古建筑前。似庙如祠,高墙围合,大门紧闭,门前没有车辆,也不见人影,冷冷清清,不像个有著名文物的地方。正在疑惑之中,一通刻着三个大字的黑色石碑闯入眼帘。近前观看,惊喜万分,是河南人民政府1963年6月20日公布和树立的文物保护石碑“回銮碑”。这正是我们要找的,原来深藏在濮阳市濮阳县城关镇的御井村里。可这千程百里地奔来,却不能进入,岂不是白跑一趟。

  向一位路过的村民打听关门的原因,他说从不对外开放参观,得打电话联系。至于如何打电话,找谁联系,他不知道。一时很着急也很闹心,但不甘心。凭经验感觉,或许在大门上留有联系的电话号码。赶紧上前查看,大门上的牌匾写的是“澶渊之盟纪念馆”,左联“留胜迹传美誉御井甘泉泽万民”,右联“谏真宗退契丹寇莱贤相垂千古”。原来不是观光景点,而是纪念馆。找遍大门和窗口的角角落落,也没有可供联系的电话号码。

  无奈之下,来到旁边的御井村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可因周日休息,里面空无一人。硬着头皮又闯入一户人家的大门,站在门口的女主人说她找不到能打开展览馆大门的人。男主人应声从屋里走出,问找谁?我们讲明来因后,他爽快地说,你们大老远来的不容易,我帮你找人去。走到不远处的一户人家,他使劲地敲。有孩子答应,我爸不在家。男主人刚要拿出手机联系,一个高个子的中年人迎面走来。只见他腰板挺直,表情严肃。男主人告诉我,他就是看管这个纪念馆的人,在北京卫戍区当过兵。我心中一喜,他乡遇战友,这事有门儿了。

  没想到的是,他开口就坚决地说不行。文管所领导刚打来电话,今天下雨不能放人进去,会把里面踩的都是泥脚印。说好话、提给钱都没用,只好打出战友这张王牌。他接过证件看了看,立马默不作声地领着我们向纪念馆走去,打开锁头,推开大门。人家如此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们自当加倍小心爱护,而且要快进快出。

  0156ce4d689ceeea60bf1298518948e_副本.jpg纪念馆内分成两个小院,左边的是“德政殿”,右边的是“回銮碑”,中间有门相通。我们自然直奔右侧而去,先看到一口水井。白色的大理石井台,旁边树立着“御井甘泉”的黑色石碑。据说,这口水井是宋真宗在那里驻跸时命人开凿的,千年古井,那自然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了。水井的北面有一座碑楼,里面置放着“回銮碑”,用玻璃罩加以保护。石碑高2.6米,宽1.3米,字大如拳,草体竖刻。该石碑曾经被红卫兵当作“四旧”砸断并移位,致使碑首丢失。石碑断裂处用水泥粘接,加之玻璃反光,无法看清全诗的面貌。水井的南面是原来的南城墙,但无遗迹可寻。

  看到了“回銮碑”,搞清了古城的方位,是此行的最大收获。千年前的澶州城,因黄河从中间穿过,形成了南北两座城,河上有铁锁桥相连。毛泽东同志过问的北门楼,在河之北的北城上。而宋真宗住在河之南的南城,也就是“回銮碑”和御井的位置。后来黄河向南改道,两城便合一了。澶州城距离北宋都城只有150多公里,为黄河要津、河南门户、汴京锁钥。该城一旦被突破,北宋都城将不保,王朝也将面临覆灭的危险。

  实地访古,触目动心,情绪飘荡,思接千载。

  歧沟关大战后,北宋和大辽攻守互换。北宋以防御为主,集重兵于边境上的坚城,挖地道与之相联。一旦敌人来攻城,内外夹击,每每得手。在燕南的雄县、永清县、霸州市等地,都有北宋时期挖的地下长城——地下古战道。全部用砖石铺成,分别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连接着益津关和淤口关,分布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千年之前,在华北平原上就有地道战了。

  大辽则时刻耽心北宋再次卧薪藏胆,积聚力量,还来争夺燕云十六州。为了不断给北宋施加军事压力,他们多次派兵南下,进行袭扰战。先后有君子馆之战、满城之战、麟州之战等,都被北宋军队击败,没占到什么便宜。宋真宗赵恒即位后,他们又派骑兵远袭,最远处到达山东的德州、淄州(淄川)。其目的是,让北宋皇帝心惊肉跳,睡不着觉。

  如此打下去,双方都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北宋王朝每年的军费支出高达3000万两白银,不堪重负。大辽王朝也不轻松,连年的战争造成了人员重大伤亡。在双方战力达到平衡、谁也吃不掉谁的情况下,宋和辽的君主都有了停战求和之意。但,中原王朝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向游牧民族政权低过头、屈过膝。虽有过友好的表示,那不过是“和亲”,把女儿嫁过去,我是你的岳父大人。而游牧民族政权也从来没有与中原王朝称兄道弟、平起平坐过。大辽的萧太后想要的是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具体办法是以打促和,小打小闹不行,得有大的动作才行,打疼你、打怕你。0d79a19b77fd7bf84a24af7d763a046_副本.jpg

  公元1004年秋,天凉马肥,酒足肉多,正是开战的好时机。萧太后调动最精锐的25万人马,亲自挂帅,分东西两路出击。东路的20万人马,由萧太后最倚重的战将萧挞凛为先锋,以收复关南失地为名,深入宋境展开军事行动。萧挞凛身经百战,有勇有谋,以能打胜仗闻名,一路快速穿插,过关斩将,如入无人之境。西路的5万人马为佯动,起到牵制作用。这次作战行动躲着坚城走,绕着地道行,避实就虚,长驱直入,很快抵达黄河北岸的澶州城,兵锋直指北宋的都城汴梁(开封)。

  宋真宗闻报大惊失色,脑后发凉。他即位后刚搞了个“咸平之治”(997 —1003),出现了经济繁荣,粮食增产,技术创新,人文鼎盛的良好局面。这不能不让宋真宗踌躇满志,再干几年,就会全面振兴,进入小康。过去契丹人在边境上闹点事,他觉得无所谓,这次直奔都城而来莫非要灭我?战况不断报来,辽兵势如破竹,边城难保、无力迎战,十万火急,一夜五报。严格遵守祖训“抑武扬文”的宋真宗,身边没有可依仗的武将,一时没了主意。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提出去金陵避险。签书枢密院事陈晓叟是四川人,建议到成都躲风。许多大臣都附和这一建议,唯恐躲之不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寇准闻言大怒:“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当诛!”

  寇准是陕西渭南人,少年时才智超群,19岁考取进士。他从基层的官吏一路升到朝廷的大臣,为人刚直,敢于进谏。他认为,大辽的这次军事行动与以往的边境骚扰明显不同,不以攻城掠地为目标,肯定另有政治目的。他一直在观察,多次压下战报,直到发现大辽私下有求和的要求。他为此主张不能示弱,宋真宗必须御驾亲征。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大臣们纷纷反对,说这是拿皇帝的生命当儿戏,是孤掷一注。寇准力排众议,苦谏不止,使一向文弱的宋真宗终于鼓起了勇气。

  e2c174680866777f9f6636ff53f5de7_副本.jpg这时,前线传来了射死大辽前敌统帅萧挞凛的消息。萧挞凛具有丰富的战场经验,他侦察地形时,在普通箭所能射到的距离外跃马扬鞭。可他不知澶州守军使用上了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射程超过一万步(近千米)。宋军早就把他瞄准了,一箭正中脑门。萧挞凛被抬回营中,不久气绝身亡。据说,萧挞凛临终前高喊,要和不要战!萧太后闻听痛心不已,抚棺而哭,为之辍朝五日。萧太后深知爱将萧挞凛的遗言之意,和比战好!

  宋真宗得到这一战报,非常高兴,在众将的鼓励和簇拥下,跨过黄河,登上北门楼,升起了黄龙旗。宋军将士欢声雷动,士气大振。宋真宗登城观兵,只见城下旌旗招展,帐篷遍野,战马无数。契丹将士群情激愤,举刀高呼为主帅萧挞凛报仇。宋真宗见了心惊腿软,不敢多停留,麻溜退回到河之南。他询问大臣曹利用到辽营谈判的情况如何?曹利用回答,萧太后索要关南之地,他说这是后晋赠送给他们的,被后周夺了回去,与北宋没有关系,这次应该还给他们。宋真宗说,割地不行,赔款可以。曹利用问,哪得赔多少?宋真宗说,百万以内。

  于是,曹利用与对方的王继忠几经交涉,达成了三项盟约。第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因年幼称宋真宗为兄长,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婶母;第二,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大辽归还遂城、瀛洲和莫州等城市;第三,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绢20匹,到雄州地区交割。除此之外,双方还议定在边境开设专门的交易市场。因澶州在北宋时也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这其间,有个让人捧腹的小插曲。曹利用回朝汇报谈判结果,看宋真宗正在吃饭,不敢上前禀报。宋真宗叫侍臣传问赔了多少钱?曹利用一听吓得浑身发抖,跪在那里不敢吭声,忙把三个手指放在脑门上。宋真宗以为三百万两白银,生气地说太多啦!曹利用忙回答,不是三百万,是三十万(绢折合白银20万两)。宋真宗转怒为喜,不仅要表彰曹利用,还要嘉奖王继忠。

  澶渊之盟后,双方都能遵守约定,不再敌视与打仗。史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宋辽两国礼尚往来,对方朝廷有什么重大事情,都互派使者前去或祝贺、或慰问、或吊唁,先后达上千人次。坚持开放边境贸易,北宋每年从中获得80万两白银的顺差。北宋的GDP达到唐朝的7倍,制瓷技术更是发展到历史的新高峰。一大批诗人出生和成长在这一和平时期,创新出与唐诗同样辉煌的宋词。大辽也不落后,坚持全方位地向北宋学习,烧制出鸡冠壶和辽三彩,修建了无数佛寺佛塔,从奴隶制跃升到封建制。

  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既有看到正面效果,又要看到负面影响。望着那通默不作声的“回銮碑”,它并不知道后来所发生的事情。百年和平生活也使北宋和大辽王朝文恬武嬉、柔靡成风、精神颓废、惧怕战争、追求祥和,结果被后来崛起的女真人逐一灭掉。将近200年的建设成果都毁于一旦,其遗存成为有警示意义的历史文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