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

老家位于苏北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基本上都是范姓。村东南边有座孤山,是天目山的余脉。此山不高。行似坐狮。山上古木葱茏,有寺庙、蹑云坊和烈士陵园等人文景观。村子四周有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宛如一条白色丝带,在岸边碧绿的芦苇簇拥下,蜿蜒蜷曲,静静流淌。

这条河给我的童年带来太多乐趣。有时在河边玩耍1680239125702235.jpg,总能见到晶莹剔透的小虾在水中嬉戏;运气好的时候,扒开水中石头,偶尔会抓到躲藏在下面的螃蟹;岸边的粗树干上,冬天常有一些小乌龟趴在上面晒太阳,当你刚要靠近时,它们便"扑通""扑通"跳入水中。河里鱼多,这里的孩子都会钓鱼。渔具制作很简单,砍根竹子作鱼杆,把缝衣服的铁针烧红后葳弯,就是鱼勾。鱼饵有的用蚯蚓,有的用小面团,只要鱼爱吃就行。

夏季,水面上飘着片片浮萍,浮萍下面结着菱角,有家养的,也有野生的。到了果实成熟的时候,大人们就划着洗澡用的小木盆,逐片采摘。新鲜的菱角生吃有点甜,煮熟了面面的,味道跟板栗差不多。

秋季,村里请进了捕鱼队,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沿岸站满了人。只见河里多了几条木划子,船头站满了捕鱼高手——鸬鹚(鱼鹰),这家伙一个猛子扎进水中,不一会爬上船头时嗓子眼便鼓起了一个大包,打鱼人用手一卡,一条鱼就进了船舱里。事毕,家家都能分到一堆鱼,数日内村子上空便溢散着淡淡的鱼香。

210808xakrbpskrobqasbr_副本.jpg

在这条河里,我学会了游泳。当然只是狗刨,后来到了城里,才学会了蛙泳什么的。半会不会时,有一次险遇不测。那时小,想不起什么原因迷迷糊糊身子往下沉,幸亏旁边有人拉了一把,这才化险为夷。在赤日炎炎的夏天,天天泡在水中,是最惬意不过的事。那时的我,只知道戏水,全然忘记了大人们关于这条河淹死过人的警告。令人扫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回了趟老家,瞪大了双眼,也没找到这条河的踪迹,全被填平盖房了,目睹新颜,黯然神伤。

童年的另一乐趣是抓知了。夏季来临,全村便笼罩在知了的高音奏鸣之中,"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这也是孩子们最忙碌的时候。一场大雨过后,蝉蛹便从树下地里的小洞中爬出来,蜕去身上的外壳,即所谓"金蝉脱壳"是也。蝉壳是珍贵的中药材。成年的知了一般都趴在树干的高处,所以捕捉前要制作工具。儿时常用的工具有两种:一是把铁丝葳成1680239368518963.jpg一个圆圈,固定在竹杆的顶端,然后遍寻蜘蛛网,缠在圆圈上,利用其粘性捉知了。这种方法虽简便,但其一失去粘性就没用了。我更喜欢另一种工具,即用麦秸杆编成个笼子,类似高帽子的形状,固定在竹杆上。

中午太阳最毒时,知了警惕性最低,我们开始出动了,循声蹑手蹑脚来到树下,瞅准目标,慢慢地移动工具,悄无声息地将笼子扣在知了身上。知了入网后,移杆也是个技术活,如果笼口朝下,快到手的蝉就会飞了。每捉到一只知了,小伙伴们都欢呼雀跃,不一会儿,装知了的兜子就满了。 

抓回知了怎么处置呢?先玩,用细线绑住,然后捏住线头放飞,这可是挺不错的玩具哟,一点儿不比城里孩子现在玩的手控飞机模型差,也不象风筝需要风借力。玩够了就开吃,吃过油炸的知了,那可是少有的美食。据现代人考证,其所含蛋白质比任何肉食和蛋类食品都多。那时油少,更多吃的是烤熟的知了。据说现在南方有的地方知了快绝迹了,原因之一就是成了人们的美味佳肴。网上说,今夏(2015年)浙江永康市一天要吃掉5吨知了,其价格更高达每斤百元以上。

每每忆及童年的轶闻趣事,总是有种乐不可支的感觉。


【本文首发于2015年7月23日美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