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古道通向历史深处

  晚云挟雨风不休,

       井陉古道行人愁,

       未知驻足竟何处,

       群山来往相遮留。

       这是清代诗人赵执信《井陉道歌》中的诗句。诗中提到的井陉古道,位于河北省井陉县。是我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春的天空天晴气朗,微风和煦,两千多年前的青石板路车辙凹陷,斑驳地刻下了历史的痕迹。我慢慢行走在这条被称之为“秦皇古道”的青石阶路上,每走一步,都觉得是踩在古人脊背抑或竹简史册上。

       走在这条秦皇古道上,仿佛穿过了两千二百多年的时光隧道。有人说,读懂古道就等于读懂一部厚厚的历史,这话不虚。因为古道是岁月留下的一道长长印痕,而后人如我之辈,只是想读懂那时那刻的它。

       他的车马真的路过这太行大山深处吗?人们往往这样问,我也想这样问。

       好吧,我们去看他走过古道的足迹吧。

       他是谁?他姓赢,赵氏,名政。人称秦始皇。我们去看他行走的车辙和足迹。

       我们走进千年古县井陉,这里地势险峻,两山对峙,关山环立,山路崎岖,辙痕条条,车槛斑斑,古迹有秦皇古驿道、辒辌台、背水古战场、赵古校场、烽火台、古遗冢、将军垴、防堵八国联军长墙和历代碑碣等。

      井陉县白王庄村西,关山峭壁,地势险要。就是在这里,完整保留着国内罕见的一段古驿道,这段伴随秦始皇最后一程的地方,被称作秦皇古驿道。

两千多年前,四通八达的秦驰道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交通传奇。而这段古驿道,便是秦驰道最具特征的缩影,也是秦代“车同轨”的重要实物佐证。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一座“立鄙守路”石屋。 即秦皇古驿道的守护官兵“驿站”。

  井陉,白石岭巅,东天门地势险要。周围群山环绕,在两侧直上直下的峭壁间,东天门像是一把两峰绝壁间的巨锁,封住隘口。

微信图片_20230327093721.jpg

  “箭括通天辟一门,

  去天尺五蹑云根。

  狼烽四起汹兵气,

  鸟道千寻凿石痕。

  曲径通幽新路辟,

  丸泥塞险旧关存。

  成安老将知兵者,

  隘口何无劲卒屯”

  这首清光绪年间正定府学教授赵文濂所作的诗,可谓将东天门的险仄难行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如临其境。

  而就在这险要的地势间,只见东天门下一条历经岁月沧桑的秦皇古驿道蜿蜒而行,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视线尽头。

       秦皇古驿道,或劈山开道凿石,或方石砌筑。因为这险峻的地形,这段劈山垫土、凿石为道,开辟出来的东天门关阁洞内古驿道,也成为秦皇古驿道最惊心动魄的一段。

  专家言之,古驿道上,这两条又长又深的车辙,深深地镶嵌在石头路面里,油黑发亮。石上车辙乃秦代“车同轨”的重要实物佐证。


       绝塞依天险,雄关锁地维。

       石横千仞壁,松偃万年枝。

       尽日无飞鸟,经春卧老罴。

       槐花秋雨里,重忆旧题诗。

       这是清代王士祯的《故关》诗,写故关,即井陉古驿道遗址这一段的风情景物。可谓将东天门之险要描绘得极为生动.。

       东天门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门,古称“白皮关”,史称“白石城岭”、“白石岭”,唯东天门这个名字却是“土人呼之”,不过虽为土人呼之,曾任两江总督的清人陶澍、清道光进士董恂等文人雅士在其旅行纪程、山水游记中,也不得不随土人呼之。

  称关称岭,倒不如称门确切,低矮的关楼就建在一个宽不足十米的岭间山口间,远远望去其绝无雄关之气势,倒确像一扇农家黑漆大门。大凡知井陉县者,大多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得知的,留在心目中的恐怕就是“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史记.淮阴侯列传》)了,其描述的是2000多年前的井陉之道路,幸亏现在还有一个没有随着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而消失的东天门。

  早在2200余年前的先秦,这个东天门关阁就已存在,原楼阁早年已毁于战乱,现存楼阁为康熙13年所修。这段路基岩石面明显低于两侧?原来是因为道路经过长时间车轮碾压,车辙深到一定尺寸,路基凹凸不平,凸石便托抵车体不能行进,工匠只好在关城下把高于车辙的路面凿平,再凸再凿,经年累月,东天门关阁下通道已向下凿了近2米的石基。据当地文管所说大约每500年路基就需要凿平一次,于是形成了今天这个见证沧桑岁月的关城门洞。

  《史记》中所载的井陉之道,这就是当年秦始皇的辒辌车“遂从井陉,抵九原”之道。关是战争的防御体系,设关的目的就是防御。东天门也无疑难逃历朝历代的刀枪炮火。这里经历了多少次战火的血洗,无从统计,但留存在这里的陈馀之墓、白面将军祠、庚子长墙等战争遗迹,使东天门在我国的战争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

  从留下的遗迹看,这是两次均有可能改写中国历史的战事,一次是秦末赵国对汉由西入侵的防御战,一次是1900年清军对八国联军由东西进的防御战,前者一败涂地,后者以胜为败。

  如今,昔日繁华的古道归于平静。但伫立道旁,恍惚间,我们似乎还能看到当年的盛况:车粼粼,马萧萧,顺着车辙由远及近络绎而来,耳边响起车轮碾轧青石板的轰轰隆隆声,贩夫走卒的喧哗声,马蹄飞踏的嘚嘚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沧桑的古道一任风雨剥蚀,连坚硬的岩石都慢慢凹陷了,两条平行的车辙渐渐浮现,越来越深,越来越长!


  燕晋通衢的咽喉要道

  井陉位于河北西陲,与山西接壤,是扼太行山东西往来的要冲。  井陉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万山之中,交通闭塞,飞鸟匿踪,唯有一条古驿路横贯东西,联结燕晋。  

  秦皇古驿道东西向横贯太行,素有“燕晋通衢”之称。 秦皇古驿道东天门段便是这交通网络的“咽喉”。秦皇古驿道扼燕晋通衢之要冲,西上可达娘子关及山西、陕西,东下可至燕赵大地及渤海之滨,是古代晋、陕、川、宁入京的必经之路。  

  这段路,见证了秦始皇的帝王霸业、韩信的背水一战、八国联军的进犯……当然,还有祖祖辈辈居于此的人们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国内外专家考察了秦皇古驿道之后认定:这条古道从秦始皇时期算起,至少比罗马古道早建成 100年。“条条大路通罗马”,仅仅5米宽的罗马古道让欧洲人骄傲了整整一千年。但在西周时期,太行山脉里已经有了“羊肠山径”,秦皇古驿道作为沟通燕赵、秦晋之间的官道始于秦始皇。秦始皇雄霸天下,于统一中国后,在原六国车马道路的基础上,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的驰道。这些驰道构成了当时全国的交通主干线,形成了“条条大道通咸阳”的格局,堪称世界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微信图片_20230327093730.jpg

   秦始皇出行的“辒辌车”

       公元前211年,始皇第五次巡游,也是最后一次。这次随行的有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

秦始皇一生出巡至少遭遇四次暗杀,其中最后一次发生在巡游回京途中。秦始皇到东海巡游求长生不老仙丹,好汉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结果石礌误中了副车。秦始皇死里逃生后,受到惊吓,不久病死在沙丘。

   另一个版本说,此时已是六月,始皇射杀东海巨鲸,志得意满,认为此番出游收获不浅,便命御驾回京。

   七月初夏,巡游大军来到赵国旧地沙丘。沙丘是商纣王的避暑胜地,他在这里修建酒池肉林,数以千计的宫女曾溺死酒池,地面阴气逼人。后来赵国又在沙丘修建行宫,一场兵变,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足见沙丘是个有着魔力的诡异之地,随从好言劝阻,秦始皇当然不信这个邪,他偏要在商纣王和赵武灵王的行宫寻欢作乐。

   没想到始皇来到沙丘宫当日就毫无征兆地病倒,次日昏迷数次,每次醒来都脸色惨白,神情可怖,原来始皇做了几个恶梦。

   始皇四十九岁暴毙,一月前还生龙活虎射杀东海大鲨鱼,冥冥中自有天意也。胡亥、李斯、赵高联手商议,秘不发丧,造假诏令扶苏、蒙恬自杀。八月正值盛夏,车队缓缓西行,装载数车腌鱼,掩盖始皇尸臭。一路进行在回咸阳的路上。

       秦始皇的龙辇,也叫辒辌车(wēn liáng chē),相当于今天移动有空调的房车,内有卧室。“輼輬本安车也,可以卧息。”有关秦始皇的史料多有提及。《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棺载辒輬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輬车中可其奏事。”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时座的就是辒輬车,死后为了掩人耳目,将棺放在其中。《史记·李斯列传》也有类似记载“置始皇居輼輬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故在井陉秦皇古道上,有一处始皇“辒辌台”,用于停放始皇辒辌车。


  “立鄙守路”二百年

  古道之所以称之为古驿道,自然承载着邮驿的功能。在秦皇古驿道上,距东天门400米有一处石屋,正中门楣石刻“立鄙守路”四字。据考证,石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距今200多年。

  和秦皇古驿道比,它远远算不上古老,但却被称为我国邮驿史上的活化石。我国邮驿制度由来已久,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而此地,是古代晋、陕、川、宁入京的必经之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古时信使途中均需食宿和换乘马匹,于是出现了驿站。“立鄙守路”四字出自:“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就是把路两旁栽植树木作为路的标志,设置馆舍以接待过往的信使与官员的旅舍。  

  一般的驿站都是砖木结构的,而这个驿站却就地取材,用岭上的白石构筑。石屋面阔三间,坐北朝南,室内空间较大,给人以高纵感。门窗亦为拱形,不仅大小变化协调统一,而且使整个建筑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石屋历经二百多年风雨,面貌依旧。  

  在古驿站石屋的展室里,依然保存着火票护封,印有火票章的800里加急封套,相当于今日的“特快专递”,是当时官府及军政衙门传递军情或重大事情的专属凭证。

  巍巍要隘太行山,

  冉冉烟霞耀斒斓。

  逦逦八陉多谷涧,

  重重峭壁耸云间。

       ——佚名《七绝.咏太行八陉》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新中国成立,这条古驿道一直伴随着人们走过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也可以说,这里镌刻着中国2000多年的古代交通史和近代200年邮政史。

  燕晋通衢秦塞在,

  始皇出此扫天涯。

  西风古道多瘦马,

  停灵石台少落霞。

  自古兴亡多少事,

  更无不死帝王家。

  江山代有才人出,

  薪火相传佑中华。(井陉当地民谣)

  总的来说,秦皇古驿道也就三个看点:古代的驿站,秦汉时期的古道遗址和秦皇古道关阁。看过,才觉不虚此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