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于都的底色。在江西赣南,于都县是红色标语的资源库,这些红色标语以其喜闻乐见、风趣幽默的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大都采用炭笔、毛笔等书写工具,用最简单、最直接、最生动的语言,写在广大农村的祠堂、土房、围墙的墙面上,有效契合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认知水平,成为当时一种颇受欢迎的宣传方式。据统计,于都现留存的红色标语多达1720多条,为研究苏区革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


1680056472797292.jpg  一

  在于都县禾丰镇尧口村土围组,村庄中矗立有4栋典型的客家风格民居。土围红军标语是这栋尹氏民居,民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坐东朝西,悬山顶,土木结构,一进二厅三横,下厅右侧设木梯通二楼。通面宽38.55米,进深17.38米,总占地面积约14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875平方米。

  红军标语分布于尹扬珍民居内外墙上,其中以内墙居多,共计180条。标语均为墨书,主要内容为“建立全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建立工农兵的政府”“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等,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团二师”。土围红军标语分布面积大,数量多,字迹清晰,为研究中央苏区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据史料记载,第三次反“围剿”刚结束,红一方面军总部就命令方面军从兴国东移闽赣边境,休息之余,即向豪绅地主武装盘踞的白色据点发起进攻,坚决拔除。根据方面军总部的决定,红三军团于1931年9月18日起,经龙潭口、严潭进至长信地区。按照方面军《到福建工作筹款的命令》,转移到会昌西北的于都县禾丰地区,进行短期休整,整编部队。整编后,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为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团部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师和第七军。

  1931年10月,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在乱石派出红三军团第二师去禾丰宣传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在此期间,建立了禾丰区苏维埃政府、尧口乡苏维埃政府等红色政权。


1680056671593580.jpg  二

  尧口村土围组位于村庄东南部,这里属丘陵地带,地势平坦,因古建筑土围得名,当地居住的尹屋住户有200多人。苏区时期,尹屋参加红军的有16人,全部“北上无音讯”。

  土围红军标语尹扬珍民居的主人叫尹善祥,今年58岁,尹善祥有兄弟四人,他为老大;老二叫尹善庆,今年53岁,在家务农;老三叫尹善行,今年49岁,在本地开办了一家制衣厂;老四叫尹善祺,今年45岁,在泉州开店安装电梯。

  尹善祥说,祖父叫尹星阶,1897年出生,祖父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三,于1957年去世。祖母叫刘圆面,生于1902年,禾丰镇亭子村人,1979年去世。祖父尹星阶是位私塾先生,毕业于于都昌村中学,苏区时期,担任尧口乡苏维埃政府文书;红军北上长征后,祖父一直在村里的家族教私塾。解放后,祖父在本地的河里村小、后改名为尹屋小学教书,直至去世。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红三军团第二师在禾丰宣传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消灭白色据点,建立红色政权。当时,红三军团第二师五团二连(机枪连)就住在我们家的楼上和楼下。听祖母说,机枪连的指战员和团部派来的人员就住在我们家里,他们开会就在离这不远的对面河生民居(今河生红军标语旧址)。

  红军与当地百姓亲如兄弟,血浓于水,他们帮助群众葹田、插秧,砍柴、挑水等。祖父、祖母和当地尹氏族人,带领家族的男女老少,将粮食、杂物都捐给驻地红军。当时在尹氏宗祠设立了红军医院,有红军伤员600余人,妇女们帮助红军伤员上山采草药,给伤员洗衣服、熬药敷药......

  尹善祥说,小时候,祖母对他讲了许多红军的故事。祖母说,住在我们家的红军机枪连连长叫朱培灿。那段时间,朱培灿连长带领战士们帮助他们家里种花生、大豆,从来不会叫苦叫累。有一天,朱培灿连长找到祖父说,再过几天,部队就要离开了,请多保重身体;等打完胜仗,还会回来看你们。说完,朱连长将一支钢笔和一个小长箱送给了祖父,那个小长箱长45.5厘米、宽13厘米、高10厘米,里面有二层,两侧配有提手,外面包着真皮,两头还钉了铜钉,内衬樟木板,非常精致小巧,既可以放置一些贵重的物品,又可以作枕头。这二件物品,祖父一直以来视如珍宝,晚年时候还会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就是大半天,看得是满面泪痕。后来不知怎地,那只钢笔遗失了,但这只小长箱一直保存下来,传给了父亲,又传给了我。

  第三天,红军部队开拔,尹屋的男女老少都赶来欢送,大家站在村口道路两边,有的给出征的战士送鸡蛋、花生、米果、草鞋等,有的乡亲相互抱在一起流涕痛哭;有的说亲人呀,你们打完胜仗一定要到转来!大家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场面令人无比动容。


1680056740347868.jpg  三

  部队走了不远,刚到禾丰与丰田交界的隘上,突然与国民党军相遇,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在此次战斗中,朱培灿连长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9岁。战士们将他的遗体抬回至尹氏宗祠的后山,安葬在松山背埂上。当时,祖父、祖母痛不欲生;后来,祖父心里暗暗决定,一定要照看好红军坟地。每年清明,都会去他的坟头挂纸祭祀。

  自那时起,从祖父、祖母,再至父亲,又至我,及我的儿子,我总是向他们述说,这里埋葬了一位红军机枪连的连长,直到现在。

  祖母说,还有一名红军伤员,叫刘德胜,瑞金谢坊乡人,时任红军团部警卫员,部队从会昌西江小密打过来,在新陂打了一仗,刘德胜腿部中弹,受了重伤,当时昏迷不醒,战斗结束后,无法随部队转移。后来,被同宗族的爷爷尹庆嘉、奶奶华女等人发现,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从战场上抬回我们家中,那时祖父去山中采草药,与祖母一起帮刘德胜治疗,给他清洗伤口、敷药,请郎中诊治,经过大家无微不至的照料,刘德胜伤情逐渐好转。伤愈后,尹庆嘉、华女等人不畏艰苦、爬山涉水,又把刘德胜送回他的老家瑞金谢坊乡新圩,与他的妻儿一家团圆。后来,刘德胜嘱咐他的二个儿子刘广州、刘福州,永远不能忘记恩人,每年都会来尧口尹屋联系,至今他们的后人还相互保持来往。


1680056805113526.jpg  

  尹善祥说,父亲尹扬珍,1938年生,在尹屋小学当过教师、校长,从教50多年直至退休,2017年去世,享年80岁。父亲常常告诉我,要我好好保护红军标语,记得小时候,我很顽皮,拿木炭在墙上乱涂乱画,当时父亲还在学校教书,回家被父亲知道后,他狠狠地打了我一顿,说这些是红军的东西,非常珍贵,要好好保护。

  每当来了游客参观,尹善祥就笑着迎上前来,推开他家旧居大门,顿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红军标语:“工农劳苦群众解放万岁”“男女平权”“实行8小时工作制”……这时,尹善祥打开向游客讲解的话匣,当初红三军团二师一个机枪连驻扎在这里,战士们就在屋内屋外写上各种标语,鼓舞士气,宣传政策。

  对于那段历史,从小在祖母的熏陶下,尹善祥已经十分熟悉。他说,我家几代守护这里,祖母去世时嘱咐父亲和我,千万要守好这些标语。虽然自己现在不在老屋居住,但每天都要来这里看看。

  尹善祥夫妇生了一子一女,都已成家。儿子尹传祁,今年30岁,在深圳电镀厂务工,儿媳杨丽芳,也在深圳电子厂务工。

  尹善祥说,其一家四代都是红军标语的守护人,祖父、父亲一辈子保护着红色旧址,如今其儿子、将来孙子,都将接过此项光荣任务。

  我们相信,革命旧址在这些守护人的辛勤努力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完稿于2023年3月29日于都河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