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甘弃去。”这是清代文学家李渔对文章开头的论述。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有醒目精彩的句子,使人一读就感到惊奇、振奋,不忍心离去,想一直读下去。

     “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是明代诗人谢榛关于文章结尾的论述。意思是文章的结尾要像撞钟一样,有余音回荡,令人感到回味无穷,长久难忘。他还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由此可见,开头和结尾的特殊位置,使它们对文章主题的揭示和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完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人以“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充分表明二者在文章中的分量是何等的重要。众所周知,凡事开头难,做文章也是如此。新颖漂亮,引人入胜,一篇文章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读者是否愿意继续阅读的关键所在。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作品顺利铺展,而且能抓住读者的心。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发挥“文眼”的吸引力。

      很多写作的朋友兴许都有同感,常常会为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而绞尽脑汁,毕竟一篇文章的开头决定着整篇文章的成败。从阅读习惯看来,读者最为关注的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开头与结尾决定着整篇文章的品位,如果文章的开头结尾出现了明显的失误,就直接降低了作品的档次。因此,我们说一篇好的文章标题要新颖,开头要洒脱漂亮,结尾也要清爽且有力。

       设想如果一篇文章的开头十分吸引人,主题也不错,可结尾却味同嚼蜡,这样势必会令读者对先前美好的感觉一笔勾销。犹如一个青春洋溢的美丽少女,穿着一身漂亮的连衣裙,头上却戴顶棉帽,脚上偏又穿着人字拖,如此的不协调,怎么能不让人指指点点。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如何选择结尾的方式与方法,也必须从全局统盘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表达目的。

       通常来说,判断一篇(部)作品开头的成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是否切题?是否简明?是否新颖?

       而判断一篇(部)作品结尾的成功与否,也可以从另三个方面进行研判,是否简洁?是否有力?是否绵延?

       所以写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让读者阅毕后,觉得通篇文章回味无穷,也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必修课,值得作者为之不断的努力探索,力求作品更加精进。

       其实写好文章的开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我们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规律,剩余的就是靠你的灵魂填充和积累。

       文学创作有别于新闻写作,新闻作品的开头满足了新闻五个要素,基本上就附合了发表要求。文学创作也有别于秘书写材料,秘书写材料上行文、下行文与平行文,都有一定的模板和模式,“根据什么文件”、“依据什么指示”、“针对什么情况”、“制定什么措施”等。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记叙文的构成要素基本雷同新闻稿件,这样的理解并无差池,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的开头与结尾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可以肯定地说,一百个作家就有一百种风格与习惯,且体裁多种多样,没有千篇一律,只有各显神通。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但是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则:开头一定要有利于主题的展开,有利于思路的拓展,有利于叙述的承接;结尾要绾结全文,给人以简明的印象,发人无尽的深思。正如古人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明·谢榛《四溟诗话》)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文章结尾十分重要,不能虎头蛇尾,也不可画蛇添足。结尾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有余味耐咀嚼,更要让读者读完文章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精妙的结尾,能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能够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给人如品香茗、如嚼橄榄之感,让人回味无穷。结尾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文章整体的谋篇布局来采用适宜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文章结尾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我们经常谈到文章的照应,文章在前面写到的有关内容,后面应作适当的回应,这就是照应。与照应相关的另一概念“伏笔”,是指作品中对以后要写到的内容作某些“埋伏”、“暗示”。照应是对前文说的,伏笔是对后文说的。照应能体现思路的严谨、缜密,结构的紧凑、精巧。文章中的照应主要有前后照应、首尾照应、行文与标题照应等多种形式。

       我们常写的记叙文的开头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开头过长,东拉西扯,偏题、离题或跑题;语言平淡,老生常谈,不吸引人;句子俗套,角度窄小,游离本文;新颖不足,美感欠缺。

       记叙文的结尾容易出现的问题:写的太“直”太“露”;没有留下空白,没有让人想象的空间;啰嗦重复,重复啰嗦;波澜不惊,索然无味。

       常用的开头方法: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议论入手,开宗明义;由此及彼,类比联想;直抒胸臆,情感奔涌;巧设悬念,欲擒故纵;“本末倒置”,追本溯源;挑起争端,初见端倪;巧引诗句,活泼流畅;娓娓道出,顺理成章;铺陈景物,渲染气氛。

        开头之要:开好头,是关键。直入题,时地点;设悬念,趣味见;描绘景,抒发情。借故事,吸引人;好诗句,引入文;借哲理,巧议论;先概述,再具体;要成功,须新颖;方法多,灵活用。

       常用的结尾方法:

       自然性结尾,抒情性结尾,启发性结尾,总结性结尾,点题性结尾;照应性结尾。

       结尾之趣:结尾好,味无穷。自然收,渠自成;巧总结,中心明;善启发,留余声;要赞美,巧抒情;发议论,要点睛;象征景,味无穷;呼开头,暗照应;成一体,结构整。

        如果文友们感觉上述评过于笼统的话,那么,根据以往经验,还有个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合理掌控数字,开头三四行,字数不要超过180字,结尾两三行,不宜超过200字。

       每篇文章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和意图。细研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当然,做到这一点,除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外,还需要作者深厚的创作积淀与独具慧眼构思。

从以往的经历中汲取力量,才能让自己日新一日。

       听过一个“金禅定律”:

       每一只蝉都要在暗无天日的泥土里,默默生活三年。

       等到吸取了足够营养,才会破土而出,蜕变成知了,自由自在地放声鸣叫。

       金蝉定律告诉我们:所有横空出世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潜伏期。

       我们从平时阅读中,应有意识地研究那些优质文章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当你看到那样一个个让你心动的开头和结尾时,你有什么感受,是否触发了你的灵感,然后我们再由己推人,举一反三,多观察、多总结、多联想,很快你就能轻松驾驭一个好的开头与结尾了。